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王室为什么不扩张自己土地

历史典故 2023-07-18 21:15:17

周王朝在初期是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没有哪一个诸侯,或者部落能够撼动周王室。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也是周武王无法料到的,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因政治形势严峻,为稳固政权,便进行论功封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开始分封王族、功臣等人到各地做诸侯,建立国家,控制广阔的地区和拱卫周王朝。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其实就是汉语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周王室分封的诸侯是可以封邦建国的,所以在古文献中,“封建”的意思就代表是“分封制”。周王朝的先祖最开始是商朝时期的一位方伯,代表商王室镇抚一方(相当于大诸侯,一方区域的诸侯之长),周国随着吞并一些小国家,逐渐崛起,但商王室为保商朝不受威胁,就开始扼制周人这股新生势力的发展。

为此商王室以封赏之名,将周人首领季历(周文王姬昌父亲)召唤到商朝都城殷都(现今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出土地)软禁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商王文丁(商纣王爷爷)将不怎么听话的季历杀害。季历死后,儿子姬昌继位,商王室封姬昌为西伯,姬昌因周国国力还不能和商王朝对抗,便继续臣服于商朝,姬昌开始伺机壮大周人实力,周国在姬昌的扩张下,周国逐渐强盛。

姬昌先后攻伐犬戎、密须、邘国,灭亡崇国、黎国等国,周国实力越发强大,便迁都丰邑,此时周国已经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周人便开始准备进攻商王朝,之后周文王姬昌年老去世,终年97岁。此前姬昌和正妃太姒(文定皇后)育有10个儿子,周文王离世后,二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文王在世时,已经为周国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继位后,便积极准备灭商条件。

商王朝此时传承到商王帝辛(商纣王),帝辛继位后,在朝歌建立行都,改称为“朝歌”(现今河南淇县),朝歌虽然是商王朝末期的都城,但不属于商王朝的首都,性质上属于行都(必要时的暂住都城,为此称为行都),也可称为辅都,商朝的首都依然还是安阳的殷都。帝辛继位后,因加重赋敛,推行严刑峻法等举措,最终引起了商王室内部的矛盾,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使得人心偏向了周国,诸侯也向周国靠拢,商王朝雪上加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商王朝在帝辛的统治下,开始众叛亲离,“殷末三仁”也离开了周王室,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劝谏而亡,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并被囚禁,最终东渡朝鲜,建立箕子朝鲜;微子对王室深感无望,过起了隐居生活,商王朝开始分崩离析,周武王姬发见伐商时机到来,最终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

《史记·周本纪》记载:“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周武王姬发遵父亲文王遗愿,发兵约五万人马开始东进攻伐商王室,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周武王在攻打商朝时,先昭告了天下的诸侯,号召诸侯一起攻打商朝,周国拥有的军队只有约五万人马,而商朝则拥有军马70万(其中有奴隶和俘虏),周武王号召诸侯后,最终有了八百诸侯率兵前往助力周国讨伐商王朝,最终姬发率领联军一路东进,直接打到了朝歌70里外的牧野。

《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为此周武王姬发和商纣王帝辛展开了牧野之战,此战也是周武王伐纣的决胜之战,周、商两方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开始决战。商王朝虽然拥有70万人马,但是如此浩大的军队中,大多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俘虏,而商王朝真正的军队并不多,帝辛认为自己胜算在握,便开始了决战,战争开始之后,商朝这边的奴隶、俘虏军队因之前深受纣王的虐待压迫,便调转矛头,投降联军,和联军一起攻打商军。

帝辛70万的大军在一开始便土崩瓦解,随之周武王的联军壮大了,战争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上周国的军队,在周人先祖季历被商王害死后,周文王就开始为攻伐商朝做准备,周武王率领的军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师,姬发率领周军和诸侯联军,以及投降的奴隶、俘虏军队大败商军。联军和商王朝的牧野之战,最终以周武王姬发胜利结束,姬发趁胜追击,一路打到朝歌。

帝辛战败后,便逃回了朝歌,因感到无力回天,最终自焚而亡。姬发率领联军进入了都城朝歌,将纣王的首级斩下示众,并将帝辛的宠臣一并斩杀(其中就有秦人的先祖恶来,周王朝到最后又被战国后期雄起的秦国灭亡),周武王姬发占领了行都朝歌,延续了600余年的殷商王朝从此宣布灭亡。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就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镐京。

