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为什么会有外戚专权

历史典故 2023-07-19 04:58:45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风作浪,打算夺取刘家的江山,没想到的是被刘襄知道了,于是就联合了陈平、周勃等老臣,趁机诛杀了吕氏集团的所有人。

这还不算完,汉景帝时窦太后的娘家侄子窦婴被封侯,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凭借军功被封为武安侯。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又封田蚡为丞相。后来汉武帝宠爱卫子夫。卫子夫的家人卫青、霍去病等官至大将军,可以说卫家显耀一时。他们都是被重用的外戚,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先说窦婴,在窦太后去世后,窦婴开始失势,新上任的外戚田蚡不断打击他,最后被武帝斩首。田蚡呢,病死后其子继承了爵位仅仅四年后就被废了爵位。卫子夫家所有的人因为巫蛊之祸被诛杀。这就是汉武帝时期所有外戚的下场。可以说没有一个外戚能安享晚年。为什么汉武帝要先重用这些外戚,然后一个一个的杀掉呢。

首先,即位之初,皇帝势力不稳,需要亲人的支持。除了自己的亲兄弟能够支持自己的,就只能是皇后的娘家人。这些皇后的家人背靠着大树好乘凉。皇后这边为了稳定自己在后宫中的势力,也需要娘家人的支持。当然,如果自己的娘家能够建功立业就更好了。比如卫子夫和卫青,姐弟两个贫民出身,卫子夫受宠,弟弟卫青抗击匈奴,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功劳了,自然也能提升自己的实力,卫青后来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不久,卫子夫成了皇后,卫青娶了平阳公主。

从另一方面看,汉武帝牢牢的把这些外戚攥在手里,他们就是武帝的一枚枚棋子。看到外戚的势力逐渐强大以后,汉武帝会设法去除掉他们。窦婴的时候帮助汉武帝推行改革有功,但是武帝在窦太后死后逐渐疏远了他。田蚡呢,虽然死了,但是仅仅四年时间就被汉武帝给剥夺了爵位。最惨的就是卫子夫家族了,因为一个莫须有的巫蛊之祸,全家几代人全部被诛杀。从卫子夫家族被诛杀可以看出,当时卫青虽然官大,但是军权还是牢牢的把握在武帝的手里的。武帝对外戚产生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能够在册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时候,杀掉她的母亲赵钩弋,就是怕以后会发生向吕后那样的外戚专权。

汉武帝死后任命霍光为辅政大臣,又一个外戚产生了。汉昭帝刘弗陵娶了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霍光不仅是辅政大臣,又是外戚,更何况是两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太好控制了。一段时间以来,整个朝政都是霍光说了算。刘弗陵死后,刘贺为皇帝。霍光怕刘贺当皇帝之后疏远他们这些老臣,就联合上官氏废了这个27天的皇帝,然后立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为皇帝。

霍光的势力太大了,刘询不想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他的夫人霍显就把刘询的皇后毒死了。刘询当时的势力不够强大,只好答应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霍光活着的时候,家族权倾朝野,霍光一死,宣帝立马动手借霍光儿子谋反一事,诛杀了霍家全族。霍光这个外戚的产生,其实和汉武帝的临终嘱托有关。霍光功高震主,可以随意的废立皇帝,这点让宣帝很忌惮,动手除掉他其实就是迟早的事情。

后来的一段时间,太后王政君因皇帝年幼掌握了朝政大权,也是大肆封赏自己的娘家人。小皇帝死后,继续立小孩子当皇帝,牢牢的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里。王莽就在这个时候,不断的制造为国分忧的假象,建立了新朝。王莽这个外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王政君。如果王政君在自己的儿子死后,能立一个贤明的已经成年的刘家公子来当皇帝,恐怕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事情了。王莽虽然当了皇帝,也不能善终,后来死于乱军之中。

所有外戚专权的产生都是权势在作怪。当了皇后了,就想扩大自己娘家的势力,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皇帝也不傻,先是利用外戚,利用完了,然后杀掉。所以这些干政的外戚没有一个能够善终。

