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古代史上一场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周武王姬发所率领的约有4.5万联军,而商纣王则出兵七十万人,也有一些文献记载只有十七万。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姬发亲自率领步兵3万,精兵3千,战车三百乘,出兵东征,剑锋直指商纣王所在的商朝王都——朝歌城。2月21日,周武王与其他各诸侯国的兵力会合,组成了一支总兵力达到4.5万的伐纣之师。为了这一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已经准备了很多年。
商汤杀掉暴君夏桀而建立了商朝,六百多年以后,商朝也迎来了一位末代暴君,即商纣王帝辛。《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好战,且有武力,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之才,曾创下许多辉煌的战绩,被称为战无不胜的“百克”。但是帝辛不是完人,他喜爱美色、嗜酒,偏听妇人之言,还残杀朝中的王族贤臣,无数百姓深受其压迫和剥削,最终民怨四起,诸侯都背弃了他。
周只是商朝的一个小部落国家,直到西伯侯姬昌在位时期,周才强大起来,姬昌倡导仁德,当各诸侯国之间起了争执以后,他都会站出来调和矛盾,俨然一副“老大哥”派头,令诸侯信服,纷纷归附于他。对此《史记》只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眼见帝辛越发不仁,姬昌便于公元前1056年在周对内称王,史称周文王。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西周先后除掉了密须、黎、邘、崇国,切断了商朝与西部诸侯国的联系。公元1050年,周文王逝世,文王次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接过了文王的重任,继续与商朝抗争。
随着商君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又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许多商朝贵族王侯纷纷投靠西周,还带来了许多商朝机密,令西周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帝辛听闻周武王的军队已临近朝歌的时候,非常惊慌,这仗都打到自家门前了,说不害怕也不可能吧!冷静一点以后,帝辛便命令立刻集结所有能征调的士兵,还将牢中的奴隶、战俘放出来,给他们穿上士兵的衣服,充人数。待整装完毕,帝辛的“七十万”的王师就启程前往牧野,阻挡西周前进的步伐。
以4.5万对阵70万,这不是螳臂当车么,然奇迹总是照拂着有德之人,最终胜利之师却是最不被看好的西周联军。帝辛被打败了。其实帝辛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先不说他的军队到底有没有70万人,就看看军队的组成,奴隶、俘虏以及正规士兵,除了正规士兵,另外的人真的肯听他的号令?就算他们肯为帝辛而战,战斗力也是渣渣好吗?西周这边的联军可都是精挑细选的,是各诸侯国能拿出的最强的兵力了,他们以一敌十都不是问题,战斗力高,士气也高,这样还不能赢的话,那就怪了!
帝辛见大势已去,只好退回朝歌,在自己的王宫里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百科名片
牧野之战示意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由于子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名称: 牧野之战
地点: 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
时间: 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
参战方: 周联军:周、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商朝
结果: 商朝战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参战方兵力: 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
伤亡情况: 现代估计约两万人
主要指挥官: 周武王、吕尚,子辛
目录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战争意义
年代考证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
牧野之战战场图
[1]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600多年后,传位至第31位国王子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子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政治上子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子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子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省沁阳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2][3][4]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2][5][6]
编辑本段战争结果
《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7]
编辑本段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8]
编辑本段年代考证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根据《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日早晨6、7点钟。 明代黄道周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9][10]
牧野之战全过程
一
周纪元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周国大军从镐京出发。
行军二十多天后,到达孟津南岸。各诸侯的军队也陆续到达。
二月二十一日,西部联军全部渡过黄河到达北岸,周武王姬发举行联军誓师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太誓)。
他说:“现在殷纣完全听信自己的老婆(妲己),和上天对着干(自绝于天),毁坏了三正,疏远自己的叔伯兄弟,重用外外来的逃犯(指费仲、恶来),放弃祖先留下的传统音乐,用淫乱的音乐替代,以此取悦身边的妇人。所以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讨伐殷纣。奋勇前进吧,先生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武王列举商纣的主要罪状是:听信女人、疏远亲族、喜欢淫秽音乐。这在今天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当时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当时,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几千年发展,早已从松散的原始氏族社会演化为组织性很强的宗族社会。每个姓、每个氏都有自己的首领(宗主)统率。在宗族社会中,宗主如果不信任自己的叔伯长辈,而完全听信自己的老婆(来自外族),放着本宗的人不用而重用外族人,就会严重损害本宗族的整体利益,这是不可饶恕的。
姬发之所以能号召诸侯讨伐商纣,就是因为他站在宗族社会的立场,维护了当时的普世价值。虽然他也重用外族(如吕尚),但始终把姬姓族人放在第一位。
二
此刻,身在朝歌的纣王已收到了周军东进的消息。他派胶鬲前去侦查,了解周军的人数、装备、将帅等情况,以便制定作战方略。之所以派胶鬲前去打探,是因为他多次出使周国,跟姬发等人比较熟悉,能说得上话。但却没有想到这个胶鬲早就被策反了。
当西部联军到鲔水时,胶鬲见了周武王姬发。
胶鬲问:“西伯这是要去哪里呢?”(胶鬲是商朝官员,在公开场合仍称姬发为西伯)
姬发:“去朝歌。”
胶鬲:“大概什么时候到呢?”
