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犬戎灭亡西周后,东迁洛邑的周天子名义上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地位已一落千丈。其直辖统治地日趋狭小,无法号令其他诸侯。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诸侯趁机脱颖而出,争夺霸主地位。
郑国虽然在公元前806年才被分封立国,但由于其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为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因此被委任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枢大政。公元前774年,郑桓公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由关中地区迁移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使郑国得到发展。
郑庄公姬寤生继位后,凭借国力强盛,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 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变得倨傲不羁,无视天子权威。
周平王在位时,就对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拟分其权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得知后怨恨周平王。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周桓王继位后,欲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夺取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之麦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之禾,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蔡、卫三国之军联合攻郑,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失。继郑国之后,齐、晋、楚,秦等大国先后兴起。诸侯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的“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
首先,春秋是争霸战争,战国时兼并战争。争霸战主要是为了让其他国家承认本国的霸主地位,兼并战目的则是把吞并其他国家。 春秋战争原因: 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无法控制诸侯 ; 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全地、人,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发动争霸战争。 根深蒂固的好战思想。? 作用: 春秋诸侯争霸对当时的影响既有消极的 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积极作用:战争破坏了生产,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农业、商业、手工业萧条,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积极作用: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国统一。 衍生知识点——春秋著名战役 1,繻葛之战 战争的起因:春秋初期由于西周的灭亡导致了郑国的迁徙(郑国本来在陕西,因为西周的灭亡迁徙到了河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有郑国和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也有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的矛盾。 郑国的国君是周朝的卿士,以郑武公为例,他既有自己的封地,又在王室掌握大权,这个卿士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郑庄公。但后来周王对郑庄公不满,把卿士改任为虢国国君,所以郑庄公为了报复令人割了周王室土地上的麦子,最终导致周王联合卫国、陈国、蔡国、宋国、鲁国等攻打郑国,爆发了这场战争。 2、鞍之战 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鞍。 鞍之战也是极具春秋时期战役特点的一战,其中包括的细节有,交战之中追到了敌方国君的战车不先抓人,而是先行君臣之礼;战场上因为认定对方是“君子”就不射杀等等。这些细节只有在我们国家的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才可能见到的。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杀了韩厥的左右。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为了不被人认出,和下属逢丑父替换衣服。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韩厥下马行礼,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 鞍之战中,晋国出场的主要人物郤克、范燮、韩厥、栾书等都出自是晋国有名的“十大夫”家族。 3、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 (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4、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30里)发生的一场战争。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战争以宋国失败而告终,宋襄公也因此战受重伤而丧命。 5、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也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所进行一系列战争的第一场大战,据说是先轸的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子玉自杀。 晋文公十年磨一剑,打败楚国是他整个生涯最辉煌的顶点,晋国的国势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周恒王之所以自取其辱发动繻葛之战,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他要郑庄公回到自己的封地,将手中的权力交还给自己。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西周末年的时候,由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私自废长立幼,因此引起了申侯的不满,于是申侯便伙同其他诸侯,一起攻破了镐京,最终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自此,西周便灭亡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周天子成为了一个摆设。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郑庄公当年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于是在东周建立之后,便将自己牢牢的和东周皇室绑在了一起。而且郑庄公也借助着和周王室特殊的关系,为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利益,按理来说,双方应该是属于互利互助才对,但是在不久之后,双方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缝。
当年郑国为了牵制周王室,于是便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互换质子,以此来表达诚意。但是让郑庄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在周平王之子进入郑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去世了,虽说这件事情和郑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却还是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尤其是周平王的孙子周恒王,因此在周恒王继位之后,为了报复郑庄公,于是便发动了繻葛之战。
在繻葛之战中,周恒王联合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但是最终还是被郑国一举消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周王室失去了自己的威严,就连周恒王也在这场战役中身中一箭,不过郑国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毕竟以一敌四实在是有些困难,于是此战过后,郑国很快也衰败了,综上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战役其实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
