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作为三国前期势力最强大的诸侯,称雄北方,一时风头无二,就是曹操都对他忌惮三分。这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挟天子迁都许都后,将朝政大权握在手中后,自任大将军,并拜袁绍为太尉。
太尉本为最高军职,但到了东汉,实际军政大权掌控者为大将军,太尉沦为虚衔。袁绍接到委任状后愤愤不平,耻于居于曹操之下,拒绝接受。其实当时东汉王朝中央朝廷已经无法制约地方诸侯,因此,所谓大将军头衔,也只能对自己辖区有用,至于其他地区军队,根本指挥不动,但饶是如此,曹操也只好将这个头衔让给袁绍。
袁绍之所以说话如此底气足,除了有富饶的冀幽四州家底,财力雄厚外,他手下一帮子谋臣、武将,其军政团队也不可小觑,比如武将有颜良文丑等,谋士有田丰、沮授、许攸等,尤其是田丰,对袁绍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对袁绍提了不少可行性很强的建议(其作用相当于曹操帐下郭嘉、程昱等)。比如,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田丰出了不少主意,使得袁绍最终战败公孙瓒。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袭杀了徐州守将车胄,曹操得知后非常愤怒,决定亲征刘备。刘备得知曹操率军前来,非常惶恐,他知道凭自己势力,根本不是曹操对手,便派人到袁绍哪里,建议两家夹击曹操。其实,刘备这样做,是想借助袁绍的力量为自己解困。
田丰站出来,向袁绍建议,乘着曹操东征,其后方空虚之时,直捣许都,将汉献帝抢过来,杀他个措手不及。
然而,任田丰怎么催促,袁绍总是推三阻四,根本不听,直到曹操击败刘备,胜利返回。田丰气的不行,追上门去,质问袁绍为何不发兵,袁绍支支吾吾的说,我小儿子病了,率兵出征,心中牵挂,实在放心不下。
面对这种令人无语的说辞,许多人都认为袁绍后来失败是咎由自取,如果此时他要是听取田丰的意见,或许是另外一种局面。那么,袁绍为何不听田丰建议?
这还要从田丰和袁绍的关系说起,田丰是袁绍的贴心谋士,袁绍对他的忠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对他也相对宽容。但袁绍此人外宽内忌,表面上待人接物很客客气气,但实际上,他对田丰已经很不满意了。
但田丰此人是个直性子,说话不分场合,直来直去,根本不为对方考虑,总觉得自己是忠心为主,根本不懂得揣摩上司的心理,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在职场混得开。
比如说,袁绍儿子生病,他无暇分心,其实也是人之常情,田丰其实应该转换游说方式才对,但田丰是个倔脾气,他当时表现如何呢?田丰听完袁绍解释后,“以杖击地”“跌足长叹”,这是典型的对上级负气使性子。要知道有些领导是知错改错不认错的,袁绍尤其是爱面子之人,田丰这种不分场合做法,令袁绍很尴尬,内心中对他开始嫉恨,只不过一时隐忍不发而已。
如果就此认为,袁绍毫无远见,是个鼠目寸光之人,那其实是冤枉他了。位置决定高度,处在袁绍那个位置上,面对曹操出征出现的机遇,不可能看不到,但作为一方诸侯,他是要反复权衡利弊。
曹刘作战,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他们之间的战斗意味着不会持续太久,此时贸然出兵,由于从冀州到许都路途遥远,长途突袭作战,只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作战计划提前暴露,就很难做到速战速决,况且战线拉得太长,陷入持久战,那么意味着双方将提前摊牌,但此时的袁绍还没完全做好与曹操撕破脸。更何况,曹操出兵不肯能倾巢而出,不做任何防备。
其实,袁绍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他也做了一些试探性进攻,不料曹操早就派大将于禁在延津渡口设防,击退了南下的袁军。另外在官渡,也有曹兵分兵把守。就是说,曹操设下两道防线,就是防止袁军偷袭。
另外,曹操出征期间发生了董承之乱,曹操迅速粉碎了这次政变,东征期间,曹操离京前后不过二十余日,因此可以说,曹操留给袁绍的空窗期并不多,根本没有集结大军攻击许都的机遇。
因此,袁绍不出兵袭击许都,其实也不失是个明智的选择,或许,以孩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建议,只是掩人耳目的借口而已。但是,田丰很显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而这次事件,也为田丰在官渡之战时,为自己被袁绍冷落,最后被处死埋下了伏笔。
袁绍麾下六位谋士,有两位多智近妖,智谋不输诸葛亮!?
