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细数夏启的家族都有哪些流传后世的名人,

华里士 2023-07-18 19:21:47

夏启的父亲那可是赫赫有名,就是治水的大禹。大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黄帝玄孙、颛顼孙子,也有说法认为大禹为颛顼的六世孙。大禹的父亲为鲧,母亲为有莘氏脩己。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帝王,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治理洪水并将中国版图规划为九州。

尧的时代,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大禹的父亲鲧奉命去治水,鲧利用障水法(就是在岸边修建堤坝拦水)治水,由于水道被堵,结果洪水水位却越治越高,造成更大的伤害与损失,多年治理未果,到他死都未能平息水患。在鲧死后,大禹为完成先父的遗志继续治水,他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集思广益,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疏通江河,将洪水引入大海解决了水患。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天下,对各地的物产风俗地形等了若指掌,以此为根据将天下重新规划为九个州。

由于大禹治理洪水有功,按照当时的习俗传统,唯贤任之,舜禅让帝位于大禹。在舜死后,大禹避居夏地的阳城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人心所向,诸侯都去朝见大禹而不把商均视为帝王,在诸侯百姓的拥戴下大禹正式登上王位。大禹在位十年,去世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的传统,从伯益手中夺取帝位,建立夏朝。

“禹传子家天下”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形态,形成了国家的概念,使社会形态走向了奴隶社会。大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让社会更加进步以文明取代野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夏启的妻子

夏启的妻子有多位,比较出名的有三位,一位是眷夫人,一位是富邑氏,还有一位是徐妃。夏启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订立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在君王的婚姻制度上,也有详细的规定。夏启是按照规定娶妻的。

夏启的妻子眷夫人来自东夷,为夏启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七夜。在一次宫廷政变中,眷夫人被诬陷致死。眷夫人的头颅被挂在了城墙上,以此来警示其他的人。眷夫人曾发下毒誓,说要在城墙上看着夏朝灭亡。

夏启的妻子富邑氏是一位民间女子,她生于有扈氏。夏启将禅让制改为继承制后,有扈氏带头反对夏启,但是被夏启的兵马打败。夏启为了稳定人心,并没有攻灭有扈氏。有扈氏感恩于夏启的宽容,就献上了一名绝色美女,这名绝色美女就是富邑氏。

徐妃是夏启妻子中地位较高的一位,她的儿子太康最后继承了夏启的王位。徐妃是夏部落人士,她的父亲在夏部落有着很高的权威。夏启在篡夺政权时,为了得到了整个夏部落的支持,娶了徐妃。

夏启在早年的时候与这几位妻子感情很好,天下人都称赞夏启是天下夫妻的表率。但是夏启在晚年的时候,开始沉迷于酒色,对自己的这几位妻子非常疏远。而眷夫人更是被夏启下令处死。徐妃在夏启妻子中是命运最好的,夏启死后,徐妃的儿子太康继位,徐妃成为了太后。

夏启的儿子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夏朝姒启有五个儿子,下面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五个人:

姒太康是启的长子,也是启之后的君主。受他老爹晚年声色犬马的影响,在继位之后,他贪图享受恣意纵情疏忽国事,被后羿利用百姓心生罢黜了皇位,篡夺了夏朝政权,历称太康失国。总之也是个坑爹的孩子,属于父亲没教育好的典型。

姒元康是启的次子,姒伯康是第三个儿子。由于太过久远,而二人做过的事情影响甚小,因此历史上关于元康、伯康的记载基本没有。

姒仲康(又作中康)是启的第四个儿子,他是太康之后的夏朝君主,基本上属于傀儡皇帝。他是在太康被罢黜王位后,被后羿拥立的,实权在后羿手中。因为妄图反抗后羿从后羿手中夺权,失败后被后羿囚禁,抑郁而亡,就是憋屈死的。这是个好孩子,可惜生不逢时。

姒武观(也有说叫五观)是启最小的儿子。根据《逸周书·尝麦》的记载:“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他就是启晚年武观之乱的罪魁祸首,他的叛乱动摇了夏朝的根本。而关于他这个人,《墨子·非乐上》引《武观》曰:“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争权夺势争勇斗狠骨肉相残,可见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大禹一共有5子,伯益是外姓之人,大禹为何传位伯益?

