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商纣王曾用酷刑虐杀大臣九侯被醢比干被剖心

历史典故 2023-07-18 20:30:02

中国历史上的商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籍记载,商的末代王纣王是个典型的昏君。因其用刑残忍,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算是名留简册的人物。以至于传统中有句成语叫助纣为虐。这当中的纣,即指此人。纣王也许成了历史上形容坏人的最早的代名词。据说纣王曾用酷刑虐杀大臣,九侯被醢案、鄂候被脯案和比干被剖心案,便成了法制史上有名的案例。

“助纣为虐”的主角忒残忍

《史记·殷本纪》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详尽记载。

其实帝纣的天分很好,聪慧敏捷,见多识广,其力气达到了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的地步,他的聪明能够使试图劝谏他的人不再开口,他常常在大臣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认为天下所有人都在他之下。

帝纣喜欢喝酒,贪恋女色,尤宠妲己。只要妲己喜欢,他就让师涓重新创作新奇的音乐、表演来自北方的*乐舞蹈,吹奏那些缠绵萎靡的音乐。他加重赋税以充实朝歌城里鹿台的钱财以及增加钜桥仓库中的粮谷。他对鬼神十分轻蔑怠慢,却在沙丘园中大肆游乐演戏,池中装满了酒,悬挂的肉多得像树林一样。他让男男女女脱光光衣服在其中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百姓怨声载道,愤恨不已,有的诸侯也背叛了他。商纣因此加重刑罚,发明了一种叫做炮烙的残酷刑罚。

帝纣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漂亮的女儿,被送给纣王。九侯这个女儿不喜欢商纣的荒-胡为,帝纣对此非常愤怒,他杀了九侯的女儿,还对九侯施以“醢刑”,把他剁成了肉酱。西伯姬昌听说这件事后,私下里叹息。崇国的诸侯虎听到西伯叹息这件事后,就向商纣告密。帝纣把西伯囚禁在里。西伯的大臣闳夭等为救西伯,到处寻求美女、奇物和良马,并把它们献给帝纣,商纣才赦免了西伯。西伯出来后,就把洛水之西的一块地方献给商纣,请求他废除炮烙之刑。这样商纣才同意了西伯的请求,并把征战用的弓箭以及刑罚用的斧钺赐给他,使他有权力征讨其他诸侯,并封他为西伯,做西方诸侯的首领。帝纣又任命费中主持政务。费中善于阿臾奉承,又贪图利益,殷人都不亲近他。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喜欢说人坏话,诸侯因此更加疏远。

西伯回到其西方后,暗地培养自己的势力,处处多做好事,渐渐有很多诸侯背叛商纣而归附于他。西伯的势力日益增大,商纣的权威却慢慢地削减。商纣的近亲比干劝谏他,但商纣听不进去。商容是一个贤臣,百姓都喜欢他,商纣王却废掉不用他。西伯讨伐饥国并灭掉了它,商纣的大臣祖伊听到后,便跑去告诉商纣说:“老天爷不久就要结束我们殷朝的国运……这并非是先王们不保佑我们后人,惟一的原因就是大王你荒-无道把自己给葬送了。因此上天要抛弃我们……现在,我们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想商代灭亡,面对今天这种局面,大王啊,你准备怎么办?”商纣却傲慢地说:“难道我的命运不是由天掌握而是由百姓决定?”祖伊无功而返。

西伯死后,周武王继续向东征伐。到盟津的时候,诸侯中就有八百个背叛殷商与周会合。诸侯们都说:“商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都不知道天命。”又再次返回。

商纣变得更加-乱无度了。微子多次劝谏商纣王,但商纣还是听不进去。微子便逃走了。比干“冒着杀头的危险”强劝商纣王,商纣发怒道:“我听说圣人心有七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肚子,看他的心。箕子害怕了,就假装疯变为奴隶,商纣仍然把他囚禁起来。殷朝的太师、少师纷纷投奔周。到这时,周武王才率领诸侯讨伐商纣。

周朝,“天”已经大打折扣

从这一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与法律史有关的知识内容:

