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弑君正义论:如何看待孟子的弑君正义论

人生百味 2023-07-19 01:25:28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若君使臣不以礼,则臣事君不以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君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不能以礼待臣,臣也不必忠于他。

孔孟先贤都认为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卫人驱逐国君,师旷认为合理。国君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国君没有履行责任,臣民有权驱逐他。

《孟子·万章章句下》: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间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臣子劝谏国君无效,同姓之臣可以易其位,异性之臣则可以离开他。

《国语》云: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晋人杀死晋厉公,里革说是国君的过错。

《孟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表明在特殊情况下,臣子可以诛杀暴君。此即是弑君正义论。

每日一读 | 12 |《孟子?梁惠王下?王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王未闻弑君也》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商汤原来向夏朝称臣,却用武力赶走夏桀;周武王本也是商朝的诸侯,却带头起兵攻打纣王。这些是不是真有其事?”

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宣王道:“臣子居然敢于犯上,杀掉自己的君王,这难道是允许的吗?”

“严重摧残人民的君主,是害民的强盗;全靠暴力统治的君主,是专制的暴君;强盗和暴君,都是反人道的罪犯。”孟子道,“只听说纣这个坏事做绝、天怒人怨的家伙终于被清算,没听说谁杀了自己的君王啊。”

后记:

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夏桀荒淫无道,汤起兵攻桀,大胜,桀出奔,夏遂亡。

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代天子。商纣暴虐,武王会合诸侯伐之,纣兵败自焚而死。

齐宣王问这话时,田氏代齐,得国不正,由是心虚。

齐宣王算不上是个明君,但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光大了的稷下学宫,可以说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稷下学宫是由齐桓公始创的,齐宣王进行发扬光大)

齐宣王当政时期,慕名而来稷下学宫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宣王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其中还有儿说、告子、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

稷下学宫集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而孟子回答:“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包含了两层意思:

1.失道的纣王不算君,只能算一夫,一个普通人,大家可以起来推翻它。

2.即使那些不仁不义的君王,违背了儒家的“仁义”思想,天下人也是可以群起而攻之的。

孟子的这番话,导致明代朱元璋认为孟子心有不臣,言非臣道,乃乱臣祸国之光。把孟子和姜太公先后踢出了文庙、武庙。

朱元璋儿子朱棣受托辅政,奈何侄子受妖言所惑,新朝甫立,四方未服,就要中央集权灭分封建制,靖难最后变成了弑君,所以不得已又把孟子抬回了文庙。

大家常说多读书,那么应该读什么书 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1、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读过这100本书,你的人生将从此改变。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书籍的作用确实是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2、大家常说多读书,那么应该读什么书 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1、道德经

