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
”在开平卫(上都城)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置斥候,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
晋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齐王朱榑:明太祖七子,初建藩于青州府,后命出镇开平。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大同府。
肃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建文内迁移藩甘州府,
辽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广宁府,后被明成祖移藩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建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宁王朱权: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十九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永乐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韩王,建藩国于辽东开原,后其子就藩开原。永乐二十二年因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改封平凉。
沈王朱模:明太祖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建藩国于辽宁沈阳,永乐六年(1409年)改封山西潞州。
安王朱楹:明太祖二十二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安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凉。永乐十五年暴薨,无子,安封国除,韩王迁平凉。
久居边疆的大将吴高、何福屡次上书永乐,请复洪武时期的边卫,但朱棣仍然不以为然,朱棣觉得撤漠南诸卫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一劳永逸,只在此年九月给何福的批复中写道:“尔奏欲立东胜卫,此策甚喜,须俟镇虏、定边,诸卫皆定然后立之,则永远无虞。”朱棣认为设置卫所是要等到明军消灭岭北行省的残元势力继承确定元朝的北方边界后再办的事情,但是由于明成祖病死在北伐的路上,当年洪武帝在漠南设置的诸卫所皆未来得及恢复。宣德时,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卫所旧地对明朝的威胁日增。而后世的藩王人口反而成为明朝人民的负担。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因为有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弱,故而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朱元璋摆出一副天下至公的面孔来给封建定调子,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卷五一)群臣自然不敢反对,逢迎朱元璋是“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元朝的宗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取自蒙古时期对战争中俘获的人口、财产的分配。元代诸王主要是从投下封地领取赋税收入,并非单纯的裂土为王。明太祖继承元朝旧制而有所损益,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明史稿》列传三,诸王)。诸王虽分封各地,拥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领有封地和臣民。由朝廷颁给“宗禄”。除明朝初期分封的宁王、燕王、晋王拥军防边外,其余诸王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在朱元璋看来,分封皇室子孙控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便足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使国家固若金汤,算得上长久之计了。
明太祖有子二十六人,长子朱标封皇太子。第九子朱杞及幼子朱楠早亡。其余诸皇子及侄孙一人先后封为藩王。
一三七○年分封诸皇子为王:朱樉封在西安,为秦王;朱朱棡封在太原,为晋王;朱棣封在北平,为燕王;朱橚先封吴王,后改封在开封,为周王;朱桢封在武昌,为楚王,朱榑封在青州,为齐王;朱梓封在长沙,为潭王;朱檀封在兖州,为鲁王;明太祖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减亲王一等,封在桂林为靖江王,共九人。受封的藩王每年得禄米万石,可在藩王府置相傅和官属,拥有护卫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
一三七八年第二次分封诸王:朱椿封在成都,为蜀王,朱柏封在荆州为湘王,朱桂先封豫王,后改封在大同为代王,朱楧封在甘州,为肃王,朱植封在广宁,为辽王,共六人。
一三九一年第三次分封:朱栴封在宁夏,为庆王,朱权封在大宁,为宁王,朱楩封在岷州,为岷王,后改云南,朱橞封在宣府,为谷王,朱松封在开原,为韩王,朱模封在潞州,为沈王,朱楹封在平凉,为安王,朱桱封在南阳,为唐王,朱栋封在安陆,为郢王,朱檥封在洛阳,为伊王,共十人。
明初封建诸王除了内巩皇权,还要外抗北元(元朝残余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赋予了某些藩王统军之权,特别是分封在北边军事要地的诸王,皆预军务,故称“塞王”。晋王、燕王,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闻。宁王受封后,也拥有军队,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余诸王中,秦、代、肃、辽、庆、宁、谷、安等王,大体上都分布在东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条边防线上。他们中间的诸如燕王朱棣等人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军事指挥才能日益提高,而政治野心也随之萌发。
朱元璋虽然分封诸王,但是,对他们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他在给次子秦王的分封诏书中指出:“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而后秦王没有能够完全达到乃父的目标,因而在死后被朱元璋责备说:“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朱元璋在万里之外对诸王的生活小节也异常关注,晋王朱棡因为责罚厨师不当,朱元璋竟然亲自写信相告:“吾帅群英平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严父兼君王的一番关爱之情跃然纸上。所以,诸王尽管权力较大,然而对于朱元璋则敬畏有加,朱元璋作为他们的父亲和皇上也自然很难站在另外的角度来考虑诸王对于国家的某种潜在的威胁。
然而,有识之士对此却是洞若观火,明初著名能臣卓敬、叶伯巨等就先后上书指出分封的弊端所在。卓敬说:“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而叶伯巨的论证就更加理论化了。他严正的说道:“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而在上书之前,叶伯巨就料到可能会遭到不测,他慨然的对朋友说:“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他还预见封王这件事是“难见而患速。”果然,朱元璋以离间骨肉的罪名下叶伯巨于监狱,而后死于狱中,但是,叶伯巨的远见在后来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其实,就朱元璋自己而言,他也不是不知道分封的利弊所在,然而由于他地位的特殊,所以,他并没有把这件事看的如何之大,直到卓敬等人一再指出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尔言是,朕虑未及此”。可是,他说归说,并没有付诸于事实和行动,由于他的拖延不觉,直接导致了诸王的尾大不掉,酿就了靖难的苦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元璋为何要在长安修建城墙
下一篇: 靖难之役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