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根据协商,逊清皇室向民国移交了紫禁城外朝区域的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以及午门、东华门和西华门的所有权。前三殿北边的乾清、坤宁二宫、东西六宫,以及养心殿、宁寿宫、慈宁宫、上驷院、内务府等区域仍然归逊清皇室所有,平时从北边的神武门出入。
除了前三殿外,位于皇城之内的北海、中南海和社稷坛也移交给民国。中南海改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北海因为与中南海毗邻,所以并未向公众开放,袁世凯的“大太子”袁克定、外交总长陆徵祥等人先后居住在北海的团城、静心斋等地。社稷坛则在1915年改为中山公园。清室仍然保留天安门东边的太庙和紫禁城北边的景山。
1915年袁世凯策划称帝之前,曾经在当年九月成立了一个没挂招牌的”大典筹备处“,以朱启钤为处长。大典筹备处对故宫前三殿的建筑来了个大改名:太和殿改名为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为体元殿,保和殿改名为建极殿。
除了前三殿之外,紫禁城前朝地区其他一些殿阁也纷纷被改易新名:太和门改名为承运门,其左侧的贞德门改名缉熙门,内金水河南侧的熙和门、协和门改名为经文门、纬武门。
太和殿内景。上图是晚清时殿内的样子,中央为紫檀雕龙宝座,其上方悬挂着乾隆帝书写的“建极绥猷”匾额。下图是袁世凯改造之后的情景,乾隆匾额和清代宝座均被撤走,代以中西结合式宝座。宝座两侧的铜佛和中央的香炉是古物陈列所的展品。
按照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曾经对袁世凯称帝前太和殿内的布置做过描述:清代紫檀雕龙宝座被搬到仓库里,放上了袁氏的新宝座,外形如同西式靠背椅,又饰以中式雕龙,黄缎靠背中央绣着北洋时期的“虞书十二章”国徽。这把新宝座耗资40万元之巨。宝座左右各排列宝鼎三座、香炉三座,座后为九折雕龙嵌宝屏风,左右各置日月宝扇一对。
袁世凯认为自己是”火德“,因此其“中华帝国”崇尚红色。在实行帝制之前,对大典筹备处下令,前三殿一律换成红琉璃瓦。这应该是清朝灭亡后故宫所面临的第一次大改造,但是袁世凯称帝两个多月后便草草退位,“换红瓦”之举没有来得实行。
袁世凯当了八十三天”中华帝国洪宪皇帝“后暴毙,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故宫前三殿再度空置。1914年民国政府曾经在文华殿和武英殿开设了“古物陈列所”,展出从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等地运来的清宫文物。袁氏帝制失败后,前三殿一度也成为古物陈列所的展厅。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后,作为参战国的中国曾在北京举行庆祝仪式,11月14日在天安门前举行庆祝大会,11月28日大总统徐世昌在太和殿前广场举行胜利阅兵,并鸣礼炮108响。
1922年直系力量在直奉战争中获胜,黎元洪当上总统,开始重建被袁世凯解散近十年的国会。当时的国会会场设在宣武门内的象来街,前清资政院的旧址内,这也是民国初年的国会所在地,1913年曾经由德国设计师罗克格设计了议会大厅,但是规模不大。因此曹锟政府产生了把故宫前三殿改造为国会新议场的念头,并在1923年2月委托上海通义洋行的瑞典籍建筑师阿尔宾·施达克对前三殿进行测量。
1923年4月1日,施达克向北洋国会提交了把紫禁城前三殿改建为国会议场的两份设计方案。方案一是利用太和殿的东西轴线,把总统席和部长席设在东端,背东面西;一是总统席和部长席设于太和殿中轴线的北端,坐北向南。在总统席的两侧设有300个旁听席。
在总统席的对面是920个议员座席,施达克面临的最大设计难题是如何尽量避免太和殿内的柱子遮挡议员的视线。最后他经过反复计算,将920个座席全部布置在一个扇形的区域中。
