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其中“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但是在汉代(东汉)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中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种下了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思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下一句是?
1.舜不敬而娶
2.舜不告而娶
正确答案:舜不告而娶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两句是“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古代有三大不孝: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要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放到现代就是说,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因为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衣食无忧。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里就是赵岐就把孟子的意思给曲解了,很明显,赵岐的意思是没有后代则是对长辈的不尊重、不孝顺。而且照赵岐的看法,“无后”排在前两种不孝的后面,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不过,虽然赵岐与孟子的话有分歧,但是弘扬孝道精神,在现代也是有必要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会感叹人是为什么活着呢?答案纷繁迷乱,更多人的生活里面,肯定是有家庭的影子影响着自己的人生,人都是有感情的,不可能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家庭是很多人温暖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
在家庭里面,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家传承的孝道文化,孝顺父母和长辈一直是大家传承的美德,毕竟每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孝敬老人也是必须做的,一说孝道,很多人就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大家真的了解这句话是啥意思吗?
无后为大
很多的家庭里面,大家都认为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延续子孙后代,才会有人把这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说成是生孩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被很多人当作圣人的孟子,听见大家会这么说,估计都要脸红半天,也会非常地生气。
“无后”这个词语理解成没有后代,也许是正确的解释,只是放在这句话里不是很对;这样一个有歧义的词语,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左传》里面说“ 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理惑论》里说“ 牟子 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於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 ”,从这两个文献的语句里面可以看出,“无后”既有没有后代的解释,也有没有落后的意思。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被人最终误解也是有原因的,古人在说孟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孔孟之道,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两个人也被称作儒家的两个圣人,《孟子》书里引用孔子说的一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里的无后就是说,最先开始做坏事的那个人,是没有后代的人吗?
同样都出自《孟子》这本书,很多人又联系到古代讲究的孝道,天然的就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理解成为没有后代的话,这是非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种曲解。
在孟子和孔子生活的年代,男女的婚嫁是非常的自由的,也没有后来那些所谓的贞节牌坊之类的事情,只是对于那些忠贞的人非常的鼓励,并没有特殊的推崇所有人都要这样做;其实现代 社会 里面,大家对于那些为了自己爱的人而终生孤独的人,也是非常具有敬意的,那是贞节牌坊吗?那是一段纯粹的爱意。
只是后来的很多人,把理学倡导的事情,曲解到孔子的身上,正如辜鸿铭说的一句“ 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 ”,有些语言可能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然而 社会 发展告诉大家,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面对生活,不要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把责任都推到古人身上,还说什么是古人的教导错了。
学习古人的语言时,要辩证地认识古人的思想是如何的,断章取义有时候是最大的毛病,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自身的智慧去学习古人的文化,那么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正的含义是啥呢?
不孝有三
其实在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无非是要弄清楚当时说话的语境,以及古人的所处身份是怎样的,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语句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孟子所处的时代,大家认为的孝是怎样的呢?
《礼记》里面说“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说“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孟子》说“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从此间种种的记载,可以看出,那时候讲最大的孝道,和生孩子没有一点点的关系,最大的孝顺是尊敬师长,就连奉养师长都没有尊敬重要。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名扬天下的名士,也不可能说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要有后代,当然了,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人伦之乐,也是一种孝顺,这种与孟子那种人心中的大孝相差甚远, 从孟子的言行来看,对于父母的孝顺,最大的孝是尊敬自己的父母。
《孟子》里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的无后应该是事后才来汇报的意思,舜作为一代帝王,在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时,就擅自做主娶了一个媳妇,这样的做法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不尊重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顺,如果事前报告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君子所为。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尊敬不尊敬,体现在对于父母的尊重程度上,就像古语里说“ 孝子乐其心,不违其志 ”,你要是让父母开开心心的,这样的孝顺才是有意义的,什么事情都自己擅自做主,尤其是结婚这种终身大事,好坏都是一辈子的影响,如果连这个招呼都不打,还提什么孝顺父母啊!
就算是现代 社会 ,结婚也是要告诉双方父母的,这是一种尊重,毕竟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丑媳妇也总要见公婆,穷女婿终要见丈母娘,不可能一辈子都是两个人过的,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要走亲访友的,结婚还是要做好父母的工作,得到他们的祝福才是完美的婚姻,组成的家庭也才是一个美好的家庭。
结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多人口中的名言,然而许多古人留下的传统美德,在大家的传颂中,改变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最好能充分的了解一下,自己有足够的理解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才会更好的吸收那些道理。
断章取义是最不可取的,曲解含义的理解而后传播是很不好的一个示范,古人的许多思想都是非常好的总结,如果不想被一些误解带偏,就需要自己好好的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不要被那些曲解给误导,让古代的那些名言成为你人生的另一种智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舜的故事
下一篇: 尧舜禹尧舜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