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战发生於前719年,卫国、宋国、陈国及蔡国攻打郑国的一场战争。前719年,卫国州吁弑卫桓公自立,打着郑庄公胞弟共叔段在卫国避难的儿子公孙滑的旗号,通过行贿等手段及宋殇公不满郑国收留他的堂兄公子冯,纠合陈国、蔡国、宋国攻打郑国,围攻郑国的东门,五日後才退兵。此战不单延续因公孙滑挑起郑、卫之间的战争,更开启了一连串郑庄公与众诸侯(尤其是宋殇公)的战役。
1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译:
四年春季,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鲁隐公和宋殇公约定见面,打算重建在宿邑结盟时所建立的友好。还没有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来报告发生了叛乱。夏季,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会见。
赏析:
宿之盟在隐公元年,由于齐国郑国结盟,由于齐鲁互相竞争,宋卫又是宿敌,因此尽管鲁惠公末年曾兴兵伐宋,在此时双方也尽释前嫌,也结为同盟。
宋国宋穆公在隐公三年去世,“宋穆公疾,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由于宋穆公是接替了哥哥宋宣公的位置,他死前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而让宋宣公的儿子公子与夷,即宋殇公。鲁隐公与宋殇公打算重申盟约,都是为了以外制内。鲁隐公有诸公子不服从的苦恼,而宋殇公也面临宋国支持公子冯的一派人的反对。
卫国州吁弑杀哥哥桓公姬完,在春秋是一件大事。州吁弑杀姬完后,派人到各国通报卫桓公的死讯,而鲁隐公、宋殇公都前去送葬,在卫国的清邑“相遇”,协商如何处理卫国政局。
2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译: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讨好诸侯而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殇公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那么以君王为主,敝邑出兵出钱,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新郑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赏析:
《诗·卫风·击鼓》所记载的可能就是本次战争。州吁弑杀哥哥卫桓公后,想通过攻打郑国的方式来获得威望,稳定国内形势,而这个策略无疑是可行的。由于齐郑结盟,攻打郑国的举动,得到了宋国、鲁国,以及卫国的友邦陈国和蔡国的支持。而东门之围,也在事实上击败了郑国。
3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翬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译:
秋天,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一同出兵,隐公推辞了。公子羽父请求出兵相参会,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自行率军队前去。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对他的谴责。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而退兵。
赏析:
诸侯再次伐郑,宋殇公希望鲁隐公一同参加,对宋国而言,这是为了解决公子冯的问题,鲁国则无法在这场战争获得什么好处,因而鲁隐公拒绝了。然而公子翚则自行率军参会,这对鲁隐公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这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公开了鲁隐公无法主政的事实。
4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译:
九月,卫国人派右宰丑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在陈国杀了石厚。
赏析:
州吁弑杀哥哥卫桓公,卫桓公是陈桓公的外甥,州吁希望获得王室的认可,竟然想通过陈国的路子去周王室,结果被陈桓公扣押。当然这是石碏给他出的主意,用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州吁,而州吁果然上当,可能是被两场胜利冲昏了头脑。
州吁被扣押后,卫国的大夫共同决定,杀掉州吁,迎接公子晋为君,即卫宣公。
郑厉公(?-前673年),姬姓,郑氏,名突,亦称公子突,郑庄公次子,郑昭公异母弟,母雍姞,春秋时期郑国第五位第五任及第九任国君,前701年─前697年及前680年─前673年在位。
郑庄公死后,郑昭公即位,宋庄公威逼利诱祭仲帮公子突夺位,是为郑厉公。郑厉公因祭仲专权,打算铲除他,但事败外奔。郑厉公流亡在外17年后,再度复位。郑厉公复位后,正值齐桓公开始称霸,他曾帮助周惠王平定王子颓及五大夫之乱。周惠王因郑厉公勤王有功,便将虎牢以东土地赐给郑国,郑国由此复兴。郑厉公死后,其子踕继位,是为郑文公。
郑厉公,姬姓,名突,是郑庄公次子,继位前称公子突。公子突的母亲名叫雍姞,是宋国雍氏之女,雍氏为人所尊重,受到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爱。