太和殿内可以利用的空间是2048平方米(64×32米),殿外东西两侧各添建一座5.2米高的平顶建筑,作为国会议场的出入口。两座建筑里设有大厅、总统休息室、议员休息室、衣帽间、办公室、厕所和锅炉房。
值得注意的是,施达克在太和殿内架设一层木地板,并把所有的电线和暖气管道隐藏在地板下面。除了美观实用以外,太和殿原有的金砖地面也不会被破坏掉。整个设计的出发点是,所有的添加物在将来都可以很容易地撤掉,不改变太和殿原来的样子。这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尊重。
1923年施达克为北洋政府设计的将太和殿改造为国会议场的方案。在另一张设计图中,对保和殿也进行了类似的设计。有可能是将太和殿改为众议院,保和殿改为参议院。从当年2月到6月,施达克还对从午门到保和殿的故宫前朝区域进行了详尽测量,这也是第一次对故宫建筑的平面数据进行科学的实测。
施达克在设计项目说明里介绍了他整个设计的出发点:“由于太和殿是紫禁城建筑群中最精美的建筑,也是最有名的中国古代建筑范例之一,所以应尽最大努力保护此文化遗产,在使用的同时不改变它庄严雄伟的外观和内部装饰……我们不仅保证施工过程完美和精心,也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可恢复太和殿的旧观。”
将国会迁往故宫前三殿一事很快被驻扎在洛阳的吴佩孚得知,他迅速向总统黎元洪、总理张绍曾等人发去电报,表示坚决反对,称“密谋拆三殿、建西式议院。料不足,则拆乾清宫以补足之……卖五百年大栋木殿柱……无非冀图中饱之利”。《顺天时报》登出电文后,引起舆论哗然,国会参众两院议长王家襄、吴景濂不得不在《顺天时报》上登出复电,澄清解释并非拆除前三殿,而是在原有楹柱之间增设议席而已,并解释说此举不但可以保护荒废已久的三殿建筑,而且可以杜绝帝制复辟的企图。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随后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1928年北伐成功后民国迁都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在当年提出议案,称故宫为“天字第一号逆产”,主张废除故宫博物院,拆毁故宫,并将宫内一切物品拍卖。但这个荒唐的主张在国民党元老张继等人的反对下告吹。
1945年10月10日,第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华北战区日军受降仪式。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末期,为避免日军在战败时狗急跳墙、焚毁故宫,中国营造学社曾经在1944年组织了对故宫主要殿宇的另一次测绘,以在发生不虞的情况下保留重建资料。
1965年之前,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曾就故宫的去留问题进行过群众采访。学者王军在《城记》一书讲述了当时的群众意见:退休的建筑工人张大爷说 “故宫在我们这些老手艺人看来,也不过拿它当个‘古物’,其实也不怎么样,老式样!……天安门也不过是城楼上加一个殿座。老人谁没见过城门楼?要是新盖一个大楼,比大会堂高出一倍去,可多威望,要比天安门精神!”
解放军的一位刘同志说故宫“看了之后觉得空空荡荡、松松垮垮,台上放个破椅子,看着腻味!比行军还累!”一位妇女主任也说“皇宫盖的拖拖拉拉,死板,不好看!”群众们对故宫的意见还有“又费工、又费料”,“大木头垛着,人家可以盖五十间,它只能盖一间,也呆不了几个人”,“占那么大的地方,而且还在城中间”。
除了故宫之外,群众对天安门也提出了批评意见:“现在有了大会堂、博物馆的搭配,从整个广场看,北边显得配不起来”,“天安门是老房子,要能盖一个新的主席台,修得比人大会堂更漂亮,那更好!两边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的大门像庙门,我看得改!”
