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商汤伐葛伯灭夏前奏(名相?伊尹?——佐汤伐桀? ?商朝建立)

华里士 2023-07-18 20:52:05

葛(今河南宁陵北)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视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回报给汤。

商族是最讲迷信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而每次祭祀都要用牛羊来作牺牲。古代的牺牲是指用家畜来作祭祀的贡品。用纯色的家畜,如牛、羊、犬、猪等叫做牺。用整体家畜叫做牲。纯色整体的家畜作祭祀时的贡品叫做牺牲。从如今的资料中还得知商代祭祀除用家畜之外,还杀活人来作牺牲,就是后来称做的“人牲”。

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亳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亳毫人提供饭食。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亳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侯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踏地的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将葛的土地、人民、购物全部占有,组织葛的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孟子·滕文公下》)。

名相?伊尹?——佐汤伐桀? ?商朝建立

伊尹从夏都回到商国,向汤王讲述了夏朝内部是如何的腐败,桀王是如何的昏庸暴虐,老百姓是何等的受苦受难,军事力量是多么的薄弱,朝政是多么的紊乱不堪。伊尹向汤说:“据臣五次从夏,五次从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夏朝的很多内部重要情报,有妹喜提供了夏桀对夏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和能力,我们商国不如在今年就不向夏桀进贡,以投石问路,试探虚实,看能否与之抗衡。”

这一年,商汤果然没有向夏桀进贡,激怒了夏桀,发九夷之师,伐汤。汤败,桀王就把商汤捕起来囚禁在钧台,(又称夏台,在今禹县南),险些丧了命。经伊尹多方打点策划,贿赂桀的奸臣赵梁等人,表示今后还老老实实的向夏朝年年进贡,代代称臣,桀才消了这口气,答应释放了商汤。当时有人向桀提出建议,要杀掉商汤,他可能就是天上的第二个太阳,桀没有采纳,最后果不出所料,夏朝被商汤所灭,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伊尹见夏桀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很多方国还惟命是从,一时还不能与之对峙,仍向往常以样,规规矩矩的进贡,朝拜不辍。于是,桀也就放松了对商汤的警惕性。隔了一段时间,为了试探桀的实力,商国又停止了对夏朝进贡,夏桀又问罪于商。就这样,商汤向夏朝进贡停停进进,进进停停,最后一次又不进贡了,可桀无力讨伐了。伊尹向商汤进言说:“咱们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方面与桀对峙、抗衡,聚草屯粮,铸造戟钺;一方面搞国际外交,联合对夏不满的方国,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夏的盟国,就像刨大树一样,把它周围的大小根系都截断,最后一推。树倒猢狲散。联络天下诸侯,在亳地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汤誓》,张贴檄文,率领他们举义旗,发兵讨伐夏桀,方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商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让伊尹到各诸侯国四处活动,张贴檄文,发布告示,相约某年某月某日在亳开会。

公元前一六○○年,各路诸侯汇集于亳地(今河南濮阳),商王登上高台,振臂高呼:宣读《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大致意思是:各位诸侯们,百姓们,都来听我成汤之言:不是我小子胆大妄为,而是桀王犯下了不赦的罪行,是上帝命我去讨伐他,我怕上帝发怒,不敢不伐。夏桀要民众担负沉重的劳役,民众的力气就要用光了,还在不断地残酷压榨。夏桀的统治到了如此的地步,我成汤受天之命,现在就决定去讨伐他。各国诸侯,夏桀王违背了上天之命,失去了民心,不能再做君王了。上天授命于我,让我率领你们去讨伐他,我不敢不去。我若不带领你们去征讨他,我又违背了天帝之命,如果你们不跟随我去讨伐他,你们又违背了上天之命。大家想想,违背天意会得到个什么结果?肯定是死路一条。如果你们疆场效命,奋力拼杀,我将以馘行赏(馘:左耳朵。割掉被杀死敌人的左耳朵,按数目多少请功受赏。古时候,若是杀死的敌方是大官,就割掉首级请赏,若是杀死的敌方是兵卒,就割掉左耳朵请功受赏。因为敌人士兵太多,都掂着人头请功还拿不动哩!)。上天也会宽容你们,我也会奖赏你们。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我将严惩你们和你们的家人。你们说中不中呀?众诸侯齐呼:“中!”汤王又接着鼓动说:“现在我就带你们去伐桀,你们愿意吗?”齐呼:“愿意!愿意!”“好,出发!”

