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熙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历史上因成为画中主角而被人广为记住的例子并不多见,五代时期,因一幅《夜宴图》而名留史册的韩熙载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在南唐朝廷官居副相却日夜纵情声色的人物,有着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
如他的姬妾与门下食客往来偷情,他知道了既不生气,也不阻止,反而笑说“不敢阻兴”。这在视女人为私产、绝不容他人染指的古代,十分罕见。另外他居官所得的俸银,也全部分给家中的数十名姬妾,他自己每天身穿破衣芒鞋,拉着独弦琴,装扮成盲人的样子,持饭钵到各姬妾的房中乞讨求食。有人推测,韩熙载的种种怪异行为,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生性多疑,不信任从北方过来的大臣,甚至还赐鸩毒让大臣自尽,所以韩熙载故意荒淫为乐,由此避祸。其实,唐代名相裴休晚年的时候,也曾身穿僧衣到歌姬院里乞食,以示遁世之心。韩熙载此举就是在效仿裴休,只不过他的真正目的,是以放荡的生活来逃避他不想承担的责任。
其实韩熙载刚投奔江南时,还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他曾自谓:“腰有剑而袖有捶,口有舌而手有笔。”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负。只是他身历南唐三朝,先主李昪(biàn)和中主李璟都对他心存疑虑,加上他生性放纵不羁,不善于钻营逢迎,故一直难被重用。在此期间,韩熙载也曾多次根据时弊进言,提出建议,但都不被采纳,而且随后事态的发展又都证实了他前面的建议和见解的正确性。这些经历,都沉重打击了韩熙载的信心和政治抱负。
后主李煜即位以后,南唐的国势已是危在旦夕,而后主又是一个性格优柔寡断的文人,并无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南唐被强大的北宋攻破灭国,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这种不知灾难何时临头的恐惧,时刻萦绕在南唐君臣的心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后主想任用韩熙载为宰相,使南唐由衰复盛,重新振作。
然而韩熙载非常清楚,当前衰颓的局势,凭借一己之力已无法回天,故不愿意留下千古笑柄。所以他蓄养姬乐,广招宾客,从酒色中寻找安慰,同时也希望这种放荡的生活不见容于朝廷,避免被重用时无法拒绝。时人曰:“(韩熙)载家过纵姬侍,第侧建横窗,络以丝绳,为观觇之地。初惟市物,后或调戏赠与,所欲如意。时人目为‘自在窗’。”韩府被誉为享乐安闲的好地方。而后主命画工顾闳中到韩府绘制《夜宴图》,也是多少带有几分试探的意味在内。
古时的士大夫身历乱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性命与人格尊严难以两全的时候,往往会有出人意外的行为。晋代为求保身而长醉不醒的阮籍,与放荡避相的韩熙载都是其中的典型。
五代十国,堪称中国历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唐朝末年朝廷腐败,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从唐到宋之间,中原地区历经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称为五代;中原地区之外,有许多割据政权,即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在这个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中遗留下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南唐画家顾闳[hóng]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这里的南唐即是人们所熟知的“千古词帝”李后主李煜的江南王国。此画描绘的是李煜统治下的南唐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包含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是一个完整的夜宴过程。
创作此画时,离南唐灭亡仅有数年,此时的南唐可谓是内忧外患,内忧:朝廷统治者贪图享乐,不事政治,国力衰退;外患:大宋王朝迅速崛起,威胁着南唐王朝。
然而,在风雨飘摇的南唐,贵族阶级等掌权者却无视国家日渐衰败而耽于享乐,事实上他们已经预感到这个国家即将迎来暴风雨般的动荡,但是他们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而是以消极的状态去面对。《韩熙载夜宴图》的面世,与其说是韩熙载私人生活状态,不如说是整个南唐朝廷上下普遍作风;与其说是韩熙载家的欢宴,不如说是南唐最后的奢华。虽然,大宋王朝统一中国势不可挡,但何尝不是李煜等统治者们消极的应对态度也是引起王朝倾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韩熙载(907~970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为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烈祖李昪[biàn]时,召为秘书郎。元宗李璟嗣位,屡迁至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主李煜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看似形骸放浪,但从他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每一个场合他都是眉峰紧锁,若有所思,忧心忡忡的样子,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貌似风流实则悲苦难言,看似欢乐实则掩饰不住对现实的担忧,刻画出了他既忧心却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唯有以消极颓废的状态面对。