前面提到的那位解放军刘同志意见更具体:“四九年进城,我乍一到天安门,首先觉得不舒服:这是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可是气氛不对头。往这边一瞧,是城门楼 ;往那边一瞧是五个黑洞洞;中间连着一条窄路,两旁红墙夹着。东西摆的不少,但用途不大……我觉得这么大的国家,应该有一个好的中心。”
当时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一位领导说:“为什么不能超过古代?天安门可以拆了建国务院大楼,给封建落后的东西以有力一击!”另一位北京市领导也说:“故宫是给皇帝老子盖的,能否改为中央政府办公楼?你们有没有想过?”之后城市规划局的设计师按照领导的提议,绘制了一张故宫改建草图。
下图为1963年北京市规划局草绘的《故宫改建规划全图》,以及根据该图重绘的“天安门故宫改建方案”:
1、拆除天安门,建新检阅台;
2、拆除端门;
3、拆除午门,建党中央大楼正门;
4、拆除前三殿,建党中央办公大楼,楼前为宽大广场;
5、原文华殿、武英殿位置,对称布置两座建筑(有设计者回忆说是中央办公厅和党中央会议堂),分别以原东华门、西华门为正门;
6、拆除乾清宫、坤宁宫,建(国家)主席府;
7、故宫东边的南池子地区改为“中央首长高级居住小区”。
文革初期,北京市规划局的造反派重新翻出了几年前的这个设计草稿,说这是彭真“要给刘少奇盖宫殿”的“罪证”。梁思成在日记中对此事也有所反映,1967年8月16日下午,“市规划局二人来问彭真想拆故宫改建为党中央、以及关于改建(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事”。
王军先生在90年代初采访了北京市规划局的相关亲历者,对方如此评价这个设计草稿:“这东西不落实……都这么一说,不落实。要把整个故宫改造。市中心嘛,搬到首都中心嘛,不是首都中心找不出地方吗?当时叫我做过方案,我也就瞎画了一下,谁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我估计他说也是随便一说,不是正式要干。我估计他说也是瞎说。”
当事人还回忆到一个细节:当时这份改建方案草稿交上去后,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看罢,哈哈一笑,就扔到一边。
就像西方的建筑史是以宗教建筑为主形成的一样,中国皇家的宫殿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讨论的核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皇家宫殿体量巨大,建造难度大,技术复杂,对当时的历史时期影响深远;第二个原因是皇家建筑在史料上记载丰富且详细,几乎历代皇家建筑都有大量的文章记载,甚至皇家建筑的形制会当做国家的基本制度被记录下来,专门著书歌颂;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古代的皇宫,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群,而是会和当时的都城规划建设一起考虑,从而融入到城市建筑当中,这是其它任何类型的建筑都不可比拟的。
研究皇家宫殿建筑,不光是在研究建筑,也是在研究古代的城市规划、人口发展、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内容,从而勾勒出古代社会的基本面貌。
我们聊古代的皇家宫殿建筑,当然离不开一个建筑——准确地说是一组建筑群,那就是明清的皇家宫殿: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的建筑无疑是伟大的,而更令人赞叹的,则是故宫做为皇城,包括外围的宫城、再外围的外城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上次说的皇宫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
说起故宫的建筑与规划,就必须站在城市的角度去看。
故宫内部的规划设计十分有特点,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东西六宫,中轴对称...从故宫延续到宫城外,也是中轴对称,又有左祖右社等规制。那么这些布局是从明清才有的吗?是建紫禁城时才被发明出来的?当然不是。可以说,故宫在设计上的成功,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成果的一个总结。它的布局、构图、规划绝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融合了上至商周、下至宋元的经验成果,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作品。
很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总结过西方很多建筑师对故宫的看法,综合起来大概意思是:故宫的空间与西方宫殿很不一样,故宫的每一组平面构造上并没有很突出的建筑,各个组成部分是非常平衡和独立的,而西方的宫殿正好相反,比如凡尔赛宫,整个宫殿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一座建筑上。而且西方的宫殿并不与城市发生关系,只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但中国的宫殿是建立在整个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上,与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城市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中国的宫殿并没有十分突出的个体建筑,即使故宫中最重要的太和殿也一样,并不是故宫中的高潮部分,整个故宫的构图轻易地越过它而向后延伸,在视觉上的成功并不依靠任何尺度上的夸张。就像李约瑟说的:“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最高的水平,将深沉地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图案。”
很久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源头是住宅建筑,故宫这种宫殿建筑也不例外。虽然皇宫包括了礼仪、办公的部分,但从总体比例上来说,住宅部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从性质上说,仍然可以算作是一个居住建筑群。
从皇宫到皇城,从皇城到都城,这一系列向外延伸的整体观念,可以说是来自于三千年前的周代或更早的时候。
一、中国早期社会中的“六宫六寝”与“三朝之制”
《周礼》中有“掌王之六寝之修”和“以阴礼教六宫”的说法,这就是最早的关于“六宫六寝”的记载。汉代郑玄的《三礼图》也作过详细的记载:“六寝者,路寝一,小寝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是路寝以治事,小寝依时燕息焉。”寝,是当时对高级住宅的称呼。“路寝”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相当于正殿,也可以理政。“小寝”即是后宫,是妻妾们“燕息”的地方,所以说“路寝以治事,小寝依时燕息焉”。路寝一,小寝五,或者说正寝一,燕寝五,也就是皇帝的六处寝宫,合起来即“六宫”。
另外,《周礼》中还规定有“三朝”之制,即“大朝、治朝、日朝”。“大朝”就是接见诸侯,是比较注重礼仪的,“治朝”就是与群臣商议国事,“日朝”就是日常的听政。
五代的聂崇义在郑玄《三礼图》的基础上,也编著了一本《三礼图》,并绘制了插图。这张插图对后世宫殿建筑的组织原则影响很大。
在这张图上,进入宫殿正门后有三殿,代表三朝,经过一个寝宫的门后有六座大殿,代表六寝。再往后也有六殿,代表六宫。注意这张平面图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只是代表了宫殿的组织形制,并不是真正的某个宫殿平面图,就这图里的这几座门和宫殿,是肯定满足不了一个皇宫的日常需要的。
虽然这是一幅抽象的图,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基本上后世的宫殿建造者都会把它当做一个蓝本来参考,中轴对称、前三殿、后六宫的基本形制就这样确立下来,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巩固,成为宫殿建筑平面制式的一个传承。
