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灭亡是什么原因

历史典故 2023-07-19 04:47:34

如果说汉元帝导致西汉由盛而衰,那么汉成帝就是在西汉衰弱的过程加大了一个砝码,直接让西汉王朝走向覆灭的边缘。汉成帝刘骜在刚出生时,颇受汉宣帝的喜爱,他的名字也是汉宣帝亲自给他起的,而汉宣帝传位于汉元帝说实话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刘骜的缘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骜开始变得不学无术,沉溺于玩乐之中。在汉元帝时期,刘奭也动过换太子的想法,想改立山阳王刘康,群臣反对再加上他是汉宣帝的爱孙,最终没有付诸行动。

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刘骜顺利继承皇位,生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从此外戚王家开始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为之后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当时的西汉王朝,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势同水火,而外戚当中又存在多股势力。汉成帝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利用王家削弱了其他的外戚势力以及宦官,之后王家四兄弟均分居要职,基本上控制了西汉实权。可以说,汉成帝的制衡之策是失败的,让王家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王家专权的局面已然形成。

而汉成帝本人又沉溺于酒色,兴建多个大型宫殿专供其淫乐。他刚开始宠幸的是班婕妤,她非常擅长辞赋,是西汉著名的才女。之后移情别恋,开始宠幸赵飞燕,此人舞技超群,美貌动人,也善于心计,她通过巫蛊陷害皇后,导致皇后被废被杀,她成为了皇后。没过多久,她的妹妹赵合德又成为了汉成帝的宠妃,姐妹两人都是宠妃,后宫成为了她们的天下,她们两人一直没有身孕,而其他有身孕的女子都被其所害,导致汉成帝一直无后,汉成帝却纵容了她们的行为。

皇帝不理朝政,留恋于后宫之中,外戚专权,吏治不清,导致本就在走下坡路的西汉王朝急速下坠。当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便催生了很多新的豪强贵族,他们开始培养势力,逐渐摆脱政府的管制,而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随着汉成帝的老去,继承人的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由于没有子嗣,只能在侄子中选取继承人,多方势力此时暗中较量,最终刘康的儿子刘欣胜出,成为了皇太子。

在汉成帝突然病死在赵合德的床上后,他继承了帝位,为汉哀帝。他登基后,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而赵飞燕由于拥立他成为太子被尊为皇太后,这样也避免了赵飞燕被清算的结局。而王家则成为了牺牲品,汉哀帝扶持新的外戚势力傅家取代了王家,此时的王家代表人物就是大司马王莽。

汉哀帝刚开始还是有所抱负,有所作为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惜的是,这些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汉哀帝有些心灰意冷,他把注意力放在了享乐上,但不同其他皇帝的是,他所宠爱的是一个男人,美男子董贤,“断袖之癖”的典故就是说的他们二个。董贤得宠之后,官至大司马,成为新的外戚势力,权势熏天,此时他不过二十二岁。

但好景不长,在位仅仅七年的汉哀帝不幸早逝,而董贤没有能力面对这突发的乱局,这样被冷落的王莽重新被启用,他出面收拾乱局,除掉董贤,王家再次回到了西汉的政治中心。而西汉王朝经过这些折腾之后,已经摇摇欲坠,大厦行将倾倒,已经不可避免了。

西汉怎么灭亡的

汉平帝刘衎继位时年仅9岁,只是个傀儡,一切朝政大权均由外戚大司马王莽控制。西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王莽是个极有野心而又长于权术的人物,他执政之初很注意谦让、公正、廉洁,以此争取民心,搏得了很高的声望。但为了篡位,王莽将平帝母子分开,并杀尽平帝舅家卫氏,以防与他争权。 公元5年,平帝已经14岁了。这位少年天子看穿了王莽伪君子的真面目,又知道了卫氏家族受害的实情,故而对王莽心生怨恨。王莽担心平帝成人后难以对付,便于十二月将平帝刘衎毒死。 刘衎在位6年,死后葬于康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庙号元宗,尊谥孝平皇帝。 王莽毒杀平帝后,见篡位时机尚未成熟,又于公元6年春拥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少帝,此即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 孺子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王刘嚣的曾孙,广成侯刘显的儿子。他继位时,由王莽摄政,改年号为"居摄"。不久,王莽自称"假皇帝",即代理皇帝的意见。 两年之后,也即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撕下最后的伪装,公然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废少帝刘婴为安定公。 历史上的西汉王朝至此灭亡,由刘邦开创的刘氏汉家天下至此也告一段落。

