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王。从他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什么“神性”,而多的是“人性”。我们知道神话从这里开始已经更多地和历史融合了。
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正是从尧开始记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大量笔墨记载尧。他说:尧是黄帝的四世孙子,名放勋。说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曰,望之如云。”韩非在《韩非子•五蠹 》中描写得更具体些,说“尧之于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羡,冬日麂(音ní)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养,不亏于此矣。”说帝尧生活简朴得还赶不上一个看门人。尽管如此,尧还是更多地想到天下百姓。刘向在《说苑•君道》中记:尧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饥则谓我之饥,一民寒则谓我之寒;一民犯罪,则也是我的罪过,———都是我没有教育好他,其实质是我陷他于罪恶中。
我们知道尧的时代并非天下太平。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争斗战乱也属家常。先是羿射日,驱逐猛兽。再后来就是与滔滔洪水的搏斗了。有人说羿射日实际上是人们与旱灾斗争的象征。而驱逐猛兽实质是指尧以武力消灭、兼并其它氏族部落,是平乱。
那时是原始社会的后期,人民种地,实际上是靠天(时)吃饭的,那么历法、节气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尧命羲氏、和氏敬奉上天,依日月星辰的行迹(规律)制定历法。将春、夏、秋、冬的时令谨慎地传达给各地百姓,这叫“敬授民时”。
《尚书•尧典》还记载:尧设立有百工(官)负责管理各行各业的事务,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于是各行各业都兴旺发达起来。
尧创设了四方氏族部落联盟(或称酋邦)首领(四岳)的联合议事制度,每当有什么大的事情需要决策时,尧通常跟四岳商议。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尧还在“通衢”上设“诽谤木”(见《淮南子•主术训》),天下百姓,若是对帝(政府)有什么不满的都可以记在上面。今天,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华表,不过已很少人知道,华表的意义及前身正是尧所立的“诽谤木”。
尧说:“唉!四岳,现在天下滚滚洪水漫天而来,浩浩然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百姓都忧心如焚,有谁能受命去治理呢?”首领们都推荐(崇伯)鲧(取代共工),尧以为鲧不可以(不行),但四岳们说试试再说吧,于是尧让鲧去治水,让共工改做工师。结果,“共工果淫辟”,而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史纪•五帝本纪》)
尧老了,一次尧对四岳说:“唉!四岳,我现在在位已有七十年了,你们谁能接我的班啊?请举荐贤能之人,无论贵贱。”这时有个叫放齐的首领说:“你的儿子丹朱,挺合适。”尧说:“不行,那小子不成器。”(丹朱是尧的儿子,不肖。尧为教育他曾为其发明围棋,可连棋丹朱也下不好。)后来,四岳又一致推举舜。尧说:“哦,这个人我听说过。让我来考察考察他吧!”尧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又让九个儿子去与舜相处,以“观其外”。结果舜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后来尧又通过让舜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来考察他,最后尧很满意,决定将天子位让给舜。
尧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纪•五帝本纪》)
这样尧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舜。后来舜也仿效尧,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是传给禹。禹呢,同样将帝位传给了伯益。这种“传贤不传子,选贤任能”的制度,便是历史上常为人称道的“禅让制”。这种社会也被儒家叫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尧让位28年后死去,舜在三年丧期过后,践天子位,正式称帝。
做为人君,尧一生的品德,功绩可谓极也。孔子生平所述,赞美的东西寥寥可数。周朝的文化、礼乐制度,一也;舜作的音乐《韶》,二也;他的好学生颜回,三也。而最使孔子不惜辞藻,倾心赞美的便是尧了。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是五蠹吗?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②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④之,使王天下⑤,号之曰⑥有巢氏。民食果蛤⑦,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⑧以化腥臊,而民说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⑩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⑾。