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夏朝历史及文化有望揭开迷团

历史典故 2023-07-18 20:03:36

随着考古陆续发现及发掘的深入,中国历史上迷一样的王朝——夏,将逐步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下面是我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一个被承认的历史和文明,首先从它的文字上证明(当然不否认,这个文明是现实存在的,正如同中国的夏朝,因为目前没有大量的文物及文字记录,所以在国际上还不被广泛承认)。文物按出土的年代(碳测法)分析,目前发现的并符合夏朝的是二里头、三星堆等。出土文物的这两个地方,地理位置并不是很近,但很多文物却有很大的共性。两件相同的器物在不同的地区发现应该怎么理解。例如陶■,它同二里头的■,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它肯定是从二里头文化传来的,因为别的地方没有。关于它的年代问题,是不是就跟二里头文化一样呢?从■的形制看,应是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即二里头文化二期或一期。三期的■在这里很少见到。然而,二里头二期、一期的年代是相当早的,根据14C的测定,可以早到公元前2000年。三星堆的■是否与此同时呢?那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又如陶豆,基本上也同二里头文化的一样。现在所见到的三星堆陶豆.其形制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早期;按照以前的说法是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根据现在的新分期,则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不过三星堆的陶豆较大,要比二里头的陶豆大三倍到四倍。但是从它的特征来看,应该也是从二里头文化传来的。然而,三星堆出土的■、豆的制作是比较粗糙的,远不如二里头出土的工艺精湛的■、豆。第三件最重要的陶器是"将军盔",即熔铜的坩埚。它是与铜器有关系的。在三星堆看到的"将军盔",从它的样子来看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但也有区别。这种器物最早见于殷墟第一期,这对我们断定三星堆铜器的时代是很重要的依据。这种陶器的发现,说明三星堆大批精美的铜器很有可能为本地铸造。我认为三星堆铜■同湖北宜都发现的同类铜■稍有区别,而同陕西城固的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但是它同殷墟的铜■多少有些不同,当然其时代同"将军盔";的时代还应该是一致的。根据三星堆这个地方所出的陶器、陶片来看,它们的最早期肯定已经到了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至少可以到龙山文化的晚期。因为有些陶片同中原龙山文化陶器口沿上的作风完全一样。从现场观察和从图上看,三星堆遗址很有可能是一个古城遗址,它的规模比之于其他商城也不逊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如果是城址。首先碰到的就是时代问题,讲到时代就同遗址的分期有关系。所以,分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把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是可以的,但是否还可以再细分或合并呢?我就不敢说了。谈分期一般总是以地层为依据,而地层又是不能与分期划等号的。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才能够下最后结论。如果不把分期的问题解决,那么,关于其学术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不好定下来,例如城址的问题、遗址的性质问题、祭祀坑的问题以及铜器问题等,都不好解决。共3页:123下一页

夏朝的历史稍微具体点 就可以了谢谢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的变更
夏朝都城几经变更。
斟鄩 洛阳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妺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学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铸造青铜的历史不长,所以青铜器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范,所以它有点像陶器的样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样,比较原始,它没有好多花纹,有小圆点,刻画简单的线条。
夏代晚期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朝的巩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国,为羿所夺。羿信寒浞,为其所杀。四十余年,政局动荡。相子少康几经艰辛,在有虞等部帮助下,攻杀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复苏。此后,经几代努力,夏王朝日渐强大,以中原为中心,疆域东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长淮。
3、夏朝的灭亡
孔甲乱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时,统治阶级腐朽不堪,造倾宫、瑶台,宠妺嬉,不理政事,不听忠言,赋敛无度,民怨四起。商汤兴兵讨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夏的国土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充到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统领下,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经过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战中取胜杀掉武观,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统天下的天子。
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 也被杀死了。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个王。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们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夏代的国家制度
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夏朝军队
夏朝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奴隶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太康失国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
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夏代中期的发展
季杼彻底肃清了寒浞的残余势力,又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在季杼统治时期,形成为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
季杼以后,到孔甲以前,在这期间经历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统治一直是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
夏王朝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
二里头文化
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关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探索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干支纪年纪日法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原始文字
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诸侯的叛离
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他的淫乱暴虐激起了群众的反抗斗争。夏王朝的统治制度从此遭到破坏,引起不少诸侯国的叛离。从孔甲开始,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乱的道路。
孔甲三传到桀(履癸),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继立时,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以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在仍举行朝会,结果反而激起了有缗(山东金乡东北)等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有缗,有缗虽然战败了,但夏朝也为之元气大伤,加速了它的灭亡。

