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来到蜀汉国腹心地带,皇宫内立刻陷于一片惶恐不安的状态当中。在谯周的力主之下,刘禅终于做出了决定:向魏国投降。魏国以为谯周有“全国之功”(让魏国完整地拥有一个国家)封他为阳城亭侯。不过,到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人们就对谯周劝主子投降这件事情有了不少的非议,就是谯周本人也不敢居功,晋朝廷给他一个官做,他也是拖拖拉拉的不敢去上任。直到如今,对于这个人的争议也是不断,可以说,谯周这个人是蜀汉国最有争议的一个人。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州郡征召邀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应召。谯周家里虽然贫穷,但他立志学问,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直到建兴年间,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兼任益州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谯周这才算是走进了官场。蒋琬任职大将军兼任益州刺史时,谯周调任典学从事,统理益州的学者。刘禅策立太子后,任命谯周担任仆,后转任家令。
谯周一生除了做学问和劝谏刘禅,大概只有两件事值得一说,即为诸葛亮奔丧和劝刘禅投降。诸葛亮在战场上去世,谯周在家中听到音信马上飞奔前往,不久有诏书禁止到那里去,只有谯周因为急速赶路才得以到达。此事虽小,也可以算是有一定的先见性吧。第二件事就是劝刘禅投降魏国。当时,邓艾已经深入蜀汉国腹地,刘禅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的认为应该去吴国,有的认为应该去南中,刘禅更是不知道如何是好。谯周以为,到吴国去也是向人家称臣;魏国大吴国小,如其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吴国早晚也会被魏国吞并,如其受两次耻辱,不如就受这一次好,结论是最好是直接投降魏国。并保证,如果投降了魏国,魏国人不能够划出一块土地来给他封王封侯,他就到魏国的京城去,以古代的义理向他们争辩。刘禅那意思是向南走南中,谯周则上书说,南方是蛮夷之地,平常国家无事的时候都经常反叛,现在有事了前去,谁又能保证他们就能拥护?何况国家此前对南人并没有恩德,有的只是调赋调税,这时候前去,人家反叛了还不向外赶人吗?刘禅和其他人都没有个正主意,于是决定投降魏国。
刘禅投降后,魏国丞相司马昭以为谯周有“全国之功”,也就是让魏国完整地拥有一个国家,下诏书让谯周到魏国去做官,谯周走到汉中,也不知道是真病了还是假病了,停下来不走了。到了司马炎当皇帝,晋国也多次下诏征召他,谯周这才到了洛阳。
对于谯周劝刘禅投降这件事情,《三国志》的作者是给予肯定的,说“刘氏无虞,一帮蒙赖,周之谋也。”但裴松之在作注时立刻就带上了两个人的评论,颇有点儿直接反驳的意味。孙绰评论说:作为天子乞求投降,还有比这个更耻辱之事吗?作为皇帝,就应该随着国家社稷一同生死!所以孙盛认为,谯周建议一国皇帝苟且偷生,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在他看来,蜀汉国远没有到了土崩瓦解之地,即便是京城保不住,还可以退到东部去再做打算的。当时,罗宪在白帝城拥有重兵,霍弋在夜郎也有强卒,还有姜维廖化等人的大军在握,怎么就认为国之必亡?齐国当年只剩下两座城池,田单照样打败燕国复国。还有申包胥秦庭乞兵恢复楚国,范蠡文种协助越王打败吴国,再看谯周的作为,不是和他们相去甚远吗?
即便是在今天,这种争议仍然存在。有的认为,谯周促使刘禅投降,客观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而刘禅的投降,又让蜀汉国的百姓免遭战火,一大批官员也得到了保护。
其实,对待谯周这个人在当时是阵线分明的,那就是晋王室认为他有“全国之功”,所以一定要用他;陈寿和谯周有师生之谊,他当的又是蜀国史官,所以要维护他。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谯周的计策是“苟存”之计,绝对不是正道。只有申包胥、田单、范蠡等人的作为才是正道。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我们完全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古人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说人人平等一样,在古代百姓能和官员平等,官员能够和皇帝平等吗?所以我们评论谯周和刘禅,不能脱离三国当时的环境,如果单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问题而脱离了古代的环境,这就好比要说,三国人打仗攻城为什么要爬云梯,他们为什么不用大炮!所以说,蜀汉国谁都可以投降,就是刘禅不能投降。结合当时的情况,看一看曹操就可知道,刘禅为什么不能投降?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上,天下很多人包括原来的老臣子都来到了他的身边,他站稳脚跟后就当了丞相。当时在外部不受约束的诸侯说他是“托名汉相,实则汉贼”,但内部还是一直看好他的。到曹操当了魏王,天下人说他篡逆,内部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就因为这个魏王是脱离汉朝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刘禅来说,结合当时的环境看问题,从他接受谯周建议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死了,活着的只是一个肉体。后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其实就是一种对他人格的羞辱,后来给他的一个谥号叫做“思公”,那意思是说,你到坟墓里也去“思蜀”吧!