郑庄公四十三年(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夏天,郑庄公去世。郑国大臣祭仲(祭足)拥立公子突的哥哥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 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继位后,于是派人诱骗祭仲而把他抓起来,并威胁他说:"如果不立公子突,就杀死你。"同时,雍氏还抓来公子突,借以索取财物。祭仲答应宋庄公拥立公子突,并与宋庄公订立盟约,祭仲于是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郑昭公得知祭仲因宋国的缘故要立公子突,于同年九月十三日,逃亡到卫国。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郑国继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元年(鲁桓公十二年,前700年),郑厉公与鲁国国君鲁桓公在武父结盟。
郑厉公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前699年)二月,由于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物,郑厉公实在不能忍受,于是率领纪国、鲁国的军队和齐国、宋国、卫国、燕国的军队交战,击败齐、宋、卫、燕四国军队。 同年,郑厉公派人来鲁国,请求重修旧好。
郑厉公三年(鲁桓公十四年,前698年)正月,郑厉公和鲁桓公在曹国会见。 同年夏天,郑厉公派子人来鲁国重温过去盟会的友好,并且也是重温在曹国的会见。 十二月,宋国联合齐国、蔡国、卫国、陈国攻打郑国。 五国联军焚烧郑国都城的渠门,进入郑国都城的大街上,攻打东郊,占取牛首,把郑国太庙的椽子拿回去做宋国卢门的椽子。
郑厉公四年(鲁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趁机杀死祭仲。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雍姬知道此事,对自己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父亲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此事,所以告诉您。"祭仲于是杀死雍纠,在大街上(一说在周氏的池塘边)陈尸示众。郑厉公拿祭仲没办法,于是装载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同年夏天,郑厉公出居到郑国边邑栎地(一说逃亡到蔡国),祭仲于是迎回郑昭公。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回到郑国重新即位。
同年秋天,郑厉公依靠栎邑人杀死栎邑大夫单伯(一作檀伯),于是占据并居住在栎邑。同年冬天,诸侯们听说郑厉公出奔,于是策划攻打郑国,以便护送郑厉公回国。但交战失败,军队于是各自回国。 宋国增给郑厉公一些兵力,自守栎邑,郑昭公因此不敢攻打栎邑。
郑昭公作太子时,憎恨卿士高渠弥。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于郑昭公二年(鲁桓公十七年,前695年),趁郑昭公外出打猎时将其射杀。郑昭公死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君,史称郑子亹。
郑子亹元年(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郑子亹参加由齐国国君齐襄公主持的诸侯盟会。郑子亹作公子时,曾和齐襄公有仇。公子亹因不告谢齐襄公,齐襄公发怒,便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并将跟随郑子亹参加盟会的大臣高渠弥五马分尸。郑子亹死后,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名婴,字子仪)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 (而《史记》则记载,齐襄公杀害郑子亹后,高渠弥逃回郑国,和祭仲一同到陈国迎接郑子婴回国继位。)
折叠再度复位
郑子婴十四年(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郑厉公从栎邑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到达大陵时,俘虏郑国大夫傅瑕(一作甫假)。郑厉公要挟傅瑕帮助自己回国复位,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替您杀掉郑子婴,让您回国再登君位。"郑厉公和傅瑕盟誓后,便把他释放。同年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郑国 ,郑厉公从栎邑回到郑国重新继位。
郑厉公重新继位后,便杀死傅瑕。派人对伯父原繁说:"傅瑕对国君有二心,周朝定有惩处这类奸臣的刑罚,现在傅瑕已经得到惩处。帮助我回国而没有二心的人,我都答应给他上大夫的职位,我愿意跟伯父一起商量。而且我离开国家在外,伯父没有告诉我国内的情况。回国后,不亲附我,我对此感到遗憾。"原繁回答说:"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管理宗庙列祖列宗的主位,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谁不是他的臣下呢?臣下不应该有二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难道不是二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人,如果都用官爵做贿赂以劝说别人三心二意而又可能成功,君王该怎么办?下臣知道君王的意思。"原繁说完,于是上吊自杀。 (而《史记》则记载,郑厉公重新继位后,责备伯父原繁说:"我流亡在都城之外,伯父无意迎我回来,这也太过分了。"原繁说:"服侍君主不能有二心,这是人臣应有的职份。原繁明白自己的罪过。"于是自杀而死。郑厉公于是对傅瑕说:"你服侍君主有二心。"于是诛杀甫假。傅瑕临死前说:"厚德无法报答,的确如此!")