所谓禅让,是指帝王将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让给同姓之人为内禅,让给外姓之人为外禅。相比内禅,外禅更显帝王胸怀,将“公天下”与“天下有德者居之”表现的淋漓尽致。

帝尧去世之后,禅位于帝舜,推舜为帝。帝舜去世之后,禅位于大禹,推禹为帝。尧舜禅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被后人一直念念不忘,而在人们印象中,大禹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是一个有私心的帝王。鲜为人知的是,大禹去世之后,也奉行禅让制,将帝位禅让给了一位贤臣。



《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大禹称帝之后,将皋陶推荐给上天,将国政交给皋陶,意味着皋陶是大禹第一继承人。帝尧确定帝舜,与帝舜确定大禹是继承人时,都要经历这两道程序。

皋陶,偃姓,皋氏,名繇,李氏始祖,少昊之墟(今山东曲阜市)人,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帝尧时代,皋陶已是士官(掌管刑法),历经尧舜禹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职务,以正直闻名天下,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让百姓信服,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于是,大禹将皋陶确定为第一继承人,准备死后禅位于他。

但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代,年龄太大,大禹还未去世时,皋陶就先死了,于是大禹又挑选了一位继承人——伯益。



《夏本纪》记载:“而后举益,任之政。”

益,即历史上的伯益,山东费县人,大禹治水得力助手,传说《山海经》第一作者。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所以伯益是秦始皇的祖先。与皋陶一样,伯益也是美名天下,除了协助大禹治水之外,还有伯益作井、训鸟术、训兽术等成就,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说明伯益在训鸟、驯兽的畜牧业方面成就非凡,于是大禹准备去世之后禅位给伯益。

十年之后,大禹东巡,驾崩于会稽山,把帝位禅让给了伯益。但《史记》接下来的记载就有意思了,伯益服丧三年之后,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之子启,为了表达禅位的坚决态度,伯益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历史上很多名人,不肯就位时,都喜欢跑到某某山里躲避。

《夏本纪》: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伯益称帝之后,但天下认为夏启更贤达,于是诸侯都不去朝拜伯益,不顺从伯益,而去朝拜夏启,还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伯益禅位,夏启即位为帝,从此开启了夏朝。



司马迁笔下的伯益与夏启,均以国事为重,以人民福祉为本,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事实恐非如此。

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记载:“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帝王).......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这段话大意是,大禹一共有五子,但不准备传位儿子,大禹去世之后禅位伯益,但夏启通过武力进攻伯益,夺取了帝位。也就是说,伯益根本没有禅位于夏启,而是夏启通过血淋漓的武力手段夺取了帝位。

当然,也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意思是伯益囚禁了夏启,然后夏启反杀伯益。

总之,通过史书描述,基本可以肯定伯益没有禅位夏启,而是双方爆发了一场武力冲突,最终伯益是失败者,或许因此而“辟居箕山之阳”,跑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伯益与夏启都想为帝,为了帝位不惜一战,大禹在世时不可能没有察觉二人夺位之心,那么大禹不直接传位夏启,或传位一个更强的大臣,以震慑夏启让其不敢动武,而偏偏禅位于伯益?

其实,五帝及大禹时代,还不是一个集权政体,准确的说是一个部落联合体,尧舜禹背后都有一个庞大部落支持,通过部落联合体议事会推选盟主。可见,尧舜禹禅让的背后,还与部落是否强大,以及各个部落为了自身利益的博弈有关。没有压倒性军事实力,盟主位置很难为一家人垄断。

另外,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些职位,往往都是由各个部落代表担任,部落越强职务越是重要,皋陶、伯益应该都是比较强大的部落,至于平民百姓,即便再有才,也不会成为重要官员,这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



因此,大禹手中权力根本没有后世皇帝那么大,无法独自确定继承人,而必须通过部落联合体推选,只是盟主话语权更多更重一些罢了。换言之,大禹即便想传位夏启,可能也无法达到目的,于是推荐了伯益,并得到部落联盟的认同。

可见,大禹传位伯益而非夏启,既可能是一个妥协,也可能是一记暗招。《韩非子》记载:“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战国策》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古人猜测认为,大禹传位伯益,实际上是让夏启自取,而大禹却可以美名远扬。

笔者认为,夏启即位之后,有扈氏以夏启破坏了禅让政治传统,公然推翻伯益统治,表示不服,于是发生了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说明有扈氏是一个强大部落,身边聚集了一帮盟友,能与夏后氏分庭抗礼。因此,历史真相应该是:有扈氏与夏后氏争夺盟主之位,大禹为了避嫌,或两强相争僵持不下,于是就禅位于实力较弱的伯益这个第三方,实际由夏启暗控朝政,择机推翻伯益。

