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曾有学者对元朝时的“人种”进行过“归类”,汉人毫无疑问被归为了“末等”。
虽然,这一说法被不少学者以史籍无载为由驳斥,但民间却是“认可”这一说法的。毕竟,有大量的史料佐证了当时汉人的悲催命运。
十三世纪初,蒙古人的势力异军突起。当时,他们在传奇领袖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击败了由女真人建立起的金国政权,并取代金国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霸主。因此,常被用来做事例的是蒙兵的“屠城”,几乎每到一处,就是城毁人亡。放在现在看,当然是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
不过,若是换个角度,放于当时的蒙兵来看,这种做法很是符合他们游牧民族的本性。其实,他们要的只是“物质”,抢掠一空后,一座城池对于他们而言是毫无用处的。至于其他民众,如果听话可能下场会好点,若是顽强抵抗,自然不留。因为,他们更担心这些人会卷土重来。
看看西夏的历史,多么顽强的一个民族,但可惜在遭遇蒙兵的洗劫后,如今只能在文字中品读他们的历史了。其实,在历史上汉人遭遇过多次“劫难”,如“五胡乱华”时期,汉人的遭遇不比元朝好。
不过,细梳历史就会有所感慨,总会有那么一位人物,“扭转”了某些事态的发展方向。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喜欢汉文化的鲜卑族皇帝拓跋宏,而蒙元时期也有一位被汉化的契丹族人,耶律楚材。在《元史·耶律楚材传》里,倒是简略地说了一个小故事。
说元太宗窝阔台壬辰年春天南征时,要渡黄河,于是,就下了一道诏令:“逃难的百姓只要投降,便可免死。”不过,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当时有不少人对“敌人”的态度只有“不留”二字。
因为,在他们看来,“敌人”在情急时会投降,等情况缓和了就会逃走,所以,不能“从宽处理”,这样做只会有利于“敌人”的发展。于是,耶律楚材为投降的难民,做了几百面旗帜,发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最终,很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在《元史·列传·卷三十三》中也说了一则故事,倒是证实了当时的汉人在蒙元心中的“地位”有多么渺小。
这个故事很是有名,主要是近臣别迭等人的提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意思是说:剥夺汉人对土地的“占有”,将农田变为牧场。要知道,千年来,汉人依赖的都是农耕经济。如果将可以提供生存的农田给夺了,那么,这和夺取他们的性命有什么区别?
当然,此事的发生也是有其大背景的,当时的蒙兵只顾着打仗,忽略了管理。结果,地方官员敛巨资,导致国库空空如也。而这却在某些蒙元大臣看来,就是汉朝百姓的不作为。但是,耶律楚材知道,如果真的将汉人都变成“无业游民”,那么,国库就真的再无进账了。
于是,他在一番诠释之后,提出了“税收政策”,任用贤人。之后不久,国库就有了进账。后来,有人算过这笔账,以当时他说的话:“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以当时的人口两千多万计算,折算成人民币就是:每个人缴税“14元”。
虽然,这个故事并没有说明后来“税收”的具体数目,但是,用元太祖表扬的话做了总结:“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而且,耶律楚材即日拜中书令,足见元太祖对此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当时,耶律楚材选用的非一般人,都是汉人,自然会将此事做得很是圆满。
由此可以推断,当年上缴国库的“钱、物”应是超过了耶律楚材的“预估”。若是汉人的“价值”真的只有“三分五厘”银子,那估计真的就不如一头牲畜了。若是真要将其折成“价格”来看,倒是有对比的例子:一个蒙古人或色目人被杀,若是用钱抵命,是黄金40巴里失,而汉人则是一头毛驴的价格。
汉人在元朝的地位的确很低,虽然,耶律楚材用“税收”的办法,让汉人不至于流离失所,但后来还是有很多耕田被占用,成了私人牧场。最终,很多土地成了“赏赐品”成了“领地”。而蒙元的“大奴隶主”们,没有几人真正知道经济的运作方式,他们只是按照“旧例”,用自己的办法管着自己的土地。
另外,还有不少资料提到,当时汉人可是被“管制”的,有些生活物资都是“共用”,比如:“菜刀”,用时得去“主人家”“借”。
其实,只要是当时的汉人处于被“统治”地位,这跟奴隶社会的“奴隶”并无二致。不要说当时的汉人,即使和宋朝对峙那么久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一样被瞧不起,被踩在了社会的底层。而后来的满清历史,不也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吗?道理非常简单,没有话语权,就没有身价。
但不管怎样,耶律楚材都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这一点,值得世人钦佩。
1. 耶律楚材救民文言文翻译 1.原文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2.原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
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
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
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
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
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
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3.译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品行出众得以奉事金世宗,特别受到亲近和信任,去世时官至尚书右丞。
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他读书。长大后,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道、医、卜等学问,下笔写文章,好象早就做好似的。
太祖定都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召见他。耶律楚材身高八尺,胡须漂亮声音宏亮,太祖很看重他,说:“辽和金是世代的仇敌,我为你报仇雪恨。”
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事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民,怎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这番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太祖每次出师征讨,必定要让耶律楚材占卜吉凶,太祖自己也炙烧羊胛骨,判断天意和人事是否相符。
丙戌年冬天,跟随太祖攻克灵武,将领们都争着掠取人口钱财,唯独耶律楚材专门收集失落的书籍和大黄等药材。不久士兵们染上疫病,用大黄一治就好了。
太祖指着楚材对太宗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军国大事都要交给他处理。”
