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无知死后,齐国大乱,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挑来挑去挑上了俩人,一是公子纠;一是公子小白。当时两人都在外地,支持的人又差不多,谁能当上这国君只剩下一个法子,即谁先回到国都。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赛跑中,公子小白最终胜出,这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齐桓公∶齐国由姜太公佐武王定天下,武王封太公于齐,传至齐襄公,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齐国发生内乱时,他们分别逃去了其他国家。
公子小白被公子纠身边的贤士管仲射了一箭,但没有伤到要害,公子纠回来迟了,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之主,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报一箭之仇,杀了管仲。但鲍叔牙引荐了管仲,说想振兴国家,必须有他辅佐才行。管仲注重富国强兵,实行全国皆兵的制度,令每家出兵。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齐国的国势果然强盛了。
齐桓公晚年,因为宠幸3个小人。一个是竖刁,自受宫刑,入宫为太监,服侍桓公;一个是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烹做羹汤,进献桓公;一个是开方,父母去世也不回去。桓公没有听管仲临终之言,要远离小人,而落得悲惨去世。
晋文公∶当时晋国的国君是献公,他有几个儿子很出色,分别是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献公得宠的佳人是骊姬,她生了儿子后,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得到皇位,于是开始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他们。
骊姬在一次申生进献的佐肉上,诬陷申生下毒了,申生没有辩解,选择了自杀。重耳和夷吾逃去了他国。之后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了晋惠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没有变好,儿子怀公继位,国家更是混乱。
于是,晋国的大夫们,开始谋划重耳回国。重耳在齐国受到齐桓公的优待,又与齐国宗室之女结婚,不愿回晋国。齐女和重耳身边的贤士赵衰商议,乘着重耳醉酒,将其载入车中,运出了齐国。重耳就这样被立为晋君。
他就是晋文公,文公在外经历十九年,备尝世间艰难困苦,又深刻体察到了民间的人情冷暖,返回后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即使去世后,晋国也保持着霸业百余年。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他听从鲍叔牙的推荐,放过了管仲,并且重用管仲,国家才得到了强盛。可见,人应该顾大局,不能把私心放在首位。这样方能成就大业。君王,应该亲贤臣,远小人,否则只能落下凄凉的境地。
晋文公,颠沛流离十九年,终于登上皇位。怀才就一定有发光的一天,当没有被人发现时,只是还没到时机而已。抛光养晦,静待命运的垂青,有一天你也能一鸣惊人。
所谓春秋时代,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到公元前403年伟、赵、魏三家分晋这—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发生混战。力量强大的诸俟国一面不断吞并弱小的国家,一面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恒公、宋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出现,拉开了这一时期诸强争霸、群雄逐鹿的传奇序幕。
故事还得从管仲与鲍叔牙两人之间的友谊说起。
管仲与鲍叔牙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俩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
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史记·管仲传》也记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王子纠逃到鲁国。
齐国(当时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前为躲避齐国内乱与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长兄齐襄公被人杀害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急急忙忙奔回国,争夺君位。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文武双全,为帮公子纠夺得君位,带兵拦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小白的腰部,所幸小白腰带上的铜搭钩挡住了箭头,公子小白十分机瞥,倒在马车上,假装死去,并叫手下人齐声哭喊: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再无人同自己争夺君位,便放慢了行程,不慌不忙往都城临淄而去。小白却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拜他的师傅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与管仲是知心好友,而且深知自己的才智不如管仲,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你若想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说:管仲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非我命大,岂不是被他一箭射死。
鲍叔牙说:主上可记得周文王求贤若渴,为请姜尚为相,带领西歧文武百官到渭水河边请他,并扶姜尚坐上马车,亲自拉车走八百多步,以示尊重,后姜尚为保周朝铁铜江山八百年奠定基业。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管仲虽射你一箭,可那是因为各为其主。他是公子纠的师傅,当然为公子纠着想,现今主上为君若能宽宏大量,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他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您应该捐弃前嫌,真正启用管仲,何愁霸业不成。齐桓公认为鲍叔牙的话很有道理,当即表示决不记一箭之仇,并委任鲍叔牙全权代表他查询管仲下落,请他到齐国为相。
但是这时的管仲知道啊,他拦截公子小白不成,自知小白既然上了台,即位为齐桓公,决不会放过自己,要报那一箭之仇。当即隐姓埋名,逃出齐国,隐藏到吴国边境(今江苏省姜堰市白米镇南边的乡下)。鲍叔牙带领手下人辗转南北,明察暗访,最后还是通过管仲的家人找到了管仲落脚的地方。鲍叔牙找到管仲,向他表明齐桓公决无相害之心,真正想启用他到齐国为相,管仲对鲍叔牙深信不疑,愿意和鲍叔牙一起辅佐齐桓公治国。鲍叔牙一面快马向齐桓公报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难的地方高筑拜相台,宣读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诏书。不几日,齐桓公派出的仪仗队隆重迎接管仲还都任职,并言听计从,加以重用。
管仲果然是个治国奇才,上任后就把国事料理得有声有色。几年下来,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日益强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时期的其余四霸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之间常年的战争因此平息,安定天下达四十多年之久,这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奇迹。难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惊叹地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千百年来,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谓春秋霸业早已是历史云烟,但齐桓公宽阔无私的胸怀却永久地为人称道。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溪。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立之,是为桓公。
当时齐桓公如果把射杀他的管仲不加以重用能成就他的霸主之业吗?由此看出齐桓公的胸襟是何等的博大,他的气度是何等的包容,他的任人唯贤是何等的坚定。如果没有齐桓公的气魄和胸怀,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容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包容当是有为人生的态度,是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领导者要有—个可以容人也可以容物的宽阔胸襟,用包容去消融人际矛盾,营造出亲密无间,融洽无比,相辅相助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最好的和谐方式。这样才可以让你在下属面前A得更高的人格魅力。