夏朝文字考古发现

揭开夏朝文字之谜?关于夏朝文字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夏朝文字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朝文字考古发现:对夏朝文字的质疑
夏朝文字看久了,也就习以为常,而对于一些初见夏朝文字的人说,尚不能接受,或质疑,或将信将疑,或否定,完全属于正常。他们的质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甲骨文象八十岁的白胡子老头,夏朝文字为什么看不出一点苍老,年迈?反倒像三四十岁成年男子,何故?难道他吃了返老还童的药了?

二,怎么看夏朝文字都象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它怎么跑到甲骨文之前去了?

三,夏朝文字是怎么认定出来的,具体的鉴定方法是什么?

为了了解夏朝文字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不妨看一看学界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阻碍夏朝文字发现的屏障,是隔绝夏朝文字与大家相见的鸿沟,只有穿越人为设置的种种防线,揭开历史真相,夏朝文字才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学界主流一致认为:文字产生在夏末商初,成系统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专家认同。他们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汉字起源大都跟刻划符号有关。请看学者的观点: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1978)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大汶口文字符号与古汉字的一脉相承关系,也就是与商代甲骨文的一脉相承关系。”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知有何实例没有,作出这种判断的前提,应该是能断定大汶口出土的符号,就是文字,而非是看相似程度,更不该就断定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说明裘先生的结论并未夯实,他的心里没有底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基于上述几点,裘先生做出了如下结论:

“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 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 14 至前 11 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裘先生是当今研究古文字的著名学者,他对夏朝文字的观点被视为主流观点,颇具代表性,大多数学人都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受了郭沫若的影响,正像他怀疑仓颉造字一样,他是劳动人民造字的拥护者,所以他也说不清这些图画和刻划符号是怎样演变成文字的,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者对自己的观点解释不清或不能自圆其说,这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 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这种观点和理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吗?我们的学者,只满足于能够发表和获奖、评职称为止,不考虑这种理论能不能流传下去,能不能为后代子孙造福,受益。郭沫若1963年5月5日给陈明远的信中说:“至于我自己,有时我内心是很悲哀的,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希望你将来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办法。那时我早已不可能听见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只顾眼前,不顾身后,不可取,我们的文字要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责,但愿裘先生能对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修正。

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的发现与商代甲骨文的一脉相承关系的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
夏朝文字考古发现: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刻划象形符号
李学勤则认为:“比殷墟甲骨文年代更古而与文字起源有关的考古材料,是陶器上面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境内某些种文化的陶器上便有符号出现。有的符号是刻划的,有的符号则是用毛笔一类工具绘写的。就数量而言,刻划的数量比绘写的要多。”(《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2003)

李学勤先生:【辉煌的中华早期文化】,另一篇是李伯谦先生《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李学勤先生在【辉煌的中华早期文化】中讲到:“中国早期的都邑,考古学上最早发现的是殷墟。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开始发掘殷墟,抗战以前进行了15次发掘,到1950年恢复考古工作,首先就是继续发掘殷墟,一直到今天,殷墟发掘就没有停止过。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邑,完全符合文明条件,不需要讨论。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炳昶先生带领一批学者到传说中夏的地区进行调查,在他们的调查当中确定了一个重要遗址,就是偃师二里头。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了。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在这里,李学勤先生判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是“文字的符号”,而李伯谦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考古上发现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内还有宫殿基址,发现了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的墓葬,还有非正常死亡的墓。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已经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对照出来。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