弄清楚了刘禅的定位,就知道谯周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不过,随着现在的人面临着新的问题,人们不免要会拿古人出来比较一番,这就会给古人有一个新的不同的看法。更何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同,看问题的绝度不同,因而对一个人的看法也不会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谯周的争议,恐怕还会继续下去。
三国中蜀国四大名相有: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蒋琬:三国时蜀国大司马。字公琰,少以才闻名于郡县,随刘备入蜀。
董允字休昭,初为太子舍人。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卒。
费祎:三国时期蜀国大臣 。字文伟。刘备立太子刘禅,他与董允同为舍人,迁为庶子 。刘禅即位,他任黄门侍郎。后因醉酒为魏降人郭循所杀。
这是因为在魏延目前跪着的那尊雕像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在历史上鼎鼎有名,一生勤勉为民又是智慧的化身,但是却因为他一生中处处猜忌和打压魏延,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黑点,所以才会引起人们的争议。
蜀国最为悲催的将领,莫属于魏延了,就算他勇猛无敌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承认而导致下场很凄惨,刘备一直都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君,非常看重和信任魏延。夺取汉中之后,众人都认为汉中的太守一定是张飞,结果魏延却成功地取代了张飞。
为什么说魏延是唯一可以住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将领呢?是因为他确实才勇双全,正是由于他的气魄和他的勇猛,导致汉中稳固了数10年,他的地位仅仅次于5虎上将,并且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在历次北伐中得到巨大的发挥。
但是诸葛亮却处处看不得魏延,在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诸葛亮第1次见到魏延的时候就用他脑后有反骨为理由想要杀了他,但是由于刘备一直坚持才留下了他一条性命。
刘备死之后,魏延就一直被诸葛亮孤立,生前一直死死的打压住他,就连诸葛亮死前还想要除去他。诸葛亮在6次病倒的时候开了一次撤军大会,故意把魏延排挤在外,这让魏延感觉到非常的羞辱。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诸葛亮死之后,他不想受到杨仪的管教,生气的情况下丢失了分寸,导致众叛亲离,后来魏延被诛灭三族。虽说诸葛亮不是直接杀掉魏延的凶手,但是他是魏延这个悲惨结果的幕后推手,曾经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交代杨仪和马岱说,我死之后魏延一定会造反,所以说你们两个人要设计把他除掉。
为什么后来魏延的墓前会出现诸葛亮忏悔的雕塑呢?是因为后来蒋琬认为他功大于过为他平反,在石马坡那个地方修建了一个墓地,其中两匹马分别就是代表害死魏延的杨仪和马岱,而另外一个文官大家都猜测是诸葛亮。
蜀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蒋琬(?—246)汉族,零陵湘乡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死后葬于涪城西山,陵墓为著名的三国遗迹。官至大司马,安阳亭侯。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请以允、费祎、郭攸之任宫省事。不久,迁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允对后主常诤谏。时后主宠宦官黄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数责皓。皓畏允,允在世时不敢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卒。
费祎:荆州江夏鄳县(今湖北省孝感市市孝昌县人) 三国时蜀汉名臣,深得诸葛亮所器重,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刘琰这个人文不能诗,武不能战,在三国那段人才辈出的历史中,他就是个打酱油的。但是,按照《三国志》记载,“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也就是说,他在蜀汉朝廷里的身份非常尊贵。