其实要是总结起来,历代宫殿建筑的布局,大至就分成两种模式:一种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周制,也就是以中轴对称为主,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的布局方式;另一种,就是所谓的“秦制”或“汉制”,也就是主要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两边。主要的例子就是汉代长安城,“长乐”与“未央”二宫分置中轴线左右。也就是说,“周制”与“汉制”的区别就是主体建筑群是纵向排布还是横向排布。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室后,建都洛阳,三个月后迁都至长安。一开始,刘邦很节俭,只是将位于城市东南方向的秦兴乐宫收拾了一下,就做为自己的皇宫来使用了。
不过,你可别认为他真的很节俭,泱泱大国之君怎么能用前朝的宫殿当作皇宫呢,那岂不是太没面子了。很快,他就在兴乐宫的西面,也是整个长安城的西南方向,建起他自己的宫殿,那就是著名的未央宫。
这么一来,长乐宫与未央宫,一东一西,成了城市中轴两边最重要的宫殿建筑。
汉长乐宫与未央宫
换一种说法,周制的“前后三朝”和汉制的“东西二宫”,主要区别在于,对称轴是“实”还是“虚”。不管是建筑排布在中轴线上的“实”,还是建筑排布在虚拟的中轴线两侧的“虚”,目的无非都是表达中央集权和皇家中心的思想。
二、魏晋时期逐步发展的都城与宫殿规划
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不是依照周制完全在中轴线上排布建筑,又不是按照汉制排布“东西二宫”。它的宫殿布局比较“自由”,大概是以使用功能为排布标准。
魏晋左思的《魏都赋》记载,曹魏邺城主体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面是“市”,也就是百姓住的地方,北面是“宫”,是王候的宫室。北面的宫室,以核心文昌殿为中心,西面是皇家御苑“铜爵园”,东面是听政殿和后宫,再东面是王公大臣住的地方(戚里)。
这么看来,曹魏邺城相当于把周制的前后三殿+后花园,截成了三段,然后横着排布在城市北面。不过文昌殿仍然是处于整个城市的中轴线上,文昌殿与整个城市正南门(中阳门)的连接线也是一条比较规整的城市中轴线,这也是开创了古代城市历史的先河。
曹魏邺城
三国归晋以后,公元四世纪初到六世纪末这三个世纪中,是战火纷飞的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群雄并起,诸候割据,形成很多小的王国。这些小国和割据政权各自有自己的皇宫,国家大小不同,各地的文化传统也有很大区别,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皇宫建筑及都城规模。
这期间最著名的都城,就要属中国古代城市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北魏洛阳城(也就是传奇的永宁寺塔所在的那个洛阳城,这个永宁寺塔以后很久专门来写)。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它将宫城的主要建筑排布在城市中轴线上,铜驼大街一直延伸到城南的宣阳门,可以说是沿袭了周制。北魏洛阳城将“市”放在的宫城的南面,将传统的“面朝背市”改成了“前市后朝”,可以说是个重大革命。这大概也是北魏在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所至。
北魏洛阳城
三、隋唐时期日趋完善的城市布局与宫城规划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开始住了一阵汉代的长安城旧城,不久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都城,也就是传奇的唐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由于是新建造的都城,可以不受前朝建筑的干扰任意发挥,所以大兴城的规划非常整齐,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整个都城严格采用中轴对称制度和里坊制,皇城正南的朱雀门直通朱雀大街,是整个城市的对称中轴。
宫城内,大兴宫居中,东侧是太子住的东宫,西侧是后宫人员住的掖庭宫。这实际上是“三朝”与“两宫”合在一起的格局,在这一点上延续了曹魏邺城的宫城规划,在宫城布局上从“一路”发展到“两路”或“三路”,进而向两翼横向发展,也造成了宫城和皇宫呈现东西宽于南北的横向布局。
隋大兴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城市布局。
唐长安城主要在两个地方改动比较大,一个是为唐高祖李渊避暑而修建了大明宫。大明宫的位置并不在城市中轴线上,而是建在了整个城市的东北方向的宫城以北。由于大明宫是增建的,而且还建在了宫城北面,所以大明宫的正南面就是正对着翊善坊,正好将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给挡上了,于是又将翊善坊拆成了翊善和永昌两坊,又增置了光宅和来庭两坊,两坊变成了四坊,这才在丹凤门前留出了宽阔的丹凤大街。
唐长安城
另一个变化就是兴庆宫的修建。兴庆宫的位置在长安城东北部,原来是隆兴坊,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之前的住所。李隆基登基后,为避忌讳改成了兴庆坊,并在此修建兴庆宫做为离宫。兴庆宫北面本来是永嘉坊,为扩建兴庆宫,又向北侵占了永嘉坊的半坊之地,并将西面的胜业坊的东墙又往西挪,使兴庆宫的西街更加宽阔。这两处宫殿的修建,使本来非常齐整的棋盘格式的里坊布局有了很多变化,也使长安城东西两部分变的并不十分对称了。
北京故宫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资料如下:
1、历史背景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2、基本现状资料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的历史:
1、 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2、 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3、 明朝时期: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整20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也是主要政治活动场所。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4、 清朝时期: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的太极殿)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曾在这里居住,一人独享两宫。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始改造某些宫殿。因此,西六宫中有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6]。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帘听政时,都曾居住在长春宫,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太极殿原来也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5、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1917年7月1日,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轰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以示警告。飞机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飞行。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6、 现代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寿康宫在进行原状陈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于慈宁宫的雕塑馆在2015年5月31日开馆。