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向这个拦住自己大一统的昔日强国发起进攻,秦国主力在名将王贲的率领下,避开齐军西面主力,由原来燕国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袭击,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霸主齐国灭亡,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前,齐国也曾遭遇灭国之祸,大将田单复国后,为何齐国在五六十年内没有半点作为?
提起齐国,不禁让人想起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愿者上钩”的典故。武王灭商后,姜子牙受封齐侯。齐国在西周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建都于营丘。此后齐国也是强人辈出,盛极一时,最有名的便是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尽管齐国强横无比,但终有衰败的时候,今天就和笔者一起来探讨齐国在复国之后为何没有半点作为。
齐国的超然外交还与君王后有关,此女是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的生母。君王后贤德,与秦国交往谨慎,与诸侯讲求诚信,既不和秦国“连横”,也不与其他国家“合纵”,秦国无意攻齐,五国又自顾不暇,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兵”。
齐国上下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等秦国收拾完其他诸侯国,齐国又怎能独善其身?在最后,齐国上下几乎都成了亲秦分子,等到齐王建反应过来的时候,其宾客群臣早已被策反,秦国的铁骑已经杀到都城门下,这位齐国最后的国君最后被流放共地,活活饿死。
大秦铁骑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先后灭韩赵魏楚燕五国,而冷眼旁观的齐国最终不战而降,究竟是何原因?
齐国先后两次变法吏治清明;尚武传统不输秦赵,常备军至少在四十万上下,始终处于强国之列;渔盐之富冠绝天下;文化昌盛,稷下学宫开百家争鸣之先河!且在灭亡前夕国库充盈,没有任何亡国之象,与其他五国国情有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
一,民众富足安逸,不愿再战,渴望统一
史记中对于秦军入临淄是这样描述的:
五国灭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 秦军入临淄,百姓不敢阻挡,齐王遂降。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现实,一向勇武的齐民居然放弃了抵抗,令人大跌眼镜!
因此天下一统民心所向的影响下,一向安逸富足的齐国百姓不愿做统一车轮下的牺牲品,他们不愿意因为战争打破他们安逸的生活!
二,小人进谗,间谍充斥庙堂
齐国历来合纵从不积极,后期压根不管天下之事,坐视秦国吞并五国而无动于衷,偌大一个国家,只求偏安不求上进,听信小人谗言!
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擒,不亦宜乎!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不只是百姓安逸惯了,就连国君亦是如此!国君如果想发愤图强,几个小人,几个间谍又能如何呢?资治通鉴说:
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其实综合来说,齐国自上而下都不愿再战了,从当年田单复国之后,到秦统一天下几十年间,齐国享受了几十年的太平生活,这在大争之世的战国简直不可思议!
长期的安逸富足的生活改变了齐国齐人的风格!自古以来忘战必危,就连孔子都曾提出: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一个国家即使在安逸也不能不居安思危,不修武备!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多么深刻的道理!更何况在伐交频频的战国时代!自古以来自求偏安者,无一不是迅速灭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也反应出老百姓是反感讨厌战争的,他们渴望和平!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珍惜眼前的和平,勿忘历史!警钟长鸣!也许这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秋战国为什么那么多名人
下一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