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神农氏与炎帝是什么关系

历史典故 2023-07-18 17:29:29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简介:神农鞭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我们的古人,世世代代都用草药治病。可是人们怎样晓得各种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呢?
这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神农氏了,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神,还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敬的医药之神。神话故事中,神农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辨别药性,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珑玉体内的肝肺肠胃给化解了。他还有一条叫做“赭鞭”的神鞭,用它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药。
这些草药经赭鞭一抽打,有毒无毒,是寒是温,各种药性自然表现出来了。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成为美丽动人的佳话,千百年流传至今。
可是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次,神农在山中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他的肠子一截一截烂断了。这位伟大的医药之神,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纪念着他。
传说山西太原附近有个神釜冈,那里还存放着神农尝药时用过的鼎。又说在咸阳的山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神农鞭药的地方,那地方名叫“神农原”或“草药山”。
这篇神话故事,据古籍中有关材料编写。《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咸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由于有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神农便成了医药之祖,受到人民的爱戴。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吗?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羲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达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名石年,烈山氏,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因起于烈山,所以又号为烈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会人很少而禽兽很多,所以都吃禽兽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时候人民很多而禽兽已经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据天时、地利,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彻底解决了人民的饥饿,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赞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后世继位的帝王称之曰:炎帝神农氏“姜某某”,后世继位为帝王者仍沿用炎帝神农氏番号。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听詙,生子二:长帝临魁、次桂。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生帝承,炎帝神农氏姜承生帝明、仲贤、希文,炎帝神农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农氏姜宜生帝来,炎帝神农氏姜来生帝裹,帝神农氏姜裹生节茎,节茎生克、戏,戏生炎帝神农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传至八帝至炎帝神农氏榆罔(炎帝神农氏榆罔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孙)。炎帝烈山氏姜石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榆罔:姜姓,故全称曰炎帝神农氏姜榆罔。乃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十世孙,炎帝神农氏姜裹之曾孙,是继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后的第八位帝王,与黄帝公孙轩辕同时代人。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居于空桑,后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以蚩尤最为暴虐,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势力已经衰弱,没有能力进行征伐,于是被迫居于涿鹿,诸侯公孙轩辕实懋圣德,平定了天下暴乱,所以诸侯都归顺了他,所以公孙轩辕代替了炎帝神农氏姜榆罔而治理天下为天子。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降封于洛,耻于受封,遂迁于潇湘茶乡之尾(故崩葬于潇湘茶乡之尾,当地民众仍以帝王之礼厚葬了他,今湖南茶陵的炎帝陵。故陕西宝鸡有炎帝陵,我经过历史古籍及文脉推断赞同后此为第一代炎帝烈山氏(神农氏)姜石年的陵墓。山西高平有炎帝陵,河南商丘有炎帝陵,湖北随州有炎帝陵,当为另六位炎帝神农氏某三位帝王的陵墓。炎帝神农氏姜榆罔之七世孙伯夷在尧帝身边担任四岳官职,即天下四方诸侯统领。在舜帝身边担任秩宗官职,典朕三礼。辅佐大禹帝平水土功劳甚大。为尧舜禹身边的股肱重臣,故称之为吕侯,吕即“脊梁”也。封地为吕国,为中华吕氏始祖。

炎帝和神农是一个人吗?

炎帝和神农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一问题在历史上并无定论,存在争议。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和神农是同一个人;另一种说法则表示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说法一: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度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说法二:

历史上关于炎帝的记载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

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扩展资料:

重要贡献:

1、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2、立市廛,首辟市场。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3、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4、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5、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炎帝

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

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争论不休,大抵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湖南的炎帝陵以炎帝尝百草为实证;

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

众所周知,中华上古时代,传说也好,神话也罢,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此类称号不绝于耳。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称号并不是指一个人。像伏羲,女娲,神农(氏)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绝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之所以,后世成为对一个人单独的称呼。比如,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例子。

那么如此看来,上古那些个伏羲,女娲,神农(氏)、炎帝、黄帝很有可能是他们所在政权、部落对所有首领的统称。既可指单个,又可指部落首领,也可指氏族。

那么,问题来了。炎帝、神农(氏)它们分别是哪个部落的统称或者个人?这个问题是我们需要探究的。

【A.神农氏考】

我们固有的认知,一般认为神农是伏羲之后的部落首领,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关于神农(氏),古代史籍是这样记载的:

1《史记.五帝本纪》中讲,黄帝时,“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2《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

3《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

4《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

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

5《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

6《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7.司马贞《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凡此种种,尽管各家说法不一,各家有各家之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神农氏,是部落氏族名字;神农是对所有首领的统称;神农氏有可能是炎帝(炎帝是尊号);神农氏与烈山氏有很大关系。