而按照2015年规模,到2020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76%。紫禁城正在进行文物古迹修缮、环境整治、扩大陈列展览的开放区域。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该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形象,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2015年10月11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新的区域,使故宫的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2016年4月1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开放面积再增11%,达76%,并开放多种形式的新展览。同时,“洛阳牡丹与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联展”在故宫开幕。有1.2万盆从洛阳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于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慈宁宫、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隆宗门外等区域,重现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开盛况。
2018年5月24日,故宫博物院决定自2018年6月开始实行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此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2019年起,故宫试行分时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2019年3月4日,故宫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览计划。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据故宫博物院消息,根据工作需要和安排,故宫博物院暂停对社会开放。
2019年10月2日,故宫“休整”11天后开门迎客,3日至5日门票售罄。
2021年11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门票预售期由10天调整为7天,其他购票规则不变。广大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售票网站、“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微信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等实名预约购票。
2021年12月,故宫等已落实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免费参观的规定。
北京的简介:
北京(Beijing),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201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8.6亿元,比2014年增长6.9%。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北京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名字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历史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4]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时,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战争后,由于蒋介石不重视北方边防,把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正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年间,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
自然资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
北京没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约为29.21亿立方米,平均年可开采量约24~25亿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3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1.4%。其中,生活用水14.5亿立方米,增长4.3%;工业用水5.6亿立方米,下降3.4%;农业用水12亿立方米,下降3.2%。[6]
矿产资源:
2013年北京已发现的矿种共67种,矿床、矿点产地476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44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11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5种。共有产地300处,其中黑色金属产地49处,有色金属产地3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产地43处,化工原料非金属产地68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产地75处,煤炭产地30处。
植物资源:
北京市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大部分平原地区已成为农田和城镇,只在河岸两旁局部洼地发育着以芦苇、香蒲、慈菇等为主的洼生植被,但多数洼地已被开辟为鱼塘,在搁荒地及田埂、路旁多杂草;湖泊,水塘中发育着沉水和浮叶的水生植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表性的植被类型是栓皮栎林、栎林、油松林和侧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盖率增大,其下部以辽东栎林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桦树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坏严重的地段,为二色胡枝子、榛属、绣线菊属占优势的灌丛。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顶生长着山地杂类草草甸。
动物资源:
北京地区的动物区系有属于蒙新区东部草原、长白山地、松辽平原的区系成分,也有东洋界季风区、长江南北的动物区系成分,故北京的动物区系有由古北界向东洋界过渡的动物区系特征。截至2009年,此动物区系中有兽类约40种,鸟类约22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7种,鱼类60种。
区域文化:
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传统建筑: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庙宇:
北京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千米。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
京剧:
京剧是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重庆老照片:1990年代的重庆
下一篇: 民国时期故宫文物为什么会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