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夏商鸣条之战(夏商西周到南北朝的兴亡和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典故 2023-07-18 19:34:13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后人将这种战争称为“汤武革命”。《易·革·彖辞》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西周到南北朝的兴亡和重大历史事件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果,夏朝建立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阳翟。
2、前1600年 汤灭夏,都于亳。
3、前1298年 盘庚迁都于殷,故称商朝为殷商。
4、前1046年 周灭商,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5、前841年国人暴动 周厉王本于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6、前771年,犬戎入镐京,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7、前772年,《春秋》编年开始。
8、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史称“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完胜,晋文公遂称霸。
10、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完败,楚庄王问鼎中原。
11、前473年,越灭吴,勾践称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认韩魏赵三国,晋国灭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
14、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庞涓死于树下。
15、前286年,六国伐齐。
16、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完胜。
17、前256年,秦灭西周。周朝结束。
18、前249年,秦灭东周。当时的东周小朝廷,仅洛阳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东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灭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史称“千古一帝”。封建制结束,郡县制开始。
21、前213年,焚书。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赵高矫诏胡亥继位,史称秦二世。
24、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25、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一统天下,汉朝开始。
26、前154年,西汉政府平定“七国之乱”。
27、前140年,中国历史年号纪元正是开始。以前没有年号。
28、8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29、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东汉开始。
30、166年,党锢之祸。
31、184年,黄巾起义。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战,曹操奠定统一北方基础。
33、208年,曹孙刘赤壁之战,曹操失去统一天下最好良机。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称帝,曹魏建立,汉朝灭亡。
35、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
36、229年,孙权称帝,史称东吴或孙吴。
37、263年,魏灭蜀。
38、265年,司马炎称帝,晋朝建立,史称西晋,曹魏灭亡。
39、280年,晋灭吴,一统天下。
40、291年,贾南风诱司马玮杀杨骏等,八王之乱开始。
41、306年,司马越毒杀晋惠帝,八王之乱结束。
42、317年,司马邺出降,长安失陷,西晋灭亡。
43、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王,东晋建立。次年,称帝。
44、382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45、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前秦完败,北方随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刘裕代晋,晋朝灭亡,南朝宋建立,南朝开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伟大与非议并存的孝文改革开始。
50、479年,萧道成建立南齐,刘宋灭亡。
51、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52、502年,萧衍入建康,南齐灭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镇起义”,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殒命于关中,北魏灭亡。高欢扶持元善见登基,史称东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灭亡。
57、557年,陈霸先在建康称帝,陈朝建立,南梁灭亡。宇文觉称帝,北周建立,西魏灭亡。
58、577年,北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据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59、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北周灭亡。
60、589年,隋朝楼船下扬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隋灭陈,南北朝结束,隋朝一统天下。

夏商周三代战争

夏商周三代战争
约公元前 21世纪(一说 22世纪),尧的儿子启改弹让制度为世袭制度,建立夏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最初几十年充满着两种制度的斗争,原定为禹的继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启,战败被杀。接着,有扈(户)氏起兵与启争夺王权。在甘之战中,夏启攻灭了有扈氏,才使夏的统治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启死,传位给太康。太康迷恋打猎,不把国事放在心上。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意)依靠强大的武力,乘夏朝内乱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取得统治后,同样“不修民事”,自恃善射,忙于游猎,终被奸臣寒浞(茁)所杀。寒浞为消灭夏后氏势力,杀死了太康的侄子相。相的儿子少康在有虞氏的帮助下,暗中积聚力量,在少康复国之战中,杀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夏朝末期,夏王桀为转移国内人民不满,对外兴师,统治出现危机。崛起于黄河下游的商汤在鸣条之战中一举击败夏军,灭亡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开始一段时间比较稳定,后因争夺王权一度衰弱。这一时期,战争有了许多变化,战争中的军队逐渐专业化,不再由全体民众进行。指挥更加完善,取胜已不单凭体力和勇敢,更注意谋略的运用。金属制造的兵器已开始用于作战,但主要还是用木头和石器。这时还出现了战车。指挥战争的人还相信“天命”。总之,战争的规模还小,时间也短。商王武丁继位以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进行更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创造了条件。武丁对西北少数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部族进行了一系列战争,都取得了胜利。此外,还征服了东边的夷方,南边的荆楚、巴方、虎方等方国和部落。武丁时期武丁对四周部族征战达 50 余次, 获取了大量奴隶和财富,扩大了商朝的疆域,史称“武丁中兴”,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到了商王帝乙、帝辛时,因全力讨伐东夷,虽获胜,却大大损耗了国力,给西边兴起的周族方国以可乘之机。周武王乘商都内部空虚,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建国之初,商朝残余势力还很强,时时想要复辟。周公东征平息了叛乱,又经过了成王、康王的经营,国势蒸蒸日上,威服四方。自共王、懿王开始,国力日下,四周的方国、部落不断对其进行侵略、骚扰,使后期的诸王不得不连年用兵,搞得精疲力尽,危机四伏。国人起义更动摇了周王朝的根基。到了周幽王时,政治日益腐败,加上频繁的天灾,造成诸侯叛离,戎狄内侵,在申、缯等诸侯及犬戎的联合进攻之下,幽王兵败自杀,西周灭亡。
在商朝后期到西周的战争中,青铜器兵器和战车已大量使用,车兵和步兵也有了协同,军队编制更加完善,指挥手段更加多样化,战争中的通讯联络有了加强,作战指挥更加注意用谋略胜敌,并开始有人著书立说,总结战争经验。