我们知道,中国人与西方人有许多文化上的不同,中国人信奉“天”的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信奉上帝的意识也是源远流长。国人感叹时不免脱口而出“天哪!”而洋人则会说:“Oh, my God!(哦,我的上帝)”。殷商时代重巫文化和世界各国古代文化比较接近,对宗教事物倾心关注,有着古老的神权统治的传统。据甲骨文记载:为了耳鸣这类小事,殷王就可以用上158只羊,来祭祀神明,乞求平安。而周人,每次正式的祭祀仪式仅仅是牺牲一头牛(“太牢”)或一只羊(“少牢”)。在宗教意识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时代,法律不过是整个宗教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宗教活动的调节器和附属品。

从夏代开始,在宣扬统治权力的正当性上,统治者就寻求“天”的护佑。统治者想让百姓相信:“天不变,则我的统治也不会变。”因而,在中国古代,长久以来民间将改朝换代俗称为“变天”。

商纣王荒-无度,最后闹到众叛亲离的程度,还坚信其受到神保护和所禀赋的天命,念念不忘“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最终被周所灭。等到周人灭商,再仅仅宣扬过去这种血统论的“天命”观,不免让民众怀疑:“天不变,怎么他们却变了?”随着周取代殷,周的统治者开始对这个“天命”观念加以改造,《尚书·召诰》中载,周初成王(一说周公)对他弟弟康叔告诫说:我们周人的德行上达天庭上帝,上帝赐福给我们,天命我们打败殷人并开始接受这个天命。在这段话里,周人借用殷人的宗教,编造了上面这一通神话来渲染。剥夺了这个殷王以“上帝天子”自居的“天赋权利”,宣布了新的道德继承而非血统继承的法则。

接着,周的统治者对“天命观”继续加以改造,发展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进而指出“天不可信”,在他们的心目中,“天”也已经大打折扣了。远在三千多年以前,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卓越的见解。

从这种见解出发,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要表明统治者统治的正当性,就应当“明德”,即寻求一种“道德基础”,而“明德”就在“慎罚”之中,即就在统治者谨慎从事立法、司法的活动中。这样,就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德”与“刑”结合起来。从笃信上帝到“天不可信”;从专事鬼神到注重人事;从专讲刑杀到德刑结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在国人的观念中“德”成了每个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不是吗?直到今天,我们时常听到他人或自己抱怨缺这缺那,但你不会听到有谁抱怨自己缺“德”的。

根据传统典籍的记载,早在夏代已经出现了一些罪名及刑罚。《尚书·吕刑》就有苗民五刑的记载,还列举了劓(割去人犯的鼻子)、(割去人犯的耳朵)、黥(在人犯脸上刺字)等刑罚。《左传·昭公六年》中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就是夏代法律的总称,即到这时,初步的犯罪与刑罚体系可能已经建立。到了商代,刑罚制度才颇具规模,有“刑名从商”的说法。

本案的史料中即出现了几种商代著名的刑罚:

(1)炮烙之刑:一般认为“炮烙”之“烙”当为“格”之讹传,这是商纣发明的一种酷刑,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柱上行走,最终因酷热难耐而坠入炭火中烧死;

(2)醢:本案中九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杀死后,再把其尸体放入一个类似舂米用的巨大的舂子里捣成肉酱;

(3)脯:本案中鄂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杀死后,把其尸体晒成肉干;

(4)剖心:比干所受的刑罚,就是将活人的心挖出来。这些都是极其残忍的刑罚。

除此之外,见诸史料的还有断手、罚丝、劓殄等。《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至于罚丝,是专门适用于官吏贵族的一种刑罚,即判决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丝,见之于《墨子·非乐上》。劓殄,即后世之族刑,见之于《尚书·盘庚》的记载中。而在商代甲骨文中,还可见到与墨刑、劓、刖、宫、大辟等相关的记载,它们说明,商代已经有了后世称之为“五刑”的滥觞。

从这段史料还可看出,由于商代刑罚的种类繁多,监狱已经发展起来。《竹书纪年》和《史记·夏本纪》已有圜土、夏台等的记载,其他史料及商代甲骨卜辞中也有很多关于“囚”的记载,并且还有了相应的囚具。本案中西伯被囚的地方里据说就是商代的监狱。,又为“牖”。商代的监狱是挖在地下的土窖,上面盖上棚,并开有,类似今天的天窗,因此也叫“里”。此外,圜土、囹圄等称谓均指监狱。商代末期出现了“狱”字,唐代颜师古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狱之确也,取其坚牢之意。狱字从二犬,取完备之意,从言者讼也。”或许那个时候就用狗来看犯人了。