韩熙载作为南唐一位重要的官员,其生活日常在贵族阶层有着普遍性,画中载歌载舞,布置奢华,想像一下,这何尝不是后主李煜的日常生活?据记载,李煜的帝王生活的确是豪华奢侈。
李煜曾作一首词《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最后一句“宴罢又成空,魂迷春雨(有些地方记作“梦”)中”与《韩熙载夜宴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说这首词表露出来的意思是男欢女爱,但是同样描写了歌舞生平、寻欢作乐之事,又在结尾处暗示了繁华、欢乐过后一切成空的苦闷心情。由此也可以印证李煜生活的若干片断——沉迷于享受乐舞,殆误国事,虽为国事担忧却无能为力而选择逃避的消极态度。
前面说到李煜在国家危难时刻,采取的是消极态度,那么,具体都有哪些表现?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南唐中主李璟本有六个儿子,李煜是第六子。但李璟的二、三、四、五子皆早亡,实际上只剩下长子李弘翼和幼子李煜两个儿子。
因长子李弘翼天性暴戾,为人狡诈多疑,残忍又薄情。李璟便想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晋王李景遂,来一个“兄终弟及”。李弘翼得知这个消息后,谋杀自己的叔父李景遂。但是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之后,李弘翼突然离奇身亡。因此,南唐这副重担就落到了李煜的肩上。
李煜一直无心做皇帝,他“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且“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李煜曾经赋诗《秋莺》一首,以此表达自己渴望摆脱世俗杂事的心愿,全诗如下: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一楫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煜很早就表示了对权势、皇位没有野心,他只想尽情地沉侵在诗书文学的海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但是,正是因为他过早认为自己没有当上君王的可能,错过了参政及培养军事能力的最佳时机,而是纵情于山水及文学的创作中去,导致了后来其叔父、兄长、父亲三人去世后,南唐因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李煜坐上了国主的位置,他却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去治理好这个国家,是典型的“才不配位”,李煜是才华横溢,但不是治世之才。
公元954年,李煜与南唐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喜结良缘。二人兴趣、爱好相似,日常谈诗论词,夫唱妇随,恩爱非常。
公元961年,李煜即位,娥皇成为后宫女主人(即大周后),此时他们育有两子。然而,好景不长,次子夭折,成婚十年的娥皇离世,李煜伤心欲绝,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长达两千字的悼亡之词。
当人们还在为李煜的深情感动时,李煜和娥皇的妹妹(即小周后)的感情也在迅速升温,并且在大周后去世的当月就娶小周后为继室,为她举办了一场南唐史无前例的盛大婚礼。
多情才子李煜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但是对于南唐的百姓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据记载,李煜与小周后婚后崇尚奢侈之风:他曾在宫中以销金红罗遮盖墙壁,用白银钉,穿过玳瑁,钉在墙上;他还特意命人在花丛中建造亭榭楼台,专为自己与小周后畅饮之用,而这样的小亭子在他的皇宫就有多处;到了七夕节,他命人用红白两色绫罗搭成月宫和银河状,供小周后赏月之用;他还曾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自作艳曲歌咏此事。
李煜与小周后奢华豪糜的生活,遭到朝臣的反对和抨击,韩熙载有词为证:“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提醒李煜不要耽于游乐,要想想南唐的大半江山如今被大宋占据了。但是李煜全不理睬,依然与小周后沉湎于豪奢的生活之中。
我们无法知道李煜当时在想些什么,但不妨猜测一二:或许李煜是由于大周后去世及次子夭折使他的精神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又或许南唐江山在他接过来时已经摇摇欲坠,他深知自己无力挽救,因此产生及时享乐想法。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李煜是带着自暴自弃、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头而采取的消极态度,他在用这种态度作无声的反抗。
李煜信奉佛教,四处建寺庙,养的僧尼不计其数。下了朝就往佛堂去,更衣膜拜,因此殆误政事。《南唐书卷三》记载:
后主天资纯孝......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
大宋皇帝赵匡胤知道李煜特别信奉佛教,于是从中原地区选了年少又有口才的佛门子弟南渡去见李煜,大谈佛教性命之说。李煜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并对这些佛门子弟也格外信重,称他们是“一佛出世”。李煜“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
赵匡胤使出的这一招可以说是高招,投其所好令其沉迷于佛教之中而不可自拔,从精神的层面上瓦解去李煜抵抗的思想。