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有多大?

一、夏朝的战争规模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夏王朝,以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二里头遗址被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人的标准计算,有专家因此推测二里头遗址在鼎盛时期有2万人在此生活。

这是夏朝的都城大概的人口规模,很明显在夏朝,人是非常少的,史书记载夏朝是以12个姒姓部落为核心组成的部落国家联盟,如果说夏王朝统治部落所居住的都城只有2万人的话,那么12个姒姓部落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万人。

这20万人中有一半是女性,剩下的一半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与老人,就算当时能做到全民皆兵的话,整个国家全部能够出来的作战的军队也不过六七万人了,注意了,这是夏朝统治下的总兵力,实际上,真发生战争时,能够用来作战的军队只有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在一次战争中,夏朝真正用来作战的军队到天了也就是六七千人

对于夏朝发生的战争,史书并没有记载战争规模有多大,比如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也被称为甘之战,这是夏朝中央政权讨伐其中一支部落的战争,其战争规模应该是数千人,夏启最多有六七千人,有扈氏最多有一两千人,合起来不到一万人,这是保守的估计。

再比如太康失国一系列的战争中,双方合计参战规模也不会超过一万人,也就是数千人的级别,夏朝最大的战争应该是夏末的鸣条之战,这是商汤讨伐夏桀的战争,也是商灭夏的战争,此战商汤共投入战车70乘,军队6000人,突袭夏朝都城,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带了五百残兵逃走,不久后病死。

夏桀的军队数量按照前面的分析最多也就是六七千人,也有可能比商军多一点,但不会到一万人,军队数量的多少与战争的胜利没有决定性因素,夏桀败在残暴无道以及人心散乱,虽然军队数量可能多于商军,仍然被灭亡。

鸣条之战是夏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了,也是夏朝晚期的一次战争,双方人数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不到两万人

二、商朝的战争规模

上文说到鸣条之战商朝的军队有6000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联合方国的军队,这是商朝初期的情况,殷墟是历史上公认的商朝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以及各种文物,殷墟的占地面积是36平方公里,按之前的标准来计算,殷墟至少有24万人生活,都城人口是夏朝的10倍。

按这个标准来算,晚商时期,商朝的总军队最多应该是六七万人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军讨伐鬼方时,最多的一次率领了13000人的军队,妇好是商朝的王后,也是率军作战的女将军,一个将军一次就能率领万余人的军队,说明商朝的军队总数量符合推测的六七万人。

妇好作战主要是讨伐鬼方,鬼方是外族人,军队数量不详细,至少也是相当规模的级别,那个时候的战争,靠的就是蛮力与战车冲杀,很少有谋略的,人数太少肯定没法打,从这个例子来看,商朝的战争规模在两万人左右的级别

商朝规模最大的战争应该是牧野之战了,这也是周灭商之战,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出动战车三百乘,虎贲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再加上与周联合的其他诸侯的兵力,讨伐商纣王联军总兵力达到4.5万人。

这一兵力几乎是当时除商朝之外所能出动的军队最高人数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商纣王发兵70万人迎战周武王的联军。