近古之世,桀纣⑿暴乱而汤武⒀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⒁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⒂、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⒃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⒄,不法常可⒅,论⒆世之事,因为之备⒇。宋21人有耕者,田中有株22,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23而守株,冀24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25为宋国26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27不耕,草木之实足食28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29也,不事力而养足30,
注释:
本文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共22卷55篇。
②〔不胜〕力不能敌。
③〔作〕兴起、出现。
④〔悦〕喜欢。
⑤〔王(wàng)天下〕统治天下,为天下之王。
⑥〔号之曰〕称之为。
⑦〔果(luǒ)(bàng)蛤(gé)〕木实、瓜类、蚌蛤。,同“蚌”。蛤,蛤蜊,似蚌而圆。
⑧〔钻燧(suì)取火〕钻燧木以取得火种。燧,用以钻火之木材。
⑨〔说(yuè)〕通“悦”。
⑩〔中古〕指距秦较远之时。
⑾〔鲧(gǔn)禹决渎(dú)〕鲧和禹挖河(泄水)。鲧,禹(夏朝开国之君)之父。决,开挖。渎,水道,沟渠。古以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在山东入海)为四渎。传说鲧治水以堙(yīn,塞)为主,九年无功,被舜杀死;禹改用疏导之法,十三年水患始息。与本文所记有别。
⑿〔桀(jié)纣(zhòu)〕桀,夏朝末代之暴君。纣,商朝末代之暴君。
⒀〔汤武〕汤,殷朝开国之君。武,武王,周朝开国之君。
⒁〔夏后氏〕夏朝开国之君禹。后,君主。
⒂〔尧舜〕夏朝以前有盛名之二君主,尧传舜,舜传禹。
⒃〔新圣〕新兴帝王。
⒄〔期修古〕期,希求。修,习,治。修古,学习古法。
⒅〔法常可〕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
⒆〔论〕研讨。
⒇〔因为之备〕从而为之作准备,采取措施。因,依,按照。备,采取措施。
21〔宋〕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22〔株〕树橛子。
23〔释其耒(lěi)〕释,放下。耒,农具,状如木叉。
24〔冀〕希望。
25〔身〕本身,自己。
26〔国〕指全国之人。
27〔丈夫〕指男丁。
28〔足食〕足够吃。
29〔衣(yì)〕动词,穿。
30〔不事力而养足〕不从事劳动,而衣食充足。养,供养。
人民少而财①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②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③。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④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⑤薄,故民争;虽倍赏⑥累罚⑦而不免于乱。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⑧,采椽不斫⑨,粝粢之食⑩,藜藿之羹⑾,冬日麑⑿裘,夏日葛⒀衣,虽监门⒁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⒂以为民先⒃,股无胈⒄,胫⒅不生毛,虽臣虏⒆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⒇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21也;今之县令22,一日身死24,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25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26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27者,膢腊28而相遗29以水;泽居苦水30者,买庸而决窦31。故饥岁之春32,幼弟不饷33,穰岁34之秋,疏客35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是以古之易36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37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38也,重争土橐39,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40,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41,称俗42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43。
古者文王处丰镐44之间,地方百里45,行仁义而怀西戎46,遂王天下。徐偃王47处汉东48,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49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50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 51 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注释:
①〔财〕财货,物资。
②〔厚赏〕丰厚之赏赐。
③〔自治〕自然就不乱。
④〔大父〕祖父。
⑤〔供养〕享用之物。
⑥〔倍赏〕加倍赏赐。
⑦〔累罚〕屡次惩罚。