姬发:“甲子日。”
再后面的谈话内容就不得而知了。双方谈完之后,胶鬲立即驾着马车回去复命。武王安插在朝歌的人已计划好,到时会有人建议商纣使用奴隶作战。现在他需要胶鬲在纣王面前夸大西部联军的力量,让他觉得自己的兵力不足,从而被迫使用战俘奴隶。
据史料记载,姬发率领的西部联军共计约5万人(这个数据有一定水分),分为前军和后军。前军由吕尚指挥,包括350乘战车(每车3人)和3000名虎贲,全部由姬、姜两姓中的贵族组成。周国对外的历次战争都是以他们为主力的,可以说精锐中的精锐。后军有4.5万名甲士,由武王亲自指挥。手下有他的叔伯兄弟和大臣散宜生、太颠、吕他(姜姓)、侯来、百弇、陈本及八位诸侯,他们分领各部。
胶鬲当然没有认真去清点西部联军的数量。姬发告诉他是多少那就是多少了。他向纣王报告时,估计把5万周军说成了15万,8个诸侯说成了800诸侯。他还信誓旦旦地告诉商纣,姬发的军队在几天之后的甲子日就会到达朝歌。
时间非常紧,纣王想从黄河以南的封国抽调军队来增援已经来不及了。而商军的另一支主力还驻扎在淮夷前线。此时纣王身边能调用的兵力不会超过5万。但他却有两个城邑要防守,一个是朝歌,一个是殷都(城里有宗庙、政府机构以及众多王室贵族)。两城都要防守,一个也不能丢。这样,帝辛手上的军队又被分去了大约一半。兵力确实是严重不足。
怎么办呢?纣王向身边的谋士寻求对策。
于是,就有人建议他把那些关在监狱中的奴隶放出来,把他们放在阵前充当炮灰,用来抵挡周军的冲击。当周军消灭完这些炮灰后,肯定也会有很大的伤亡,到时商军再发起反攻,就能一举歼灭周军。
帝辛觉得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反正奴隶有的是,死多少他都不会在意。于是叫人去把几个监狱的奴隶全部放了出来,编成队列,由商军押往前线与周军作战。
此时西部联军却遇到了麻烦。姬发乘坐的战车出了事故,车辕断成了三截。他的心里又紧张起来了,问吕尚这是进军不利的征兆吗?
吕尚说,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提示我们需要把军队分为三部分。黄河以南还有一些忠于商朝的方国。如果他们北上救援的话,对联军是很不利的。姬发于是从后军中分出一部,沿着黄河东进,以防止河南诸侯北上救援朝歌。
这时候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一连下了三天,道路泥泞,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照这样下去,甲子日将无法赶到朝歌。姬发又犯嘀咕了,他问吕尚进攻商朝是否真的违背了天意?
吕尚说,这是上天在考验我们的决心,用雨水清洗我们的杂念。只有我们意志坚定,上天才会放心把天命交给我们。
姬发于是命令全军克服一切困难,加速前进,一定要在甲子日到达朝歌。武王的叔伯兄弟们都来诉苦,说大军出发前就占了个凶卦,是你和尚父强行要进军,我们才跟着来的,但现在应验了,连续的暴雨使得道路无法行走,将士们都已十分疲惫,希望停下来休整几天再前进。
武王对他们说:我已让胶鬲告知商纣,西部联军将于甲子日到达朝歌,如果我不能兑现诺言,胶鬲就会因谎报军情被商纣杀害。而且商军可能会因此改变策略,到时就将胜负难料。机不可失,如果错失了这次机会,恐怕以后再也无法为王季(季历)报仇,无法实现文王的遗愿,请大家再努力一把,胜利就在眼前!