太宗登上皇位,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讨,将要渡黄河,诏令逃难的百姓,前来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说“这些人危急的时候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走,只对敌人有好处,不能宽大处理。”
耶律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子,发给投降的难民,让他们返回乡里,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又请求派人进城,寻求孔子的后代,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由他继承“衍圣公”的封号,将孔林、孔庙的土地交付给他。
又率领大臣们的子孙,拿着经书讲解其中的含义,使他们知道圣人的学说。在燕京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明教化开始兴盛。
丙申年春天,宗王们大聚会,太宗亲自拿起酒杯赐给耶律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为先帝的命令。没有你,中原地区就没有今天。
我之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因为你的努力。”耶律楚材主持政务很长时间,把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亲族,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
行省刘敏严肃认真地向他提起此事,楚材说:“使亲族和睦的道理,只应是用财物资助他们我不能为了照顾私人感情而让他们去做官违法。” 冬十一月四日,太宗将出去打猎,楚材赶紧说不能打猎,左右侍从们都说:“不骑马射箭,就谈不上快乐。”
打猎五天,太宗在行营中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权力重用和信任奸邪之人,政务都被搞乱。
楚材仍然争辨不已,”皇后虽然恨他,也因为他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对他既尊敬又畏惧。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
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4.耶律楚才简介。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字晋卿 ,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
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2. 耶律楚材救民文言文翻译 1.原文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2.原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
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
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
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
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
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
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3.译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品行出众得以奉事金世宗,特别受到亲近和信任,去世时官至尚书右丞。
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他读书。长大后,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道、医、卜等学问,下笔写文章,好象早就做好似的。
太祖定都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召见他。耶律楚材身高八尺,胡须漂亮声音宏亮,太祖很看重他,说:“辽和金是世代的仇敌,我为你报仇雪恨。”
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事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民,怎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这番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太祖每次出师征讨,必定要让耶律楚材占卜吉凶,太祖自己也炙烧羊胛骨,判断天意和人事是否相符。
丙戌年冬天,跟随太祖攻克灵武,将领们都争着掠取人口钱财,唯独耶律楚材专门收集失落的书籍和大黄等药材。不久士兵们染上疫病,用大黄一治就好了。
太祖指着楚材对太宗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军国大事都要交给他处理。”
太宗登上皇位,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讨,将要渡黄河,诏令逃难的百姓,前来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说“这些人危急的时候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走,只对敌人有好处,不能宽大处理。”
耶律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子,发给投降的难民,让他们返回乡里,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又请求派人进城,寻求孔子的后代,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由他继承“衍圣公”的封号,将孔林、孔庙的土地交付给他。
又率领大臣们的子孙,拿着经书讲解其中的含义,使他们知道圣人的学说。在燕京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明教化开始兴盛。
丙申年春天,宗王们大聚会,太宗亲自拿起酒杯赐给耶律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为先帝的命令。没有你,中原地区就没有今天。
我之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因为你的努力。”耶律楚材主持政务很长时间,把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亲族,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
行省刘敏严肃认真地向他提起此事,楚材说:“使亲族和睦的道理,只应是用财物资助他们我不能为了照顾私人感情而让他们去做官违法。” 冬十一月四日,太宗将出去打猎,楚材赶紧说不能打猎,左右侍从们都说:“不骑马射箭,就谈不上快乐。”
打猎五天,太宗在行营中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权力重用和信任奸邪之人,政务都被搞乱。
楚材仍然争辨不已,”皇后虽然恨他,也因为他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对他既尊敬又畏惧。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