为什么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外戚又称“外家”、“戚畹”,乃帝王的母族、妻族一脉。若是外戚安分守己,作为帝王的亲戚,自能享尽荣华富贵。可惜,历数千年中华历史,偏偏是外戚的野心最为膨胀,甚至远远超过乱臣贼子,其干政乃至篡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叫帝王之家头痛不已。

发生外戚干政事件,尤以汉代为甚,确切地说是东汉。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东汉外戚干政颇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小皇帝多,一个是尚书台的设置。

幼帝登基,难以亲政,似乎是历史的惯例。当然,也不乏康熙皇帝这样的异类,因为他碰上了没有强烈野心的外戚,加之自身心性早熟,且拥有治世的莫大勇气。但东汉就不一样了。

东汉幼帝多,根子还在秦始皇那。嬴政确立皇位继承制之后,希望子孙统治万世,虽然秦国未能昌盛千年,但嫡系继承帝位的规矩却被汉代完全吸收。因此,一旦遭逢皇帝英年早逝,其子嗣不管多么年幼,都要继承皇位。虽然西汉时期的帝王大多中年以后亡故,但到了东汉却连续遭遇几代皇帝三十余岁驾崩的情况,其幼子继承皇位,后宫的势力便不可遏止地膨胀起来。

后宫女性不能直接干政,自然是通过扶持本家的势力来掌握政权。然而在汉代,外戚不只是有后宫势力可以依靠,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便是大多为有功之臣。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四大家族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封地广大,势力雄厚,真如豪强慢慢地蚕食东汉的江山。

皇帝年幼只是外戚干政的原因之一,另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光武帝刘秀遗留的历史问题——尚书台的设立。光武帝刘秀在南方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稳固皇权,遏制相权,虽然保留了过去的宰相“三公”之职,即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却将三公的实权抽走,徒留地位和俸禄,而设置名为“台阁”的尚书台掌握实权,由自己直接指挥。

最早的尚书是相对外部朝廷的内部朝阁,由皇帝统管,相当于机要秘书的工作单位。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尚书被私下称为“内朝”,与三公九卿的“外朝”相对应,没有什么实质的执政权。但是,光武帝却将尚书机构的地位抬高至超过“外朝”的地步。虽然尚书台内的官员品阶不高,但比“外朝”中人更有权力。很快,这样的弊端就凸现出来。一旦皇帝早逝,幼帝登基,便无力掌控尚书台。自然,掌管尚书台的“重任”就落到后宫、外戚的手里。

光武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做法,就这样令东汉江山一点点落入他人手中。而外戚专权的直接后果,便是宦官权力的膨胀。因为幼帝唯有后宫宦官近侍可以依靠,长大后宦官帮助皇帝夺回皇权有功,受到土地、俸禄上的巨额封赏,势力便迅速扩大,甚至超过外戚。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便是由此引起。

在以后的朝代当中,虽有外戚干政现象,但与东汉相比,实在是望尘莫及。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外戚专权?

外戚专权的出现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1,皇权传承制度,一般来说,皇权更迭采取的都是嫡长子继承,不管大小,只要有就行,这样经常造成皇帝即位的时候,无法理事,这个时候,无论是出于亲情,儿子一般天然会以来母亲,还是母亲要维护自己的权益,都要求母亲要站出来,而母亲能够依靠的力量,则天然的是自己娘家人,这就让外戚进入权力阶层成为了可能。
2,儒家传统的仁孝思想。虽然中国古代有三纲五常,要求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但是孝却也要求儿子要服从自己的母亲。这样一来,作为万民表率的皇帝自然不敢逾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依从母亲的决定,让外戚进入权力阶层。
3,后宫争权,皇帝只有一个,皇后大位也只有一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更上一位,后宫诸位必然会大吹枕头风,运用各种手段经营,来加强自己的助力,而所有的助力里,唯有娘家人是天然的必然的助力,这样一来,后宫帮助外戚掌权,外戚巩固后宫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4,外戚本来就具有偌大的权力,为了更大的权力,或者说博得皇帝的欢心,送自己的族女进后宫,
5,皇帝需要一支力量成为自己的助力来对抗其他势力,那么外戚也就会成为一种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