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文种焚烧宫室测军纪(乱世英雄的例子)

历史典故 2023-07-18 22:57:52

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着焚烧宫室。”越王就焚宫室,此时,没有人来救火。于是下令:“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于是大家就在身上抹药,披上湿衣服,赶紧去救火,左边三千人,右边三千人。由此可以看出越国有必胜的气势。

乱世英雄的例子

曾有名士许邵说曹操是治世奸贼、乱世英雄,对曹操是乱世英雄我十分赞同。
一,讨逆,初显锋芒
董卓为乱时,有十多路关东的牧守约盟起兵,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由于联军诸将各有盘算,犹豫不进,曹操说:“举义兵,诛暴乱,不应犹豫。董卓焚烧洛阳宫室,胁迫天子西迁,海内震动,这已使得天怒人怨,攻伐董卓,完全可以一战而定。”但诸将不同意进攻董卓。
后来联军诸将每日设宴饮酒,不图进取,曹操就说:“我联军若同时分三路进攻董卓,讨逆必能成功。今诸君持疑不进,真是大失天下人之望,我为诸君觉得耻辱。”
从上述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袁绍是个什么样的领袖,曹操又是个什么样的领袖,两人风格对比分明,曹操确实是个有志向且实干的英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意识强烈
三国之争中曹操占有天时,这天时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不听谋士劝说而没有迎立天子,我觉得他可能是觉得天子一到来会分化他的权力,而他想独享大权,不想节外生枝,多么没有远见啊!曹操却听取谋士的意见迎立献帝,一生都将天子掌握手中,以他的名义东征西伐。他没有废献帝自立也很聪明,反正汉室命运他已经掌握在手中,完全可以让它在最合适的时候归于消亡,他要用足这道符咒,借以镇住各路诸侯。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看出曹操拥有很强的政治意识!
三,官渡之战平华北,知人善任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甲兵十万,粮草充裕;曹操兵员只有三万,北有袁绍势力的压制,南有张绣、刘表两股强敌在逼视着,可见曹操的战略形势是多么的不好,这段时间是曹操最危急的时候。
曹操谋士郭嘉分析袁绍说“缺少智谋,意气用事,表面上逞强,骨子里虚弱,兵力虽多但部署不当,将官骄横而政令不一”。
袁绍决策进攻曹操就很意气用事,谋士的劝戒很有力,能充分利用其优势,以逸待劳,可是袁绍不听从,偏要出军。出军似乎也有机会取胜,可他用兵就是差劲,部署不当,比不了曹操的韬略,可以从官渡之战的进程中看出:
1,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纳了荀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佯攻延津,然后亲率轻骑直趋白马,关羽杀颜良,袁军惨败。
2,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即向南撤,袁绍又派大将军文丑摔兵渡河西击,曹操在白马山伏击,战败了袁军,并杀了文丑,顺利地回到官渡。
3,后来双方相持于官渡,一时难见分晓,此时袁绍又不听谋士分轻骑计袭许都的建议,许攸很生气,索性投奔了曹操。
4,曹操采纳了对袁绍知根知底的许攸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亲自率兵袭击乌巢,杀了袁绍部将淳于琼,大败袁军,并烧毁了袁绍在乌巢的全部囤粮。
5,曹操烧毁了袁绍在乌巢的全部囤粮后,乘袁军军心动摇时发起总攻击,歼灭了袁绍军七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般来说势大者在前期拥有很有利的战略地位和优势,可惜袁绍既不会用人,更不会用兵,仗着人多想去欺负曹操,结果一败再败。如果他能好好分析双方形势(SWOT等),实际上他的谋士每次关键时候都给他分析得很好,那么曹操有很多战略弱点都能利用起来,譬如曹操腹背受敌等等;可惜袁绍似乎只是个只会想当然的白痴,成全了曹操的威名!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华北不是什么问题了,后来果然灭了吕布等军阀。一统华北后曹操在当时已是天下最有势的势力了。
四,南征取荆州,惜败赤壁未能一统天下
曹操在最强势的时候进行南征,取得了荆州等地,锋芒很盛,然后和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如果获胜那么能统一天下,如果失败那么三分天下,结果却失败了。
周瑜曾分析曹操的不利因素,有:曹操在北方尚有马超、韩遂势力的后顾之忧(后曹操果然被打得割须弃袍);曹军不得已改换鞍马为倚仗舟楫,舍其长而就其短;如今正值冬季,接济粮草有困难;再加上北方士兵不习水土,必定会生疾病;曹操的兵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不过十五六万疲病之卒。这些都是曹操冒险进兵而面对的难题,就这样周瑜向孙权要了五万精兵联合刘备去赤壁和曹操对峙去了。可以看到:表面上曹操势众,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优势。
后来在对峙中周瑜采用了黄盖的火攻计,十艘满载芦苇的船乘着东南风向对岸驶去,火势在曹营迅速蔓延,曹操兵败赤壁。一想到赤壁之战就觉得惋惜,表面最强势的时候往往也正是实际上最危险的时候啊,两强相遇一定要好好分析双方形势,要就势而为、积极谋胜。

曹操起于镇压黄巾军,盛于官渡之战,但在赤壁之战以及刘备夺汉中后显现一定颓势。对曹操来说赤壁之战真是可惜了,而后曹操虽又有所作为,但曹魏却不再像赤壁之战前那样强势,甚至曾经在合淝、襄阳、汉中三线都很被动过,好在后来吴蜀相争,彼此消耗了一段时日。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翻译

一、译文: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攻打吴国,行吗?”文种回答说:“行。我们的赏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您想了解清楚,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做个试验?”于是就纵火烧了宫室,没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为救火而死的,和战场牺牲同赏;救了火而没死的,和战胜敌人同赏;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北同罪。”

人们用泥土涂身、披上湿衣而奔赴火场的,左面三千人进去,右面三千人出来。由此知道伐吴已成必胜之势。

二、原文:战国?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扩展资料

一、相关成语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解释〗在丰厚赏赐的刺激之下,一定会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务(挑战)。旧指用大量金钱、财物作鼓励手段,可诱导人为之效力。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若明,其计必成。”

〖译文〗在丰厚赏赐的刺激之下,一定会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务(挑战)。赏与罚如果是分分明明,清清楚楚的,这些计策就一定会成功。

二、人物简介

1、越王,中国古代王爵封号之一。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允常称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越王。而最出名的越王是允常的儿子勾践。

2、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收到范蠡留下的信后,请假未去上朝。尔后,为勾践所不容,最后被勾践赐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