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公元前517~前458年)攻击陶城,有两个士兵先登城,被守军杀死在城上,赵简子想要回尸体,陶君不愿意给。赵简子就派人拿了一盒腐肉,对陶君说:“赵简子将要挖祖坟,并且告诉百姓,凡是登上城的就赦免,否则就要挖他的祖坟,尸骨朽的就扬撒骨灰,尸体没腐烂的就抛弃他的骨肉。”陶君听到这样可恶的作为,十分恐惧,就把赵国登城的两个尸体归还,做为谈和的条件。
赵简子绝对是阳泉平潭城和太原晋阳城的开山鼻祖,也是从平潭城到邯郸城这条井陉古道上走出来的一代雄主。赵简子早已意识到自己的内忧外患,内心世界一直渴望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并依托这个根据地,在晋国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晋国的霸主地位,再造辉煌。晋阳城,应该是赵简子改革的最初试验田吧?要不赵氏每每遇到危机的时候,这座城池和他的人民,总是那么齐心协力,舍上性命,也要与其共存亡呢?是的,赵简子的改革顺应时代要求,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赵简子挑战了《周礼》,年轻的时候,就在晋国主持了闻名千古的“铸刑鼎”大典,搜集480斤镔铁,熔铸成鼎,在晋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将国家法律明文昭告天下的人,影响非常深刻而远大,那就相当于以法律的形式向世人宣告,至少在晋国,“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了。刑,可上大夫,这将直接限制王权;礼,可下庶人,这将直接赢得民心。而恰恰是这一点,赵简子的做法也遭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先贤的唾骂。但是,民心所向啊,历史潮流怎能阻挡啊!同时,赵简子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推行惠民政策。
晋国六卿亩制改革,以赵简子为最优。范氏、中行氏亩制改革,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收什二之税。智氏亩制改革以一百八十步为一亩,比范氏、中行氏略大,也是什二之税。韩、魏以二百步为一亩,改革力度又比智氏大些,也是什二之税。赵简子改革力度最大,以“宽百廿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公无税焉”。第一,亩制最大有利于吸引移民。第二,改变什二之税法,实行“公无税”,不向开荒农民征税,不向小农征税,财政开支主要依靠向地主和富商征收亩制税和市廛关梁之税,让利于民,使“公家贫”。由此可知,春秋晚期晋国六卿进行的经济改革,虽各自废除“百步为亩”的田亩制,但赵简子所定最大,而此定制也为后来秦国商鞅变法所效仿。难怪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分析了晋国六家改革之后,认为赵氏改革比较成功,得出“晋国归焉”的结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推行郡县制。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犨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士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还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赵简子的这些措施,使士、农、工、商心向往之。民心向背,始终引领着赵氏改革前进的步伐。没有这些让民众得实惠,让百姓得解放的惠民措施,恐怕就不会有两次晋阳保卫战,三次赵氏灭顶之灾的顺利度过。这一点,大概赵襄子感悟更深。
赵简子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也没有遵从周礼之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颇费心事,煞费苦心。赵简子有几个儿子,不得而知。但赵毋恤肯定不是嫡长子,这确定无疑。赵毋恤的母亲是赵简子的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毋恤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这类孩子,一般都不可能继承家族宗主地位。但是,毋恤从小聪明好学,胆识过人,不像那些纨绔子弟。最先关注赵毋恤的人就是赵氏家臣姑布子卿。子卿善于看相,深得赵简子信赖。一有机会,姑布子卿就会在赵简子面前夸赞举荐毋恤几句,久而久之,赵简子也发现毋恤这个儿子有贤才。
有一天,赵简子召集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在恒山之上了,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于恒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什么宝符,只能空手而归。只有赵毋恤说:“我找到了宝符。”赵简子便让他将宝符和盘托出。赵毋恤就说:“凭恒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简子听罢,异常高兴,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能可贵的继承人。于是,赵简子废掉世子赵伯鲁,而破例立毋恤为世子。其实,为了谋取与北方代国的安宁,之前赵简子早把自己的女儿和亲许配给了代王,那也是赵襄子的姐姐啊。
其实,从平潭城,到北岳恒山寻宝,井陉古道是必经之路,更是一条捷径,那也是赵氏祖先造父驾车引领周穆王向北巡游的古老周道啊。可以这样说,从赵简子建晋阳城以后,赵简子及其儿孙们的活动范围,就一直在晋阳城、平潭城和邯郸城之间的这条古道上穿梭往来,向北觊觎着代与中山国的土地。
小时候,学明代马中锡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感觉很神奇。开篇就说“赵简子大猎于中山。”那中山狼已经中箭,难逃活命。可偏偏就要遇上“兼爱为本”的东郭先生,救狼一命,躲过了赵简子“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的狩猎队伍。中山狼一脱险,马上就露出了吃人的本性,非要吃掉东郭先生来充饥。疑事问三老,草木无知,老杏曰可吃;禽兽无知,老牛也说可吃;直到遇见“未丧斯文”的老者,才智慧地置狼于死地,东郭先生也才得以活命。一直以为这就是讲故事,说说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去寿阳平舒寻找清朝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居的时候,寿阳平舒文化站站长热情地领我们参观,言谈之中,他说:赵简子墓就在寿阳!寿阳还有东郭义村,有西郭义村,东郭义村还有东郭先生墓。历史上东郭先生、西郭先生、南郭先生和北郭先生,那是亲亲儿的四兄弟,就是寿阳这里的人!我是听呆了。站长怕我们不信,又亲自领我们来到传说中的赵简子墓地,那真是高大无比啊!何以见得?