兵随将令草随风,将是兵胆,兵是将威。义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右丞相伊尹的总指挥下,左丞相钟虺、重臣务光,文官于洛,武将费昌,终古等,由汤王御驾亲征。

商国以帮助夏桀的附属国韦国(今河南滑县)耕种为由,增兵遣将,穿上老百姓的衣裳,干活是假,破坏是真。韦国兵卒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杀死了商国的援耕人。这样就给商汤讨伐韦国找到了借口,乘机灭掉了韦国。为了出师有名,又以其他种种借口,相继灭掉了夏的附属盟国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濮阳),葛伯(今河南宁陵县北)等,最后商军和夏军在鸣条(今河南陈留西北的封丘县东)一带,展开决战。

由夏投商的大将费昌,奉伊尹丞相之令,身佩先锋印,催马来到两军阵,但见他身材魁梧,直鼻方腮,眉若刀裁,手持斧钺兵器,正遇上夏桀的奸臣赵梁。只见赵梁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海下留着山羊胡,手托钩钗兵器。他本来文不文,武不武,不会打仗,今天却硬着头皮充好汉,催马来到两军阵前,赵梁一看对方眼熟,费昌一瞧来人不生。赵梁外强中干,装腔作势的尖叫道:“呔!对面一将何人,报上名来受死!”费昌冷笑一声,高声喝道:“嘟!要问我是谁,你得在马上先坐好,不要摔下来了!”赵梁说:“何故?”费昌说:“因为你爷爷名声太大,报出名来怕你吓得跌下马来!”赵梁说:“你个叛逆之臣,无名之辈,还敢夸下海口?哪个怕你不成!”费昌说:“俊鸟登高枝,贤臣保明主。像你这祸国殃民的狗奸佞,夏朝江山就是败在你们这些小人之手,如今还为昏君卖命,尔等拿命来!”说时迟,那时快,话落马到,赵梁哪是费昌之对手,没走上两个回合,赵梁的首级就被取下来了,挂在腰间请功。兵对兵,将对将,杀声贯耳;钩对钩,钗对钗,尸横遍地。最后夏桀王被生擒活捉,被流放于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而亡。

商汤和伊尹丞相站在高处眺望尘土飞扬的沙场。汤王感慨地说:“看人间红尘滚滚,砍砍杀杀,何时了啊?”伊尹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自古乃哀兵必胜,骄兵必败!”汤王说:“孤家实不忍看刀兵四起,生灵涂碳,山河破碎之景。”伊尹说:“为救万民于水火,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鸣条一战,改变了历史的写法:其结果是夏军惨败,夏朝灭亡,桀在位三十一年,江山已尽,大禹开创的夏朝四百七十一年的基业,画上了句号。商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对夏朝后人没有实行斩尽杀绝的政策,并有封地。

伊尹辅佐商汤,经过二十年的浴血奋战,天下一统,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为东夷的一支,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纪》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去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契之孙相土在位时,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把附近的许多部落征服或收纳在它的控制之下。公元前1600年,成汤在贤相伊尹的辅佐下灭夏建商,定都于亳。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缓解阶级矛盾。同时又四方征伐,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商朝统治逐渐巩固。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新君登基,大赦天下。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愁怅叹气多。开国大典这天,成汤神采奕奕,红光满面,心里无比激动。商汤王身穿衮服,双手执圭,头戴冲开冕琉冠,乘龙凤车辇来到午朝门,登上八宝金殿,身为九五之尊,端坐龙位以里。龙书案上放着传国玉玺,盘龙丝帛圣旨,天子宝剑。案前一对铜鹤挺立,蟠龙红柱显示着王家的威严,文东武西,八大朝臣分品级站立。汤王身后,两名宫女高举日月龙凤云牌,传旨官,内侍臣,御林军各就其位。金銮殿内庄严肃穆,金銮殿外金碧辉煌。

商汤激动不已,兴奋异常,说道:“众位爱卿,免礼平身。你我君臣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今天江山来之不易,全凭卿家谋策略,保华裔,在此,寡人向大家表示感谢!登记造册,论功行赏,该升官的升官,该晋爵的晋爵,该加禄的加禄,伊尹丞相功勋卓著,朕封他为上卿,元圣阿衡。”群僚山呼后,汤王说:“众家爱卿,有本早奏,无本散朝!”