那么,无战功无政绩的刘琰,身份为何会那么尊贵呢?说起来,刘琰本是豫州鲁国人,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便做了刘备的随从。由于两人都姓刘,追根溯源,两人都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既然同宗,刘备自然对刘琰更为亲近。刘琰虽说不会打仗,但他也有特长,就是特别会聊天,交际能力很强。再加上他生得英俊潇洒,仪表不凡。
所以刘备在交际应酬的时候总喜欢带着他,让他做些迎来送往的事情。等刘备打败刘璋占领益州后,跟随他多年的刘琰也跟着吃香喝辣,被任命为固陵郡太守。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太子刘禅得以继位,诸葛亮则受遗命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由于刘琰资历比诸葛亮还老,刘禅继位后对他这样的老革命非常优待,不光拜他为车骑大将军,还封他为都乡侯,并兼中军师、后将军等职务。刘琰虽然也统领了上千兵士,但他由于能力有限,几乎不参与国家军政事务,只是在诸葛亮提出建议批评的时候,做一下应声虫。
啥事也没干,就加官进爵,这自然让一些武将对刘琰很不满,偏偏刘琰又不低调,他好享受,讲奢侈,吃穿用度无一不追求奢侈华丽。府中婢仆不少,还专门养了几十个能歌善舞的侍婢,随时供他宴饮取乐。朝中一些正直的官员见刘琰从不为国家社稷思虑,反而成天花天酒地,于是屡屡进谏,希望诸葛亮能整治刘琰。但诸葛亮考虑到刘琰的特殊身份,不愿意落人诟病,所以一直没有做出任何举动。
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粮草。由于粮草未能供应上,李严害怕担责,便弄虚作假,结果贻误了战机。诸葛亮便上书刘禅,废黜了李严的官职,把他贬为庶民。诸葛亮希望刘琰能分担他的事务,于是将他带入军中,希望他能为北伐出谋划策。谁知刘琰不但不能起到一毫作用,反而在军中和前军师魏延不睦。又对魏延说些极为放肆狂妄的话,背后又在军中对魏延多有诽谤,因此闹得大家颇不团结。
诸葛亮知道后,免不了狠狠批评了刘琰一番。刘琰见诸葛亮动怒,心里颇为恐惧,唯恐诸葛亮一句话,他就成了下一个李严。所以他回去后,立刻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向诸葛亮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并表示一定改正错误。
刘琰毕竟是老革命,再说他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所以诸葛亮也就不再追究,只是把他打发回了成都了事。刘琰回到成都时,他在军中的所作所为,早已传到了朝廷,大臣们本就认为他尸位素餐,对他多瞧不起,这下大家愈发对他冷嘲热讽,不把他放在眼里。受到冷遇的刘琰,渐渐变得疑神疑鬼,举止失常了。
公元234年的春节,刘琰的妻子胡氏,按规矩到宫中向吴太后庆贺新春。吴太后是刘备最后一任夫人,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被封为皇后。她和刘备没有子嗣,所以她和刘备的儿子刘禅关系处得还比较融洽。另外,由于刘备生前与刘琰交往甚厚,所以吴太后和刘琰的妻子胡氏也颇有交情。胡氏进宫后,吴太后非常高兴,便留她在宫里住了一个月,才放她出宫。
胡氏本来就比刘琰小上10岁,再加上她很有风韵,因此在胡氏没回来之前,刘琰便胡思乱想,总疑心她陪吴太后是假,和刘禅暗度陈仓是真。当胡氏回来后,刘琰仔细观察,发现胡氏竟比进宫时气色好得多。于是更加恼怒,认定她背着自己有不轨之事。为了惩罚胡氏,刘琰便在家里动了私刑,他叫来手下的兵士,让兵士狠狠责打胡氏。如此他还不解恨,又脱下鞋子对着胡氏的脸就是一顿扇,最后一纸休书,把胡氏撵出了家门。
胡氏平白无故受辱挨打,不免又气又恼,干脆向朝廷控告刘琰的恶行。本来这只是一桩简单的家暴事件,可是由于其中牵涉到了刘禅,大臣们自然不敢怠慢,赶紧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刘禅。刘禅是一国之主,自然急着证明清白,所以他命执法部门把刘琰抓起来严加审问。最后大家见刘琰拿不出证据,于是认定刘琰滥用私刑,且污蔑皇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处死。
刘禅也认为这样做合乎法理,于是同意处死刘琰。诸葛亮认为刘琰身居高位,却成天只知道贪图享乐,完全是给官员们树立了坏的标杆,所以他也没有意见。就这样,刘琰被推到市井最繁华之地问斩,随后被弃尸街头。不过,从此后,蜀汉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便取消了大臣妻子入朝庆贺的规矩。(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国最冤战将:诸葛亮千方百计要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