《史记 殷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这个记载可能是夸大其辞了,也许整个商朝有70万人口,但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军队,全民皆兵也达不到这个数量,虽然商军中有大量的奴隶和俘虏,但是70万人的战争规模只有战国时期才达到,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清朝时期,人口都过亿了,全国总兵力也不过是80万人,所以商纣王不可能有70万军队。

况且商军的主力在东边讨伐东夷,商军的主力应该四五万人,留守军队就是一两万人,合起来总兵力是六七万人,然后商纣王再抓了不少俘虏和奴隶进去,估计70万人的数量被人为扩大了十倍,牧野之战的商军总兵力最多就是六七万人。

这样算的话,双方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这应该是牧野之战的真实战争规模,也是商朝最大的战争规模,十万级别的规模是商末周初的最大规模

三、周朝的战争规模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隶属于周王室的军队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虎贲军、西六师、殷八师(也叫成周八师)。

虎贲军相当于西周的禁卫军,是保护王宫和天子的军队,西六师是西周都城镐京驻军,也是西周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殷八师是护卫成周洛邑的驻军,从收编商朝军队演变而来,西周的一师是3125人,西六师就是18750人,殷八师就是25000人,虎贲军数量不详。

按照“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中诸侯国二军、小诸侯国一军”的说法,一军是12500人,西周王室的军队最多时有75000人,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37500人,中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25000人,小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12500人

另外,周王室在对外战争时是可以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所以西周每次对外作战的战争规模是从几万到十余万左右。

比如周昭王三次南征荆楚地区,结果导致周六师覆没,最多损失了18750人。他的敌人数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数量。周穆王时期曾率领成周八师讨伐淮夷,出动军队25000人左右,这还不算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至少也有5万人,这只是周王室出动的军队数量。

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军队数量逐年减少,以至于无法跟诸侯国抗衡,整个东周时期,包括春秋与战国,周王室的势力都是极其弱小的,最终被秦国灭亡,所以东周时期的战争规模主要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是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蔡国和楚国,齐国在当时是千乘之国,实际是800乘,当时的一乘是30人,齐国总兵力是24000人左右,这算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了,按大诸侯国有三军来算,齐国总兵力是37500人,算起来齐国的总兵力在2~4万之间。

齐桓公所率领的八个诸侯国都是中小诸侯国,就算每个诸侯国出一师三千人,那齐桓公讨伐蔡国与楚国的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最多就是4万人左右,而楚国的实力与齐国相当,也是大诸侯国,总兵力也差不多,双方总兵力加起来达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再比如城濮之战,这是楚国与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两国都是千乘之国的超级大国,楚国和晋国各出动三军打仗,楚国实际出动兵力是42000余人,晋国出动兵力是32500余人,双方兵力合计74500人,差不多相当于西周王室军队的总兵力。

这只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了,如果是中小诸侯国开战,肯定规模是不如这个,如果有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作战,也许会超过单独两个大国作战的兵力规模。

再比如柏举之战,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出动3万精锐吴军,偷袭楚国,楚国派出了举国之兵抵抗,一共出动了20万大军,因为楚军是本土作战,所以拼凑了所有能出战的军队,柏举之战双方的总兵力加起来一共有23万人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一国攻入另一国都城的突袭战,所以参战人数较多。

到了春秋晚期,由于多年战争,各诸侯国越打越弱,战争规模反而缩小了,比如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用来偷袭吴国都城的军队也不过是5万人,留守的吴军还不到1万人,而吴王夫差率领吴国主力北上与晋国争霸的军队也不过是3万余人。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军队45万,秦国军队人数不详,不会低于赵国数量,至少也有四五十万,长平之战双方军队总人数加起来快接近一百万人了,这是先秦时期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

战国时期的其他战争规模都不如长平之战,比如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魏国出动的军队是十万人,齐国出动的军队是八万人,双方兵力合计18万人,这已经算是一场规模中等偏上的战役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不如战国时期,而西周时期的战争规模又普遍不如春秋时期,整个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越往后,战争规模越大,从夏朝最大万余人的战争规模到战国后期最大百万余人的战争规模,用了数千年。

可以这么说:夏朝的战争规模是部落战争,商朝的战争规模是城邑战争,周朝的战争规模是诸侯国战争。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