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汉的二百一十年间,这个王朝共出现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贤明赞誉千古未绝的帝王,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刘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与其时代密切相关。我们不难发现,西汉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汉早期,直到盛世。从汉高祖在刀光剑影中建立起西汉,到汉武帝将这个王朝迎上巅峰,再到汉宣帝继承汉武帝的政治遗产,这些明君所在位的时代,要求他们为政得当。
越是亲身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就越清楚守业的必要。刘邦作为一个典型的草根帝王,有着强烈的巩固家族统治的欲望。在萧何、张良等贤臣的辅佐下,他顺利的从一个农家子弟,转变为一个体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家。刘邦不但自己为政贤明,还对自己的继承人提出为政要求。
而汉惠帝刘盈,不仅有汉高祖、吕后、曹参、陈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经历了秦末的战火,深知刘家的家业来之不易。刘盈在十六岁时便即位,之后国家大权实际上由吕后掌握。因而刘盈也不得不采取更温和的为政风格。换句话说,有了强势的吕后唱红脸,白脸自然就留给了刘盈。他推行仁政,放宽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愈发清明,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代明君。
而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他们也从自己做起,带领西汉迎来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刘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们明君频出的重要原因。当时仍处于西汉初年,人们还在努力摆脱秦末以来战乱带来的经济凋敝。因而二帝继续推崇黄老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不仅汉文帝一生节俭,二帝还在春耕时下地劳作,以此来劝课农桑。正是他们身上那种纯朴而又真挚的情感,引导他们成为了真正为民着想的明君。
而汉武帝刘彻,本已经是家业稳固的天选之子,但他自己却很有抱负。在刘彻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爆发。虽然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即被平定,但这场祸患却给刘彻敲响了一个警钟:危险一直都存在,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守住天下。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虽然这位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样,功过皆有,历史评价颇为复杂。但他通过推恩令等解决郡国并行制的弊病,推行平准等稳定经济秩序,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而推广教育,都切实推动了西汉的发展。
而西汉的最后一位著名明君汉宣帝刘询,也是一位复杂而简单的帝王。他的复杂,来源于他的经历。刘询确实是汉武帝的嫡系血脉,但由于巫蛊之祸,刘询早年一直苟活,因而接触到真正的底层民众。继位后,刘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对刘询而言,只有自己成为一位有真材实干的君主,才能不负家族,不负余生。
刘询是因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为政的能力,更不缺将心比心体谅百姓的气度。因而他也是简单的。在自己饱经苦难以后,刘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们那样,一心为国,励精图治,政绩颇丰。
再之后,刘家也没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厄运。安稳的社会让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现。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西汉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正面影响。而早期西汉社会的落后和不安,也要求这些帝王成长为实干家,成长为有真材实料的明君。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臣民对他们称赞,青史将他们留名。
在西汉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大意是是,秦始皇继承了秦国先代君主奋发图强的意志与基业,一统天下,横扫六合。
其中的“六世”,指的是秦国的“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君主”。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秦国自秦献公始,便没有出现过昏君。如果再加上秦始皇,秦国的一统天下,完全就是八世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
在整个战国时期,一个国家能够出现一两个明君已经很了不起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为什么能够连续出现如此多的明君圣主呢?
