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继承先辈遗志。清明节是体现中华民族古老的祭祀文化。中国的祭祀文化历史悠久,特别在两汉时期尤为盛行。
祭祀制度有哪些?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国家祭祀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宗教制度形态,本文是专就其中的一个时段——汉代,深入考察这种宗教制度形态的时代特征和具体表现。以下按照文章的内容结构对本文的论点作一简要的概括: “前言”是本文具体研究展开的前奏。我们就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术史回顾及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两汉国家祭祀制度无论从传统文化、祭祀制度以及汉代社会历史等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这一问题近代以来受到长期的冷遇,是两汉史研究领域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不仅缺少有分量的系统研究专论和有深度的祭祀管理问题探讨,而且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着理论视角、阐释方式乃至于史实认识上的差异,很多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吸收前人成果、借鉴相关理论、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讨。
第一“两汉前国家祭祀特点概说”。概要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国家祭祀的一般特点。我们认为,首先,在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国家中,国家祭祀逐渐形成以了天为至上神的三大神祇系统,并且祭祀礼仪成为国家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仅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具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对现实生活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次,随着周代政治统治的瓦解,早期国家所形成的祭祀制度也遭到破坏;战国时期列国的祭祀活动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阴阳五行说与神仙方术也对祭祀活动有较大影响,尽管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不如以往重要,但是在祭祀理论方面却有新的发展。汉以前国家祭祀的上述特点及表现,对两汉国家祭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两汉祭祀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与分类”。两汉时期延续了战国时期礼仪与政治活动分离的发展趋势,国家祭祀的作用虽然不如早期国家那样突出,但是从职官、耗费及国家对祭祀礼仪的重视程度看,依然在两汉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两汉国家祭祀沿袭了早期国家祭祀三大系统的分类特点,但在具体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
第三“两汉国家郊祀的演化过程及其礼仪特点”。这一章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对汉代郊祀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首先,考察了郊祀的神祇从五帝到太一、后土以及天、地的具体演化过程。从神祇的角度看,汉代郊祀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汉初承袭旧秦部族信仰,确立了五帝为郊祀至上神;武帝时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将郊祀的 至上神改为太一,同时又把对后土的祭祀纳入郊祀范畴;西汉后期至东汉初,国家依经据典对郊祀制度进行儒化改革,太一神与后土神过渡到儒家所崇奉的天、地神祇。其次,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祭祀坛畤、时间规定、天子亲祭以及祭献方式等郊祀礼仪变化情况作了细致的考察。
第四“两汉国家宗庙和皇帝陵寝的设置与祭祀”。首先,系统考述了汉代宗庙设置的种种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和礼仪特点。从宗庙设置来看,两汉时期有着截然分明的特点,西汉从突出皇权的角度出发,不仅沿袭了京师设庙的传统,还首创了在郡国设立皇帝宗庙的方式;皇帝京城的宗庙设置也有其特点,不仅每个皇帝都各有其庙,并且从文帝开始宗庙依陵而设,由皇帝生前自己监造。宗庙的这种设置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东汉历史上第一个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