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南宋时期为什么皇帝频繁禅位给太子

历史典故 2023-07-18 14:56:03

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不绝于史,似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在宋朝,尤其是南宋则出现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皇帝禅让。如果是一两个则不足为奇,而出现三四个则足以成为一种重大现象了。

我们知道,中国在上古时期是实行禅让制的,即儒家所心向往之的王道理想——三代之治。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自禹之后,传子不传贤,进入所谓的“家天下”,儒家谓之“小康社会”,即“天下为家”的礼乐社会。

当然,尧舜禹的时代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这时的禅让是可以传给不同部落成员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到了家天下以后,王朝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传帝位只会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能够继承帝位的人选,从理论上来讲,无疑是嫡长子。

嫡长子虽然是储君,但必须等到皇帝驾崩以后才能顺利继承帝位。如果皇帝在世,而嫡长子继承地位的,那一定是由于禅让的缘故。相比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我们将这种皇帝生前提前传帝位于自己儿子的行为称为“内禅”,即在家族内部进行。

提起“内禅”,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南宋。

当然,其他朝代也不乏这种例子,如李渊让位于李世民,乾隆让位于嘉庆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个案,最为典型的还是南宋,能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政治文化。如在南宋时期,皇帝特别喜欢搞禅让,出现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内禅”的事件。

其实,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宋徽宗时期,就会发现,这时候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如我们所熟悉的靖康之难,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宋钦宗。面对来势汹汹的金人,宋徽宗胆怵了,为了不当亡国之君,便将帝位提早传于儿子宋钦宗。

而这个宋钦宗呢,对皇位不仅不动心,还哭哭啼啼的,仿佛让人觉得当皇帝跟上战场似的。其实这个宋钦宗可不傻,自己此时当皇帝无异于是接过一块烫手的山芋。他聪明是聪明,只是聪明过了头,只剩下了自己的谋算。殊不知自己也是赵氏子孙,难道不应该肩负起守土安民、延续祖宗基业的重担吗?似乎他忘了,这是他作为赵氏儿郎所不容推却的使命。

其实,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谓的“父不父、子不子”是也。最后,金人攻破东京,将赵宋皇室悉数掠往北地,只剩下康王赵构这一条漏网之鱼,最后在一帮老臣的拥护下,登上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一、高宗禅让

宋高宗即位以后,定都临安。当然,这时的情况我们都熟悉,就不再一一赘述。在与金人达成合议之后,两国倒也相安无事,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只是朝廷上秦桧一手遮天,排斥异己,将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我们常说这时期分为两派,即主战派和主和派。

当时朝廷的主流政策是消极的防御政策,即主和,不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人若犯我,我也笑脸相迎,割地赔款了事而已。其实有一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以战止战”,所谓的“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就是此理。可惜当时的主和派只贪图于一己之私利,根本罔顾这个道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当了36年皇帝以后,宋高宗感觉到疲倦了,便以“倦勤”为由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养子宋孝宗赵昚。其实,这时的赵构还是年富力强的,因为他禅位以后又活了二十五年,直到1187年才驾崩,享年81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够上排行榜前五名的。

二、孝宗禅让

如果说南宋还有明君的话,那么这个赵昚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了。他在即位以后,为岳飞平反,积极任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恢复中原。在内政上也颇有作为,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打击贪腐;在民生领域则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使得百姓能够富庶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对他的评价甚高,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赵昚当然是一位积极有为的皇帝,在任期间发起了“隆兴北伐”,可惜功败垂成。其实个中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批老将的离世,这时已经几无可用之将,因此失败在所难免。难怪乎后人总结道:“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失败后,赵昚逐渐转向内政,不再向外用兵,不过这时期的国内经济还是达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水平。

1187年,赵构驾崩。闻讯后,孝宗泣不成声,连续两天未能进食。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表示要服丧三年,在此期间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两年后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1194年,赵昚驾崩,终年六十八岁。

三、光宗禅让

说起这个光宗皇帝,一生可谓是乏善可陈,几无可称之事。他在位五年,终年54岁,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大事。

说起这个赵惇,也真是可怜,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时好时坏。而更悲惨的是他有一个不安分的皇后李凤娘。这个李后可不是什么善茬,生性嫉妒不说,还十分热衷于权力。因此赵惇病重,可以说是正中其下怀,如此自己便能干预政事了。于是,她极力为娘家捞好处,将很多人都封为王,大有当年吕后的风范,但是她可没有吕后那样的权谋,顶多是个私欲过盛的女人而已。

由于光宗生性懦弱,加上李后的欺凌使得光宗整日郁郁寡欢,病情越发的重了许多,逐渐变得疯癫起来,开始滥杀无辜,以至于群臣人人自危,再也无法忍受此种局面。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但是,这件事,光宗显然是被蒙在鼓里的,因此他极不愿意搬入太上皇所住的寝宫。但无可奈何,木已成舟。

此后,光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庆元六年(1200),光宗驾崩,享年54岁,这对于他或是一种解脱吧,因为此后的南宋王朝权相弄权,江河日下。

我们回过头来看南宋的这种禅让现象,有的是为了甩锅而禅让,有的是因为劳累而禅让,有的是被迫而禅让。

不管怎么说,禅让在南宋不是一个个案,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南宋这个朝代的独特气质。

为什么到了南宋,皇位又回转给赵匡胤后人?