⑧〔茅茨(cí)不剪〕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
⑨〔采椽不斫(zhuó)〕柞(zuò)木做屋椽,而且不加雕饰。斫,原作,加工。
⑩〔粝(lì)粢(zī)之食〕粗粮饭。粝,粗米。粢,小米。
⑾〔藜(lí)藿(huò)之羹〕野菜汤。藜,藿,皆草名。羹,带汤的蔬菜食品。
⑿〔麑(ní)〕小鹿。
⒀〔葛〕麻布。
⒁〔监门〕看门之人。
⒂〔臿(chā)〕掘土工具,锹。
⒃〔为民先〕带头干。
⒄〔股无胈(bá)〕大股上没有毛。胈,股上之毛。
⒅〔胫〕小腿。
⒆〔臣虏〕奴隶。
⒇〔让天子〕指尧舜禅(shàn)让。
21〔不足多〕不值得赞扬。多,赞美。
22〔县令〕一县之长。
23〔一日身死〕一旦死了。
24〔絜(xié)驾〕套车,此处指乘车,意为仍然阔气。絜,约束。
25〔轻辞〕轻易辞谢,以辞为轻易。
26〔实〕实际情况。
27〔山居而谷汲〕住在山中(高处)而自谷中(低处)汲水。谷,山涧。
28〔膢(lóu)腊(là)〕祭名。膢,二月祭,祭饮食之神。腊,腊月祭,祭百神。
29〔遗(wèi)〕馈赠。因得水难。
30〔泽居苦水〕住在洼地,苦于水涝。
31〔买庸而决窦〕雇人掘水道排水。窦,通水之路。
32〔春〕其时青黄不接,为缺粮季节。
33〔幼弟不饷〕虽幼弟之亲,亦不予之食。
34〔穰(ráng)岁〕丰年。
35〔疏客〕关系不深之客。
36〔易〕轻视。
37〔鄙〕低下,粗俗。
38〔势薄〕(天子)权势轻微。
39〔土橐(tuó)〕高职位。另一说,土,应作“士”,同“仕”,作官;橐,通“托”,托身于诸侯。
40〔为之政〕为政,行政。
41〔戾(lì)〕暴戾,残暴。
42〔称(chèn)俗〕适合世情。称,适合。
43〔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情况因时世不同而有异,措施应适合于当前时世的情况。
44〔丰镐(hào)〕二地名,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45〔地方百里〕占有之区域,方圆百里。
46〔怀西戎〕安抚西方各民族,使之归顺。怀,感化,安慰。
47〔徐偃王〕西周穆王时徐国国君,据今安徽省泗县一带。
48〔汉东〕汉水之东。
49〔割地而朝〕割地予徐而朝见徐偃王。
50〔荆文王〕楚文王。荆,楚之别称。楚文王在春秋时,与徐偃王不同时,有人认为“荆文王”的“文”是衍文。究竟是哪一个楚王,不可考。
51〔用于古〕适用于古代,古代可行。
当舜之时,有苗①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②,非道也。”乃修教③三年,执干戚舞④,有苗乃服。共工⑤之战,铁短者及乎敌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⑦,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⑧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⑨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⑩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⑾。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⑿,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⒀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⒁徐鲁之力,使敌万乘⒂,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①〔有苗〕舜时一部落,亦称三苗。有,助词,无义。
②〔上德不厚而行武〕在上位者德行微薄,而使用武力。上,指帝王。
③〔修教〕修整教化,推行教化。
④〔执干戚舞〕手持干戚而舞。干,盾;戚,斧;皆兵器。执之舞,化武器为舞具也。
⑤〔共工〕传说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其后人以官为姓,世居江淮间。战争之史实不详。
⑥〔铁(xiān)短者及乎敌〕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锸一类兵器。
⑦〔竞于道德〕争以道德相高。下文“逐”“争”义同。
⑧〔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以善外交辞令著名。
⑨〔辩〕言辞巧妙。
⑩〔非斯言所谓〕与你所说并非一回事。
⑾〔去门十里以为界〕以距鲁都城门十里处为国界。言所侵甚多。
⑿〔削〕土地减少(被侵占)。
⒀〔非所以持国〕不是可以用来管理国家的。
⒁〔循〕依照。
⒂〔使敌万乘〕用来抵挡大国(的侵略)。使,用。万乘,一万辆兵车,指大国。乘,四匹马驾一辆兵车。
本文是体现韩非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内容是根据他对古今社会不断变迁的看法,论述法治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态度。韩非的议论,深刻周密,不尚空谈,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归纳出结论,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上古时期,人很少,但是野兽众多,人们斗不过野兽虫蛇。这时出现一位圣人,他用树木搭了屋子让人躲避鸟兽的伤害。人们很高兴,便拥护他为王,称之为“有巢氏”。人们当时吃的水果和蚌蛤由于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许多人生病了。这时候又出现一位圣人,他用钻木取火的方法驱除了腥臭,人们很高兴,便拥护他为王,称他为“燧人氏”。在中古时期,各地都有汛情,鲧、禹负责疏通河道。近古时代,桀、纣暴政,而汤,武起兵讨伐。到了夏朝,如果还有用钻木取火过日子的人,一定会被鲧、禹所取笑。到了殷、周,如果还有人以疏通河道为己任,那一定会被汤,武所取笑了。