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6年1月起,应《法律与生活》邀请,赵晓耕走进“古案今品”,为我们讲述中华法律的悠悠历史。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1月上半月刊)艾媚

历史上的苏妲己究竟是怎么死的?被谁所杀

历史上的苏妲己怎么死的?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皇后,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女,父亲即诸侯国有苏氏国君。周武王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中苏妲己被周武王所杀。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延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 *** 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 *** 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 *** 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斩首而死。

史籍记述妲己之死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杀。

小说演义

妲己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亦被描述为一个美艳无比的女子,不过她本性善良仁慈,后在入宫途中被九尾狐狸精害死,并被其附身,方有後期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恶行。她怂恿纣王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曾在情挑周文王之子伯邑考未遂後下令将他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让周文王吃下,喜爱听人痛苦的惨叫声,为此纣王滥用酷刑,创出炮烙、锤击、蛇咬等可怖酷刑。大臣比干在纣王面前谏曰:「不先生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她随即怂恿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後来武兵来讨,纣王於鹿台自焚而死,妲己亦被以祸国妖女之罪处死。还尝设计让大将黄飞虎的妻子贾氏被纣王 *** ,使其羞愤自尽而亡,其残酷个性由此可见一斑。结局也是在商朝灭亡后被周军所杀。

在历史记载中 商纣王为什么要剜比干的心?

对于比干被剜心一事,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是因为纣王被妲己迷惑才这样做,但这毕竟是小说里的神话故事,真正的比干也的确遭受了剜心,但绝不是因为妲己。但是,比干毕竟是纣王的叔叔,究竟是因为什么,使得纣王会下这样一个命令?他们之间难道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纣王如此痛恨比干吗?

比干,沬(mei)邑人。沬邑是殷商时的地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那就是殷都---朝歌,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淇县。

电视剧《封神榜》里面最悲情、最震撼人心的人物非商纣王的宰相比干莫属,比干那种对君王的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死谏,感天动地,但是对于他的死因却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

在神话传说中,比干是被狐狸精妲己设计害死的。妲己是来自轩辕坟的千年狐狸精,自从进了皇宫就无法和她那些狐妖朋友们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很是想念,于是想办法说服纣王办了一次宴会,把她那些狐妖朋友叫过来一起饮酒作乐,却没想到她的那些朋友们道行太浅露出了马脚。

一起参加宴会的宰相比干发现真相后和黄飞虎一道,一把火烧了妖洞,把妲己的那些兄弟姐妹们都烧死了,还用狐狸皮毛做了件袍子送给纣王,来震慑妲己。

妲己恨死了比干,便想法置他于死地,遂装病,称只有比干才有的七窍之心才能医治。被妲己迷得神魂颠倒的纣王对她言听计从,于是叫来比干要他取出心脏。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干抱着必死之心进谏,痛陈妲己之罪过,纣王之荒谬,然后破胸挖心而死。

这是演义的说法,而史书上记载是纣王刚愎、残暴荒霪,听不进良言,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比干只好冒死强行连续三天谏言,结果成功地惹恼了纣王,被杀掉剜心。伴君如伴虎,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心情不好杀人是很常见的事,何况恼羞成怒的纣王。

还有人认为比干之死是王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比干、箕子二人是纣王的叔叔,微子是纣王的哥哥,这三人都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而最后却是帝辛继承了王位,因此三人组成小集团和纣王对着干,还私通周人,意图里应外合推翻纣王统治,却被纣王发现,比干被杀,箕子被关,微子跑了,而殷商不久就在随后周人发动的牧野之战中亡了国。

这种说法有点儿想当然了,估计宫廷勾心斗角剧看多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兄弟和传嫡子两种方式并用,而传兄弟的方式会造成兄弟之间出现很多纠纷,弊端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到了商朝后期更多的是采用传嫡子这种方式了。

虽然微子是上一代商王帝乙的长子,但是他是庶出的,在讲究出身的帝王之家,在继承王位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虽然纣王是微子的弟弟,但是他的嫡出使得他继承王位从法理上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要臆测三人不满纣王继位呢?这是毫无根据的。