李煜天性软弱,“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只一味沉溺于诗词歌赋之中,在这个“臣不贤良,民心不聚,朝纲紊乱,天下混战”的五代十国,作为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以真性情应对天下变幻,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爱好文学的李煜继位后采取是重文轻武的策略,他“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徐元机、元榆、元枢兄弟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南唐书卷三》)”重文轻武,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无疑是自取灭亡。然而,更糟糕的是,李煜经常在打仗期间更换将帅,使得兵将无所适从。
兵兴之际,降御礼,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南唐书卷三》
李煜在文学方面是天才,但在军事方面确实欠缺了些。他知道国家形势紧迫,也每日忧心似焚,可他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因此,虽说南唐气数已尽,不止是因为大宋统一是大势所趋,亦是因为李煜消极懈怠所致。
李煜继位后,寄希望于向大宋纳贡以求保全基业,其在位期间,殷勤地侍奉宋朝,除了岁贡之外,每逢大宋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派使臣进礼表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朝。开宝六年(973年)夏,赵匡胤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令人缮写各州地图送给卢多逊,并上表愿接受大宋册封爵位,然而被赵匡胤拒绝。
此时的李煜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他是用多么谦卑的低姿态,赵匡胤都不会放任他的“江南国”成为国中之国,对方要的是一统天下,那么,战争是不可避免了。因此,李煜改变策略:“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早在数年前,就有臣下向李煜进言,让他加强防守,巩固国防,但李煜并没有采纳忠言。此时,宋朝兵马即将兵临城下,才知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
赵匡胤又怎会不知李煜的真实意图?他使出最后的手段:晋封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在汴阳坊赏赐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不从。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联合吴越出兵江陵,开宝八年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关城。三月,吴越进逼常州;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徐铉作为南唐旧臣,为前主李煜开脱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李煜治下的南唐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党争激烈,人心涣散,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帝王,如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能识人、会用人也算得上是明君;如果这两样都做不到,能做到不昏庸、不沉迷享乐酒色、勤于政事,也算得上是好君王。然而,李煜既无政治远见,也无政治谋略,还耽于享乐又懈怠政事,即使是诸葛亮再生,也无法拯救他了。
据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潘慎修将守国十余年的功劳归于李煜,然而,我认为,守住南唐十余年的功劳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烈祖李昪。李昪一生节俭,一金不妄用,数百间国库房货财积累如山,又积极为南唐选拔人才,正因为有李昪前期的财富积累和人才汇聚,才使得江南繁华富庶、人强马壮,才使得南唐在“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的李煜治下能守十余年之久。
据传,《韩熙载夜宴图》是李煜用来劝告韩熙载停止夜夜笙歌的放荡生活,或许李煜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寻欢作乐、豪侈奢靡,谁又比谁更过分呢?从《韩熙载夜宴图》精微细腻的刻画中我们看到南唐虽歌舞升平一片详和,实则掩饰不住深刻的危机。此画完成不过数年,后主李煜便兵败降宋。
从表面上看,是李煜在位期间做出的消极防御导致了南唐王朝的加速灭亡。然而,归根到底,李煜亡国是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大宋统一,南唐一个弹丸之地,是无法阻挡这个趋势的。
毫无疑问,李煜在文学方面是独领风骚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国君。在烽烟四起的乱世,李煜虽坐拥半壁河山,却内不能励精图治以自强,外不能合纵连横以御敌,只一味沉溺于男女之情、作诗填词和饮酒作乐之中。即使他被尊为“千古词帝”,却依然摆脱不了被世人称为“亡国之君”的原因怕也是在于此了。
南唐一朝倾覆,所有的欢宴与奢华全都已成空。唯有《韩熙载夜宴图》与后主李煜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成为了南唐王朝最后的生动缩影,留给世人细细地品读。
? ? ?