这时从文班中走出一人,行君臣大礼后跪奏道:“我主陛下,夺取江山难,治理江山更难。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百废待兴,需正本清源,还有桀的残余势力和旧观念,有待逐步肃清,中央集权制有待加强,各诸侯国官员还需要有新的任免,天下还有不少的庶民没饭吃,缺衣穿,我朝应励精图治,真正救民于水火,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宽民”政策,开垦良田,兴修水利,播种五谷,昌盛农业,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可适当减租减赋。对有功的将士以馘行赏,对不遵法度的贵族,要予以严惩,甚至要贬为奴隶。只有功过分清,奖罚分明,国家才能如尧天舜日,社稷才能千秋永存”。启奏的不是别人,正是贤相伊尹。汤王打心眼儿里敬佩伊尹的文韬武略,大智大勇。心想:如果没有伊丞相的鼎力辅佐,恐怕不会有今天的盛况,我要加倍亲近和重用他。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贤德的君主又遇上贤德的臣子,这样必然贤者更贤,德者更德,国家能会不好吗?这是天下臣民的福祉啊!

有一次,商汤到郊外散步,见一狩猎人两眼紧闭,双掌合十,单腿跪地,囔囔自语:“愿天地之间,四面八方,一切禽兽皆入吾网。”商汤一见此情此景,认为不妥。就劝告那人说:“狩猎不能四面张网、一网打尽,凡事不能做绝,要网开一面才是,又帮那猎人修改祈祷词:“四面八方,天地之间,一切禽兽愿高则高,愿低则低,愿奔则奔,愿飞则飞,若有不顾命误入吾网者,命短矣!”这就是现代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现在引伸为:对给犯罪的人一条重新做人的出路,原指宽厚仁慈。也作“网开三面。”由此可见商汤对禽兽尚有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况且对人乎?更是怜爱有加。各国诸侯和百姓听说后,都很受感动,都说是受贤相伊尹熏陶的结果。

由于多年的征杀贯战,汤王积劳成疾,近段龙体欠安,经过伊丞相精心调治,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断复发。

早朝,汤坐在龙书案后,萎靡不振,时而咳嗽,呕吐带血浆。伊丞相急忙煎汤熬药,让商汤服用。但仍不见好转,并有病情恶化的趋势。在众人的搀扶下,下了早朝,回到后宫将养龙体。时间又过去了三个月,噩耗传出:商汤王驾崩,举国致哀。

临崩前,汤拉住伊尹的手,颤颤抖抖,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说:“老丞相,孤王不行了,恐大去之日不远矣!我走后,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你要忠心辅保新君登基,向为我那样去尽心尽责,治理疆宏。”咳嗽,一阵比一阵剧烈,最后热泪盈眶,倾诉肺腑之言:“丞相啊,大商朝的江山就托咐给你了……”喘了一会气又接着说:“我赐你一口天子剑,我走后,你可用它代管我的后代子孙,如有不服你管者,你可用此剑来制裁他们,这剑就叫“管王剑”吧!还有一本《汤诰》,你要用它教育培养我的子孙后代,勤政爱民,精心治国,如有不服你管者,你可用汤法来约束限制他们。我希望丞相不辜负孤王的托辜之重,不求财宝籯籯满,只求子孙代代贤。”又叫皇后娘娘到后宫取来“管王剑”和《汤诰》,交给伊尹,伊尹叩拜接过,举过头顶,说:“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辜负您的托孤之情。愿龙体早日康健,万寿无疆!”君臣四目向对,老泪纵横,他们是良师诤友,风雨同舟的知心朋友,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抖动着,抖动着,千言万语,千头万绪,不知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为好,都堵在了嗓子眼儿里,……

伊尹,为给商汤医病,费尽心机,为了商朝的社稷,竭尽全力。他忠君爱民,除暴安良,是大商朝近六百年基业的奠基人。

《孟子 粱惠王下》的原文及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的,并不是说有乔木的意思,有时期我的意思。你没有亲我了。过去所进,今天不知道它灭亡的原因。”