郑厉公后五年(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燕国、卫国联合周惠王的的叔父王子颓 一起攻打周惠王,周惠王逃到温邑,燕、卫二国拥立王子颓为王。
郑厉公后六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4年)春天,周惠王向郑国告急,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王子颓之间的纠纷,但没有成功,于是逮捕燕仲父。同年夏天,郑厉公派兵攻打王子颓,没有获胜,于是郑厉公带周惠王回到郑国,让周惠王住在栎邑。 同年秋天,郑厉公和周惠王到邬地,于是进入成周,取得成周的宝器而回。
郑厉公后六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4年)冬天,王子颓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奏乐及表演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郑厉公听闻此事,见到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公说:"这是我的愿望。"
郑厉公后七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春天,郑厉公与虢叔在弭地会谈。同年夏天,一同进攻周朝都城,攻打王子颓。郑厉公拥着周惠王从圉门进入周朝都城,虢叔从北门进入周朝都城,杀死王子颓和五位大夫。郑厉公在宫门口西阙设宴招待周惠王,全套乐舞齐备。郑厉公因勤王有功,周惠王将郑武公时代从虎牢以东的土地赐给郑厉公,周朝领土再度缩小,郑国因此复兴。同年五月,郑厉公去世 ,其子公子踕继位,是为郑文公。
【 #三年级#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成语】:坐观成败
【拼音】:zuòguānchéngbài
【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成语故事】:
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臣作乱”、特来肃清权*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
【篇二】
成语】:走马看花
【拼音】:zǒumǎkànhuā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龃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篇三】
【成语】:众叛亲离
【拼音】:zhòngpànqīnlí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首先,春秋是争霸战争,战国时兼并战争。争霸战主要是为了让其他国家承认本国的霸主地位,兼并战目的则是把吞并其他国家。 春秋战争原因: 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无法控制诸侯 ; 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全地、人,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发动争霸战争。 根深蒂固的好战思想。? 作用: 春秋诸侯争霸对当时的影响既有消极的 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积极作用:战争破坏了生产,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农业、商业、手工业萧条,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积极作用: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国统一。 衍生知识点——春秋著名战役 1,繻葛之战 战争的起因:春秋初期由于西周的灭亡导致了郑国的迁徙(郑国本来在陕西,因为西周的灭亡迁徙到了河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有郑国和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也有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的矛盾。 郑国的国君是周朝的卿士,以郑武公为例,他既有自己的封地,又在王室掌握大权,这个卿士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郑庄公。但后来周王对郑庄公不满,把卿士改任为虢国国君,所以郑庄公为了报复令人割了周王室土地上的麦子,最终导致周王联合卫国、陈国、蔡国、宋国、鲁国等攻打郑国,爆发了这场战争。 2、鞍之战 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鞍。 鞍之战也是极具春秋时期战役特点的一战,其中包括的细节有,交战之中追到了敌方国君的战车不先抓人,而是先行君臣之礼;战场上因为认定对方是“君子”就不射杀等等。这些细节只有在我们国家的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才可能见到的。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杀了韩厥的左右。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为了不被人认出,和下属逢丑父替换衣服。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韩厥下马行礼,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 鞍之战中,晋国出场的主要人物郤克、范燮、韩厥、栾书等都出自是晋国有名的“十大夫”家族。 3、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 (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4、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30里)发生的一场战争。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战争以宋国失败而告终,宋襄公也因此战受重伤而丧命。 5、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也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所进行一系列战争的第一场大战,据说是先轸的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子玉自杀。 晋文公十年磨一剑,打败楚国是他整个生涯最辉煌的顶点,晋国的国势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