偌大的土堆上,随便都可以捡拾到绳纹瓦及陶片,我无言以对;站长又领我们来到东郭先生墓地,墓已敞开。怕我们不信,站长又亲自钻进墓穴,给我们取上来绳纹砖。难道韩非子也来过这些地方?那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在附近埋着!这是不是很神奇?据说赵简子在寿阳县西三十五里,也筑了一座贺鲁城,可惜历经战火,古城遗址也只剩两个坑堆供人缅怀。赵简子墓,东郭先生墓,南郭先生墓都被一盗再盗,惨不忍睹。其实,这一切我信!因为《史记?赵世家》里,平舒的鼎鼎大名可是有案可查的,我坚信这一切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1987年,太原电厂扩建时,就在工地上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其中就有晋国正卿赵简子墓。金胜村,这个晋阳古城边上的小村,应该见证过太多的兴盛衰亡吧?这个小村,这座古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比这座电厂古老吧?何况这是晋阳城的缔造者赵简子墓呢?孰轻孰重,这是显而易见的吧?1988年对赵简子墓进行了挖掘,除去随葬遗物多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玉器近300件。那三件青铜戈,那一件迄今为止我们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铜鼎,以及礼器、金器、玉器、玛瑙器、水晶等大量精美贵重随葬品,那撼动心魄的车马坑,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遗物之丰富,在之前所发掘的晋国古墓葬中是无以伦比的。
金胜村绝对应该有一座赵国博物馆,或者至少应该有一座赵简子墓博物馆,这博物馆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车马坑都不是陶俑,而是实物埋葬啊!可是,可是,匆匆半年的挖掘,我们就将这里夷为平地,继续电厂凉水塔的建设。去年,我去金胜村走了走,没有寻找到任何遗迹,倒是电厂的凉水塔还在,电厂还在,不知怎么,看见电厂,我反而感觉很羞愧,感觉很耻辱。晋阳城的缔造者,2500年以后太原引以为傲的晋阳古城,竟然就再也放不下、容不下她的缔造者了,更不要说给他建一座博物馆,难道我们和盗墓贼都是一伙的吗?
假如,假如晋阳古城重现,美丽的晋阳湖畔有那么一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赵国博物馆,五千年中国看山西,那该多有说服力啊!我们从晋阳古城一路走来,经过寿阳,经过平潭,经过鹊山,经过绵上,经过上池,走在井陉古道之上,走到邯郸,然后我们走向中原,走向全国,我们一路都会高昂着着头,那该多骄傲啊!
“寻宝派”盗墓之王——曹操
曹操盗墓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标志性人物。为了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盗墓办公室”的人员都被授予相应的不同职务:总指挥叫“发丘中郎将”、发掘队长叫“摸金校尉”。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寻宝充军饷。
《魏氏春秋》里的文字则出自袁绍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手。陈琳确是当时大才子,诗、文、赋都很拿手,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成了陈琳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
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些事一般都是由手下的去操办的。
“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职,“中郎将”在汉代时皇上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专门担任京城和国家领导人安全工作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中郎将”是指挥官,“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发丘”就是盗墓,“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具体的曹操的军队都是些什么人担任的,史书上没有交代。
“复仇派”盗墓之王——项羽
不用多说,大家估计都知道项羽盗墓的对象——秦陵。刘邦在列项羽的“十大罪状”时就把他到秦陵的事也算了进去,可见项羽到秦陵的影响之大。其实项羽盗墓最主要的目的是国仇家恨。
十六国群岛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
在盗墓史上,三国时代是“群盗”,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是“乱盗”。乱世出英雄,乱盗现皇帝。后赵皇帝石季龙盗墓遇到了盗墓史上少见的难题,掘开春秋名人赵简子幕后,地下泉水上涌,狂抽月余不涸。失败后的他仍不放弃盗墓之心,铲子伸向了古今第一陵——秦陵,竟然盗出了地宫中的同柱。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
明太祖朱元璋说,东吴大帝孙权是条好汉。于是,明孝陵开工时,遍毁民冢,独留孙陵。其实,孙权不只是条好汉,还是帝王盗墓第一人。一盗长沙王吴芮墓,再盗南越王赵婴齐墓。两次盗墓,奇事迭出,气象丛生。吴芮死后400年尸体不腐,“容貌如生,衣服不朽”(见晋人郭颁《世说》)。
权力最大盗墓者——“盗木”的乾隆
盗墓与一朝之君联系到一块,或许不少人都可得觉得意外?在古今盗墓者中,乾隆该算是权力最大的一位盗墓者。
乾隆盗墓对象是明“十三陵”,其公开理由却不是盗,而是颇讨汉人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与他人的野蛮盗掘相比,乾隆的行为显得很文明。乾隆盗墓堪称一奇,民间广为流传“乾隆盗木”的故事。
清朝皇帝自顺治始,多有“盗木”习惯,用于修筑宫殿、陵,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代建筑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则只有乾隆。乾隆的裕陵后来遭到孙殿英的盗。
最不义盗墓者——挖自家皇帝祖坟的刘豫
北宋皇陵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刘豫本为北宋臣子,后降于北金政权。降顺变节,本已不义,合伙盗掘陵墓,则更加不义。降金的刘豫被金国立为“大齐皇帝”,当了傀儡皇帝的刘豫学起了曹操,设了专门的盗墓机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肥水不流外人田,刘豫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淘沙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野人赠晋公子重耳土块
下一篇: 智伯假逐太子袭击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