另外,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一般都会具有连续性,这和人的本质品行是有关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人在纣王时期都是良臣,多次进谏结果纣王还是不为所动,依旧亲小人远贤臣。冒死进谏也没什么效果的情况下,微子就决定回自己的封地而不留在纣王身边,可见是已经心灰意冷,对纣王不抱希望了。后来,微子降了周朝,被封为宋国国君,仁政爱民,颇为贤良。说明他很会审时度势,但是本质并非奸恶之人。

箕子在纣王时期因屡次进谏无果,看透了大势,只好装疯卖傻结果被纣王关押。在周人推翻商朝以后,拒绝降周而远走朝鲜,开创了朝鲜政权,可以说箕子这人是有大智慧而又有气节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结党营私的事情?

比干已死无法再进行后续分析,但是仅从他生前的作为来看,作为两朝元老能够誓死进谏可以看出对殷商的赤胆忠心,对纣王的殷切的爱,怒其不争。只是比干在此三人中是属于脑子一根经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士,是有大胸怀的人,不可能为没能继承王位而结党营私。

如果从纣王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势强大而目空一切、刚愎自用,加上残暴无道对这些忠臣的逆耳之言听不进去,听信小人谗言而要置三位忠臣于死地这是有可能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太多太多。

抛开神话传说部分综合来看,比干是进谏之前已报必死之心,以图用自己的死来换纣王的回头,挽救末路的殷商。以他对纣王的了解,连谏三日必是取死之道,只可惜他的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非一人之力可以逆转。

《先秦散文·韩非子·难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难言》原文鉴赏

臣非非难言也①,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②,洋洋“ 纚纚 ”然③,则见以为华而不实④;敦厚恭祗⑤,鲠固慎完⑥,则见以为拙而不伦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⑧,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⑨;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⑩,则见以为夸而无用(11);家计小谈(12),以具数言,则见以陋;言而近世(13),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14),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15),繁于文采,则见以史(16);殊释文学(17),以质性言(18),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19)。——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20)。




【注释】 ①难言;言事说理之难。 ②顺:犹“服”。比:亲近。滑,流畅。 ③ 纚纚 (lili音丽丽):连续不断的样子。 ④见:被。 ⑤祗(zhi音支):敬。 ⑥鲠:直。完,周到。 ⑦伦:类。 ⑧总:简要概括。说,释。 ⑨刿(gui音贵):刺伤。 ⑩妙:通“眇”,渺远。 (11)夸:浮夸。 (12)家计小谈;即《说难》所谓“米盐博辩”。指家常小事。 (13)世:世俗。 (14)躁:燥,此指言多而不实。一说诈也,亦可通。 (15)给:急捷。 (16)史:文多质少。 (17)殊释:犹言弃绝。 (18)质性:质朴无文。 (19)诵:诵说旧事。死背古书。(20)重:重视。




【今译】 臣下我对于游说人主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难,其所以为难的是这几种情况:话说得恭顺亲切,言语流利讲究,洋洋洒洒,听的人便以为这话徒好听而不实在;话说得诚恳切实,恭谨肃敬,鲠直不移,认真周到,听的人以为这话拙纳而不成系统;如果详说细论,旁征博引,运用比喻以解说,听的人则以为空虚而无多大用处;如果把要言精义概括,约略讲述,言词直捷简约而不修饰,听的人则以为艰涩而不清楚明白;倘若言论激急,涉及人主左右亲近,则认为说人坏话而不逊让;如果议论恢宏博大,深远不则,则听者又以为这是夸夸其谈而无实用;倘若仅就家常琐事发表意见,听者则以为鄙陋、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逊顺而不拂逆人意,则听者以为贪生怕死,奉承君主;见解异于世俗,诡异繁辞,听者则以为虚妄不经;言辞敏捷而善于辩说,文采繁富,听者以为文彩多而不质朴;假若摒弃文献典籍,质朴而言,则听者以为鄙俗;每每称引《诗经》、《尚书》等古典文献,称道取法古代,听者则以为只是死背古书。以上几个方面就是臣下韩非其所以难于向君主进言而深感忧患的原因。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整整十二柱,内却有长短参差不同。”

又:“此以为初见秦之辞,愤懑孤抗,故其文连类旷肆,感愤特奇。”