孔子赞美管仲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号令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们的恩赐啊,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散头发,散开衣襟,成为蛮族统治下的人民了。孔子的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善用人才,确乎是齐桓公们成就霸业的关键。
有这样一句名言:泰山不择细土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拒微流才能有其深。从此名言中我们得出:接纳和宽容是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最好办法,不能容人,就难有挚友,不能宽容,就难得真心。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只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他的接纳和宽容,把许多人 *** 成了一个整体、宽容的基座上,才放上了他高高的人生雕塑。
容人也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它将友爱、体贴、理解与气度凝缩于一点。无论是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修身养性,还是佛学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都可以看出容人的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么丰富又广泛。
从刘备给关羽报仇的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出,成大事的先决条件便是宽广的胸怀。若连最起码的这一点都欠缺,遇到芝麻绿豆的小事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口沫横飞,不顾大局及后果,贸然实行你的复仇计划,那谈得上干什么大事呢?相反,拥有宽容的气度,遇事不会方寸大失,泰然处之,便能胜券在握,无往不利。
齐国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自从上次战争的失败,齐国仍不得不借这个旗号行自己九合诸侯、号令天下之实。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强兵壮,他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
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国体充盈,兵强马壮,我想讨伐南边,以谁作为首先开刀的对象呢?管仲说:以鲁为主。如此三番,管仲分别说应以卫国、燕国作为攻击目标。其实,这是管仲搪塞齐王,他认为一匡天下时机还未成熟,眼下不仅不能对外动武,相反只能继续拉拢诸侯国。所以,管仲不是准备大动兵戈,而是把侵占的各国土地一一归还,诸侯们纷纷感动得认为齐桓公可亲可爱,值得信赖。
公元前681年,桓公采用管仲之计,与宋、陈、蔡、邾等国会盟于北杏,桓公为主盟,以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不参加北杏会盟,桓公派管仲率军灭遂,并以此向鲁国施加压力。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地(今山东肥城南),会盟时,鲁国大臣曹沫手剑劫桓公,要求退还汶阳之地。桓公依管仲之意见,答应退地.柯地会盟,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结盟。到此为止,齐桓公才真正认识到了称霸的本质,于是他对管仲拥有了?种铭心刻骨的信任,拜其为仲父。是年,齐桓公与管仲率师会同陈、曹两国伐宋,因宋违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卫人宁戚,经管仲推荐被桓公拜为大夫。宁戚赴宋说服宋桓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卫、郑、宋四国与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会盟。诸侯威服,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因郑国违背鄄地之盟,齐桓公和未、卫联军讨伐郑国。是年,齐、鲁、宋,卫、陈、郑等国于幽地会盟。公元前675年,齐桓公会同宋、陈之师讨伐鲁国。公元前67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扈地。公元前668年,齐、宋、鲁联军讨伐徐国。公元前667年,齐与鲁、宋、陈、郑盟于幽地。周惠王封齐桓公为侯伯。管仲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军伐卫。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桓公与管仲率师救燕,至令支、孤竹,剿灭山戎。公元前663年齐师凯旋,齐桓公将伐由戎的战利品的一半赠鲁庄公。公元前662年齐筑小谷(今山东东阿)为管仲采邑。鲁庄公为感谢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略邢国,桓公与管仲率军救邢,打败狄师。公元前660年,鲁国公子庆父作乱。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溃赤狄,助卫戍守。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侵犯邢国,桓公与管仲同宋、曹两国联军救邢,击败赤狄,为邢国在夷仪重新筑城,派军助邢戍守。公元前658年,齐桓公诸侯为卫国筑新城。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管仲率齐、鲁、宋、卫、郑、许等国联兵讨伐蔡国,蔡侯闻讯而逃,继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讨伐楚国。楚请求讲和,诸侯与楚会盟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宋、鲁、陈、卫、许、郑、曹等国会于首止,与周世子郑定盟,确立世子郑太子地位,以稳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郑国与楚国联合,离间首止之盟。郑文公不辞而别。公元前654年,桓公责郑文公逃首止会盟,率领诸侯伐郑,郑请求讲和。次年,齐、鲁、宋、陈、郑五国于宁母(今山东鱼台>会盟。公元前652年,齐、鲁、卫、宋、许、曹等国会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赐齐桓公胙。齐桓公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君会盟于葵丘,庆贺天子赐胙。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卫国,齐桓公率师相救。公元前648年齐桓公会同诸侯为卫国筑新城,以防备北狄人侵。公元前647年齐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咸,共谋保卫周室,防备戎人人侵。公元前645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商讨伐楚救徐之策。
此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加上中原各国诸侯纷纷前来,齐桓公与他们摆好祭坛,立下盟誓,对天上地下各路神仙约誓。此时的齐桓公意气奋发,天下诸侯都来了,周室安稳了,阳谷之会,诸侯们不得不在向周天子行礼的同时眼睛瞟着替天行道的齐桓公。
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曾一匡天下,九会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管仲善用团队力量,他知道只有相互协助,运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正如俗语所说:团结力量大。
据史书记载兵车会盟的六次,乘车会盟的二次,中心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齐桓公。早已失去往日威风的周天子当然明白他的今天是谁给的,所以一次在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境内)会盟中,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给桓公送来祭肉,传话说:您劳苦功高,予从今往后就视您为伯舅,您见我也就不用下拜了。桓公这下乱了方寸,他何尝不想这样?面对管仲君没君相,臣无臣相,乱之本也的解释,他齐桓公还在夸耀自己扫荡六合、制服四夷的齐天大功呢,可他还是听进了管仲三祥未见受命必失的劝告。齐桓公对来使说:天威虽远,近在咫尺,我小白如果听从了天子之命不再下拜,将是下臣犯上,导致天子蒙羞。这样一来,齐桓公捞足了政治资本,天下诸侯都纷纷称赞齐桓公顺从周礼,纷纷归附,远国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国人民从之如流水。