2、颜氏家训

3、一千零一夜

4、格林童话

5、安徒生童话

6、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7、礼记

8、尚书

9、基督山伯爵

10、巴黎圣母院

11、汤姆叔叔的小屋

12、昆虫记

13、苏菲的世界

1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5、静静的顿河

16、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17、复活

18、古代社会

19、茶花女

20、小王子

21、冰心散文选

22、阿Q正传

23、少年维特之烦恼

24、追忆似水年华

25、梦的解析

26、法学阶梯

27、史记

28、抱朴子

2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0、罗密欧与朱丽叶

31、论语

32、管理学

33、资治通鉴

34、新工具

35、本草纲目

36、人性的弱点

37、尤利西斯

38、伦理学

39、理想国

40、悲惨世界

41、实用主义

42、社会契约论

43、安娜·卡列尼娜

44、资本论

45、穆斯林的葬礼

46活着

47、经济学原理

48、飘

49、金刚经释义

50、毛泽东诗词全集

51、徐霞客游记

52、神曲

53、六祖法宝坛经

54、庄子

55、吉檀迦利

56、荷马史诗

57、三十六计

58、简·爱

59、聊斋志异

60、马可·波罗游记

61、梦溪笔谈

62、围城

63、中庸

64、贞观政要

65、窦娥冤

66、红与黑

67、麦田里的守望者

68、老人与海

69、红楼梦

70、西游记

71、三国演义

72、水浒传

73、战争论

74、悲剧的诞生

75、物种起源

76、论法的精神

77、君主论

78、人口原理

79、唐吉诃德

80、源氏物语

81、政治学

82、鲁滨逊漂流记

83、国富论

84、几何原本

85、水经注

86、大学

87、论语

88、老子

89、左传

90、孟子

91、韩非子

92、正义论

93、孙子兵法

94、曾国藩家书

9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96、周易

97、美的历程

98、百年孤独

99、菜根谭

100、诗经。

联系孟子与朱熹的观点谈谈应如何保持本心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
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孟子序说》引)。
笔者认为,《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有此四心犹如身体有四肢;没有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公孙丑章句上》)。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告子章句上》)。人性本善是一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并非后天学习而得,所以孟子称之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尽心章句上》)。这样,孟子就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找到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品德修养是儒家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也对之做了很多论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寡欲说和养气说。养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之气是由于积累儒家的道义(“集义”)而产生的;另一种是“存夜气”,孟子认为平旦之气清明,人的良心易于发现。所以,“存夜气”也能够增强品德修养。孟子还阐述了修养的阶段:“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章句下》)。这一观点论述了人的品德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性,也指出了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道路。
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在《尽心章句下》中,孟子还借舜“饭糗茹草”时跟做了天子后没有什么两样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认为臣子也应有自我独立的人格,不应对国君一味地屈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章句下》)孟子还极力提倡勇于进取、战胜困难、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章句下》)。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一定会遇到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而磨炼战胜困难的品德,是实现理想的保证。他主张圣人可学,圣人也是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滕文公章句上》),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孟子还认为君子应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济世救民的气概。(《万章章句上》),所以他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
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章句上》)即先王有同情他人的善心,所以才实行爱护百姓的“仁政”。孟子极力鼓吹“仁政”,是由于他对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极为不满,残酷的兼并战争和暴政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孟子对这种悲惨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章句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公孙丑章句上》)。“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二是在政治上选贤任能,宽省刑罚。三是在文化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百姓知仁义、“明人伦”。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他却赞同反抗暴政、救民水火的统一战争。针对当时诸侯都想一统天下的心理,孟子指出,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国君若暴虐害民,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完全有理由将其推翻,所以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武王伐纣,是“诛一夫纣”,而不是“弑君”。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我们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孟子人和思想首先体现在为国治理上,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即上下和衷。《尚书孔传》记载:“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孟子生活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战国时期,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诸侯王们杀红了眼,急于在战场上一决雌雄的状态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人和观,不能不对齐宣王有极大地诱惑力和鼓舞性。抛开孟子劝说的技巧,来看看他所说的能使上下和衷的致胜法宝“道”吧。它建立在百姓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能赢得这份信任,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梁惠王下》),有关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孟子的许多篇章中都有几种表达,而“庄暴见孟子”一篇中“今王鼓乐于此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算是比较集中而明确地提出这一观点吧。 孟子人和思想其次体现在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认为无论是君民之间,还是普通百姓之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爱人”、“敬人”为基础,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社会和谐氛围。自然难免会出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面对不能以礼、以仁待之的特殊现象,孟子强调的是“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我必不忠。”即从自身找原因,即“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对人自身的严格要求,是对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较高的严格的要求。若是社会氛围能如孟子所愿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离孔子为我们绘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的大同世界应该也不远了吧。 孟子的人和思想还有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人对自身的和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心性来自天赋与天相通,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扩充自身善端,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处的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己和解的最佳状态。孟子所说的一般人“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表现出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然而“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则表现出的就是人和自己的斗争了。当人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便会忧患,无法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得一种和乐,和谐,就更不能谈到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和顺了,那么怎么办?孟子的方法简单却也是终极解决问题的办法,“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的确,忧而不为,徒劳地为难自己,向着自己渴望的方向前进努力就好了,“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当然,这个过程是有让人终身内心安定的原则的:“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如此一来,人与自身积极地和解了,让人回到一个内在精神畅通的和谐状态下,自然不难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与国家和衷共济。 来源:商业2.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