到了如今,如果还有人效仿尧、舜、汤、武、禹的做法,那一定会被新的圣人所取笑。所以圣人不指望着墨守成规来制定如今政治的措施与做法。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颗树,有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树上,折断了脖子而死,因为这样,所以他放下手中的农具整日守在树旁,希望还可以捡到现成的兔子,这种事当然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了,因此他也被宋过人耻笑,如今按照从前的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智力百姓,和守柱待兔没有两样。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译:古代男人其实并不耕种,光靠植物的果实已经足够填饱肚子。妇女也不用织衣物,靠兽皮就足够穿带。不用很费力就可以满足生活。人口少,资产却有剩余,所以没有纠纷。所以根本就不用厚赏与重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可以自己管好自己。而如今,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已经很普通,家里的每个孩子又会有五个孩子,老人还没有去世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人口众多而资产很少,尽管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就是人们之间产生纠纷的原因。虽然加重赏罚,但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 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 股无 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 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 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 非高也, 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们住的是不曾裁剪的茅屋,连木橼都没有砍的很平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藿之羹”(我晕,不知道这是啥- -b也许是藿菜煮的汤。。)冬天穿鹿皮,下天穿麻衣;就算是现在看大门的人,也不会比这再差了。禹治理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干的比谁都累(好象应该翻译成带领大家耕作 ~)大腿已经瘦的不像样子,小腿累的“不生毛”(郁闷,又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的),就算是给人做下人的,也不会比这再苦了。这么说来,古代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别人,不过是解下看门人的贫困和下人的劳苦而已;所以在那时候让位并不值得称赞什么。如今的小县令,如果有一天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可以有马车坐,所以别人自然特别重视。所以人如果让位,很随便的就可以辞去以前皇帝的职务,但是却很难舍得如今县令的职务,这也是因为待遇不同。居住在山上,需要下谷中打水过日子的人,过年的时候以水作为礼品相赠。居住在池泽中深受水害的人,却要花钱雇人来排水。所以在灾害严重的年头,自己的小弟来都不可以管饭,而丰收的时候,就算是不太熟悉的人也务必招待。然而这并不代表疏远弟弟喜欢不熟悉的人。是由于资产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从前的人不重视财务,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比现在仁义,而是由于资产充裕。如今的人争夺资产,也不是因为比以前的人卑鄙,而是由于资产太少了。轻易辞去天子的职位,并非人格多么高尚,而是由于待遇不好;如今的人争争夺权位,不是因为品格低劣,而是因为待遇好。所以圣人以资产多少,利益薄厚来制定政策,所以重赏轻罚不代表仁慈,重罚轻赏也不代表暴戾,能符合大众就好了。所以政事要根据实际来制定,才是最适合时世的制度
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 举兵伐 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 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 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 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 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文王本在丰、镐一代,方圆不过百里,施行认义却感动了“西戎”(西面的人?或者西面的少数民族。。。)得以统治天下。 徐偃王则在汉东一代,方圆也不过五百里,施行仁义。向他割地进贡的国家竟有三十六个。文王怕徐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起兵讨伐,灭了徐国。文王施行仁义而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却得到个丧国的结果,所以仁义使用于古代而不使用于今日。所以说:随着时代改变政治手法也需要改变。在舜做皇帝时,苗族人不臣服,禹主张起兵讨伐。舜却说:“不行。品德的教育还没有开展就起兵讨伐,这不合情理”于是教育了三年,拿着枪与盾跳舞,苗人才臣服。