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4.耶律楚才简介。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字晋卿 ,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
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 《耶律楚材传》的译文 耶律楚材传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三岁而孤。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
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
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掳 *** 女,取货财,兼土田。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
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
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
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
帝曰:“果尔,可官其人。”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
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
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甲辰夏五月,薨于位。
附:文言文译文耶律楚材,字晋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太祖平定燕地,听到耶律楚材的名声,召见了他。
楚材身高八尺,留着漂亮的长胡子,声音非常洪亮。太祖很看重他,说:“辽国和金国是我们世代的仇敌,(他们对不起你)我来为你报仇雪恨。”
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效力于他们,既然做过他的臣子,那臣子怎么敢仇恨自己的君王呢!”太祖皇上很敬重他的这些话,让他就在自己的身边做事,叫他为吾图撒合里而不叫他的名字,吾图撒合里在蒙语中的意思是胡须很长的人。皇上亲自操劳治理西边疆土的大事,来不及制定对内的各种法规制度,(因此)有些州郡的官吏,随意杀人,甚至把老百姓的妻子女儿强夺为奴隶,夺取老百姓的财物,兼并老百姓的田地。
楚材听到这些事后,难过得流泪,立即入朝上奏,请求发布命令禁止州郡官吏的违法行为,如果没有皇上的诏书,就不能随便向老百姓征税调役,准备执行死刑的囚犯必须报请朝廷核准,违犯者判处死罪,这样一来,贪婪残暴的风气才逐渐有些平息。燕地一带有很多势力强大的贼寇,天还没黑,就赶着牛车到富人家里抢夺财物,不给就杀人。
当时睿宗以皇太子的身份留守监督国事,听到这事后,派遣宫中使臣和耶律楚材一起去追根究源,予以审理。楚材查访到这些人的姓名,都是一些官员的亲属和有势力的人家的子弟,把他们全部抓捕起来,关进监狱。
案子审清楚后,在集市把十六个重犯执行死刑,燕地的老百姓才安定下来。壬辰年春天,皇上率领部队南征,准备过黄河时,向逃难的人发了一道诏书,来向大军投降的免死。
有人建议说:“这些人危急时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跑,(收留了他们)只是帮助敌人,不能宽恕他们。”楚材请求制作了几百面旗帜,把它发给来投降的人,要求他们安居下来种田,这样救活了很多人。
丙申年春天,各处大王集会,皇帝亲自端着酒杯赏赐给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的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命令啊。如果没有你,就没有中原的今天。
我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你效力的结果啊。”丁丑年,楚材上奏说:“制造器物一定要有好的工匠,守好江山一定要任用读书人出身的臣子。
但读书人出身的臣子要能成就事业,不积累几十年的功夫,大概是不容易成功的啊。”皇帝说:“果然是这样的话,可以提拔这样的人做官!”于是任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到各郡去主持考试(选拔),被俘虏成为奴隶的读书人,也要让他们参加考试,如果主人隐藏他们不让参加考试要判处主人死罪。
楚材主持国家政务时间很长,把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他的亲属和族人,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行省的长官刘敏向他提及此事,楚材说:“和睦友善地对待亲戚,只能用钱财帮助一下。
假如让他们去做官而违法,那我是不能徇私情的。”甲辰年夏天五月,(耶律楚材)逝世在职位上。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 C (释:消除。)
5 . A (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上看, B 项中的“因语以宗亲恩义”应从其所在的切分单位内断开出来; C 项中的“同归”和 D 项中的“臣相亲狎”不可单独断开,应归并到其前面的切分单位内。) 6 . B (“喜欢表现自己”,“知道后就向皇帝进言”,这两种情况都不对。
是皇帝向他咨询时,他才表达自己看法的。) 7 .( 1 )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
(译出大意 3 分,“厘正”“贤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 2 )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译出大意 3 分,“年力衰惫”“徒”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
十四岁时,入朝觐见太宗,因而留任宿卫。天麟好学不倦,对于各国文字书籍无不学习。
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宗宗征讨西域,任命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派遣天麟出使海都,海都拘留了他很久,后来守边的将领劫持皇子北安王前往海都处,暂居在天麟的住所。天麟逐渐与海都的执政大臣相亲近,因而告谕他们宗族相亲的道理,以及臣子去逆归顺避祸求福的道理,海都听到后懊悔感悟,于是遣送天麟和北安王一同返回。
天麟被海都拘留二十八年,终得以返回,世祖大喜,赏赐他甚为优厚。任命他为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推辞说:“臣出使没有功绩,幸而蒙陛下赦免不杀我,怎么可以再求荣宠?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
世祖赞许他的诚恳,褒奖慰劳许久,终于同意他辞职。 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世祖很恼怒,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族,虽偶尔有不顺的言谕,却不能与仇敌相比,安童不拒绝海都的官爵,是要解开他的疑心,引导他以臣子顺从君主。”
世祖的愤怒终于平息下来。江南地区的道观,偶尔藏有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位僧人素来与道士互相仇恨,揭发了这件事,准备对道士处以极刑,世祖将此事询问天麟,天麟说:“辽国皇帝皇后在西京的铜像,至今还有保留的,没有听说有禁令。”
事情于是作罢。天麟七十余岁时,世祖将自己用的金龙头拐杖赐给他,说:“卿年老了,出入宫廷,可以拄着此杖。”
