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田单预先让他的家人都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
乐毅画像
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现在乐先生亲自帮我攻下齐国。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 拨者处死。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燕昭王特点: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
乐毅历史评价:
司马迁:“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贾谊:“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刘向:“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夏侯玄:“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张辅:“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三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
孙楚:“乐生诞节,寔立弘度,丹旄电麾,秦韩景附,威震济西,齐愍失据,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迟一丘,以保皓素。”
王羲之:“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
陈子昂:“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
司马贞:“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邵雍:“乐毅事燕时,其心有深旨。破齐七十城,迎刃不遗矢。岂留即墨莒,却与燕有二。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齐始。岂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何复能振起。自古君与臣,济会非容易。重惜千万年,英雄为流涕。”
苏轼:“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闵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刘克庄:“忿怼及韩驷,荒唐入郢鞭。 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
徐钧:“七十城收一笑间,当时气势擅强燕。 区区莒墨何难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陈元靓:“桓桓昌国,乘时厉翼。干戈效用,疆埸底绩。西却秦兵,东下齐壁。完赵保燕,孔武之力。”
黄道周:“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五国伐齐?,使齐国自找的。形象点说:齐国步子迈得太大,扯着了DAN,而正好被虎视眈眈的各国捡到机会;至于燕国,则是最好的牵头国。所以并不是以弱胜强,反而是泰山压顶。
齐湣王捅了马蜂窝
到公元前288年的时候,魏国早就被打废,楚国则被揍趴下,甚至楚怀王还被关在咸阳悲惨的死掉。这个时候东方各诸侯国中,只剩下偏居东边、隔山带水的齐国风头最劲,不但没吃过亏,还时不时从身边各国身上占点小便宜。
这一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人立齐王为东帝,约对方共同夹击赵国。这一行为看起来像是承认齐国的地位,实际上是要挖坑:周天子还没死呢,竟敢称帝?但我秦国够牛,谁敢来揍?至于你齐国,那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了。
但齐国人也是不傻子,经纵横家苏代提醒,齐王过了把瘾就闪人:
称帝二日而服归之。
秦昭襄王无奈,也跟着去掉帝号。
但一时清醒,不代表永远机灵。而让齐闵王犯浑的,是顺利吞并宋国。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康王执政混乱,齐国一举灭掉有着?战国第八霸?之称的宋国。被这场巨大的胜利,彻底使齐闵王变成了傻子,下一年,他一下子被打了鸡血、四面出击(《资治通鉴?周纪四》):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战国中期,各国最在乎的就是实力平衡,即使强大如秦国,也只是采取逐步蚕食之策,对于身边的弱韩也没下过狠手。齐国这下倒好,连灭周都喊出来了。在其它各国眼中,周天子虽然没什么地位,不过被当当令牌还是好的。于是,各国纷纷动了修理齐国的心思。不过牵头的并不是秦国,而是向来被称七雄最弱的燕国。
卧薪尝胆二十多年,燕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燕国虽然国土不小,但一直采取温和的对外政策,再加上地处幽、辽苦寒之地,向来不怎么强大。不过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弱的国也有仇人,这个仇人就是齐国。
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因燕王禅让引发的政局动乱,齐国挥师北上,用时50天占领燕国,并杀死了燕王哙。接下来,齐军在燕国境内的举动犹如禽兽:
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本来还指望脱离内乱苦海的燕国人当然不敢了,他们纷纷奋起反抗;其他诸侯国也不愿坐视齐国变强。于是在三年后,齐国撤出了燕国。而燕昭王姬平即位后,立志要向齐国报国仇家恨。而使国家恢复,首先得有人才,于是他低声下气四处求才,成功吸引到了乐毅,由此开始卧薪尝胆。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国军队,之后乐毅独率燕军连破齐国72座城池,燕国一举达到鼎盛时期。只是让人奇怪的是,齐国仅剩下莒、即墨在坚守,乐毅却攻打三年不下,这是为什么?主要有四大原因。
1.乐毅伐齐用的是“闪电战”,这个战法虽然能很快地攻下城池,但也有缺陷。一是守城问题,攻下城池后要派兵驻守,还要安抚齐国百姓,这都不是简单的问题;二是后勤问题,攻下城池越多,战线拉得就越长,后勤补给就越吃力,要知道,燕国本来就不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2.乐毅伐齐背后的“博弈关系”,这是战国七雄的时代,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燕国和齐国,与其他五国也有关联。如果燕国吞并齐国,以自身国力不可能全部占据齐国资源,最大的受益者很可能是楚国和赵国,这是秦国不愿看到的事。因此,一定会出兵支持齐国复国,让齐国继续牵制楚国和赵国。在这一点上,燕昭王和乐毅都很清楚。
3.与乐毅的尴尬地位有关,尽管当时乐毅受到燕昭王的信任和重用,可是燕昭王已经老迈,一旦去世的话,拥兵在外的乐毅无疑会受到新燕王的猜忌。因此,乐毅很矛盾,继续打下去,可能会功高震主,况且最后两座城由名将田单驻守,乐毅就在犹豫中度过了数年。数年之后,历史验证了这种猜测。
4.即墨和莒城并不是两座普通的城池,齐国的行政划分比较特殊,有五个大区,就是“五都”,不仅仅是行政大区,还是军事大区。而即墨和莒城便是“五都”中的两个,储备了齐国五分之二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8]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9]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10]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愍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
公子职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愍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愍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愍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愍王(音mǐn)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音jǔ)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一天,燕国王宫里的内侍和卫兵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燕昭王为何一反常态,竟怒气汹汹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昭王进谗言,说大将乐毅费了三年工夫还打不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乐毅阴谋以恩德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等齐民真归顺了,乐毅便可当上齐王。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一听此话便蹦了起来,给太子一顿好揍,指着太子的鼻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牲,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毅的功劳简直没法说,咱们把它当作恩人还不够尊敬,你们还要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昭王责打了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
在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五言诗颂扬这千古佳话:“燕赵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据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燕昭襄王(?─前279年),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苏秦。《战国策》里也记载他千金市马的故事,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齐国反间计的挑拨燕王以骑劫代乐毅
下一篇: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