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一直有上古诸帝乘龙的记载,例如《史记》中记载“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大戴礼记》中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甚至在史书中还记载了上古时两个专门的养龙家族,一个是帝舜时期的豢龙氏,名叫董父。另一个是夏朝孔甲时期的御龙氏,名叫刘累(见于《左传》)。可见,在上古时期,龙并非像后世那样神秘,而是与人类朝夕相处,甚至能被人类驯养的动物。
养龙家族
对于史书中有关上古龙的记载,后世一直存在疑问,甚至斥之“如此传豢龙语极荒唐”。现代人则普遍认为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由多种动物拟合而成。史学界考证龙的形象应当起源于黄帝的釜山合符,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从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图腾-龙。
神龙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龙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史书中这些上古时代有关乘龙和养龙的记载难道都是虚构的么?
小编以为:史书中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只不过上古时期对龙的定义显然要宽泛的多,很多现实动物都被称之为龙,这些称呼其实至今仍在流传,比如蛇被称为小龙,鳄鱼被称为鼍龙,甚至骏马也被称之为飞龙。那么上古时期养龙家族豢养的究竟是什么动物呢?小编梳理了一下,目前主要有巨蟒、鳄鱼和骏马这三种争议。
巨蟒
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是巨蟒。原因在于:
1)在古代巨蟒被称为龙,《赤雅》中记载“蛇过三十丈者皆称龙”,当然《赤雅》是明代著作,用来说明上古时期龙蛇同属有些牵强,但《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西山经》记载钟山之子“人面而龙身”,《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人面蛇身”,可见龙身和蛇身在《山海经》中也是一致的。另外,在古代龙袍和蟒袍只有爪的数量区别,并无类属之分。
巨蟒
2)在内蒙古赤峰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红山玉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更近于蟒蛇,这说明龙应当是以蟒蛇为原型的,因此上古时期认巨蟒为龙很合理。
红山玉龙
3)上古时期,中原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多亚热带动植物,有巨蟒生存,为驯养巨蟒提供了客观条件。蟒蛇也比较适合人工驯养,现今巴西和非洲许多地方仍然有养蟒蛇的传统,用作看家护院。《山海经》也有养蛇的记载:“黑齿国,……,为人黑,食稻使蛇”。
鳄鱼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上是鳄鱼。原因在于:
1)鳄鱼又称鼍,自古就属于龙种,俗称土龙,猪婆龙。
鳄鱼
2)上古龙的形象更近于鳄鱼,在濮阳县城出土的仰韶时期的墓葬中(距今约6000年,疑为颛顼墓)有贝壳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龙图案与鳄鱼即为相似,尤其是图案中的龙的前爪是五爪,后爪是四爪,跟鳄鱼一模一样,由此可证明该贝壳龙是以鳄鱼为原型。另外,秦汉以前出土的器物中龙的形象也更像鳄鱼而非巨蟒。
濮阳墓葬的贝壳龙
3)1000年前土耳其人曾使用过的东方农历十二生肖图,其中龙的形象为鳄鱼。
土耳其人使用过的十二生肖图
4)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盛产鳄鱼。山西汾水曾出土很多鳄的化石,定名为“汾河鳄”,《礼记》中也有洛阳一带产鳄的记载(“天子居明堂,……命渔师伐蛟、取鼍”),这为驯养鳄鱼提供了客观条件。驯养鳄鱼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供人在水上乘骑,例如《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 大起九师, 至于九江, 比鼋鼍以为梁”。
骏马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上是骏马。原因在于:
1)古籍中龙是马的一种,指野生的、特别高大的、跑得飞快的马。《周礼》记载“马八尺以上为龙”,屈原《离骚》直接称快马为“飞龙”,《拾遗记》称周穆王驾车的八马为八龙。
八骏图
2)考古显示,在6000年前左右,华夏开始驯化野马,夏朝时已经开始将马运用于战争,出现了战车(见于《甘誓》)。可见,野马驯化时间与豢龙氏养龙的时间(帝舜)大体相符,表明豢龙氏驯养的实际就是野马,豢龙氏是有史记载的驯化野马的第一人。而将马匹用于军事的时间与御龙氏的时间(夏朝)大体相符,表明御龙氏更主要的贡献在于驾驭马的技术(即驯化战马),这也与“御”的本意相符。