当时权臣执政,气焰嚣张,没有人敢说话。唯独天麟指出他的邪恶,无所顾忌,人们都佩服天麟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加封他为荣禄大夫、司徒,成宗在玉德殿举行盛大宴会,召天麟参加宴会,赐给他皇帝用的药,命令左右向他敬酒,颇有醉意,成宗命令用自己的车子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进官平章政事。
至大二年秋八月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赠予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儿子石珪,历官治书侍御史,改任枢密副使,复任侍御史,任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为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去世。二儿子石怀都,最初承袭官职为断事官,屡次升迁后任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抚使。
孙子哈蓝赤,袭职为断事官。
5. 《耶律楚材传》的译文 耶律楚材,契丹族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
耶律楚材,姓耶律,名楚材,是契丹族后代,辽皇族的子孙,生于1190年。其父耶律履,金朝官员,60岁得子。当时金朝已开始没落,耶律履感慨地对人说:“吾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他借用《左传》中楚国虽有人才,但被晋国所用的典故,为其子取名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成年之后,果然不负父望。他博学多才,思路敏捷,下笔成文,一挥而就。历、医卜、杂算、音律、儒、释、异国之书,无不通究。
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此后,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乃马真皇后先后当政,军政大事均交由耶律楚材管理。
耶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
十三世纪初,蒙古人的势力异军突起。他们在传奇领袖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击败了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政权,并取代金国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霸主。
蒙古人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原先侍奉于金国朝廷的大臣,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契丹人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辽国皇室的后裔,其祖上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了金国时期,耶律楚材家族开始在金国为人臣子,他的父亲耶律履官至尚书右丞,是正二品的高官。
耶律楚材自幼勤奋好学,且天资聪颖,史书上称其“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1206年,耶律楚材被朝廷授予开州同知之职。此时的耶律楚材虽然年纪轻轻,但他渊博的学识在朝野上下已经极富盛名了。
1214年,在遭受了蒙古大军的多次围攻后。金国皇帝决定将京师从中都(今北京)迁往南京(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留在了中都,并被留守中都的金国右丞相兼都元帅完颜承晖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
不久,蒙古大军攻克中都。成吉思汗命人将包括耶律楚材在内的辽国宗室成员都带到自己跟前。耶律楚材名声在外,连成吉思汗也有所耳闻,于是他便对耶律楚材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辽国和金国是世仇,如今朕帮你报仇雪恨。)然而,耶律楚材却回答道:“臣祖父皆北面事金,既为臣子,敢仇君父耶!”(我的祖上几代人都身为金国臣子,怎么敢仇恨君父。)耶律楚材的这番回答让成吉思汗极为满意,于是就将他留在身边。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攻打花剌子模,耶律楚材随侍左右。耶律楚材精通占卜之术,因此每当战事发生前,成吉思汗都会让耶律楚材占卜吉凶,然后再决定下一步军事行动。作为成吉思汗身边的近臣,耶律楚材有机会经常和成吉思汗谈及征伐、治国、安民之道,成吉思汗也越发看重他的才华。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临终前,他指着耶律楚材对继承汗位的第三子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之事当悉委之。”窝阔台听从了成吉思汗的遗命,在他执政前期,军国大事都会找耶律楚材商议,而耶律楚材的建议往往都能切中要害,因此窝阔台对他也非常重视。
1230年冬,在蒙古宫廷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极端派的代表人物拜答尔(成吉思汗之孙,察合台之子)提出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建议,他说道:“汉人无益于国,宜空其地为牧场。”(汉人对国家没什么作用,不如腾空他们的住地,将这些地方全部改成牧场。)
关键时刻,耶律楚材站出来建言道:“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疋、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益?”耶律楚材的建议是采用固定税收计划为帝国国库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窝阔台认同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并立即开始实施。不久后,帝国国库大为充裕。为了表示嘉奖,窝阔台任命耶律楚材担任中书令(宰相)。
对当时的北方汉人来说,耶律楚材无疑是他们的救星。因为如果那项“宜空其地为牧场”的疯狂建议一旦被采纳,北方汉人势必将遭到灭顶之灾。
从十三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窝阔台逐渐失去了管理帝国的兴趣,开始沉溺饮酒、玩乐。一心谋国的耶律楚材因屡屡提出不符合窝阔台心意的建议,而渐受冷落。
1244年五月,耶律楚材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五岁。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值得一提的是,“文正”这个谥号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文官第一谥号,皇帝一般不轻易给予大臣这个谥号,这也代表着元朝朝廷对耶律楚材当年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元史》,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
《新元史》 ,柯劭忞(1848-1933)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显为什么要发动神龙政变他是什么用意
下一篇: 武则天为什么敢自称女皇她有什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