汉朝为什么会灭亡

曹操是奸臣还是枭雄?——兼论汉朝灭亡的原因在制度创新滞后

曹操是奸臣还是枭雄?
——兼论汉朝灭亡的原因在制度创新滞后

1959年2月,郭沫若借创作历史剧《蔡文姬》提出了重新全面评价曹操历史功绩的观点,此为该年全国学界热衷于替曹操翻案之滥觞○1。郭氏“拨乱反正”、“翻案” 之遗风流披学界,以致群起竞相仿效,愈演愈烈,至今不衰。而这种翻案风的流弊,则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固然不免会败坏史学之精神。有人专替历史罪人翻案,譬如隋炀帝、汪精卫,评价他们功大于过;有人常以打倒英雄人物为能事,否定其历史功绩。某些翻案文章的作者,或能名噪一时,但终将会被后人当作小丑而钉上耻辱柱的。
曹操头上的奸臣 “高帽子”被摘掉,并被现代学术界尊为一代枭雄,首先还得归功于陈寅恪先生。1956年,《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刊登有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2一文,早就一反前人陈说,表彰曹操为“旷世之枭杰”,远在郭沫若之前。
旧史家尊刘汉为“正统”,因曹魏革汉鼎,取而代之,属于“篡”位,是“大逆不道”。曹操逝世后,儿子曹丕做了皇帝,父因子贵,于是被追封武帝。又因曹魏国祚日短,还来不及包装政权的 “正统”性,即被司马氏晋所取代,所以后世诅骂曹魏的人遍地皆是,不足为怪。
汉代末年,政治腐败,体制崩溃,社会失序,民不聊生,动乱不断,盗贼蜂起。是什么原因使得汉朝体制失去鲜活的生机呢?说到底,是制度创新滞后,跟不上时代形势,即汉代察举制度已经失去了更新体制的能力,沦丧为既得利益集团把持社会的工具。
汉代的察举制度,在汉文帝至武帝期间初步形成。有人说是“选举”制度,它实际上是一种推荐制度,即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如孝廉、贤良方正、秀才等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政府推荐合乎相应标准的人才,经过适当的考核,授予官职。
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与后代的科举制度相比,汉代察举制度没有与学校教育紧密起来;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先选拔后考核,即使经过策试也只有高下之别;没有设立选官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官员;入仕、铨选、升迁、考课等常常混为一体。它似乎很缺乏现实客观操作的可能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流弊,譬如出现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滥用职权等现象。这样一来,必将形成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进而发展为各种门阀士族集团。所有的这些弊端都危害到汉代选官制度本身的、原初的相对开放性和相对公正性,使面向一切吏民中贤者的察举制度制度最终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所垄断。○3
儒家思想是察举制度得以施行的指导思想。察举制度实行的初期,通过它获得官职的士人,或许还可能真具有高尚的品德或真才实学。但发展到后来,尤其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既得利益集团把持察举制度的实施,所“选举”出来的士人,往往名不副实。正如《抱朴子·审举》所批评的:“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士人弄虚作假,“高蹈”儒家仁义,即可获得官职实现价值。也许是一种嘲讽,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卑鄙无耻,竟然都以儒家仁义来标榜自己。当然,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志之士的集体反抗。
东汉时期,士林出现了一股超越世俗、不求入仕的清议风气。“东汉尚名节”,它是对当时黑暗、腐败的现实社会和察举制度的反动。据陈寅恪先生说法,清议的要旨是人伦鉴识○4。这种风气中洋溢着一种近乎教条的理想主义,士人高悬绝对的非实用的价值观,以此来来抗拒世俗社会的侵蚀,批判世俗社会非文化的倾向,独占思想与知识话语的权威,并与邪恶的既得利益集团划清界限○5。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当时士人不但在对自己人格甚为苛求,对他人也异常苛求,激扬名声,评论是非得失,斥骂权势和奸佞,追求正义与公正。于是,士林上下,“婞直之风”愈演愈烈。先是有人近乎洁癖地标榜仁义不求“显名”和获利,坚持“以义取是”, 反对“同志” ○6,追求个性主义,甚至于拒绝推举征辟○7。而到后来,士人们如张芝、郭太、赵晔等人持“不合作主义”,干脆拒绝朝廷的“有道”等名目的表彰和推举,一时被士林称为“有道”○8。
士林清议风气最终还是引起了朝廷的镇压。东汉桓帝延熹九年(西元166),清议之风遇到第一次党锢之祸,不少清议士人被逮捕和遭到迫害。几年之后,士林又以若干名士为中心,重整旗鼓,以理想主义评价人伦,推戴出自己的领袖人物,并以这些知识阶层自己的精神权威来对抗世俗社会的政治权威○9。于是,汉灵帝建宁三年(西元169),清议士人们又一次遭遇镇压与逮捕。士人“清议”人伦,不但无法救治当时的社会弊病,反而遭来杀身之祸。看来,只有逃避现实,归本老庄,转入山林讨论抽象的玄理,做“清谈”家了。
要真想救治社会弊病,惟有采用极为反动的手段,起义推翻旧政权,打倒既得利益集团,重新分割利益和制定游戏规则。东汉末年出现的《太平清领书》,正是某些士人假托神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良主义著作。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提倡“道义”,正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反动。而太平道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则不失为一种极端的反动。
据陈寅恪先生说法,魏晋以来清谈的风气,郭泰开其端绪,阮籍成其风派。魏晋两朝清谈一般分作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东晋一朝为清谈的后期。前期的清谈是当时政治上的实际事情,与其时的士人的出处进退关系甚为密切,即士人藉此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问题。后期的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除可作语言文字学的材料外,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意义,是当时士人换取名士身份的谈资,以致最终误国误民族。
前期的清谈是清谈者本人生活最有关的问题,纯为实际性质,是当时政治党系之消长的体现。“四本论”当时的大问题。《世说新语·文学类》中说: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嵇公(笔者注:嵇康)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11