马用于军事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要小编选的话,小编更倾向于认为上古龙为骏马。
1)上古龙的主要作用是供帝王骑乘,这三者中显然只有骏马最适合。其形象高大威猛,契合帝王的高贵气质和身份;能够负载豪华车驾奔跑如飞,行进间犹如腾云驾雾,非常适合帝王巡游摆酷;另外,马通人性,驯化后忠诚可靠,骑乘不容易出事故。
穆天子驾八骏巡游
反观巨蟒和鳄鱼这俩货,一个没腿,一个短腿,行进时贴着地皮,土里土气,而且没法挂载车驾,根本不适合作为骑乘工具,即使勉强骑乘也毫无气质可言,跟骏马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在存在骏马的情况下,谁会傻乎乎的选择骑乘这俩玩意?
2)考古认为中国最早驯养马的地方应在内蒙一代,时间约在6000多年前,然后在5500年前左右逐步扩展到中原一代,可见帝舜时期驯养马还是个新鲜玩意,驯养人才非常稀缺,而且最重要的是,马被驯化后可用于骑兵和战车(夏朝时中国已经有战车用于战场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此,无论从稀缺性还是战略性上看,一个优秀的驯马家族得到帝舜的看重是非常正常的。
反观蟒和鳄鱼,这俩作为中原土著,古人对之很熟悉,上古也有很多弄蛇养鳄高手,比如上文中的黑齿国人、蓐收等均会养蛇,上古一直有以鳄为名的部落,以捕鳄养鳄为生,因此上古会养蟒养鳄的家族根本不稀缺。而且蟒和鳄的战略价值不大,在战场上无法大规模运用,也就能作为食物或者图腾宠物用。因此从稀缺性还是战略性上看,养蟒养鳄的家族也不应该得到帝舜的看重。
荡魔天尊脚踏龟蛇
综上所述,虽然巨蟒和鳄鱼也冠以龙名,但应该不是上古时期豢龙氏和御龙氏驯养的龙,上古诸帝也不会骑乘巨蟒和鳄鱼遨游天下。只有骏马,在上古时才能得到诸帝的青睐,才是帝王眼中的那条龙。
豢龙氏考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①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②川,鬷夷氏其后也。’”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③,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
《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
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④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惟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
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
《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注释:
① 扰——此处指驯养。
②鬷 ——Zong综。夷,复姓。
③ 孔甲——夏帝名,禹后十四世。
④ 关龙逢——古史传说夏之贤臣。夏桀无道,为酒池糟丘。关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
御龙氏,豢龙氏
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后来夏朝出一个刘累,跟豢龙氏学习养龙,十分卖力地为帝孔甲养龙,孔甲见其技艺精良,就赐他为御龙氏。
关于上古人养龙的事,记载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原文是这样的:“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就是说舜帝的时期,有个叫董父的人,喜欢龙并养龙,给龙饮食,后来还让龙“服事”舜帝。后来夏朝的时候,有个叫孔甲的人,天帝赐给他一雄一雌两条龙,可是他不能养。最后雌龙死了,他还割龙肉来吃。
那么,上古时期,真的有人养过龙吗?我首先旗帜鲜明地表示,“养龙”这件事,是很不靠谱的,而且,龙这种动物,在上古时期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史上完全不可能出现龙这种动物。上古时期,也不可能出现这种动物。历朝历代的典籍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写。
比如《说文解字》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生物史上,能细能巨的动物可能有,但哪种动物“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呢?是两栖动物吗?不是的。再比如《本草纲目》上记载:“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简直是完全打破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从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哺乳类,龙身上都有,这可能吗?
