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华近日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最近在郑州市西北22公里处发现的大师姑遗址,总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是一处具有重要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夏代古城。2002年3月至去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西北郊的大师姑遗址进行了连续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40平方米。通过发掘和钻探,确认这是一处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即夏代中晚期的大型城址。大师姑距素有“夏代第一都”之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约70公里,北依邙山,紧邻黄河。考古专家认为,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址的性质有两种可能。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据史书记载,夏王朝的东境应在今温县、武陟的沁河和黄河南岸的古荥镇东一带,而这一带正是夏商文化的分界线,大师姑正位于这条分界线附近。二是夏代方国都城。大师姑城址北距黄河南岸约13公里,隔岸正对沁水入河处,距郑州市区直线距离也只有22公里,正与近代学者考证的韦、顾地望接近,所以也有可能是夏王朝东境方国韦国或顾国的都城。大师姑整个城址的形状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垣距现地表深度不一,一般在1米左右。已发现的南墙西段为480米,西墙北段为80米,北墙西段为220米。城垣现有顶部宽度为7米,底部宽约16米,残存高度为3.75米。夯土城垣的结构较为复杂,依土质、土色的差别可分为7个堆积层,根据南城垣解剖情况,城垣应经过多次的续建和修补。所发现的两条城壕一里一外,相互平行。根据对东城壕和南城壕的解剖发掘情况,城壕壕深在2至2.8米之间。城址内部的文化堆积以二里头文化二、三期和四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为主体,已发现有房基、墓葬、灰沟、灰坑和大量遗物。而在灰沟内出土有大量陶质排水管残片,说明在遗址中部应存在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有待进一步发掘。早商时期大型环壕也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早商环壕位于夯土城垣和护城壕沟之间,和护城壕沟平行分布。环壕内二里岗期早商文化遗存丰富,说明早商时期这里仍是一处重要的聚落。王文华说,大师姑夏代城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文化性质和年代都十分明确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夏代方国与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探索夏代文化
由于史记。殷本纪中所记的商王世系已被甲骨卜辞所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应是可信的。夏代的存在不容置疑。在考古学领域内提出夏文化探索的课题是正确的,在传说夏人活动区内,将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列为探索对象也是合理的。
对于夏文化,由于各家在探索中的出发点不同,所用的方法各异,占有的资料也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夏商文化是同源的,因此只要从年代学上划定夏商分界,在分界线之前的就是夏文化。有人以郑州的战国陶文中有亳字而推论郑州是商代的都城「亳,因「汤始居亳而认为建城的二里岗下层文化为最早的商文化,那么二里头遗址只能是夏桀的都邑斟。这样,二里头的四期遗存便都是夏文化了。有人用考古学的文化分析法,从已知商文化去探讨夏文化,即从夏人活动区内的非商文化中论定夏文化,提出了二里头三、四期已经出现了一组与郑州商文化一致的文化因素,因而应属商代文化,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以及龙山晚期文化是夏文化。应该说,夏文化探索作为考古学上的课题,用考古学上常用的文化分析法去研究是应该予以强调的。
诚然,夏文化的论定,离不开实证。目前的看法都是推论。相信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加,必能找到相关的实证,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迄今为止,关于夏朝是否存在文字一说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但是,据目前的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尚未有任何证明关于夏代的文字资料,但是,虽说没有找到证明夏代文字的存在,可是从,以往人们对夏代考古事迹等种种迹象有表明了夏代是却又名字的存在的,那么,夏朝究竟有没有文字的存在呢?有的话夏朝的文字是怎样的?现在,请跟小编一起回溯到夏朝,看看那个时代的文字是怎样的吧。
夏朝有没有文字?
根据李伯谦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中所阐述的观点,确实证实了夏代文字的存在,
据李伯谦说:考古上发现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内还有宫殿基址,发现了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的墓葬,还有非正常死亡的墓。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已经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对照出来。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
从李伯谦的观点中,我们可知,夏朝时期确实是有文字的存在的,同时,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相当于尧舜时期的遍壶朱书文字,其年代早于夏代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
此外,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有的还已被释读。而龙山时代从年代学上看正处在夏朝之前,那么与其紧密连接的夏朝亦应有其文字使用,且应比龙山时代的陶符文字更为发展和进步。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亦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
这些情况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应当不是凿空之谈。
夏朝文字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_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等等,许多史书上已作记载,看来仓颉造字是无庸置疑的。
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_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从文字整体来看,夏、商、周三代文字可大致分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属于近亲,是割不断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就是——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将它们紧紧的扭在了一起。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下一篇: 在权力斗争中建立的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