从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看古代军队“鱼丽阵”的产生及其影响
公元前720年,统治中原长达51年的周平王在宫中去世,周平王之死,很快引起在郑国当质子的王孙林注意,在其党羽的支持下他回国继位,是为“周恒王”。
长期在郑国当质子的周恒王,对于郑国霸主郑寤生既恐惧又怨恨,为了打击目无天子的郑寤生,同时重新树立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信,周恒王采用各种方式打压、挑衅郑寤生。首先,他将郑寤生降为左卿士,转而提拔虢公为周王卿士。
感受到了周恒王敌意的郑寤生,为了报复,连续数年不进贡、不朝拜周天子,甚至还三番五次派遣兵马抢夺王室领地内的粮食。郑寤生的种种行为很快激怒了周恒王,可是,眼下晋国发生的内乱让他腾不出手对付郑国所,所以,只能忍气吞声等待更好的时机。
公元前718年,周王室成功干预并平复了晋国公室嫡系翼城和分支曲沃之间的争斗。在派遣虢公率领大军进入晋国并一举打败曲沃庄伯并扶持晋哀侯上位之后,公元前708年,周恒王又联合秦国围攻芮国,俘虏国君芮伯万。
两次军事上的完胜,更加让周恒王坚定了重塑周王室威信的目标,乘着这股气势,周恒王开始掉头对付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郑寤生。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郑寤生也没有闲着,他利用郑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肆意对周边国家的内政进行干涉,大力培养亲郑势力,有时候甚至胁迫其他诸侯国出兵围攻他国国都,俨然一副霸主的姿态,让周围的国家对郑国是又怕又恨。
不满的种子一旦种下,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问题。公元前707年,在周恒王的号召动员下,虢、卫、陈、蔡四国联合举起了反对郑国的大旗,联军集中400乘的兵力讨伐郑国,得到消息的郑寤生决定以攻代守,亲自带领300乘战车的兵力主动出击,双方在繻葛遭遇,战争一触即发。
在繻葛之战中,出现了步兵与战车紧急结合的全新战术——鱼丽阵。
鱼丽阵,顾名思义即每乘编制在布阵时步兵以“伍”为单位围绕在战车两翼以及侧后列队——由于步兵看上去颇有渔网的意思,战车则更像是被渔网围绕的大鱼,所以,称之为“鱼丽阵”。
进攻时,战车与步兵同时向前冲锋,战车的冲击力能够一举撕裂对方单薄的步兵阵列,随后步兵跟进一同围攻敌方战车。
这种作战方式的特点在于战车选择先行发起冲击后,既不会破坏己方军队现有的阵型,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冲击力,给敌人尤其是步兵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当然,相比于单调的步兵推进,“鱼丽阵”中步兵的战术作用也被进一步放大。
如果第一次战车冲锋不利,步兵上前协助战车,掩护其完成转向重组再次发动冲击,如此反复直到对方阵型发生大乱或崩溃。如果战车不选择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冲锋,步兵也可以围绕战车列队进行防御作战。
不得不说,鱼丽阵的出现,让战车与步兵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列阵方式来看,鱼丽阵和商周时代战车,步兵分离作战的模式相比,每乘编制下需要投入更多的步兵,同时也带来了春秋时期军事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趋势:每乘编制下投入的步兵数量越来越多。
会战开始前,双方按照惯例完成列队,周王联军以周天子所在的王师为中军,虢公林引虢、卫、蔡国之兵在右,周公黑肩指挥王师、陈国兵马镇守左军。
开战前,郑寤生与诸位将军商讨作战计划,子元说:“陈国现在内乱,联军左翼陈军三心二意,必然不能久战,如果猛攻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联军右翼的蔡、卫军都曾经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不敢正面与我们交手,
中军的王师士气高昂,加上先前在晋、芮取得的胜利,不可小觑。天子与郑国明争暗斗多年,士兵们都想一雪前耻。我们应该先击溃联军左右两侧,再一齐包围中军,中央方阵在交战时尽可能拖住王师的步伐,为两翼部队完成包围圈争取时间。”
战斗打响后,果然和子元设想的一样,联军左右两侧的盟军不堪一击,很快就在郑国果断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丢盔弃甲。中央的王师虽然勇敢善战可是双拳难敌四手,混战中,
一支箭矢射中了周恒王的肩膀,后者随即应声倒地好在周围人救援及时才不至于使其命丧当场。中央王师败退后,郑军追击了百步后方才作罢。
“繻葛之战”的结局是郑寤生带领的郑军大败王室联军,周恒王被射伤仓皇脱离战场,郑寤生一战便击碎了周恒王振兴王室的梦想。此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郑国,均采用“鱼丽阵”来编组、训练军队。
可以这么说,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是一场古代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郑寤生此后独霸春秋,郑国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胜利,而鱼丽阵的出现也从思想根源上改变了诸侯一贯以来的“外交优先”原则,尤其是在和周王室打交道时更是如此。
郑寤生首创鱼丽阵告诉诸侯:天下是可以凭借强兵劲旅来称霸的,而这也很对诸侯们的胃口。可是,繻葛之战也带来了另一个实际问题,
郑国取得了胜利却失去了自己的国际威望,因为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诸侯敢正面与周王室交锋,更不用说还险些射杀了周天子,这在春秋早期尚礼的国人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与此同时,郑国虽然成为了春秋第一个霸国,可是,毕竟国境狭小资源有限,与秦楚这些大国比起来,在实力上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中原周边大国:齐、燕、晋、鲁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务而焦头烂额,而一旦等他们回过神来,势必会在中原大地掀起新的战争。
以郑国为代表的中原国家,此后逐渐发现自己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正一步步沦为大国称霸的练兵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郑国在短暂辉煌过后,很快便随着郑庄公的死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鱼丽阵曾经给郑国带来了无限的荣耀,
但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的出现进一步刺激了诸侯称霸中原的野心,它的出现改变了古代军队一直以来老旧陈腐的作战方式,给各国军队注入了新的动力。
周恒王的实力虽然远远不如郑国,但还是发动了繻葛之战。之所以会发动战争,目的是希望通过战争能够让郑国受命与周朝,并将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夺回来。
一、郑国的强大,东周的不满周朝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是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王朝。在西周灭亡后,因为郑庄公的帮助,所以周平王顺利地建立起了东周。也是因为如此,凭借护驾有功的功劳,郑国逐渐强大起来。
在东周建立不久,周平王就去世了。本来天下就是周天子的天下,看着郑国的日益强壮,甚至超过自己,所以继位后的周恒王就开始不满郑国的实力,为了可以让郑国向自己俯首称臣,所以周恒王对郑国发动了战争。
二、自知力量不如郑国,结果必然是自讨苦吃郑国再东周建立起以后,实力就逐渐变大,实力远远超过了刚刚建立起的东周。可是郑国毕竟是一块嘴边的肥肉,任其发展只会百害而一利。为了可以壮大东周、击溃郑国,使得天下还如从前一样归顺于周朝,所以周恒王发动了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目的是要战胜战国,使郑庄公臣服于自己。虽然愿望非常的完美,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周恒王完败宣告结束。自此以后,天下变成了七雄争霸,周朝早已名存实亡。虽然在繻葛之战中,郑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以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而宣告了东周的结束。
三、繻葛之战的经验生活在古代,战争本就是劳财伤民的事情。周恒王在不考虑自身实力的情况下和郑国硬碰硬,明摆着是不正确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就如螳螂挡车、不知力量。要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自己的日后前程,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弦高退师
下一篇: 东周诸子与古希腊智者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