说起三国最有智略的人,大部分人会想到诸葛亮,他的才智和学问不是一般人能比得,当初刘备不惜放下身段,历经三次才把这位隐居山林的神人请出山,为蜀国立下了不少功勋,也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所以很多人会忽视其他谋士,今天所讲的这几位谋士的才华不输给诸葛亮。
袁绍在三国中的名号也是响亮亮的,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大将,手下的才子也很多,其中他的六位谋士中有两位多智近妖,实力和诸葛亮旗鼓相当。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六位是“何方神圣”吧!
第一位是田丰
他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才华横溢、闻名乡里了,直到袁绍拿下冀州,他被袁绍以重礼任命别驾,在此期间,田丰协助袁绍灭了公孙瓒,在官渡之战时展现了剑走偏锋的战术,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足以见证他的实力。在出谋划策方面为袁绍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第二位是沮授
他和田丰一样也是年少成名,颇有谋略,深受袁绍器重,他曾劝迎天子、三年疲曹,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队的威望极高。也正是因为权力太高,袁绍对他也是有疑心。
第三位是许攸
虽然他的实力很强,但是为人不仗义,在官渡之战时,转身就投靠了曹操,而且此人自恃清高,经常口出狂言,最后因为惹怒了曹操被杀死。
第四位是郭图
他忠心耿耿,在袁绍死后,依然尽心尽力地为他儿子效力,维护政权的稳定,可惜的是最后也死在了曹操的手下。
第五位是审配
是袁绍的心腹大臣,即使战败也绝不投靠他主,是一个忠心的谋士。
最后一位是逢纪
他是一个爱挑拨君臣关系的一个人,军事战术上虽然厉害,但是他的为人却不被人欣赏。
武将还有:高干、朱灵、蒋奇、马延、焦触、张南、臧洪、周昂、韩荀、韩莒子、吕威璜、赵睿、严敞、何茂、王摩、夏昭、吕旷、高翔、冯礼、邓升、郭援、陶升、孟岱、牵招。
谋士还有:荀谌、许攸、董昭、常林、王修、朱汉、耿苞、华彦、孔顺、阴夔、审荣、韩珩、张津、袁买、田畴、管宁、张_、胡昭、令狐邵、韩范、阎柔、陶升。
1、高干
高干(?~206年),字元才,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东汉末年并州割据将领,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军袁绍外甥。
出身陈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早年联合荀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袁绍平定河北后,以为并州牧。官渡之战时,在西线配合作战。因曹操早有准备,没有实质进展。
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与曹操大战于黎阳郡时,联合郭援攻打平阳郡,为马腾为首关中将领所败,郭援为庞德所斩。袁尚败走中山郡后,出降于曹操,仍为并州刺史。
建安十年,兴兵反曹,固守壶关,成功抵挡乐进进攻。得知曹操亲征后,留下别将守城,亲往匈奴呼厨泉求救,没有成功。引兵攻略河东郡,屡为钟繇、张既所败。
建安十一年,投奔荆州刘表。途经上洛时,为司隶校尉被王琰所捕杀。
2、朱灵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封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
建安四年(199年),僭号的袁术走投无路,将帝号归于袁绍,想投奔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袁术便欲从下邳北过,曹操派遣刘备、朱灵、路招截住去路,袁术不得过,在途中病死。
3、蒋奇
蒋奇,东汉末年河北霸主袁绍麾下战将,冀州名将。官渡之战时,袁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袁绍不听从,后来被乱军所杀(有人说是被张辽在乌巢所斩)。
4、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并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准备攻打许都。
5、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建安年间(198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
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_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
-袁绍
袁绍手下精兵强将无数 ,智谋之士也很多 ,最著名是有四大谋士,即田丰、许攸、审配和逢纪 。他们都是海内名士 ,声名卓著 。
曹操在对袁绍的战争前 ,最担心的的是四大谋士的神机妙算 。荀彧对曹操上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袁绍的手下谋士何足惧哉?” ,荀彧目光如炬,知人善断,未卜先知,基本上把袁绍手下四大谋士的命运提前给圈定好了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才器过人的马谡为什么就没能守住街亭,
下一篇: 韩龙: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最神秘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