姬发的父亲姬昌也随着周王朝的建立被追封为文王。周王朝虽然建立了起来,但周国和灭亡的商王朝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周国原先只是岐山以西的一个部落,随后才建国,但还是一个小国,虽然灭亡了商王朝,但周王朝建立后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周武王说白了还是一个小国之君,和之前商王朝的君主还有所差距,周王朝以“小邦”之君统治商王朝原来巨大的区域。

周武王姬发为了担心诸侯叛乱,为了巩固政权,便实行了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并且武王伐纣时,不少诸侯都有出力,周王朝虽然建立了,但周天子如果不做出表示,周王朝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灭亡的“商王朝”,武王以商王朝西部的一个小国最终虽然灭亡了商王朝,但要是没有诸侯联军的支持,武王伐纣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周王朝作为“小国”也无法统治如此巨大的区域,最终不得已为了适应新的形式需要,实行了分封制。周王朝的实力不足以控制商王朝之前的全部土地,姬发便论功行赏,将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诸侯不仅可以避免诸侯叛乱,也可以控制新征服的地区,周武王在灭亡商朝后,据记载征服有99国,臣服652国,之后直接分封的诸侯国有了71个。

周天子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绝大部分是周王朝同姓的姬姓诸侯国,只有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虽然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武力征伐吞并,互相厮杀,但早在几百年前的周武王分封时也没有料到会是这个样子,并且以当时周王朝初期严峻的政治形势,周武王也时不得已需要进行分封。而且71个诸侯国中就有53个是周人姬姓所建立的诸侯国。

除此71个诸侯国之外,还有宣布服从周天子号令的名义封国,这些封国是周王朝没有灭国而接收封号的封国、方国,有330个左右,称作名义封国。此时下来就有400左右封国,也是《吕氏春秋》说四百个封国的历史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周边众多的部落和联盟等形式的“国家”,这些国家为了和平安定和图个“正统”名誉,便也服从了周天子的号令,这些国家也需要定期去周王朝进行上贡。

这些国家是“泛诸侯国”,被称作“服国”,大约有800个左右,此时加上400个封国,就有1200余个泛诸侯国。而中原大地就这么大,其中分布了1200个国家,每个国家下来的封地可想而知。周王朝作为“天下共主”,拥有的土地自然是这些诸侯国无法比拟的,周王朝处于中心区域,拥有的土地也是最为肥沃的土地,无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周王朝所拥有的土地大。

周王朝虽然是为了政治需要之下进行的分封制,但留给自己的土地是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周王朝所拥有的实力也是可以碾压其中任何一个国家,最开始的时候,周天子所有的土地是最多的,而其它封国拥有的土地并不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土地变得广袤是各诸侯国通过自己武力吞并而来,几乎不是周天子所分封的,即便是,也是周天子失去了号令天子诸侯的能力被迫进行分封。

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导致西周灭亡,周天子之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失去了实际控制能力,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平王将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周天子本意是不想赐予秦国的,但奈何周王朝的实力已经不允许周天子在高调了,只能低调做人,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国,一来是自己无法控制这片土地,二来也可以让秦国阻挡西戎侵犯周王朝。

周王朝最开始所分封的诸侯国的土地并没有周王朝自己拥有的土地大。并且分封诸侯时也有相关条约约束诸侯国,诸侯必须要做到服从周天子的号令;诸侯需要拱卫周王室,土地、人口虽然被周天子分封,但诸侯需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周天子可以统帅诸侯进行作战;诸侯也要向周王室定期交纳贡赋;也要向周天子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诸侯虽然是独立的国家,但还是周天子的臣子。共2页:12下一页