【B炎帝考】

炎帝,自古以来是尊号。一般固有认知认为,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炎帝的主要功绩有,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

不难看出,炎帝很多事迹与神农氏不谋而合,他们是同一个部落首领的统称。但司马迁《史记》又记载,黄帝时,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显然这里所指炎帝与神农氏又不是一个人。

那么显而易见,结论是神农氏或许也称炎帝,但炎帝绝不是唯一的一个部族(或一个人)。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部族(或者人)也曾经称炎帝呢?剖析这个问题,需先从炎帝起源说起。

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晚期,华夏大地天灾人祸,政权衰败。是时,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湾一带的少典氏和有蟜氏却逐渐兴旺。为生存发展他们迁徙到秦岭的常羊山一带,发展和繁衍了“炎黄氏族”,并先后建立了起了炎帝政权和黄帝政权。

炎帝政权包含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1.炎帝魁隗氏政权

魁隗氏的远祖是燧人弇兹氏,魁隗氏的母亲是居住在常阳柱下史有蟜氏(方雷氏)女首领任姒,父亲是少典氏部落一名普通男子。史书上所谓“任姒为少典妃”,意思是在走婚时代。少典氏部落和有蟜氏部落是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就有了归功于神,称作“有神龙首,感生炎帝”的说法。

但毋庸置疑的是,有蟜氏(方雷氏)女首领任姒与少典氏部落的其中一名普通男子生了姜魁隗(又名柱,与他母亲的柱下史职责有关)。又因从小在姜水(今陕西秦岭北渭河流域宝鸡市岐山县境内)长大,便以姜为姓,称魁隗,号魁隗氏。

伏羲女娲氏政权内乱之际,魁隗联合赤水部族,先是入赘成了赤水部的大酋长,后北征伏羲女娲氏政权,建立炎帝魁隗氏政权,尊号炎帝。炎帝魁隗氏政权先后经魁隗、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帝,后被同族炎帝神农氏夺取帝位。

2.炎帝神农氏政权

神农氏先祖与魁隗氏先祖同源,早期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都以姜为姓。他们的先祖曾经是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同族魁隗氏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后,也一直居住在华阳地区,传10世。

据文献记载,烈山氏部落的女首领女登与少典部族男子生子姜羭纥,作为世传神农氏第10世,他先后成为了烈山氏部落的大酋长,又独身往各地各部落走访,先后考察了大小数百个部落,行程数千里,他学习和吸收各地的种植经验,声名远播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后来,姜羭纥趁炎帝魁隗氏内乱之机,依靠在中原地区的势力的强大,联合了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西征正式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号神农氏,尊号炎帝。

史书《商子通策》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可见当时社会环境的良好。作为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社会,炎帝神农氏能够发展良好,实际上这一切都有赖于神农氏姜羭纥和他的三个儿子。

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和四川部分地区)起初在关中西部发展神农氏的势力,后接替神农氏姜羭纥为炎帝神农氏第2任。

次子名叫姜居,封为连山氏,迁居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

三子名叫姜石年,封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今陕西渭南市至宝鸡市),成功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父亲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实际上,“神农”很多事迹,都是神农氏姜羭纥三子姜石年的功劳。

炎帝神农氏政权,先后经炎帝神农、炎帝临魁、炎帝姜承、炎帝姜明、炎帝姜宜、炎帝姜来、炎帝姜克,到第8任炎帝姜榆罔时,被黄帝轩辕氏政权灭亡。

那么问题又来了,《史记.五帝本纪》中讲,黄帝时,“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显而易见,这里的神农世衰,指的便是炎帝神农氏族,也就是姜榆罔执政的时代。那么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的炎帝就另有其人。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那时候代为征讨的就是黄帝政权,被征讨的对象是蚩尤。

那么 也就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指的是蚩尤。

【为什么蚩尤也叫炎帝】

众所周知,九黎蚩尤族的先祖是古三苗族人。古三苗族人迁徙的时候有一支便是起于漾水(今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北),就是蚩尤氏。与炎帝两个氏族一样,同出于漾水,所以以姜为姓。所以《路史》里面才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的说法。

<img p=""

那么既然蚩尤是姜姓,炎帝之裔,当时炎帝神农氏政权衰落,黄帝轩辕氏崛起,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氏为争夺领土版图,与自号轩辕氏的黄帝对抗,号炎帝也并无不可。(关于蚩尤也是炎帝,后文再论)

综合神农氏、炎帝政权综合来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伏羲,女娲,神农(氏)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绝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炎帝是尊号。华夏上古先后存在过炎帝魁隗氏政权、炎帝神农氏两个政权及炎帝蚩尤氏。所以说,神农氏一定是炎帝,但炎帝不一定只有神农氏。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显而易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