由于搬出了王季和文王,宗室成员也就没有什么好反对的了。为季历报仇,实现文王推翻商朝的遗愿是每个姬姓子孙的义务,这个问题是不容商量的。
吕尚统率的前军属于职业军人,长年作战和训练,泥泞的道路对他们来说,算不上什么特别大的障碍。但武王率领的后军成分却很复杂,有职业军人,也有临时拼凑起来的农夫和各诸侯的部队,他们大都缺少专业训练,遇到恶劣天气,行动就缓慢了很多。
情急之下,为了保住胶鬲的性命,武王和吕尚决定率领前军单独快进,叮嘱后军将领们务必在两军决战之前赶到。武王并不需要他们参与首轮攻击,但需要用一个庞大的阵容给前军助威,同时给商军前阵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
武王和吕尚率领的前军于二月二十六日(甲子日的前一天)傍晚到达朝歌郊外的牧野,与从朝歌开来的商军前锋相遇,双方展开对峙。由于天色已晚,而且下着大雨,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来了多少人,不敢轻易发起进攻。双方派出使者协商,约定第二天决战。
武王和吕尚商量,如果后军赶不上决战,那就在第二天的清晨天还没全亮就发起进攻。这样对方就无法知道周军的实际人数。
然而,快到天明的时候,后军居然赶上来了。武王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全军集合,他要作战前最后的动员讲话。
周武王登上临时垒起的帅台,左手撑着黄钺(黄铜战斧),右手挥动白旄(牦毛做的令旗),把大家召唤到跟前。
“西方远道而来的人,你们辛苦了!今天聚集在这里的有西部同盟的国君和大臣,有太宰、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所有来自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勇士们,拿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请听我说:
“古人有言,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败亡了。现在殷王纣只听信女人,放弃了对祖先的祭祀,不相信自己的叔伯兄弟,却重用那些逃避抓逋的罪犯,让这些罪犯祸害百姓,败坏自己的国家。
“所以,今天姬发要和你们一起替天行道,讨伐殷纣。
“等一下进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及时调整队形,保持队伍的齐整。先生们,奋勇向前吧!你们的矛往前刺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及时调整队形,保持队伍的齐整。先生们,奋勇向前吧!要以勇猛为荣,你们要像老虎、熊罴、豺狼、鳄鱼一样凶猛!遇到那些投降的人,就不要伤害他们,这样才会增强我们的力量。奋勇向前吧,先生们!我们如果不奋勇向前,今天就只有死路一条!”
听完周武王的誓词,全军振奋,高呼万岁。
按照吕尚的策划,由于对方的阵前全是奴隶,他们缺乏组织纪律,没有协调配合能力,也无心为商纣王卖命。所以只要用前军的大型战车一冲,他们肯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四处逃窜,进而会挤压到后面的商军主力。所以周武王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保持队形,只要西部联军的阵形不乱,这场战争就赢定了。
商军由纣王亲自挂帅,阵营也十分庞大。《史记》上说纣王共出动了70万大军,这是不可能的,当时商朝的直辖区严重缩水,总人口也就100万左右,怎么可能弄出70万大军来?也有人说司马迁把17万错写成了70万。这仍然有些夸大。
但是,这里毕竟是商纣的主场,他可以把很多老弱病残拉来凑人头,以壮声势。商军在人数上比周军要多,这应该是肯定的。按《诗经》的说法,纣王的军队像森林一样茂密(其会如林)。
不出所料,商军的前队全是些衣裳褴缕的奴隶。他们大都是在对东夷作战中掳获的战俘,本就对商朝充满了仇恨。现在知道自己将被用作炮灰,对商纣的仇恨更是达到了极限。
有人(具体是谁不清楚)已经悄悄地给这些奴隶递过话,说周武王姬发对周军下了命令,只要是投降的奴隶就能保全性命,战后将恢复自由之身。如果反攻商军立有战功的话,可以直接从奴隶晋封为诸侯。经过暗中策反,他们都已抱定了阵前倒戈的决心,只盼望着周军来进攻了。
吕尚率先发起挑战。他和另一名大将佰夫、还有一名车御,三人驾着一辆战车来到商军阵前挑衅。这个程序叫“致师”,目的是鼓舞士气。
如果对方接受挑战,也会派出规格对等的军人出来决斗。
吕尚是前军统帅,商军也应派前军统帅出来应战。当然,你也可以派级别比自己低的武官出战。但这将表明你没有亲自决斗的勇气,你已经胆怯了,手下的将士全都在那瞧着呢,以后你怎么服众?
