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立陶宛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唯一一项文化遗产项目——安阳殷墟,正在接受代表审议。百余年前因发现甲骨文而震惊世界的殷墟,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11日,记者电话连线正在立陶宛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他说,“申遗”无论成功与否,殷墟的价值都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表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一个地下文物宝库,而且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殷墟进行评估后认为,殷墟突出的价值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媲美。上世纪初,人们在发现“甲骨”的同时发现了殷墟。1928年,中国学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1961年,殷墟与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殷墟的研究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陈爱兰对记者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持殷墟原有的风貌、体现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殷墟保护范围内,村庄、道路与企业发展规模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近5年来,安阳市政府对殷墟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共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殷墟的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属于土遗迹,不适合展示。安阳市文化局局长李阳生说,作为文化遗产的殷墟,必须让公众相信安阳殷墟地表以下的确埋藏有丰富的商代遗迹。目前,文物遗迹在原地封存起来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情况或者采用抬升地面、复原局部或整体的办法,或者采取在文物遗迹上面用地面沙石、植物标识出来的方法,将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等重要遗址遗迹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用地面覆盖玻璃罩的方法将祭祀坑的惨烈情景也逼真地展示出来。为了增加遗址的教育功能,展示还增加了如甲骨碑林、甲骨文走廊等科普项目,使人们在休闲和娱乐中学习到丰富的甲骨文知识。如今,细心人在浏览殷墟时会发现,殷墟博物苑的大门是仿照甲骨文的“门”字建造的。甚至博物苑内每一处指路牌,都被设计成了有趣的形状,或像古代的草亭,或像龟甲的腹部。当人们在草亭下面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姓氏的甲骨文写法。共2页:12下一页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
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为古代文献所记载,并得到甲骨文与考古发掘所证实,其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近千年,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基石与原点。
殷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阶段,系统的文字、成熟的礼制、完备的国家治理体制、高超的科学技术等,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殷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节点,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核心。同样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学史,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从这里走出,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把考古发掘技术推广到全国。
殷墟遗址的重要价值:
1、铜器
安阳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这些青铜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实际上,安阳其他一些证据证明,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铜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
2、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殷墟
可以说,殷墟的发现,把中国可考证的历史往后推了几百年,也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虽然我们一直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此之前,能被出土文物证实的历史可能只有2000-2700年左右。正是殷墟的甲骨文将后者的历史延伸到了商朝。而且商代晚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证明当时有非常灿烂的青铜文明。所以殷墟的发现对中国整个考古界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证明了中国的历史。
殷墟证实了商代的存在,催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体系,被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所取代,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步等人类文明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1928年10月13日,繁华的都城荒废3000多年后,董作斌率人在安阳小屯挖出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不仅因为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催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成为世界遗产,使我们能够实现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
中国出土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要证明商朝的存在并不容易。
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但司马迁对这个比自己早一千年的朝代,除了记载登基的时代,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上世纪初,在古代纵横史学流派被怀疑的时候,商朝是否真的存在甚至成为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雅致坊尊
1917年,王国维以甲骨卜辞从中考中放出商朝“先公先王”,证明司马迁《殷本纪》的《王上世辞》并非虚构。然而,三千年前的商朝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墓中,埋藏了17000件记录商朝活动的铭文和骨骼,特别是在1936年工作接近尾声时偶然遇到的坑中,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950年后,挖掘工作继续进行,证据不断扩大。“大邑商”的严谨布局也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2000多米的人工运河,附近分布的居民区,勾勒出大都市的繁华。
无数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已经从居民区内和附近的墓葬中被清理出来。商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字,而是可以理直气壮讲出来的真实历史。
1YH127夹脊穴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20世纪20年代初,“辨古史”思潮彻底动摇了传统历史观。旧的历史观被打破后,中国古代史应该如何重建?
西方学者在中国的探索和科学研究活动将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引入中国。1921年北京房山周口店和1926年山西夏县尹喜村的发掘,默默为考古学在中国的落地做着准备。
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学研究所的成立,殷墟的发掘终于出现了期待已久的阶段。
富豪墓
殷墟的发掘与以前不同:
首先,选点本身就和中国的传统学术有联系。甲骨文被发现已近30年。殷墟作为甲骨卜辞之地,一直为人所知
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的。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0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田野考古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学科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第四,殷墟的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方法。1931年梁思永在后港确认的“三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记倡导的陶器分类也是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万涛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积极接受和有计划的实施,它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品格。
从殷墟开始,更早的文明有了坚实的支点。
同样,从殷墟开始,看商代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面对陵墓里层层无头的尸骨和令人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了。
石臼
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
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体系,被一系列新的术语和概念所取代,如遗址、文化、古城等。
有了这些概念,商朝和王霞蔡超就可以与古埃及和新王国翔的中央王国相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意义。
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可以和两河流域的奥贝德、乌鲁克、巴比伦进行对话。
有了这些观念,中国就可以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步等人类文明的重大问题上做出贡献。
黄愚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可,也是包括考古学家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和守护者的肯定。
韩国学者金炳谟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
尤鲁
殷墟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大邑商代到世界文化遗产,90年的殷墟考古让我们对商文明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这个失落的王朝,我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几代人才能更接近它的真实面目。
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2019年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扩展资料
发掘历程
1、初步发掘
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
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2、再度发掘
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
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1999年1月,在殷墟遗址东北部地下约2米深处,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殷墟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宽,从殷墟文化分期到环境(如地理、地貌、植被、资源、动植物)等;从人种、人口、家族组织,到建筑业、手工业(如铸铜、制玉、制陶、制骨);从农业到埋葬制度、祭祀制度;从文字到艺术以及晚商社会的性质等,商朝逐渐成为信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殷商文化是充满生命力的古代文明
下一篇: 殷墟申遗面临最后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