明·陈深:‘秀颖出尘,挥堂之士罔不家传户诵之也,有以夫。”

明·杨道宾:“此段文字精练薄织之极,却字字有撼,大识见,大气象,汉唐以力量莫及。”(以上两条见明·陆可教《韩子云言评苑》)

明·孙矿《韩非子批点》:“章法工,辞十二‘则见以为’字。”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凡难言之故十有二,按此篇大旨略同《说难》,而格调不同。”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起于叠用‘难言’字。”



【总案】 起首二句肯否两端(主、客观)而言,语取顿挫,意致张驰,引起一段铺排大文。十二难条分缕析,细密缜至,基本每两条从正反二面见意,词气对立排挺,不仅见出作者识见精明,而且词取坚实,不乏文采。通盘短句,如众水激流,末以一长句,如横堤长坝统统拦截。郭沫若说:“韩非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头脑异常犀利,有时犀利得令人可怕。我们读他的《说难》、《难言》那些文章吧,那对于人情事故的心理分析是怎样的精密!就是那不十分为人所注意的《亡征》篇,把一个国家可以灭亡的征侯,一直列举了四十七项。他那样的不厌烦、不屈挠、不急燥的条分缕析,分而又分,‘可亡也,’‘可亡也’,象海里的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一浪叠一浪,不息气地卷地而来,轰隆一声打上崖岸,成为粉粹,又回卷而逝。……他所分析的各项,正确与否是另外一回事,而他那样分析手腕,出现在二千多年前,总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异。”(《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352页)此段连续不叠的“则见以为”,诚如不息的海浪,显示韩子文精锐坚毅的气势。

故度量虽正①,未必听也;义理虽全②,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③,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④。仲尼善说而匡围之⑤,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⑥,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注释】 ①度量:原则。 ②全:完备纯粹。 ③小者:轻的。毁訾(zi音紫),诋毁。 ④子胥:楚人,姓伍名员。做吴国大夫,曾打败楚、越。因太宰伯噽(pi音痞)谗诬,吴王夫差赐剑逼他自杀。 ⑤仲尼:孔子字,游说列国。经宋国匡地(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曾被匡人围攻。 ⑥管夷吾:即管仲,齐桓公相。初事公子纠未曾参予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鲁国杀公子纠,囚车押送管仲送齐国。



【今译】 所以原则虽然正确,未必听取;道理虽然完备,未必采用。大王假若以为这话不可信,那么就有轻的因此遭到毁诬诽谤,重的祸患灾害立即降临。伍子胥替吴谋划而吴王杀掉了他。孔子善于辞令而匡人围困他也没有办法,管仲确实是个贤人而鲁国将他囚禁。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明吗?而鲁、宋、吴三国君主则是不明智的。



【集评】 明·陆可教《韩非子玄言评苑》:“每段变换各有章法,不可羁制,似漫无矩度者,然齐而不齐,不齐之齐,古人短度原如此。”

明·史继偕:“即圣贤之事,见遇之为难。”(见明·焦竑《韩诸子品汇释评》)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匡非君,鲁囚夷吾乃兵败于齐而听命,非出本意,此等引书不可效法。”



【总案】 “未必听”、“未必用”,承上“难言”句,笔力遒劲,“一笔包扫,有秋风摧败叶之慨。”(张之纯语)以三贤为据,与上十二论相印证,而用笔有变。末句“君不明”为下文作势,牵带出暗君难喻又一段铺排酣畅文字。

上古有汤①,至圣也,伊尹②,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③,身执鼎俎为庖宰④,昵近习亲⑤,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⑥。”



【注释】 ①有:词头,无义。汤,商汤。 ②伊尹:商汤的相。 ③说(shui音税):进说。七十,指多次。 ④鼎:炊器。俎,切肉板。庖宰:厨师。 ⑤习亲:熟习亲近。 ⑥文王:周文王姬昌。纣,商纣王。



【今译】 上古商汤是最圣明的,伊尹是最聪明的。以聪明的人向最圣明的国君进说,然而陈说多次都没有被接受,伊尹亲自操持锅瓢刀案做厨师,接近熟悉,关系亲切以后,商汤才知道他的贤能而重用,所以说:“最聪明的人游说最圣明的君主,不一定立刻就被见用采纳;伊尹游说商汤就是这样。以聪明的人游说昏愚的国君,一定不会听取;姬昌游说商纣就是这样。”