当时的战争虽然也注重谋略,但统帅的勇气和武力值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而士气通常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吕尚在阵前巡视了一圈,朝商军阵中放了几箭,射杀了对方一名将领。商军则向吕尚射出了雨点一般的箭簇。但他们三个人有如神助,竟然毫发未损地回到了自己的阵营。周军在气势上已先声夺人。
致师结束,吕尚立即命令前军发起了冲锋。
商纣那边也对奴隶们下达了进攻令。
吕尚的战车和虎贲太过勇猛,完全是不要命的架势。两军刚一接触,商军前阵的奴隶们就纷纷放下武器,举起双手表示投降,主动给周军让开道路。
商纣的预想是,前军至少能抵挡周军很长时间,等他们消耗得差不多了,自己的主力再扑上去。但奴隶们的投降,瞬间就把后面的商军主力暴露出来了。由于周军的进攻速度太快,商军的战车和士兵方阵还没来得及发动,就被对方急速的战车和虎奔一阵猛冲,立即乱作一团。
周武王见状,命令后军全线压上。商军主力很快就崩溃了。他们有的被周军杀死,有些则被战车辗压,或自相踩踏致死。奴隶们见周军胜利在望,纷纷加入了对商军的反攻。
商纣见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便只身逃回了朝歌。费仲为掩护他撤退而被周军击杀。主帅一跑,剩下的商军也放弃了抵抗。恶来带着一支残军逃往黄河以南,其他来不及逃跑的都投降了。
纣王逃入到朝歌后,把战败的结果告诉了妲己等人。然后急冲冲地来到收藏财宝的鹿台,叫人堆起木柴,在柴堆上放满了珠玉。商纣把最珍贵的玉石挂在身上,外面再套上几层衣服,然后坐在木柴堆上,一把火把自己给点了。
他估计想把这些值钱玉石带到阴间去继续使用。
周军很快追了进来,但商纣王已经自焚而死。周军在他的尸体旁找到了四千多块没有烧毁的“庶玉”,还有五块价值连城的“天智玉”。他们在鹿台中又搜出了数万块玉石。当时的美玉就和后来的金银一样,既能做装饰品,也可以当货币使用。
牧野的战斗进行了不到两个时辰,殷商王朝就垮台了。商纣使用奴隶作前军是他战败的直接原因。但后世有多人想不明白,他为何不据城坚守,却要出城野战呢?还有,牧野战败后,他完全可以逃往淮夷前线的商军,为何要急着自杀呢?
先说一下据城坚守的问题。这个难度很大。西周以前的筑城技术非常原始,城墙又矮又薄,更没有垛口、女墙这些便于反击的设计。黄土垒起来的城墙经不起几下冲击就倒塌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据城防守的话,四周都要布置兵力。而进攻者却可以集中力量选择某个突破口。所以防守方的兵力要数倍于进攻方才行。而当时商军人数显然满足不了这个条件。
再说逃往淮夷前线的问题。以商纣自负的性格,他肯定不愿这样做。淮夷前线将士的父母妻儿都留在朝歌和殷都中。牧野战败后,这些淮夷前线将士的家属就全部落入了周军之手。试想,商纣如果孤身逃出,他怎么跟这些前线将士解释呢?就算将士们不责问他,他自己也没脸再活下去了,所以还不如一死来得痛快。
大约在八百五十年后,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心情就和商纣王颇为相似。
项羽曾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争夺天下,兵败后孤身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到江东以图再起,而项羽认为自己“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只好自刎谢罪。
商纣和项羽一样,都是没面子就活不下去的人。
当然,商朝的灭亡不能完全归因于一次战争,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君王的人格或人品。商王朝自身无法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才是其覆灭的根源。战争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而已。
牧野之战在哪一年
牧野之战具体发生在哪一年,还真的不知道,但是根据现有的证据是可以知道大致的范围的,牧野之战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之间,这个时间段里面的时间都有可能是发生牧野之战的时间。
牧野之战具体发生的时间,在历史长河里面一共有44种不同的说法,下面我们来简单的看看,列举几个呼声比较高的,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竹书纪年》中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中记载,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中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人早晨6、7点钟。
明代黄道周推测,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
《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中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122年。
现代考古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但是在1998年的12月20日,新的商周断代工程又有新的结论,那就是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44种不同的说法不一一列举,只是说争议比较大,但是比较准确的应该就是现代的考古断代工程给出的结局了,而且数据越新答案就越准确了。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编辑?讨论12?上传视频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