至于说伯益有德、有才之类,岂不闻“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段子,贤达程度如何,又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数千年之后五代十国时,安重荣说过“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上古时期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夏初局势非常混乱,首先是夏启武装夺位,推翻伯益统治,其后以有扈氏为代表的的诸侯不服,爆发了甘之战,第三是夏启之子争位,其中一个叫武观的儿子起兵叛乱,史称“武观之乱”,第四夏启死后太康继位,东夷有穷国后羿代夏,自立为帝,此时夏朝几乎四分五裂,第五寒浞杀掉后羿自立为帝,并攻破夏后族,只逃出一个少康,夏朝第一次灭亡,寒浞在位四十余年,恢复了之前四分五裂的江山,后来少康长大之后灭了寒浞,再造夏朝,从此夏朝家天下传承才真正稳定了下来。

夏初之所以局势如此混乱,夏朝第二代就失国,远不是史书描述的野心家作乱这么简单,而是与夏启废除禅让制这一悠久的政治传统,导致诸侯不满、天下混乱有关。对夏初先民而言,废除禅让制实行家天下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夏启有扈氏甘之战


中国古代禅让制最后的捍卫战,夏启有扈氏甘之战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上述记载讲述的是夏启与有扈氏之间的一场大战,夏启攫取天下后,有扈氏作为禅让制的坚定捍卫者,兴义师,伐无道,与夏启战于甘之野,直至身亡国灭。《淮南子》赞曰“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此役之后,再无人能反抗夏启之淫威,“公天下”彻底转变为“家天下”。

甘之战

背景

三代(尧舜禹)以前,诸夏联盟首领一直在黄帝系中通过公推的方式稳定交接,并无血腥争斗(颛顼与共工的战争是由于共工对“绝地天通”政策不满所致,并非争帝位),重大政策也是通过议事会来决定。所谓禅让实际上就是公推制的带有道德光环的说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开始向后世的王权方向转化,小编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1)颛顼帝时,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通过“绝地天通”收回各氏族首领代天施令的权力,首次使联盟首领彻底凌驾于氏族首领之上。但此时继承人仍然是公推方式,才干是最主要的考察方向。

2)随着大洪水对诸夏和东夷的威胁,两族因合作治水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联盟。但东夷与诸夏毕竟属于不同文明,其更倾向于推举自己部落的继承人,公推进一步掺杂了文明之争,变得更不纯粹,才干所占的比重进一步缩小。

3)随着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权力和财富逐渐成为追逐的对象,公推进一步变质,对权力的追逐腐蚀着公推的公正性。舜和禹的继位虽然名为“禅让”,但均有篡位之说流传,舜执政时对四罪的流放和杀戮明显带有权力之争的迹象,陶寺遗址显示的血腥冲突也很可能源于丹朱与舜的争权。

对权力的追逐使得联盟首领逐步强化手中的权力,到了禹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和王权相差无几,史载禹涂山会盟时“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可见,此时的禹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王,而不再是过去的联盟首领,夏后氏也在禹的培植下成为联盟中最为强大的势力。

起因

正如后世曹操未篡汉一样,此时的大禹虽然权柄滔天,但仍然对公推制心存敬畏之心,因此仍旧按照传统通过议事会来推举继承人。此时四圣之一皋陶的亲属伯益(东夷人,一说为皋陶之子,但此说出现在东汉,不足为凭,据说《山海经》就是这位大佬写的)曾协助大禹治水,功勋卓著,威望远高于启,并且得到众多东夷部落的鼎力支持,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下一任联盟首领。但是夏后氏的深厚根基和滔天权势显然激发了启的野望,其对联盟首领的位置同样虎视眈眈。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联盟首领位置的争夺。夏后氏虽然实力强大,但伯益也有众多的支持者,因此双方斗争的很激烈,启甚至一度被拘禁。史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见于《竹书纪年》,这里有美化启的意味,但也说明了斗争的激烈)。但最终启技高一筹,杀死伯益,夺取了联盟首领的位置。