夏朝文字考古发现: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

多年以前的一个愚人节,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的余人杰发现了湖北盘龙遗址刻在铜板上的夏朝文字,请看下图:揭开夏朝文字之谜 <wbr>马贺山

山东大学刘凤君发现了早于甲骨文七八百年前的昌乐骨刻文:

二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和李伯谦的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文字:

近年愚夫年龄大了,有些愚且呆,但在认字方面,却独具慧眼,左看右看上述学人的发现,让我感到莫名其妙,莫名惊诧,我多次反问,这是汉字吗,这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吗?与我发现的夏代文字南辕北辙,相差悬殊。退一步讲,即使我发现错了,那也是文字,也是汉字,也是方块的,也是被古人认可的,不是我的杜撰,不是我在胡说八道。以上的四位学人都是大学教授,都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对的,还是别出心裁,为什么距离之大,竟天壤之别。

先看裘先生的发现,大汶口出土的陶器图形都是单个出现的,再象形,也是图案,不是文字,当然裘先生也未称此图案为文字,只称象形符号,下面的话说与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就转弯抹角的暗示指文字。裘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否定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文字,而又强调大汶口遗址的刻划符号为汉字和甲骨文的前身,他提出文字的定义是能够记录语言,同时又提出广义的概念: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马注: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第二种广义文字,双重标准的出现,是为皇帝特制的新衣,一种特权的表现,也该算作是一种时代局限吧。

裘先生对文字的产生,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比其他人略胜一筹。他认为:}
夏朝文字考古发现: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马注:根本不存在前文字阶段,这是裘先生的杜撰,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解释不清文字产生的方法及过程。准确的说,文字产生前是结绳记事阶段,文字产生后及由朝廷推广施行后,即完成汉字系统。}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

{马注:汉字的发明创造,不存在文字画阶段,裘先生举不出这方面的例子,文字画和图画文字,是现代学者的文字游戏,无实际价值,文字不是从图画和刻划符号演变而来,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受鸟迹的启发,发明创造了象形文字,不存在文字从图画中演变而来,也不存在文字从刻划符号中演变而来,这一套理论完全是从郭沫若那里继承过来的。郭沫若在【古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郭沫若所谓的随意刻划先于图画,说的不是文字,随意刻划不会出现、产生文字,图画也不会演变成文字,为什么?因为郭沫若不清楚文字是怎么来的,不清楚文字是谁造的,他象蜻蜓点水一样,并未对汉字的起源作过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对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才造成了他的主观想象。

马氏认为:汉字是专门人才{黄帝史官仓颉}专门设计、发明、创造出来的。没有鸟迹、兽迹,就没有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可以说鸟迹、兽迹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之母。郭沫若不谈仓颉,不谈鸟迹、兽迹,只谈指事文字,只谈象形文字,他的解释也很奇特,“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随意刻划的结果仍是随意刻划,图画仍然是图画,这些与文字有严格区别,郭沫若在学术表述上,不规范,不严谨,没有动脑筋,漏洞百出,远不如许慎的解释准确,许慎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马氏认为:象形字不同于图画,象形字是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概括提炼,用简练的笔画,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让人一看,便能认出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与人的口语相联系,能发出语音来。如日字和月字,日是圆的,月是缺的,半圆。一看便知,一点便透。日月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意,文字有三固定要素,图画有吗?如虎画,有形,不固定,有音,有义,也不固定。要知道,形音义三固定缺一不可,这是文字必备的要素。郭沫若不理会这一点,觉得差不离就行,这正是他栽跟头的原因之一。对于指事字也如此,譬如上下,古文字上为一横上边为一短横,短横为指事方位,古文字下为一横下边为一短横,短横为指事方位,上下一看便知其义。指事字的造字方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完成的造字,离开象形,何谈指事,指事字的造字规则是有迹可循的。郭沫若所说的随意刻划,不会成为文字,而只能是记号或不可识的刻划符号。总之裘先生的理论并不是他的创造,他的阐述很难自圆其说,他除了做学问以外,还要照顾与领导的观点和理论合拍,很难的,我能够理解,这也就是时代的局限吧。}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马注:这句话说得很好,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是:阶级出现,国家产生,社会有了明确的分工,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成熟,有都城,有祭祀中心等,这个时代应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而不是夏末商初,裘先生受郭沫若的影响很大,思想保守。}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马注:并非如此,文字体系的创造,有着很细致的很具体的过程,文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完全可以精细到一天可以造几个字或几天造一个字,四千多字用多少年可以造完,从时间上做一个大概的推测,而我们的学人认为文字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由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他们也说不清这些文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演变的?所以就含糊其辞的粗略一说,匆匆了事。这就是现代学者的现状,象裘先生这样著名的认真的学者,也说不清楚汉字的起源,岂不是拙拙怪事,其实很简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什么所有学人都说不清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那是体制所致。