秦国地处西域边陲,秦人的祖先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分秦地,后来因为秦襄王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被封诸侯国。秦国无论是从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比东方六国弱很多。在东方六国眼中,秦国就是个不足为虑西方蛮夷。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虽然成为春秋五霸,但其实力仍然很弱。被中原大国晋国、南方楚国夹在中间,时刻面临着被灭的风险。在战国时期,又被新崛起的魏国,打得差点亡国。丢失河西之地近百年,连函谷关这个秦国门户都被夺走。就这种国家局面与险境,逼得秦国君主不努力不行。
秦献公即位后便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国力有了些许提升,但也没能夺回函谷关,打通秦国东出的道路。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即为,才正式让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的路。
经受上百年的欺压与屈辱,秦国东出,灭亡六国。已经成为秦国所有臣民的精神目标,也成为历代国君的精神信念。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王位的继承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王朝的传承。秦国国君的传承制度是择君制。在《公羊传》中写道“何以不名,秦者,夷者,匿嫡之名也……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
秦国不同于山东六国,受宗法礼仪影响较弱,被称为蛮夷。当时的中原各国,在君主继位上都严格遵从宗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秦国却是“择勇猛而立”。
秦国国君的位置继承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竞争,所立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年龄、阅历和能力。在秦国历史上的许多国君传位,在自己年老,儿子未长大的情况下,大多都是将自己为君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哥哥)而非儿子。
这种做法,就避免了出现,君幼母壮、权臣出现以及外戚干政。同时也保证了被选的君主能力心智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比如,秦武公去世后立其弟德公即位,秦宣公有九子,均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有七子,同样传位于弟弟秦穆公。
穆公之前的择君传位,让秦国奋发图强,东出六国的意志与梦想得到稳固的。秦穆公以后,开始立太子,在君位传承上虽然大多都是父子传承,但依旧保持着择优为君的制度。比如秦武王死后就将位置传给了更优秀的弟弟,秦昭襄王。
同时,秦国历代国君十分重视王室教育。培养的储君也十分优秀。这些更是大大提高了明君出现的概率。
对于商鞅变法,大家对其的认识大多在,强军强国上面。但其最大的功绩是将依法治国的思想渗透到了秦国统治者的思想理念中,并令统治者受其约束。实现法治,而非人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讲的是,太子赢驷犯法,商鞅欲处决,理由是法令大于天,但由于赢驷是储君,最后处决了他的老师。
商鞅强烈要求并成功处决了太子老师。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影响也是相当深远,在孝公变法后,大秦尊重法家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历代国君的言行举止,也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管理下,秦国国君在治理国家上面基本上也出不了大错,稳固了国家统治。
秦国历任国君多贤明的原因,绝非上天眷顾,运气好而已。多年的屈辱让秦人骨子中拥有奋发向上的思想,在君主的选择上,任贤不任嫡。同时商鞅变法中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制度更是让秦国国君不再乱来。
秦国的历史是血与火的战争史,能历经春秋而不倒,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吞并天下。这与秦国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的确分不开。在中国君强则国强的时代,秦国连续八代出明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唯一的。
七国之乱的根源并不在汉景帝的身上,当然汉景帝消藩令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但是正因为汉景帝平息了七国之战,才能够创造文景之治,汉武帝也正是在爷爷汉文帝和老爹汉景帝共同打造的盛世之下才创下北击匈奴煌煌武功。
一、刘邦大封诸侯,才是埋下汉朝政权稳定的地雷
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一共封了十八路诸侯,虽然之后将异姓诸侯全部铲除,但是仍然留下了九个同姓诸侯,这些小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小朝廷,在刘邦时期,因为诸侯国都是自己的儿孙,确实有巩固汉室江山的作用,但是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手上之时,诸侯国不断壮大就大大威胁到了中央政权,所以说,七国之乱的隐患在刘邦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二、汉景帝的削藩虽然导致七国之乱,但是却是一个勇敢之举
七个诸侯国之所有发生叛乱,是因为汉景帝下达了削藩令,但是汉景帝如果不削藩,七国就不会叛乱吗?当然不是,汉文帝实行的休养生息不但让汉朝恢复了国力,而且诸侯国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早在汉文帝时期,大臣们就开始建议汉文帝削藩,但是汉文帝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更兼自己就是从诸侯王上位的,所以没有实行削藩政策,但是汉景帝就不同了,他的继位更理直气壮一点,所以对于藩王,底气更足,削藩,只是捅破了汉朝政权的一个毒瘤,而这个毒瘤,留在身上的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所以汉景帝的削藩不但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一个勇敢的举动。
三、正是有了?文景之治?,才有了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不世武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连伟人都要赞叹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开创不世之武功,那是因为他的爷爷和父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勤勉、自律,让他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明君,但是汉景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因为平息了七国之乱,让汉武帝没了后顾之忧,才能全力抗击匈奴,并取得辉煌的成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虎狼之师秦军是怎么炼成的
下一篇: 西汉和东汉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