此外,从上古时期到现在,也就几千年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在生物进化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也就是说,夏朝时期的动物,和我们现在的动物,应该是差不多的。我们现在没有龙这样的动物,那么上古也肯定没有龙这么动物。那么,为什么《左传》要煞有介事地写养龙这件事呢?
其实,《左传》写养龙,却不是真的在说养龙,而是借养龙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的内容很长。是先从鲁昭公写起来的。因为鲁国的卿大夫们“三桓”做大了(当然也是鲁昭公自己行为不检点),结果鲁昭公被赶出鲁国,四处逃亡,最后逃到晋国。晋国当时也已经出现了鲁国的情况,晋国国君也式微了,国家朝政由“六卿”轮流掌控。当时掌控晋国朝政的是魏献子。
这段话,就是魏献子和作为史官的蔡墨交流的时候说的。因为当时听人说有龙掉到地上被捉住了,魏献子就问蔡墨,不是说龙很聪明吗?怎么会被捉住呢?蔡墨说,不是龙聪明。是人聪明。魏献子又问,古代是不是有人养过龙?蔡墨说,是有人养过。然后就讲了上面咱们说过的豢龙氏和孔甲的故事。
显然,在这里,龙并非是真的龙,而是指代“国家”。蔡墨的意思是说,豢龙氏这样的大臣治理国家(养龙),但也尊奉君王,“以服事帝舜”就是这个意思。夏朝的孔甲呢?当时国家本来该是他的(“帝赐之乘龙”就是说,他的王位本来该是受命于天的),但认为他不会治理,所以他爹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孔甲的叔父),最后才传到孔甲身上。但是孔甲当王后,夏朝也跟着衰微了。后面说到孔甲把龙养死了,还吃龙肉,就是说这个意思。
不只是《左传》,其实历史上的很多史料,关于龙的记载,都有其象征意义,而且更多是“国家”的象征。比如《后汉书》记载:“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这里说龙从天上掉下来了,意思也就是说,由于灵帝乱政,汉王朝要灭亡了。(参考资料:《左传》《后汉书》)
在许多中国古代典籍中,特别是《左传》和《史记》中,都提到夏王孔贾只在位九年。然而,在这期间,他做了一件大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外界也充满了好奇,那就是孔贾在古籍中养龙。现在许多科学家仍然怀疑孔佳养了一条龙。它真的是一条龙吗?这个奇怪的生物是什么?
据说天地两条龙得到了四件盔甲。那时候,龙是非常罕见的。对孔佳来说,龙的数量特别稀少。为了让龙活下来,他从民间招募人才,希望有人能帮他保住这些龙的性命。于是他找到了刘磊。
我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一条龙死了。那时候是个大罪案。他不敢告诉孔佳,于是给孔佳做了一道美味的菜。孔佳吃的时候,觉得好吃,难忘,就让刘磊给他做同样的菜。面对孔佳的要求,刘磊再也杀不出一条龙给孔佳吃。他想不出办法,就跑了。这是孔贾养龙的故事。故事中提到的龙真的是古代传说中的龙吗?
有人认为夏、商、西周时期,人类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有很多地方人不能去。例如原始森林和高山河流,可能有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生物。也许他们中间有龙。孔佳得到的可能是传说中的龙。毕竟,龙是传说中的生物。我们无法证实它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6500万年前地球上没有真正灭绝的恐龙,也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巨人。它消失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这些动物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气候变化使它们难以适应,只能在地球上消失。
当时的古籍记载,孔贾养的一条龙可能不是传说中的龙,而是另一种生物。史料中的记载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否则不记入史册。这些都是几千年前的故事,所以我们无法研究真实性。毕竟,世界太大了,我们无法决定世界上有没有龙!