周天子分封为什么给自己疆域那幺小?难道不怕土地分封没了么

在看周朝分封地图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分封时周天子主持的,为什么地图的上周天子领土那幺小?为什么不给自己封一个最大的疆域呢?周天子不断的分封,就不怕有一天把土地封完了么? 这是常见的地图,周只有郑、宋般大小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除了诸侯自己往夷狄地区开脱疆土外,更重要的是西周时期,还没有如后世一般的国界概念,所以我们看的春秋及以前的古地图,其实只有标注国名而没有国界划分。 春秋及以前地图只标注国名而无国界 另外西周分封之初理所当然的给自己留下了最大的版图,无论是国家疆域还是都城大小、人口、军队,周王室都给自己留下的最大。 但是,这与我们常规理解的并不太一样。 所谓的「 ”国”,更多的指都城以内范围。西周时期的国家对于疆域没有特别大的划分,周天子以及诸侯国,都城城郭以内称为国,都城百里之内称为郊,郊以外称「 ”野”,也称「 ”遂” 西周分封建国的模式是,打下一个据点,然后在据点上建立自己的都城,都城及四郊内住的是「 ”国人”,设六乡。 都城百里之外称为「 ”野”,住的是「 ”野人”即原来的土著居民等,野设六遂。 国野制也称乡遂制 六乡六遂 《周礼》规定周王室是六乡六遂,公国三乡三遂,侯国、伯国二乡二遂,子国、男国一乡一遂。 何为六乡? 比、闾、族、党、州、乡。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一乡有一万两千五百人。 住在乡里的都是国人,西周时期只有国人才可以当兵,一乡出一军,所以周天子是六军,公国三军,依次减少。 何为六遂? 六遂:邻、里、酂、鄙、县、遂。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住在野的人,也被称为野人,没有当兵、受教育的权利,要向国家贡献劳动力与劳动产品 分封疆域: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诸公之地都要方五百里,天子之地怎么也得方千里。 《周礼·夏官》: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都城大小: 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伯五里。 不仅都城大小,连城墙高低、城门多少,城中宫殿大小,《周礼》都有详细的规定。 周天子在政治地位上把自己放在了最顶层,又怎么不会设置相应的政策保护自己呢? 《周礼》非常详细的为周天子争夺最大的利益。所以周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傻,把土地都分给别人,自己就保留一点点。实际上,分封之初,周天子毫无疑问是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战斗力最强的。 当然更不用担心周天子把土地分完了,没得分,按照周天子的规定,华夏土地上必然还有庞大的野外区域存在,可以进行封邦建国。 但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都不再那么遵守《周礼》的规定,兼并战争以及对夷狄扩张,很快就让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而《周礼》的最大受益者周天子,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想要保住自己的最大利益,最好的方式就是维护周礼,可惜当所有人都在抛弃《周礼》的时候,周天子的行为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只能越来越弱

周王室为什么把封国封那么大,却不自己直接控制土地呢?

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克商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兴的周朝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是继续延续商朝的统治模式,还是另外创造一些符合周朝国情的全新统治模式。

为此,武王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夏商,但却是借鉴夏商的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借鉴夏商的分封,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施行“封国土建诸侯”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分封制”。

周朝自武王开始,历成王、康王二王,先后三次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王室”,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为主,《荀子》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初武王分封时,71个诸侯国,姬姓诸侯国就独占53个。之后分封以开国功臣、先圣后人,及前商贵族为主,如姜子牙分封在齐国,夏禹的后裔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



西周的分封方式以“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为准,即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封地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的方式赐予。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周王会放弃直接统治整个天下的机会,转而是将土地封给诸侯王,让他们去统治天下呢?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周王册封的诸侯受命统治的地区,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需定期向周王朝觐纳贡,同时诸侯国的军队还必须随时听候周王的调遣,一旦周王征召就需随从作战。因此,尽管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但他们与周王的关系本质上仍是君臣关系。



周王之所以会任命诸侯王去帮助自己统治全国各地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统治天下的实力。武王之所以能克商,靠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八百诸侯。当时武王的周国疆域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六七万,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若没有八百诸侯会兵时所聚集的戎车四千乘,几乎没有可能击溃商朝的七十万大军。此后,即使周代商,其常备军也只有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约十四万余人,这等规模的军队实难帮助周朝去直接掌控整个天下。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士兵数量不够,征召去不就行了吗?是的,士兵不够的确可以征召,但供养这些士兵的钱哪里来?要知道西周可是奴隶制时代,其生产力是非常低下,根本就不足以让西周去供养更多的军队。同时,如果西周要想直接统治整个中国,他势必就得派成千上万的官员去治理,试问这些官员的俸禄从哪里来?以当时西周的国力是绝对没有能力去供养这些官员的。因此,在西周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直接管控天下的情况下,与其放任各地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倒不如由周王自己挑选出忠于周朝的臣子去各地担任诸侯王,这样至少各地诸侯王还能听从中央的调遣,奉周王为天子。



第二、当时的环境不足以让周朝直接管控天下。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周时期,中国还处于奴隶制时代,不但社会发展低下,全国各地的交通更是闭塞,各地的交流根本就不通畅,当时一个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最快也要半月的时间。试问就是这样的传播速度,西周何以去治理天下?