王说:“我是怎么认识他的无能而放弃的?”他说:“国君任用贤人,如不能人,要使卑一尊,疏过悲伤,能不谨慎吗?左右的人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还可以;全国的人都说他好,然后考察了,出有什么,然后用的。左右的人都说不可能,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可能,然后考察了,出现不可呢,然后去的。

左右的人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了,见可杀了,然后杀了他。所以说国人杀了。像这样,然后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齐宣王问:“汤放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几个?孟子回答”:“以前有过这样的。”他说:“我杀了自己的国君可以吗?”他说:“贼仁德的人叫做贼,贼义的人叫残,残暴的人,是的一个人。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没有听说杀你呢。”

齐人伐燕,胜利的。宣王问:“有人告诉我不要用,有人说我取的。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天而举办的。人的力量是做不到,不可取,天必有祸殃。

取的,怎么样?孟子回答”:“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就拿的。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用。古人有这样做的,文王就是这样。以万乘之国攻打万乘之国,一箪食壶水,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吗?避开水火一样。”

齐国人准备攻取燕,诸侯救援的计划。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攻打我的,如何对待他?孟子回答”:“我听说以七十里统治天下的人,汤是一样的。没有听说过用千里害怕别人的东西。书上说:‘商汤征伐,从葛开始。’天下信的,向东征伐,西夷怨恨,向南征讨,北狄怨恨。

说:‘为什么后来我?’人们看上去好像大旱之望云霓啊。使市场的不停,耕地的人不改变,杀了他的国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如果及时雨降下,老百姓非常高兴。书上说:“后来他苏。现在燕国虐待它的人民”,王去征伐它,人们认为将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箪食壶浆前来迎接王师。如果杀了他的父亲和兄弟,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把他的武器装备,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的,现在又加倍地而不施行仁政,这是动天下的军队啊。国王立即下令,相反的旄倪,只有他的重任,计划在燕国民众,设置你就离开了,这样做还来得及啊。”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四书 ”之一。

扩展资料:

《孟子 粱惠王下》赏析:

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

此前孟子的谈论,主要是内政问题,而这一次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

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

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

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梁惠王下

商朝开国皇帝:商汤子履,灭夏建商 施仁政德化天下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商族兴起于黄河古道下游的商丘。商部落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好方鬼神,事 *** ”(《史记·夏本纪》),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

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蓄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到了主癸时,商国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了。

统领商国

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仍建都商丘。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夏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国势渐衰。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

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本来商国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殷本纪》、《集解》),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商汤时,商国地域不过七十里,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国的邻国葛国开始,葛国是夏桀的耳目,紧邻商国的西部,是阻挡商汤西进攻夏的第一个障碍,商汤第一个就消灭了葛国。

卧底斟

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运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市谷

熟镇西南)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商汤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虺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

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斟(今河南洛阳偃师)住一段时间,观察夏朝的情况。汤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伊尹在夏都斟,取得夏王妃妹嬉的宠信。三年后的一天,妹嬉对伊尹说,桀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日胜,一日不胜。伊尹认为,这是灭夏的时机到了,迅速回到商国的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告诉了商汤。

伊尹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做了积极的准备。

发兵被俘

时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商王国赤地百里,但商汤决定发兵。夏桀举行盟会,有缗国未到,并且公开叛乱。夏桀决定先灭有缗,再灭商。与有缗的战争使夏桀尽失精锐之师。

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夏王朝的

诸侯、方国中,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实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夏桀二十二年,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国召汤入朝,汤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

夏桀释汤

夏桀二十三年,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汤回商以后,被囚禁的痛苦经历使商汤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

挥师西进

主词条:商汤灭韦顾之战

商汤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重臣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国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商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国的联合军队,先对夏的方国韦国展开进攻。商汤率大军压境,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国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

商灭昆吾

主词条: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塌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消息传到夏都,桀召九夷之师攻商,商汤见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知道夏的势力还很强大。商汤知道时机不到,就马上向桀请罪,卑辞厚礼表示臣服,恢复进贡,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赢得了等待时机的时间。一年后,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九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

兴兵伐夏

主词条:鸣条之战

夏桀的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终古逃到商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商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