【集评】 明·赵定宇:“文法变化,无迹可求。”

又:“以智、愚并说,转及文王,绝无痕迹。”(见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此皆割烹要汤之说,与上文以匡人为君者同一伪传。”



【总案】 上段言春秋事,此言三代,称引愈远,而论理更密。“至智说至圣”的正比,衬得“以智说愚”的反比更分明,“必不听”触人心怀。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①;翼侯炙②;鬼侯腊③;比干剖心④;梅伯醢⑤;夷吾束缚⑥;而曹羁奔陈⑦;伯里子道乞⑧;傅说转鬻 ⑨;孙子膑脚于魏⑩;吴起收泣于岸门(11),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12);公孙座言国器,反为悖(13),公孙鞅奔秦(14);关龙逢斩(15);苌弘分胣(16);尹子陷于棘(17);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18);田明辜射(19);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20);董安于死而陈于市(21);宰予不免于田常(22);范睢抑胁于魏(23)。——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圣贤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24),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25)。



【注释】 ①姬昌因不满商纣王倒行逆施:曾被囚于羑里。 ②翼侯:即鄂侯,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左传·隐公五年》刑人伐翼,翼侯奔随,六年纳诸鄂,谓之鄂侯。”鄂侯因劝谏纣王被炙烤而死。见《史记·殷车纪》。 ③鬼侯:一称九侯,“九”“鬼”声近通用,九侯谏纣也被杀死做成干肉。腊(xi音息),干肉。 ④比干:纣王叔父,因谏阻被纣王剖心。 ⑤梅伯:纣臣,因屡谏被处剁成肉酱的极刑。醢(hai音海),肉酱。 ⑥束:捆绑。 ⑦前670年戎入侵曹国,大夫曹羁劝曹君守城待变。三谏不从,遂逃陈国。 ⑧伯里子:即百里奚,虞国大夫,后助秦穆公为霸。百里奚亡秦去齐曾沿路讨饭。 ⑨傅说(yue音悦)做奴隶时曾几次被转买:后作商王武丁的相。鬻,卖。 ⑩孙子:即孙膑,曾作魏惠王臣,同学庞涓嫉贤进谗,削掉孙膑的膝盖骨。 (11)魏武侯听信谗言:召回任西河(魏国西防线,今山西河津县)守的吴起,临别眺望伤心。收:卢文绍疑作“扠”。擦拭。 (12)卒:最后,经于。枝,通“肢”。吴起离魏任楚悼王令尹变法,悼王死,暴乱中吴起被乱箭射死,又处以车裂肢解刑。 (13)公孙痤(cuo音措):魏惠王的相,病危时向惠王荐举公孙鞅(即商鞅),惠王认为鞅不可用,痤神志昏乱,鞅不可用。国器。比喻国家杰出的人才。 (14)公孙鞅:卫人。又名卫鞅。由魏奔秦,推行变法,封于商,故又称商鞅。 (15)关龙逢:夏桀造酒池,逢进谏被杀。(16)苌弘:周人信谗,残杀大臣苌弘。胣(chi音侈),破腹挖肠。 (17)尹子:不详。陷于棘,比喻狱。 (18)司马:军政官。子期,即楚公子诘,前479年,白公胜发动政变被杀。 (19)田明:事不详。辜射,碎尸极刑。射,通“磔(zhe音哲)。 (20)宓(mi音密)子贱:名不齐,鲁国人,孔丘弟子。曾在单父(山东单县南)任官。西门豹,魏国人,任邺(河北临漳县西)令,政绩卓著。二人死事不详。 (21)董安于:晋卿赵鞅家臣,闻内乱将起,告鞅先备,后被迫自杀,陈尸示众。 (22)宰予:孔丘弟子,做齐国大夫。齐大夫田常(即田成子)杀齐简公,宰予反对而被杀。(2 3@范睢:战国魏人,受人猜疑被打断肋骨,佯死得脱,入秦为相。 (24)至言:极恳切有理的话。 (25)倒:逆。熟,深思。



