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成康之治是什么

华里士 2023-07-18 21:27:00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背景

周武王灭商居功至伟,他死后,太子诵继立,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曾经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代行国政。周公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极力称颂和推崇的“周公礼乐”或“周典”。此时,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夺王位,便诋毁周公,并与武庚为首的殷遗民联络,一时朝野流言四起。武庚本人也认为有机可乘,便积极图谋复国。于是,他们勾结在一起,并纠集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起兵反周。周公处在内外交困的地位,非常困难。

于是,他首先向召公解释,寻求帮助,随后毅然地率领军队,进行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周公杀武庚,黜管蔡,攻灭奄徐等十七国,俘商贵族及遗民为俘虏,因为他们顽固地反抗周的统治,被周王称为顽民或殷顽。

为了消弭殷商的残余势力,也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公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城,即东都洛邑。洛邑建成之后,把曾经反对周朝的“殷顽民”迁徙到这个地方,严加控制。

同时,封投降西周的纣王兄微子启于商朝故都,成立宋国,管理殷商之后;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

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势大体太平。

经过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

由于西周的疆域空前广阔,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便实行了分封制,即周天子实行“封土建国”的政策。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赐予分封者(大部分都是诸侯)。一方面,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实行全面的统治;

另一方面,受封者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西周的分封,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王朝统治的作用,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成康时代的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

成王姬诵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姬诵病死,康王姬钊继位。继位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评价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指出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

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时期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为何四个盛世“成康”“文景”“贞观”“仁宣”之间大概都相差八百年?

因为这800年前都经过战争平定战乱,经过了无数次的打仗打完胜战,800年之后国家之间都安定。我国历史上这4大著名的盛世,就是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仁宣之治,这4大盛世之间相隔的时间。

毫无例外,几乎都是800年。其实,关于“因果轮回”这一说法,最早是由佛教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联系的,昨日的种种因缘际会,造就了今日的种种成果。

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因果的,你种下了什么样的因,最后就会享受到什么样的果,而且佛教认为人死后还会进入轮回,所以佛教就会劝导人们多做善事,这样就有利于人们投胎转世,当然这些看起来,可能有一些不切实际,但是有些事情就是很难解释。

西周时期的周成王和周康王他们两个统治时期,国家一片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各地区也很少爆发大战,国力强盛,相传那个时候西周40多年都没有用过刑罚,所以那个时代就被称为是成康之治。

而历史上对于盛世的定义,必须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到要做到非常突出。其中,“软实力”指的就是经济、文化、思想、制度以及科技;而“硬实力”则是军事、国际贸易,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须做到“软、硬实力两手抓,且都要抓得硬”才能被称作是盛世。虽然历史上的盛世有很多,像汉武盛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开元盛世等等。但能真正称得上是大盛世的,却只有成康、文景、贞观以及仁宣4个盛世。

中国有哪几个盛世

1上古时代的:尧舜盛世
2夏朝的:少康中兴(少康)
3商朝的:商汤之治 (商汤)武丁中兴(武丁) 
4西周的:成康之治(成康) 宣王中兴(周宣王)
5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武帝盛世(汉武帝) 昭宣中兴(汉昭帝、宣帝)
6东汉的:光武中兴(汉光武帝) 明章之治(汉章帝、明帝)
7南朝宋:元嘉之治(宋文帝)
8南朝齐:永明之治(齐武帝)
9北魏的:孝文中兴(魏文帝)
10隋朝的:开皇之治(隋文帝)
11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 永徽之治(唐中宗)武周之治(贞观遗风,圣武皇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 中兴之治(唐德宗)元和中兴(唐宪宗)大中中兴(唐宣宗)
12后唐的:长兴之治(后唐明宗)
13北宋的:建隆之治(宋太祖) 咸平之治(宋真宗)庆历新政(宋仁宗)
12南宋的:乾淳之治 (宋孝宗)
14辽朝的:景宗中兴(辽景宗)
15金朝的:明昌之治(金章宗)
16明朝的:洪武之治,永宣盛世(明太祖) 永乐盛世(明成祖)仁宣之治(明仁宗、宣宗) 弘治中兴(明孝宗) 隆庆新政(明穆宗) 万历中兴(明神宗) 
17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同光中兴(清穆宗、德宗,即同治光绪)

各位把历史上的所有“之治”“盛世”“中兴”以及所处朝代列出来

盛世:
上古时代的尧舜盛世
武帝盛世(汉武帝刘彻)
西晋的太康繁荣(晋武帝司马炎)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
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中兴:
夏朝的少康中兴(少康)
商朝的武丁中兴(商高宗武丁)
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
东汉的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
北魏的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
大中中兴(唐宣宗——李忱)
辽朝的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佑樘)
万历中兴(明神宗——朱翊钧)
之治:
西周的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南朝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南朝齐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
隋朝的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武周之治(又称“贞观遗风”,由圣武皇帝武则天开创)
北宋的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
仁宗之治(宋仁宗——赵祯)
南宋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金朝的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
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
明朝的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