《小匡》中描述齐国收拾天下人心的文字十分精彩,大意是,鲁国、卫国等有忧,桓公一一妥善处置。卫国牲畜跑散了,桓公还送给他们良马三百匹。表率在前,天下清晏,男女不淫,马壮牛肥。桓公知道诸侯对自己已心悦诚服,于是又轻币重礼,天下诸侯以马犬羊作为货币和齐国做生意,齐国以良马作为回报。总而言之,与齐国贸易交流,往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报偿,麻草换文锦,轻装而来,满载而归。互市贸易中爱心昭揭,不费一兵一卒,齐国便得了天下人心。所以会这样,就因为天下人都想得到齐国的好处,都畏惧齐国强大的武力,于是相形之下,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攀附,乐做齐国臣仆,乐于把齐国当作自己的父母。这样一来,齐国根本不用提刀动枪,文功武迹昭彰天下,九合诸侯情在理中。
太史公在《管晏列传》里写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而孔子则高度赞扬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他不但是一位智慧超群的政治才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谋略家。齐桓公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管仲主张把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部队素质、增加军队战斗力上,而不要放在增加部队的人数上,认为只有这样才会隐其名而修其实,在不引起天下诸侯警觉的情况下真正达到强兵的目的。
管仲心中很清楚,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政权是难以稳固的。于是他提出寓兵于民,使军队组织地方化的治兵策略。规定国中5家为轨,出5人为伍,由轨长率领,10轨为里,出50人为小戎,由里有司率领:4里为连,出200人为卒,由连长率领,10连为乡,出2000人为旅,举乡良人率领:5乡一帅,出万人为军,由5乡之帅率领。全国15士乡,共组建三军,桓公率中军,上卿国氏、高氏各率一军,开创诸侯大国有三军,每军万人的军事体制。
纵观齐桓公显赫的一生,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虽然争霸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破坏,劳动人民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以上这些文字中,我们不得不佩服齐桓公用人的领导风范,更佩服管仲非凡的智慧。他心里知道齐桓公是在不记前仇的前提下这么重用他,所以,他感恩戴德,旰食霄衣,发挥全部智谋真心辅佐齐桓公,运筹帷幄,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国策略。因为管仲精理善谏,不仅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难得的一位具有民主正义思想的明君,还举起殊大国之无道的旗帜,以真诚顽强的事业心,成就了三匡天子,九合诸侯的功业,居春秋五霸之首。治理企业就如同治理国家,齐桓公的领导气魄及管仲超人的种种智慧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
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
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
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
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
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
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
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
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
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
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
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
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
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
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
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
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
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
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
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
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
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
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
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
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
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
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
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
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
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
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
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
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
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
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
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
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齐国内乱, 管仲和鲍叔牙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 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对小白建议如想成就大业, 管仲不可缺少。 后小白采纳鲍叔牙的建议, 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举贤不避亲, 小白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以下是我整理的鲍叔荐管仲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 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 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后来鲍叔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 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 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 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 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 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 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 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 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 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 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 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千古第一美人–毛嫱
下一篇: 上医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