启这种公然违背公推传统的行为引起了很多部落,尤其是以有扈氏为代表的东夷部落的不满。对于有扈氏,这是个迷之部落,人们连其所在都搞不清,原先认为在陕西扈县,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在洛阳西南,这位置可就差的海了去了。对于其归属,有认为其与夏同源的,也有认为其是东夷部落的。小编这里采用主流说法,即有扈氏位于洛阳西南,是东夷部落,这样也能比较合理的解释为何有扈氏如此积极的反对启掌权了。作为东夷部落,显然更希望同属东夷的伯益做首领了。有扈氏对于启公然破坏公推制的行为非常愤慨,遂扬帜发韧,举兵“守义”,甘之战就此爆发。

过程

对于甘之战,并无太详细的战争过程记载,只有开头的一篇讨伐宣言《甘誓》,通过该宣言可以粗略的了解一下战争形态。

首先,毫无疑问,这场战争的主力部队是战车,以至于檄文上专门提及战车部队,这也是史上最早的有关战车的记载。檄文中“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是对战车上的左、右、御三人所发布的命令,左主射,右主刺,御者居中驾车,三人要各司其职,同心戮力,“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其次,这场战争可能打的非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吕氏春秋》记载: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可见,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启并没有取得甘之战的胜利。

结局

对于有扈氏的最终结局,《史记》讲“遂灭有扈氏”,《吕氏春秋》讲“期年而有扈氏服”,《淮南子》讲“有扈氏为义而亡”,可见,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的政治制度由部落联盟禅让制彻底转变为君主世袭制,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中国古代的名人及他的最大贡献

左宗棠挽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左宗棠为陶澍撰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郑孝胥挽张勋:“使我早识公,救败岂无术;犹当歌正气,坐得桑榆日。”

张勋死,王雨辰挽说:“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啊;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

赵尔巽在清朝即有人望,国变后他出任编撰《清史稿》的总裁,开始以史家眼光看待时局。张勋死,他写挽联:“英雄成败皆千古,师友交期尽九原。”

章太炎挽孙中山:“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杨度挽孙中山:“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陈炯明挽孙中山:“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章太炎挽孙中山:“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李大钊挽孙中山:“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诞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陈炯明之死,吴稚晖挽以联曰:“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朱执信不幸遇害,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如失左右手”。陈独秀在挽联中称誉说:“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于右任写陈其美诗:“十年薪胆余亡命,百战河山吊国殇。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蔡锷在日本接到噩耗,致挽联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梁启超挽康有为联:“祝宗祈死,两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遂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蔡元培挽梁启超:“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陈少白挽梁启超:“五就岂徒然,公论定当怜此志;万言可立待,天才端不为常师。”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挽子联:“考史诗所载,沈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王国维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造命倍伤神。”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厚黑教主李宗吾去世后,任瑞如先生挽联说:“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夜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李坚白挽李宗吾说:“寓讽刺于厚黑,仙佛心肠,与千正言先后辉映;致精力乎著述,贤哲品学,拟廿四史今古齐名。”

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1942年陈独秀去世,陈铭枢挽曰:“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蒋介石挽胡适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路翎死后,牛汉挽联:“天下之大事业多艰奈何容不下路翎忠贞之辈;文艺多艰人才多难且问为什么左痞庙堂不衰。”

冯友兰挽梁漱溟:“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启功挽梁漱溟:“绍先德不朽芳徽,初无意,作之君作之师,甘心自附独行传;愍众生多般苦谛,任有时,呼为牛呼为马,辣手唯留兼爱篇。”

陈独秀对朱执信的去世,有挽联曰:“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925年孙文如愿所偿的病逝于北京,章太炎先生遥寄的一副挽联: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
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一个不通公路的闭塞山村(今重庆的江津市五举乡石墙村)寂寞而死。笔者十多年前曾考察过陈独秀晚年行踪和他的死,搜集到时人拟的三副挽联或哀词。陈独秀病势沉重之际,他的老友高语罕预挽一联:

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

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高足已成名教授的陈锺凡从报纸上看到陈锺凡从报上看到陈独秀辞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立即写了一首哀词:

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

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拨之坚贞。

生死嚼然斯何人,怀甯仲甫陈先生。

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

斯世斯民方梦,先生肆意其孤行。

孤行长往何所图?口以杜、身以诛,穷坚志壮终不渝!*

(我所据版本与论文集中引录小有不同)

最出人意料的是与陈独秀没有多少交往的陈铭枢也拟了一副挽联: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洲,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