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毕竟没有真的称帝,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长安也不差呀。长安自古以来就是王朝都城,曹丕为什么要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呢?
周平王东迁后,就在洛阳定都。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也以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作为都城。由此,对于魏文帝曹丕建立的曹魏,之所以选择洛阳作为都城,是因为该地区在历史上就长期作为都城,拥有较多的人口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当然,在东汉末年,洛阳和长安一样,因为董卓等诸侯的战争,所以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在此基础上,曹操一方面迎奉汉献帝刘协定都许昌,另一方面也在对洛阳城进行修建。
同时,对于曹操、曹丕建立的曹魏,之所以没有定都长安,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东汉末年,长安城饱受战争的破坏。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190年前后,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
在曹操、马超在关中地区大战的背景下,长安城自然是饱受战火了。由此,相对于洛阳城,长安城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因为之后定都许昌,比较注重洛阳城的营建和恢复,却没有重视长安城的恢复和建设。
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就曾设想偷袭长安。由此,定都长安存在较大的危险,而洛阳因为和蜀汉、东吴都保持着相对较远的距离,自然成为曹丕确定都城的理想选择了。
在曹魏之后,司马炎建立西晋时,依然以洛阳作为都城。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迁都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官吏都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举南伐,却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贵族、百官反对。孝文帝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明了迁都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领众人迁都中原。拓跋澄醒悟过来,改为全力拥护孝文帝的“南伐”迁都计划。公元493年,孝文帝发兵20万,号称30万,开始“南伐”。大军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表示要继续前进。群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请求他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乘机说,“若不南銮(南征),即当移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意的站在左边。所有随军贵族、官吏都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于是,孝文帝便乘势定都洛阳。
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对北魏和拓跋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洛阳。
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扩展资料: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
——魏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国名将的马有哪些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