【今译】 所以姬昌向商纣进言而被商纣囚禁;翼侯被纣王活活烧死;鬼侯被纣王杀死制成干肉;比干被纣王剖腹挖心,梅伯被纣王剁为肉酱;管仲曾遭捆绑;曹羁逃奔陈国。百里奚沿途乞讨;傅说几次转买做奴隶,孙膑在魏国被削掉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挥泪,悲痛西河将为秦所有,结果在楚国被肢解;公孙痤推荐杰出人才商鞅的忠告,反被当作昏逆之言;

公孙鞅投奔秦国;关龙逢被杀;苌宏被刳肠而死;尹子被关进监狱;司马子期死后尸体被抛入江中;田明被处以分尸的酷刑;宓子贱和西门豹没有与人争斗而死于人手;董安于自杀而尸体被横市示众;宰予反对田常弑终为其所害;范睢在魏国胁骨被打断。——以上这十几个人都是世间仁厚忠正贤良有能力的人,不幸遭遇荒谬昏乱糊涂的君主以致枉遭杀害。这样可见虽是圣贤也不能逃脱死亡避免 *** ,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昏暗的君主难于劝谏,所以君子是难于说服他们。而且忠言逆耳刺心,不是贤圣就没有人能听进去,愿大王细加考察。



【集评】 明·孙矿《韩非子批点》:“排叙一一,一人长短句错出,奇节铿锵,运类而不厌。”

明·尹凤翔:“只伊尹一事任也,细玩与前后详略不同。”

明·傅夏器:“此段用古人古事,错综布列,如炼金琢玉,贯串族成,如云蒸霞逢。……柳子厚《杨凭书》仿此。”(以上两条见《韩非子品汇释评》)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此即割烹要汤之说,与上文以匡人为君者同一伪传。”

又:“徵引故实多有异闻,参错其间,存而不论可也。”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拈‘难言’字以结。”

《难言》总评

明·赵定宇:“文意邃密,字字奇警。”(见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此亦初见秦之辞,愤闷孤抗,故其文连类旷肆,感愤奇特。”

明·唐荆川:“每段变化各有章法不可羁制,似漫无矩度者,然用古人实事贯穿簇成一堆齐齐不齐,不齐之齐也。”(同上)。

日人·蒲坂园《定本韩非子纂闻》:“刘辰翁曰:“郁然茂古,此先秦之辞,而西汉便自别。”



【总案】 “韩非是文章的妙手”(郭沫若语)。此文末段一口气布列一幅触目惊心的历史长卷,从夏商周说到春秋、战国,“束缚”、“道乞”、“转鬻”、“囚”,“陷”、“奔”,奋进的道路“难”而又“难”;“膑脚”、“肢解”、“辜射”、“折胁”、“不斗而死”,死而还要。浮江”,还要“陈市”,甚至“炙”、“腊”、“醢”、“斩”,各种形形 *** 的酷死,象密网等待着锐身以进的法家之七,真是“患”而又“患”。所有的难言重患,在他的笔下“不啻隔垣而润五脏”(明·陈深语)。作者“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史记·本传》),又有谏韩王不能用的疾恨,岂能胸中不横一“难”字,而又岂能“不动心”,而发愤振慨而摇辞于笔端,这和诸子的越世高论,则另是“刻激寡恩”式的不同风格。

全文四段,一色铺排,波掀浪涌,气势劲锐,悍厉沉愤,没有不关痛痒的虚文浮词,如此风扫面,虽然凛栗,使人精神却为之一振。

佚名《周颂·武》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颂·武原文: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周颂·武翻译及注释 翻译 啊!伟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丰功伟绩没有人超过!当然文王的功德确实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建立周朝。后继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败商王朝从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注释 1于(wū):叹词。皇:光耀。2竞:争,比。烈:功业。3允:信然。文:文德。4克:能。厥:其,指周文王。5嗣:后嗣。武:指周武王。6遏:制止。刘:杀戮。7耆(zhǐ):致,做到。尔:指周武王。

周颂·武鉴赏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二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根据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4] 《周颂·武》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于皇武王!无竞维烈。」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

周颂·武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周武王克商后所作的《大武》乐章中的一章。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因此周人作诗歌颂之。 诗词作品: 周颂·武诗词作者:【 先秦 】 佚名诗词归类: 【诗经】、【赞美】、【写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