马氏为什么能解释汉字的起源,那是因为我没有任何清规戒律,任何框框对我不起作用,我是一个旁观者,从另一个角度作壁上观,看得比较清楚,客观公正,不带有色眼镜。我对劳动人民造字或仓颉造字,都没有个人看法,谁造都行,无利害冲突。后来为了弄清家传的象牙文,甲骨文上的文字,才研究起汉字起源的问题,一作而不可收拾,最终我认为仓颉造字合情入理,【仓颉书】真实可靠,【黄帝内经】的作者就是黄帝,【黄帝内经】是用当时的文字记载,用玉版或竹简刻、写下来的。其它的任何理论和观点,对我来讲都不重要,郭沫若对夏朝以前的任何断言,都经不起质疑和推敲,更何况他的学生及下级了。}

李学勤对郭沫若汉字起源的理论,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只是不断的重复一句,汉字的起源与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有关,至于哪一点有关,他也说不清,因为这个理论不是他发明的,考古队只挖出了刻划符号。

山东大学刘凤君发现的骨刻文,文物局的几位专家已经明确表态,不是文字。

中科院考古所的余人杰所发现的湖北盘龙遗址刻在铜板上的夏代文字,不是汉字,成了愚人节的一个笑话。

我写的【夏代文字并未消失过】一文在北大网站登载后,有网友提出要我具体解答夏篆为什么比甲骨文还进步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需要从各方面论证,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讲清,那就是夏朝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商朝,商朝甲骨文象一个带尾巴的毛孩,在文化上,出现了返祖现象,商朝甲骨文用的是民间俗体字,而往甲骨上刻字的人,我估计用的都是夏人,而夏人在当时已被称为中国之人,他们用的文字是官方文字,统一,规范,美观,工整。夏人开化早,文明,进步,重礼仪,传世文字有【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等,传世书籍有【连山】、【夏小正】、【山海经】、【夏训】、【夏书】等,人们对夏朝的历史知道的要比商朝多得多,夏朝已进入铜铁并用时代,人口已有一千多万,夏有万国,商有三千,周有八百,商朝有人口四百多万,夏有城,有夏社,而很少有人祭现象,商革夏命,是历史的倒退,也是历史的必然,就像元朝取代宋朝一样,是一场对文明的毁灭和摧残,对人民的残酷屠杀,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特点。至于夏朝文字是怎么认定出来的,是与甲骨文和金文比对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进行比对,反复比对,思考,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在我解除了这些未知文字以后,才鉴定为夏朝文字,它耗费我的近四十年的时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将夏朝文字的研究,看的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文明与进步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大问题,我文中所涉及的学人,都是名人,名家,我对他们都怀有敬意,尽管他们的学术观点与我不同,我仍以他们为标杆,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人说我想贬低某某某,这是一个误会,我只研究夏朝文字,我知道,贬低别人就是贬低自己,自己不倒,谁也贬低不了。我时间宝贵,不想多做解释。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故意夸大考古队的作用,认为没有考古的发现,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就不存在,实际上,考古只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他不是钦差大臣,也不是尚方宝剑,它能决定一切生杀大权,没有那么大的法力,有人夸大了它的作用,考古永远是一个点,挖出的仅仅是一点物件,离开文献,很难说明问题。有时考古队象盲人摸象一样,只感觉局部,不识全貌,只挖出刻划符号,就认定是原始文字,这就是它的弊端。

有没夏朝历史的资料..