刘注云:

《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12

陈寅恪先生说,《世说新语·文学类》此条刘注是前期清谈的重要资料,可以补充他早年撰写《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东汉中晚期,统治阶级可分为两类人群,一为内廷的阉宦(太监),一为外廷的士大夫。阉宦的出身大多为寒族,又不信仰儒家,即所谓“乞匄携养”之类○13。而主要的士大夫,他们的出身多数为地方豪族,间或也有小族,绝大多数是儒家的信徒。因此,这些人想求学的话,则跟从硕儒学习经书;或者游学京师,从学太学的博士。他们的为人处世,则因有孝友礼法的美名被宗族乡里的同人称颂。然后再被州郡牧守京师公卿“选举”出来,最终仕途通达,名声显赫一时。
士大夫信仰儒家思想,那么他们的行为自然合乎儒家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事实上,《小戴礼记》里的《大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的学说,就是东汉中晚期士大夫自命为他们的生活实际的表现。阅读《后汉书·党锢传》及有关资料,即发现许多的例证。在西汉初中期,《大学》里所的,不过是当时儒生的理想,并非现实境界。但到东汉末期,士大夫推尊儒家经义,贵仁孝;而阉宦则崇尚文学辞赋,重智术。可能是二者渊源已异,其演变所致,当然大相径庭。
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的代表,晋则是外廷士大夫阶级的代表。所以魏晋的兴亡递嬗本是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的竞争胜败问题。史学家如果仅以曹魏、司马晋两姓的关系描述这段历史,那么则无法阐明史事的真相。东汉末年士大夫阶级的代表袁绍,凭资历和门望,远超过阉宦阶级的代表曹操。但在官渡一战中,曹操打败袁绍。于是士大夫阶级不得不委曲求全,暂时与曹操合作,但他们时刻想着要乘机恢复过去的地位。司马懿老寿久存,一家人都坚韧阴毒, 才能又胜于东汉末年迂腐无能的儒家信徒。因此,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司马氏家族,又从阉宦阶级手中夺回了政权。这是曹操始未料及的事情。
陈寅恪先生说:

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读史者于曹孟德使诈使贪,唯议其私人之过失,而不知实有转移数百年世局自作用,非仅一时一事之关系也。○14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西元155),逝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父亲是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曹操从小就很机警,喜欢玩弄权术和使诈,“任侠放荡,不治行业”○15,“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16等,表明他并不以儒学为务,与士大夫阶级服膺儒教不同。
阉宦阶级的代表曹操,执政时实行的政策,多为摧破汉代儒家的传统和纠正社会的流弊。或者说,如果曹操想重建社会秩序的话,必须实行一对汉代的“反动”政策。东汉儒家豪族尚奢侈,败坏士风。曹操强调“务以俭率人”○17,即使亲信宠贵也不敢不以励行廉节。曹操的后宫也甚为节约○18,据说,他曾看见儿子曹植的妻子穿着锦绣,以违反制度规定为由赐死了她○19。
汉代“选举”人才是以儒家道德教义为标准的,而曹操一反其陈制,颁布求才三令——提倡唯才是举,这实际是对察举制度的一大反动。
《三国志》一《武帝纪》云: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建安二十二年裴注引《魏书》曰:)秋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东汉外廷之士大夫,既多出身于儒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及弘农杨氏之类,则他们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也可用来适用于治国平天下,而这些道德方法都出于儒家的教义,所谓“禹贡治水”,“春秋决狱”,以及“通经致用”,“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者,无不是对儒家道德来说的。凡是士大夫一生的为人处世,是不得志,还是仕途得意,他们的所说所行都不能违反逃离这些范围,或违反这些标准。这些范围即家族乡里,这些标准即仁孝廉让。用这些范围标准为本为体,推广至治民治军,为末为用。总而言之,本末必兼备,体用必合一也。
曹操求才三令,大意是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背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这是明白宣告既得利益集团的儒家豪族自古以来所遵率的金科玉律已经完全破产。由此推之,则东汉以来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代察举制度的标准儒学,也失去依据了。所以曹操的求才三令,并非仅仅是一时求才的意思,实际上标明了他的政策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变革。
陈寅恪先生说,顾炎武议论到曹操这些问题,虽然极为骇叹,但他还是没有明白曹操当时之隐秘。盖曹操出身阉宦家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取有政治上的地位。如果不对此不两立的教义,摧毁廓清,从理论上找不到他立足的合法依据,更无从与士大夫阶级的袁氏等相竞争。这求才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与此相同的,即是曹党,与此相异的,即是与曹氏为敌的党派。
前面已经讲到,弊病丛生的察举制度下“选举”出来的人才名不副实。而在地方官征辟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某些人可能采用种种不法手段,使地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背负污秽之名。这种庸劣驱逐贤良的行为,导致最终通过制度“选举”出来的人才全是庸劣,人才素质整体下降,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些儒家豪族虽然口称仁孝廉让,实际上尽是庸劣迂腐之辈,无任何真才实学。可那些真有才华的寒族士大夫,却察举制度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无法进身仕途,实现自己的价值。
曹操或许看到了这种局面,革新制度,扶植寒族士大夫。用今天的话说来,叫“制度创新”。

西汉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汉长期专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在高祖死后专权,几乎要让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铲除,西汉的历史,可能比秦朝长不了多少。再以后,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田蚡、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上官桀、霍光,宣帝时的史高,元帝时的许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刘骜即位,他的妈妈王政君,就是王莽的亲姑姑。

皇帝能力强的时候,外戚是一种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时候,外戚就威胁皇帝的统治,进而动摇整个王朝。吕姓外戚即是很明显的例证,假使他们中间有一个不是脓包,刘姓皇帝反击失败,西汉的政权一定结束。所以在大的教训之后,文景两任皇帝,对外戚都保持相当距离。到武帝刘彻,虽大量任用外戚,但他能够控制局势,而且还在防范工作上采取残忍手段。他死的前一年(前88),最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只有九岁,他想立他当太子,于是先行把年轻美丽的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杀掉,并解释说:"我死之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为了避免吕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

西汉外戚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新任皇帝往往要启用自己母亲的亲戚,皇帝的舅舅,外公,表兄弟,通常会成为丞相。特点之二,是新的外戚上台,通常要铲除旧的外戚,新旧交替时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而像王莽这样曾被赶出权力核心,后来又东山再起的,只有他一个。王莽能最终篡位,除了外戚身份外,靠的是过人的权谋和伪装。

西汉是如何灭亡的?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灭亡经过:

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 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崛起,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为其制造代汉的舆论。

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扩展资料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即汉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卫姬 ,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汉哀帝于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当年七月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次年改元元始。

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6年2月4日)刘衎去世,一说被王莽毒杀,终年14岁,庙号元宗(后除庙号),谥号孝平皇帝,葬于康陵(今陕西咸阳西25里处)。

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参考资料:-西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2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