共工之战的时候,兵器短的人容易受到攻击,盔甲不够坚固的人更容易伤及身体。也就是说,这种拿着枪与盾跳舞实行德教的政治手法已经在今天不在适用。所以说:随着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改变。上古的时候在道德上争高下,中期以智谋争高下,而如今却以气力争高下。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的使者子贡去说服齐国。齐人说:“你说的话不是不巧妙,但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那些。”然后举兵攻打鲁国,把国界扩张到离鲁都城门十里的地方。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依然灭亡了,子贡的话很巧妙但鲁国却失去了土地。换句话说,仁义与智谋不是治国之本。如果抛弃偃王的仁义以即子贡的辩论,以徐/鲁本国的势力去抵抗强敌。那么齐/荆也不会那么容易得逞了。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就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古今的风俗不同,新旧的政治措施也不会相同。如果想以宽大和缓的政策来治理急剧变化时代的人民,就会像没有僵绳与马鞭就去驯服烈马一样(困难)。这就是不理智产生的祸患。如今,儒家墨家都称赞从前的天子仁爱天下,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似乎应该是:如父母看待孩子一样看待人民)。究竟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司寇行刑的时候,天子会下令停止演奏曲乐;听到决定采用死刑的报告,天子会难过的掉泪”这些举动都是从前天子所为。如果君臣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天下就会太平无事,那么说来,真正的父子之间就没有纠纷了吗?人的感情,没有比父母情谊更重的了,大家都看见了,感情深厚未必就一定和睦,(天子对臣民)就算感情深厚,难道就能保证太平和睦吗?如今看来,从前天子对臣民感情再深厚,也不会超过父母对子女,子女都不一定会不会违背父母,更何况一国之治呢?而且行刑的时候天子痛哭,这不过是为了表现仁爱之心罢了,并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流泪不想用刑,这是仁;然而难过归难过,刑还是要行的,这才是法。天子更侧重的是法,而不是痛哭,所以很明显,仁义并不可以作为智力国家的办法 .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再说人民固然是屈服于势力,很少有人是感怀于任意。孔子是天下(也许是第一的意思?)圣人,在各地修身养性,弘扬儒道,可是各地赞扬他仁义崇高,甘愿为他做事的只有七十几个人。重仁的人实在少的可怜,重义的人也实在难得。这就是为什么,天下这么大,而能甘愿为其(孔子)办事的人只有七十来个人了,而能宣扬仁义道德的人却只有孔子一人。鲁哀公并不是什么仁义之君,南面而坐统治国家,国内的人民没有敢不臣服的,还是权势更容易让人臣服,所以仁义的孔子反而做了鲁哀公的臣子。孔子当然不时看重他的仁义,而是臣服于他的权势。如果论仁义的话,孔子当然不会听鲁哀公的,但是由于权势,鲁哀公就可以让孔子俯首称臣。如今学者们说的天子,不必利用权势,只要履行仁义便可以治理国家,那就是要求当今天子能像孔子一样,人民像孔子的弟子一样,这当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生他的气,他不改悔,乡亲责怪他,他也不动摇,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以父母的情谊,乡亲的作风,师长的智慧,三项加到一起都不能使其动心,缺点依然不改。知道地方长官带兵来执法,搜捕坏人(犯人),然后才会因为恐惧而改掉恶习,注意自己的作为。所以只靠父母的慈爱并不足以教子,一定要依靠执法人员,所以人们受到慈爱会骄纵,受到权威才会听信(信服)。十仞(七十余尺)高城墙,梯季(我猜是善于攀高的人)也不能越过,是因为太陡峭了。千仞高的山川,就算是瘸腿的羊也可轻易上去,这是因为道路平坦的缘故。所以英明的君主应该严格执法执刑。寻常的布匹,就算一般人也不会舍得(意思是也想拿。。);而正在冶炼之中的金子(不一定准),就算是岛贼也不会伸手去拿。一定不会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不容易死心;一定会烫到手的话,就算是金子也不会有人去拿。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要严法。所以奖赏的时候要厚重而且一定要诚信(兑现),让人们向往利益(而争取奖赏);惩罚一定要重而坚决,使人们害怕惩罚;法律一定要规范/统一(如一就是只用中央一种法。。不知道白话怎么翻译比较好,)而牢固,让人们都学习认知法律。所以君主奖赏别人的时候不可改变,刑罚的时候也不可赦免。得到奖赏的人得到夸奖,得到惩罚的人同时也会遭到批评,这样一来无论贤者与小人都会尽力做事了。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如今不一样了。以有功劳而进爵的人,大家鄙视他做官(认为他做官是不应当的);以耕作而受到奖赏的人,大家会瞧不起他的家业;因为他不肯干预公事而疏远一个人,大家反而赞扬他的与世无争。因为犯法而受到惩罚的人,大家却夸奖他英勇。批评与称赞,奖赏与惩罚的评价,都正好相反了。所以法律遭到破坏,世道更加混乱。现在如果单纯的因为兄弟受到侵犯,就然去帮助(兄弟)反击的人,被大家说成正直,因为朋友受到侮辱,必然去寻仇的人,被大家看成忠贞。正直,忠贞是有了,然而上面定的法律却已经遭到侵犯了。人们重视正直与忠贞的行为,却忽视了法律,这就是为什么官吏管不住以勇犯禁的人的原因了。不用费力就吃穿不愁,大家说他有能力;不用立下战功就功名显赫,大家说他有才能。能力和才能是有了。但是兵力也弱了,土地也荒废了。