1夏朝(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编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可参阅/emperors/xiachao.htm
2【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3天文学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后)中国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后)、气候统计上:以阳历6月、7月、8月份为夏季,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

3、夏朝帝王谱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议论纷纷的夏朝,到底有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呢?

考古学家邹衡说过:“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且用什么方法来辨认它”,言下之意商朝之前肯定有一个王权国家,而这个国家由于文字的缺失无法证明就叫夏,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因而目前问题集中在能否从遗迹中找到证明“夏”的存在,找到了证明更好,可以直接证明“夏朝”的的确确存在,反之即便找不到,也不能证明“夏朝不存在”,所以“夏朝”肯定存在,只不过需要实证而已。

夏朝的起源

夏朝的前身应该是夏族部落,最早生活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一代,后来由于夏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成功,夏族部落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后又在与三苗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部落联盟,甚至是联盟首领。

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舜帝把王位传给大禹,而大禹干了一段时间首领,又继续按照禅让制,传给了东夷首领皋陶,谁知皋陶短命,不久就死了,联盟又推举皋陶儿子伯益为继承人。这时大禹就不高兴了,皋陶的儿子可以继承,为何我的儿子不能继承呢?于是大禹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给他培植势力和威信。大禹死后,被架空的伯益那是夏启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

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被确立,联盟制也开始向“家天下”转变,他又在都城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了著名的“钧台之亭”,以确认世袭王权的合法性,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此确立。随着国家的确立,夏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国家的运转。

下设六卿,分管民事、军事等任务。

建立起有一定组织纪律的强大军队。

设立“禹刑”用来管理国家臣民,这也是国家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直到夏桀与宠妃妹喜被商汤流放,夏朝也就成为历史,从目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来看,夏朝应该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个时间段存在的王朝,其君主从大禹算起有启、太康、大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桀一共十七位王。


无论从《国语》、《墨子》、还是《竹书纪年》、《史记》都有记载夏朝之语,为何要质疑夏朝的存在与否呢?

悠悠华夏族历史,漫漫五千年文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甚至可以延生到公元前4000年,而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的出现,确定了商朝的存在,但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中间被史书广为记载的“夏朝”并无一个文字被发现,就连商朝的甲骨文也没有记载夏朝的只言片语,更为诡异的是夏朝这个提法居然是周朝提出的,因而文字的缺失就造成了史学界对夏朝存在与否的怀疑。

更为尴尬的是,在我国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属于夏朝时间段的遗址,但这些遗址不能证明自己就是“夏朝”,原因还是文字的缺失。也就是说,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但“二里头文化”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

那么问题的关键便集中在此了,二里头文化能不能被命名为夏?

考古学家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王权国家,是跨地域、独大的政治实体,另外“二里头文化”也表明此时中国是由多元邦国向一体王朝迈进的时期,但是他同时也认为,没有带有文字的文物出土可以证明“夏”,那么直接认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是不严谨的。

而考古学家孙庆伟则认为,上古史书的记载旁证,再加上与夏朝时间相合的“二里头文化”,证据链已经完全足够,不能说因为挖不出文字就否认“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遗址。

其实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文物是于史料记载相符的,比如《礼记》记载:“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之斝,周以黄目。”其中“鸡夷”指的就是二里头文化中的封口盉,又比如玉礼器牙璋,就是《尚书》记载“禹锡玄圭”中的玄圭。但是无论有多少类似这样的足证,始终不如出土一字来得更有权威性,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殷墟可以与商代画上等号,而二里头文化却无法与夏朝画上等号,这就是矛盾的由来。

所以说,夏朝的存在性已经不容置疑了,存在自然是存在,但用什么方式来证明其存在才是当前最大难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