公元前1666年,商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

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称为“汤誓”。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今山东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军,杀了三伯,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已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汤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逸周书·殷祝》)。

建立商朝

主词条:商汤灭夏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就连远居黄河上游,氐人、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百岁而崩

汤十九年至二十四年,连续五年的大旱,粮食绝收,汤亲自在国都亳(今商丘)东部的桑林祈祷,不多时大雨乃至。

汤二十五年,商汤命伊尹作《大C乐》。初巡狩,定献令。汤二十七年,商汤迁九鼎于商邑(今河南商丘)。汤二十九年,商汤百岁而崩。 为政举措

攻灭葛国

主词条:商汤灭葛之战

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是商国国都亳(今商丘谷熟镇西南)西边的一个方国。葛伯忠实于夏桀,是夏桀在东方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给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商国人提供饭食。汤派商国边境的人往葛国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商国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塌地的与商国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国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国。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朝的羽翼。

任用贤才

商汤也是个识才之君。仲虺是个

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商汤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蓄。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

征伐方国

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后得以释放。汤回商以后,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灭夏建商

主词条:汤武革命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迷信,凡作一事都说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汤革命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为“贵族革命”。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轶事典故

姓名之争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汤见伊尹

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中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中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中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中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中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网开三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商汤有一次外出,看见在一处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挂的都有。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中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中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称颂说:汤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左右贤相

商汤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

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后来成为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

汤是个识才之君,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商汤的仁义以及仲虺、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

商汤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其他评价

《周易·革·彖辞》中评价:“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逸周书》中评价: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曰为正,易民之视。

周公旦评价:克即宅、克即俊,明德恤祀。

宋襄公《商颂》评价:①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肇有彼四海,四海来假。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评价:“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

唐朝著名大臣房玄龄评价: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

宋元之际历史学家马端临评价: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

清朝重臣张廷玉评价:夏王厌芳醴,商汤远色声。圣人示深戒,千春垂令名。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家族成员 祖父:主壬(也作示壬)

父亲:主癸(也作示癸)

儿子:太丁、外丙、中壬

孙子:太甲(太丁之子)

后世纪念

葬地

西汉《汉书·楚元王交附传》里刘向的《谏营昌陵疏》记

载:“殷汤无葬处。”但在历史上传说商汤葬处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东汉《皇览》:“汤冢在济阴薄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

唐代《括地志》曹州、洛州均记载:“薄城北郭东三里平池有汤冢。”

后来的《史记正义卷三·殷本纪》引《括地志》云:“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按:在蒙,即北薄也。又云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太甲之书曰,王徂桐宫居忧。此古人庐墓之始。【雷氏曰】桐与汤墓无涉。桐,亳东之邑,即《续汉郡国志》所云桐亭。又按赵岐注桐为邑,亦不云是葬地。余读后汉《郡国志》,梁国有虞县,有薄县。虞则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薄下注云:有汤冢。余即如皇甫谧以正之曰:放太甲于桐,桐在今虞城县,去偃师亦八百余里,伊尹既以身当国于偃师,又焉能时时于桐训太甲乎。仍属谷熟方近。

北宋《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汤冢在济阴薄县北郭,冢四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河南省武陟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村遗址中也有一处汤帝陵。

商汤庙

商丘商汤庙,又名“汤王祠”、“汤王台”,位于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是祭祀商朝开国明君商汤王的活动场所。2011年4月,商汤庙被商丘市人民 *** 公布为第三批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有多处祭祀汤王的庙宇,如“汤王庙”、“汤帝庙”等。如现存的“汤帝庙大殿(元代)”(位于博爱县城西东王贺村)、“成汤庙大殿(元代)”(位于博爱县柏山乡上屯村),均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武陟县商村的“商王庙”,与“汤帝陵”同处一地,最值得注目。考古工作者从商代遗址推断,该商王庙可能是在成汤死后不久修建的,后因年久,屡毁屡建。商村现存的《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记载了该庙是在以前旧址基础上重建的史实。

地名纪念

商村的村名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可以肯定与纪念商汤有关。根据上述碑文记载,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商村”这个村名。

夏商周历史小故事:商汤和伊尹的故事

本文来说一则关于夏商周历史故事,这则夏商周小故事叫《商汤和伊尹》。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

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大臣关龙逄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

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