这样,自私的做法会得逞,而国家的利益却没有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通“罹”法离法,犯法者罪,而诸先生诸先生,众儒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通“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疑衍有直躬直躬,以其行称其人,其父窃羊,而谒这里是报案的意思之吏。令尹曰:“杀之代直躬!”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我自己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匹夫之行,个人德行,而求致获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儒生利用文献 扰乱法纪,游侠用武力违反法禁,而天子却对他们以礼相待,这就是乱的根本原因了。叛离法律的人该定罚,而儒生们却用文献来得取功名;犯了法
笠翁对韵的原文
作品名称:笠翁对韵、作品别名:笠翁对偶、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品出处:笠翁对韵、文学体裁:韵文、作?者:李渔。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 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茸茸。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兴汉推马武,谏夏著龙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笔,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晕微酡琼杏颊,香尘浅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恨积湘江。
四、支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菹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瑶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赀。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焰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麟儿。禹庙千年垂橘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释义
流涕策:西汉贾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断肠诗: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相传其对婚姻不满,故诗词多幽愤哀伤情调,后人辑有《断肠诗集》、《断肠词集》传世。
云中:汉代北方有云中郡。垂橘柚:唐杜甫《禹庙》诗:“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茅茨:以土为阶,以茅为屋。《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湘竹:湘妃竹,又名斑竹。
扩展资料: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笠翁对韵
1、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2、翻译: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了天下。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国,便灭掉了它。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了自己的国家。
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准备去征伐它,舜说:“不行。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于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德教,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苗族才归顺了。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固的伤到自己的身体,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
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国。齐国人说:“你的话不是说得没有道理,可是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这些话所说的道理。”便起兵攻打鲁国,直到距离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所以说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了,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国的国土削减了。都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办法。抛掉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让制的性质
下一篇: 中国远古时代那些相似的历史人物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