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成功的长相,《梅氏日记》(作者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土地测量师,在1661年5月4日带着求和信面见了登陆台湾的郑成功)有很具体的描述:“皮肤略白,面目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对眼睛很少有静止的时候,不断地到处闪烁。嘴巴常常张开,嘴里有四、五颗很长,磨得圆圆、间隔大大的牙齿。胡子不多,长及胸部。他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咆哮又激昂,说话时动作古怪,好像双手和双脚飞起来。中等身材,有一条腿略为笨重,右手拇指戴着一个大的骨制指环,用于拉弓……”
郑成功反对父亲郑芝龙降清,并非因为郑成功“忠君”,他与其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在这乱世保存乃至壮大自己的势力。郑成功跪哭苦劝其父说:“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劝谏也是论己方利益而不是讲忠君爱国。
对于与清廷的和谈,郑成功看得很准。他曾对前来劝降的弟弟郑渡、郑萌说:“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郑成功认为这是保护父亲安全的一种方式。
为了争夺粮饷,郑成功曾攻击抗清将领郝尚久拒守的潮州城。因没有根据地,看上了族叔郑彩、郑联辖下的厦门,郑成功趁郑彩不在厦门,以中秋拜会为名,刺杀了毫无防备的郑联,占领了厦门,并收编了他们的军队。
郑成功治军过苛,动辄诛杀大将。他曾将临阵脱逃的堂叔郑芝莞斩首,又因大将施琅处决另一将领曾德,下令对施琅满门抄斩,施琅降清但满门均被杀。他因儿子郑经私通乳母,下令堂兄郑泰处决郑经(郑泰抗命)……
郑成功虽然在陆上军事并不顺利,但在海上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他有“舳舻千艘,战将数百员,雄兵二十余万”,荷兰东印度公司远远不及他。
郑成功是个现实主义者,因清廷已经基本攻占全国,政权日以巩固,故而决意收复台湾。郑成功下令攻取台湾时,大多数将领都反对,他们不愿背井离乡。
否定英雄并非我的本意,我所希望的乃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功我们当铭记。
你还不明白?京城满遗较多……比如什么扬州之屠嘉定之屠是不可能播的,因为破坏了所谓的民族大团结,所以不能播。郑成功是清的死对头,不能播,如果郑成功被清打得很惨则能播。
《英雄郑成功》是由潇湘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于2001年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故事影片,该片由吴子牛执导,赵文卓、蒋勤勤、徐敏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郑成功从反清复明的“一代孤臣”成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的故事。
《英雄郑成功》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s/1sUlAXHeGZIctq7cE0DTTNw
?pwd=gy6u 提取码:gy6u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明末清初军事家,我国东南地区的抗清名将,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因被南明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并赐名成功,封忠孝伯,故世人又称其为“郑国姓”、“国姓爷”。
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是你知道吗,郑成功在22岁的时候就与其父郑芝龙决裂,并打出了“背父救国”的大旗,这是为何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笔者先来说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事迹。
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早年经商于日本,后来聚众盘踞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控制通往日本和南洋群岛的航道,凡是来往的商船,都必须向他缴纳税银。其纵横于茫茫大海之上,明朝官兵对此也无可奈何。
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官至都督总兵。当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的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与兄弟郑鸿逵在福州奉明朝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
郑芝龙以开国元勋自居,手中又握有几十万军队,便控制了南明隆武朝的一切大权。郑芝龙在朝中屡屡排挤首辅黄道周。
黄道周一看隆武朝如此腐败,知道恢复无望,但又不甘坐以待毙,他就率领学生出走浙江、安徽,积极募兵抗清。
但是,这支由白面书生和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群众组成的军队,在安徽婺源一遇清兵即被击溃。黄道周被俘至南京,早已降清的洪承畴百般劝降,遭到他的痛斥,最终被杀害。
郑芝龙拥兵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却始终不发一兵一卒抗清,一直坐望义军和其他明军与清兵厮杀。
郑芝龙眼看隆武政权没啥希望,为了保护自己广遍闽粤的田园山庄、“富甲候王”的财产和身家性命,他暗中和清军勾结。洪承畴与郑芝龙本就是同乡,就派人与郑芝龙私下密谈,定下盟约。
隆武二年(也即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击败鲁王朱以海后,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军福建。
郑芝龙将长达200里的仙霞关防线守军全部撤走,实践其投降的诺言,水陆两路,皆不抵抗,以献媚于清廷。清军得以长驱直入,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福州。
清兵进军福建时,隆武帝正在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于是急忙奔走于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军追上杀死(一说被俘后绝食自尽)。
清军入闽后,以闽粤总督的官衔为诱饵,对郑芝龙进行招降。郑芝龙长子、年仅22岁的郑成功坚决反对降清。
但是,郑芝龙利欲熏心,不听郑成功的苦劝,献印剃发,跑到清军大营里投降。
郑成功劝阻其父不成,只好带着部分亲兵出走至广东南澳,并竖起“背父救国”的大旗,召集父亲旧部,进行抗清斗争。
郑芝龙本以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连哄带骗地送到了北京软禁了起来,更是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
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讯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誓师出兵登陆台湾,并最终将荷兰人击败,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宝岛,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然而,因为郑芝龙始终不能劝说郑成功归顺清朝,同年,顺治帝驾崩,皇三子康熙帝继位后,十月,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将郑芝龙与其亲族全部斩于燕京柴市口。
选择了投降的郑芝龙最终结局很是凄惨,而扛起抗清大旗并收复宝岛的郑成功却名垂千古。
本文参考自:《明朝史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末辣椒才入中国最初不是用来吃的
下一篇: 揭秘靖难之役的坦克军团:朵颜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