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残酷镇压。书烧掉了,还有那些能够写书的人,也是一群思想不安定分子,让他们活着,还会继续写书,继续危害秦朝的江山。因此秦始皇把以卢生为首的几个对焚书有意见的书生抓了起来,让他们互相揭发,一下子就揭发出460个反对焚书的书生。
焚烧诗书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门学派百家争鸣,不同的学说广泛流行。
秦始皇三十四年,北方的匈奴被远远驱逐,南方的百越也渐次平定,秦朝的疆域大大超过夏、商、周三代,统一帝国的梦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秦始皇心里自然很得意。适逢秦始皇生日,咸阳宫大摆酒宴,博士官七十人上前祝寿。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凡事喜欢引经据典,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听着很舒服、很受用。博士官的头头周青臣率先歌颂道:早先秦国地方不过千里。陛下英明神武,平定海内,驱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苦,传之万世。这是自古没有的威德啊。听得秦始皇龙颜大悦。
周青臣前半截话颂扬秦始皇统一海内,建立郡县,可谓实事求是,后半截话就言过其实了——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苦,传之万世,此等盛世至今也无法做到;秦始皇统一海内,威风虽然自古不及,德行却差得远了。
博士官淳于越站出来,他是个思想保守的读书人,当着众人的面,他不仅反对秦始皇设立郡县、郡守的决定,还批评李斯等大臣阿谀逢迎。淳于越说:臣听说周朝延续千年,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今陛下子弟俱为匹夫,一旦有人作乱,谁来相救呢?做事不向古人学习而能立于长久者,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也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没发表意见,交给大臣讨论。
丞相李斯说:过去诸侯混战,辩士到处游说,褒贬是非,蔚然成风。今天下已定,法令已出,各有制度。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非议当世,惑乱百姓,在上削弱主威,在下结成党羽。臣请求陛下,除了秦记,别的史书统统烧掉。除了博士官之外,任何人不得藏匿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书,全部上缴官府,当众烧毁。私语诗经尚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者,在脸上刺字,发配边疆筑长城。保留医药、卜筮、农桑之书。想学法令,以吏为师。
一场由最高统治者主动发起的文化破坏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秦始皇觉得有理,便接受了李斯这个提议,他下令:
一、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
二、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
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四、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五、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焚书事件。
不过,秦始皇并没有烧尽所有的书。民间保留了医药、卜筮、农桑之书,而咸阳官府还大量收藏着诸子百家著作,供官吏学习、教育之用,供那些积极主动向政府靠拢的读书人使用。
周青臣没有想到,他的阿谀奉承竟然引出一个历史大变局。淳于越也没有想到,他忠心耿耿为秦朝天下着想,竟惹来这样一场文化大灾难。
坑杀儒生燕人卢生炮制谶语亡秦者胡也,促使秦始皇下定决心,北逐匈奴。这件事本身对秦朝并无危害,甚至可以说有功,但谋略动机是为了逃避惩罚,颇为卑鄙。这是秦始皇身边的一个小人,与赵高同样可怕。赵高毕竟还精通狱法,也算一个人才,卢生显然什么都不是。
秦始皇三十五年,卢生又向秦始皇献出一个谋略:臣等奉命寻求仙药,一直未得见,因为有物妨碍。人主应该时常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跑了,真人才会出来。人主生活的地方若被人臣知道,也会妨碍真人。真人不怕水火,腾云驾雾,与天地久长。只有不让外人知道皇上的行止,然后才能得到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说:我仰慕真人。从今日起,我自称‘真人’,不再称‘朕’。
于是,咸阳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复道甬道统统连接起来,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宫观人员不得随便走动,有敢泄露皇上行踪者,罪死。
有一天,秦始皇驾幸梁山宫,在山上看到丞相车骑甚众,颇为不悦。有人透露给李斯,李斯立即减少了车骑。秦始皇大怒:一定有人泄露我的话。给我查,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泄露我的行踪。但无人承认,就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去哪里,住哪里,再也没人知道了。朝廷有事,不论大小,都在咸阳宫商决。
