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一部分。有关三国历史,你知道八个标志性事件吗?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196年曹操从洛阳迎接汉献帝到许。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形成基础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
4、东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曹魏政权。
5、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6、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7、三国鼎立局面初步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8、三国鼎立局面最后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
十大传奇之首:桃园三结义
当然是桃园三结义。一个草编手工艺者,一个杀人犯,一个屠户,横向联合起来做什么合适呢?比较客观的说是人肉馅粽子(肉馅的粽子应该叫肉 *** ),刘关张兄弟三人却心比天高,他们的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这段三国的阅读体验不同寻常,因为几乎没有人在读桃园三结义一段时不知道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先验的我们清楚从此天下将为三兄弟而变色,也明了这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厚重。所以,即使这个桥段被碌碌无为的唱成“长矛在手万剑生辉看我弟兄迎着风烟大步来”,也同样能令我们心潮澎湃。
可以设想,此后的岁月里,刘关张兄弟每次回想起桃园结义之时,都会想提一坛好酒,将兄弟三人聚齐,共谋一醉,我甚至可以看到杯盏之间兄弟眼角的泪花。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他们越来越明白当初的承诺有多么沉重,也越来越感激上苍赐给他们这样的兄弟。
桃园三结义是一个终结性的传奇,整个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传奇的注脚。这个传奇也为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关系,虽然两千年后有个叫古龙的说兄弟是用来出卖的。
(在这里强烈反对一下论坛中解构关羽的说法,利确实是永恒的,义却是存在的,一闪念的义足以使关羽作出他的决定,这一闪念正体现了他的为人。解构者忽略了两个事实,一,机械的分析后应该考虑人性的成分;二,人和人不一样,你这么想别人未必这么想,何况还是几千年前的人。)
名词解释一些解释及后记:
我所谓传奇文中也曾提到,是指神奇,同时可信的事情。而十大传奇的排名依据是:神奇且可信度+知名度+认同度,所以诸如八阵图之类没有入选。
由于个人好恶,这个排名可能有很多欠妥的地方。比如排名前五里,有三个具有先验的意味,这不能不说体现了我对先验的癖好。
一些非常精彩的传奇,如孙策周瑜的一担儿挑,姜维及蜀中诸将战死剑阁等由于“十大”这个数目的限制未能入选。
十大传奇之二:威震逍遥津
张辽,有武勇,有将略,有忠义,有作说客的才能,是三国第一狂――关羽的好友。对逍遥津:
王歆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从征柳城,格斩蹋顿;并镇合肥,突权麾下。以八百破十万众,贲育不过其勇也。合肥之战,胜不侥幸,乃得“急”、“裂”二字。急者,料敌于先,乘敌不备,破敌未合。权以重兵来犯,以为当者披靡,城守皆深沟高垒,不敢出应,是以惰将统骄卒。逆而击之,安得不破?裂者,募敢死士,以寡凌众,以强践弱,前指渠魁,立夺三军气也。
设权杖槊当道,被矢不退,小大之势在,则辽必无功矣。不体天,不察地,不知我,不料敌,是权在合肥之谓也。辽既破贼,长屯居巢,以慑吴人,是魏武之能用人也。世多名将,鲜能终始,时移势易,胜负难以逆料。而“张辽虽病,不可当也”语,是真畏敌也。辽能全功,或端赖权之功耶?一笑。
张辽这一段,我是当信史来看的。其中唯一不太可信的,就是“贼来乃发”这个曹操的锦囊妙计。不过,即使有这个锦囊,曹操也只是划定了这么一个以攻为守的方向,谁知张辽直接以突袭退敌,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曹操也始料不及的。
王歆说“辽能全功,或端赖权之功耶?一笑。”也只一笑而已。
与赵云的冲阵相比,一个是劣中求胜,一个是败中求存,张辽占了上风。
威震逍遥津是名将的传奇,壮哉文远,三国第一名将。
《讨伐董卓》,主要人物:袁绍、袁术、孙坚、曹操、王匡。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相关背景:
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威信受挫,需要权力下放,各地方军自组势力,而宦官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争斗也日益加剧。终于在永汉元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外戚宦官再次相争,何进被杀。
虽然何进将领袁绍率领部曲入宫尽杀宦官,但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却被宦官挟持出宫,然后被何进召进京、准备讨伐宦官的董卓抢先找到并控制。
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用计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铲除反对者,如诱使丁原部下吕布杀死丁原以夺其兵马,和逼走反对者袁绍。
一切准备好后,便于九月甲戌日废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刘协为献帝,至丙子日,更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他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族、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1、三顾茅庐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诸葛出门,刘回。第二次去,诸葛又出外。第三次去,已经是中午,诸葛眠,刘一直站到诸葛醒来,诸葛见到刘有志,且诚恳求助,就出山助刘建立蜀汉皇朝。
2、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3、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4、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5、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并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下令开船靠近曹营,并让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说说三国时期那些悲剧的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