说到上古时期的夏朝其实真的很久远了,再说到龙好像这个东西在神话中是经常出现的,但是是不是真的我们还是要打个问号的,但是话说好像有资料记载在上古时期的夏朝是有真人养过龙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图腾,一直被后世各种神话,以致至今没有人能确定“龙”这种物种是否真实存在,甚至还可以被人饲养?
其实,龙不仅在上古伏羲氏就开始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而且关于龙的记载一直散见于各种正史当中,甚至在近代也有人说亲眼见过龙的。
目前有关龙的最早的记载是夏朝时期。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因为皇帝孔甲在位期间,“不正宫廷,不务德政”,还不听从大臣的劝谏,上天就降下一雌一雄两条龙,以示警戒。
我国正史中记载有关龙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龙重大出现,《清史稿》记载最多,达八十多次。
在近代,有关龙的记载也不少,最有名的莫过于“营口坠龙”事件了。
但是,因为龙这种物种在现实中实在罕见,并且形状又没有固定的说法,所以成为历代人们争论不休且一直无解的话题。
传说古代养龙,有专门的人才,国家设立专门的官职。
据说在帝舜时期,有一个叫董父的人非常擅长养龙,据说,他能把龙驯服,使龙不仅拉车还能表演舞蹈,这事被舜知道后,舜就提拔他专门养龙,赐名豢龙氏,豢龙氏的意思就是养龙的人。
夏朝是个争议很大的历史时期,但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中,有这样一段有关养龙的记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由此可见,夏朝不仅出现过龙,还出现了一名养龙的人,这个人叫刘累。那么,刘累养龙的经过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夏朝有一位迷信鬼神的帝王叫孔甲,把个国家治理的乌烟瘴气,但是他也不当一回事,以为只要好好祭祀神明,神明自然会保佑他统治无忧。
有一天,上天忽然降下两条神龙,一雄一雌。本来上天是要警示孔甲要勤奋管理朝政,可是孔甲以为是自己诚心祭祀神仙,感动了神明。
所以,天降祥瑞。孔甲很高兴,想让神龙留在自己身边,但一时又找不到会养龙的人。
于是,孔甲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豢龙氏的后人,结果还真有一个唐陶氏的后人叫刘累的,他瞅准商机,认为自己氏族复兴的机会来了,便自告奋勇,愿意为孔甲养龙。
孔甲一听刘累会养龙、驯龙,自然是十分高兴,就赐姓给刘累,命他姓御龙氏,还赏给他一块大大的封地。
可是,据说这刘累养龙的技术倒还不错,把两条龙饲养的又大又壮,可是驯龙的手段实在一般。
况且,龙实在不是一种容易驯服的生物,没过多久,一条雌龙便被刘累折腾死了。
这可把刘累吓坏了,要是被孔甲知道了,可是株连九族的大事,自己的小命也就难保了。
为了把这事隐瞒下来,刘累想了一个馊主意,他把雌龙肉剁成酱,献给孔甲吃。可不曾想,这龙肉味道特别鲜美,孔甲还吃上瘾了,又派人去找刘累,命他多多献上肉酱。
这下可把刘累难住了,他不敢杀死雄龙,可上哪去找那些龙的肉酱呐?
他又怕孔甲派人来视察,发现雌龙已经死掉的消息,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他收拾好行李,赶紧撒丫子溜了。据说逃到了鲁县,即现今的河南鲁山县。
由此可见,夏朝不仅有养龙的历史记载,而且龙肉还相当美味。
这段历史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非常详细,且不论是否真有其事,但是《史记》作为相对严肃的史书来说,司马迁应该不会信口开河。
《左传》中也常有“龙”的描述,据后人推测,刘累养的龙可能是上古时期仍然存在的恐龙或者某种巨型水兽,只不过随着生物圈的破坏,后来这种叫“龙”生物已经灭绝了。
这世界到底有没有龙,目前仍然没有定论。但是,在上古时代的夏朝,养龙的历史的确是有记载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5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王母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