韩人侯生跟卢生暗自谋划说:秦始皇生性刚愎自用,以刑杀为威,天下畏死,莫敢尽忠。事无大小,皆决于己,不处理完毕,夜半也不休息。如此贪恋权势,怎能为他寻求仙药?这两个可恶的家伙就悄悄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自己被骗了,非常生气,说:先前我下令焚书,不中用的都收起来。也召集天下文学方术之士,欲以兴太平,炼仙药。现在侯生跑了,徐福入海费用巨万,寻不到药不说,还天天到处乱说。卢生得了那么多赏赐,还不知足,竟敢诽谤我。凡在咸阳的诸生,都查问一遍,看有谁在妖言惑众。
这一查,诸生人人自危,互相检举揭发,拼命为自己开脱。结果查出四百六十多人犯禁,都被活埋在咸阳西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活埋的消息广布天下,以恐吓天下的书生,再不得诽谤皇上,还加重了刑罚。
公子扶苏站出来说:天下初定,远方未附,诸生读孔子之书,诵孔子之法,皇上加倍处罚他们,臣担心天下不安。恳请皇上明察。
秦始皇听后不大高兴,把扶苏支到上郡去,与蒙恬搭档,一起管理北部边防。他的地位比蒙恬高,是整个边防部队的监军。
韩生、徐福、卢生都是所谓的术士,算不得正宗儒生,秦始皇迁怒于诸生,搞出了历史上首次文化清洗运动。四百六十人中,除了平日枉自评论者,难免有人被冤枉,其中肯定有不少儒家弟子。后世称其为焚书坑儒,算是比较恰当。
焚书起源于政见分歧,或许还掺杂了个人私利。坑儒则直接起源于术士欺骗,伤害了秦始皇的感情。秦始皇不对此中原因做仔细分析,而采用简单、粗暴、猛烈的报复手段,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措施,焚书坑儒对后来的影响很是深远,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很残忍的措施,压制了当时的思想,很直接的摧残了中国的文化,但是焚书坑儒坑的真是儒吗?
相传,晚年的秦始皇非常害怕死亡,所以花费了很多钱财不停地派人寻找长命百岁的方法,但是这些人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他们失踪后,秦始皇也不去找他们,反而变本加厉,派更多的人寻找长寿灵药,侯生、卢生就身处这些寻找灵药的队伍之中。
于是侯生、卢生两个人谈论这件事情,说秦始皇觉得自己很是厉害,觉得自己的措施很正确,也不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觉得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所以官员为了讨好他,也只是顺着他的心意走,不指出他的错误,所有的事情都由秦始皇来决定,于是他们两个决定不为他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听说他们两个跑了,就十分生气,因为他觉得他对他们向来不薄,他还听说有一些儒生扰乱群众的思想,于是,秦始皇下令要寻找这些扰乱群众思想的儒生,抓到一些儒生,先让他们互相揭发,最后抓了四百六十多个,于是秦始皇命令活埋这些儒生,这就是“坑儒”事件。那么所坑者到底是不是“儒”呢
其实侯生与卢生不算是纯粹的儒生,但是因为他们的逃跑致使秦始皇发怒,活埋了四百多个儒生。秦始皇是想要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但是这种手段过于残忍。
传说中的大卫王和所罗门时期,就是虚构出来的历史。因为考古学家已经证明,在公元前十世纪的以色列,根本不存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著名的耶路撒冷,在当时也最多是一个防御性的要塞而已。 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犹太人的「 ”苦难”,也并不完全真实,而是从无数碎片中重构出来的。比如,犹太人的几次流亡事件,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遭遇,并不是当时全部犹太民族的遭遇,等等。而这些重构出来的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就成了二十世纪犹太复国运动的主要依据。 谈到的虚构历史的现象,倒不奇怪,很多民族的历史都有这个现象。但是请注意,它不是简单地弄虚作假,它背后其实有非常重要的发生机制,甚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那今天,我们就举一个中国人熟知的例子——「 ”焚书坑儒”。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 ”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这个暴君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先把天下的书籍都收集到一起,然后一把火都烧毁。烧毁书籍之后,他还觉得不满意,把当时的儒生都活埋了。这一系列的事件连起来,就是「 ”焚书坑儒”。 但是,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首先,「 ”焚书”和「 ”坑儒”并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而且两件事的逻辑还不一样。 「 ”焚书”事件先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13年。当时,天下已经统一。 有一次,秦始皇和大臣讨论政策。