? ? ?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从未认真地看过《韩熙载夜宴图》,它常出现在小学及中学的美术教科书上,但因知其闻名往往刻意忽略掉它。我也很少看悬疑推理,一是胆小二是逻辑实在差,看推理小说时往往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并无思考的愉悦感,于是扬长避短并不会特意去读这类书。几天前偶然看到这本书,内容简介透露杀人故事发生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中,于是觉得很有趣,虽未曾仔细品鉴过这幅画,但也有些印象,只记得那画表现出的是一派享乐、奢靡之风,与沉重的杀人案件扯不上关系。
? ? ? ?小说以第三人称写就——不是以破案者自己的视角来阐述案情,破案者主要是三人,年轻的典狱张士师及其父亲、屡破奇案的张泌和张泌友人耿炼师,三人各有所长,还有其余人士从旁相助。小说不是一开始就是韩府夜宴,而是描写了夜宴那天白日里张士师的经历,短短不过一下午的时间,他在不同的地方偶遇后来夜宴上的几个重要人物,而这些琐碎的小事件如同被看不见的线串联起来,而且是纵向串联。张士师,作为第一个破案者,在一开始便不是独立于这个案件之外的,看似是他主动破案,其实也不过是一枚被动的棋子。
? ? ? 小说中夜宴的顺序就是从图右“宴罢聆音”开始,到“击鼓伴舞”结束后,案件发生,在张士师第一次破案之前,我根据作者较客观的描写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隐约可以猜到其中一个作案手法以及杀人对象,但之后张士师的推理以及仵作杨大敞的鉴定还有之后出场的张泌、耿炼师的推理不断在重复推翻、重议,夜宴在场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被列为过嫌疑者,而杀人对象也一再更易。比起张士师白天所见的纵向事件,夜宴杀人事件就是毫无章法的一团乱麻,到底是独立案件还是多起案件也在不断的推理中。
? ? ? ?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真相水落石出,但是比起其它推理小说以结论为重来说,《韩熙载夜宴》的最后真相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故事所依托的背景更沉重,夜宴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日薄西山的南唐则是所有人的隐痛。
? ? ? ? 韩熙载的夜宴让我想起盖茨比的夜宴,极尽奢华却醉翁之意不在酒,盖茨比为的是对岸触手可及的绿光,而韩熙载则为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保全性命。韩熙载才华横溢、满腹治国理论却受国主李煜厌弃,书中写他自此纵情声色,抛妻弃子,在府中豢养姬妾四十余人,朝廷俸禄被姬妾瓜分,他便和弟子舒雅扮作乞丐向姬妾乞讨作乐。混乱的时代,道德似乎就下线了,韩府表面上是享乐之地,但实际上已是人心各异,表面的浮华后是一个蛀空了的空壳,这恰好也是南唐当时的处境。
? ? ? ?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我觉得最好的是韩熙载和府尹陈继善,前者以奢靡生活为掩护后者则成日装得半疯半傻。两人都不敢露锋芒。其余的角色都没有特别深入地刻画,但他们组成了一个群像,展现了江河日下的社会里官吏、百姓的心境。书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四个,除了破案者耿炼师外,另三个都是韩熙载的姬妾,作者对于女性的刻画稍弱一些,只借张士师之口说出韩府姬妾无生气的事实,稍显单薄。
? ? ? ? 看一个时代如何,看其女性命运就可知,而此处——“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命如飘萍。
? ? ? ? 再看《韩熙载夜宴图》,众人调笑、乐音靡靡,却能感觉其表象背后的脆弱与无力。 ?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