如果西周真如秦朝那般实行郡县制,恐怕天下不出半月就会大乱,比如一个地方出现旱灾,官府需要朝廷救灾,可是这个救灾请求传到周天子的手里,再周天子把批复意见传到地方官员手里,恐怕那个地方已经受灾一月有余,如此百姓若真是遭灾一个月没人管,试问地方会不出现动荡吗?因此,以当时的环境,西周仍缺乏统治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的技术力量。

第三、实行分封制,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在西周之前,夏商名义上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实际上这大国却是有着一个个小部落或小国组成的,他们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制度,这些小国只是名义上效忠夏商中央朝廷,但实际上却是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权,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因此,自西周初立时,无论是诸侯,还是百姓,在历经夏商近千年的统治下,他们早就习惯了在一个个小国里生活着的模式,他们根本就不认同自己是商人,而只认为自己是周国人、共国人、阮国人、黎国人。如此,如果西周初立,就废除这种已维持了近千年的统治模式,则势必会让国家出现动荡,而这对于初立的西周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说实在的,西周是以叛乱立国的,他的起家本来就不光彩,因此是急需稳定民心。

同时,对于西周来说,民心重要,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的心更重要。西周能克商靠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因此试想如果西周一开国,武王非但不奖赏那些诸侯,反而是将他们的封地剥夺,试问那些诸侯王岂能善罢甘休,而一旦这些诸侯王再反,试问西周挡得住吗?因此,武王要想新兴的周朝政权得到巩固,他就必须再行分封。

第四、奖赏开国功臣,笼络天下民心所需。武王克商能成功,除了有那些商朝诸侯王的协助,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姜尚、周公、召公、康叔、丹季、太公、毕公等人。那武王建周后,这些功臣该如何奖赏呢?无疑最好的奖赏就是给他们封国,给予他们爵位,“裂土分封”、“授民授疆土”这无疑是当时那些功臣最想得到的,也是自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于是乎,武王为了笼络这些功臣的心,他也就“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今北京琉璃河一带)。封弟叔鲜于管(今郑州东),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余各以次受封”。

同时在笼络那些诸侯、功臣们的心后,他还得让天下臣民认为他周朝是正统,是天命所归,是神派来统治他们的王朝。那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周是正统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圣人之后来替周朝宣扬周的正统性,那如何让这些圣人之后答应周朝的要求呢?很简单,分封他们为诸侯王。“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受到圣人之后的赞赏,得到好处的他们自然也就在社会上替周朝树立起武王崇敬先圣欲行德政的“贤明君主”的形象,从而大大的稳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五、藩屏王室,维护西周对于天下的统治。刚才我们也说了,以新兴西周的实力,他是没有能力去统治天下的,那么西周要想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该当如何呢?显然实施分封是最有效的方法,将姬姓宗室和忠于自己的功臣分封在各地,然后靠他们来统治天下,同时藩屏周王室。

而在当时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周初七十一封国中,姬姓诸侯国就有五十三个,《左传》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蔡,周公之胤也”,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天下,与其说是与公卿共天下,倒不如说是与王族兄弟共天下。武王的分封,究其原因就在于希望同族兄弟去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第六、实行分封,可使力量有限的周王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分封咋看起来是与周王室的统治无疑,但如果放在那个时代,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实施分封制,不但能帮助周王室笼络人心,让周王室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能让周王稳坐钓鱼岛,从而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

我们都知道,周王克商靠的就是八百诸侯和那些功臣,这些诸侯能反商,一样也能反周,因此与其剥夺他们的封地,让他们再次造反,还不如将他们重新打乱,分封于全国各地,分而治之,将他们的势力维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周王室就能以有限的实力去控制全国的各地诸侯王。毕竟,周王分封的大部分诸侯都是姬姓诸侯,有这些诸侯的帮忙,再加上周王室的力量,周朝已足以去控制其他诸侯王。

如此,周王室在能控制这些诸侯王的前提下,让诸侯王去统治全国地区,是既能稳固天下,又能获得与委派官员直接统治一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利益,且还能省去士兵、官员的大笔薪俸开支,这样的无本生意,我想谁都愿意做吧。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的六点原因,西周才会实行分封制,而不去直接统治天下。说白了,以当时的环境和局势,分封制是周王朝所能选的唯一的一种统治模式,其他别无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