有人就说了一句话,说 「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意思就是,做事不学古人,还能持续很久的,我就从来没听说过,所以应该向古人学习。 这个时候出来一个人,著名的丞相李斯。他说,都说古代好,但是谁都没见过啊,怎么能作为依据呢?你们这些人都是一些凭借自己的一点才学,故意以古非今,沽名钓誉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天下还不乱套了。 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建议,把过去的书都烧了得了。这里要注意——李斯所说的「 ”焚书”并不是把全天下的书烧光,他的目的是禁止私学,让国家掌控教育系统。 所以他们烧的都是民间藏书,而所有的书都是有底本的,底本都在咸阳存着,只有专门的人才可以读。所以目的并不是毁灭文化,而是垄断文化。 李斯的「 ”禁书令”里有一句著名的话:「 ”偶语《诗》《书》者弃市”这句话的意思就清楚了。指的是你要胆敢聚在一起,聚众讲学,这才要杀头。所以李斯要毁灭的,是私家讲学。 那你说不对啊,既然秦始皇留有底本,为什么先秦的书还会大量散失呢?别忘了,这些保存下来的书基本都在咸阳,而咸阳可是后来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 所以,毁灭古籍这件事,秦始皇和项羽都要承担责任。 这是「 ”焚书”,误读的成分还不算太多。但是,「 ”焚书坑儒”的后半句「 ”坑儒”就完全是曲解了。怎么回事呢? 话说秦始皇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追求长生之术,要当神仙。那就难免要被一帮江湖术士骗,当时叫「 ”方士”。后来骗不下去了,有两个人叫侯生和卢生,就一商量,干脆跑了吧。光跑还不算,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就到处对人说:秦始皇这个人,慧根差,就不是一个当神仙材料。 这话传到秦始皇耳中,那肯定是大发雷霆:你们这些骗子,骗钱、骗官还不说,最后还要无端诽谤我。于是,就开始彻查这群人,这些人互相揭发,结果就牵连了四百六十多人。始皇一令之下,全部坑杀。 这就是「 ”坑儒”的真相。 其中有两个细节,我们要注意一下。 第一,被杀的这四百多个人都是咸阳附近的人,不是全天下的人。 第二,这些人以「 ”方术”为主,虽然有可能牵连到其他人,但不是专门对哪一个学派的打压。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没有说过「 ”坑儒”的话。 那么,「 ”坑儒”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大概是200年以后,也就是东汉时代,那个时候儒家已经成气候了,这件事的细节被添枝加叶写了出来。其中,班固父子在写《汉书》的时候正式提出来,后来又经过反复渲染,才成为我们今天知道的样子。 那问题来了,这显然不是一个有意为之的阴谋。200年后,骂秦始皇迫害儒家,也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儒家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历史? 其实,原因和我们一开头介绍的犹太人虚构自己的历史,是一样的动机,就是塑造苦难。 一段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可以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崇高感,这是一个人群最好的粘结剂。 犹太人的苦难历史记忆,让犹太人抱团。儒家崛起,他们也需要这样的苦难记忆,那「 ”焚书坑儒”就正好合适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从西汉的汉武帝开始,儒学不就已经成了绝对的思想正统,因为「 ”独尊儒术”嘛。怎么到东汉的时候,儒家才需要这个苦难故事来凝聚共同体呢? 实际情况是,汉武帝时候所谓的「 ”独尊儒术”,只是把朝廷中的「 ”博士”这个群体全部换成了儒家的人。这些「 ”博士”除了给皇帝当顾问之外,还负责官办教育,相当于中央大学。 但是他们总人数并不多,才五十人左右。后来,因为儒家掌握了教育大权,再加上朝廷提倡,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官方的儒家弟子才达到了三万多人,成为一个群体性的力量。这个时候,他们才需要一个苦难故事来凝聚这个群体。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我们可以构建共同的想象。而苦难的记忆和崇高的意义,是能把想象共同体构建最彻底的方式。所以,犹太有大流亡,中国有大禹治水等等,没有这些故事,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凝聚力。 甚至在商业世界里,大家也在不自觉地用这种手法。很多大公司,他们强调最多、流传最广的故事,也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曾经遇到的难关和苦难,另一种是他们怎么凭着智慧和坚持,克服了这样的难关和苦难。 看来,找到一个苦难的故事,构建想象的共同体,这是人类共同的本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1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始皇开卖官先河:一个村官10万元
下一篇: 秦代军事犯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