公元1155年宋高宗赵构收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养子,1160年立赵昚为皇子、封建王,1162年赵昚被立为皇太子。1162年宋高宗禅位,赵昚成为南宋第二位皇帝,从此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脉。那么宋高宗赵构这位一手建立南宋的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吃了不少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与自己血源挺远的赵昚呢?原因挺复杂。


赵构也是一个挺悲剧的皇帝。先是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奔袭扬州,赵构因为战乱败亡,受到惊吓患上了严重的阳萎,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虽然之后赵构寻医问药,大肆纳取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妃子,但是一直不见起色。其次公元1129年宋朝将领苗傅和刘正彦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逼迫赵构禅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虽然兵变最后被张浚、韩世忠等人平定,但是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在兵变中颠沛流离、受到惊吓,一下就病死了。从此宋高宗赵构绝嗣,皇位的继承问题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最终赵构会选择赵昚继承皇位的原因还要到北宋初年去找。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病逝,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从此赵宋江山由赵光义一脉把持。之后北宋皇帝虽然没有故意迫害赵匡胤的后裔,但是也怕这些人留在东京开封府惹出事端,因此将宋太祖后人都弄到远离北宋政治中心的南方去当富家翁了。

公元1126靖康之乱,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被金国俘虏到北方,宋太宗一脉除了康王赵构之外被一网打尽,反而是远在南方的宋太祖赵匡胤后人逃过一劫,继续繁衍生息下去。


因此宋高宗赵构绝嗣后只能从宋太祖后人中选人继承皇位,当时宋太祖的后代有上千人之多,赵构是怎么选的呢?他当时也有两条标准:一是家里势力不能太大,否则威胁赵构继续掌权;二是继承人最好是个孩子,成年皇子没法培养感情还不好控制,最终六岁的赵昚和3岁的赵璩入选。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赵构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都更喜欢赵璩,可惜赵璩后来胆小怕事、为人粗鲁、贪恋女色等等行为使其失去了宠爱;反而是不起眼的赵昚谨小慎微,蛰伏努力了近20年终于成了胜利者。

宋高宗退位之谜:活到80多岁,为何盛年让位给养子?

突如其来的退位

作为南宋的第一代领导人,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来得有些突然。

那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自抗金前线返回临安没多久,便透露出了要退位的意思。当时有大臣提出反对,认为突然退位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毕竟宋徽宗仓皇禅位的悲剧还在那儿摆着呢。但赵构没有理会。这年五月二十八日,他立赵昚(sh?n)为皇太子。六月十日,他下诏宣布退位,次日,赵昚登基,即为宋孝宗。

为什么赵构突然要禅位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归纳一下,大概两层意思:一是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也该退位了;二是当皇帝太操心,他想过过清闲日子了。

可是,这两个理由,似乎都不太成立

在两宋皇帝之中,赵构是最长寿的,活了八十一岁。退位之时,他才五十六岁,身体也不像有什么大毛病。淳熙二年(1175),宋孝宗曾与大臣们聊起太上皇赵构的退休生活,他说:?前日诣德寿宫,太上饮酒乐甚。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壮年时。每侍太上行苑囿间,登降皆不假扶掖。?你瞧,七十岁还如此矫健。

而且,退休后的赵构,并没有真的追求清闲,反倒是特别爱管?闲事?。他曾经要求孝宗把一名因贪污而免职的知州官复原职,孝宗没照做,赵构大怒,在家宴上对他一顿痛批。第二天,孝宗告诉宰相说:?昨日太上盛怒,朕几无地缝可入,纵大逆谋反,也要放他。?后来孝宗与金的议和诏书中也承认,?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

可见,赵构既没有身体大碍,又不舍得真正放权,那么他禅位的动机究竟为何呢?

难以承受的皇位之重

在赵构决定退位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朝皇帝完颜亮单方面撕毁合约发兵攻打南宋。

此事给宋高宗赵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为了这次和议,赵构付出了巨大代价他在宋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并按照金人的要求,自废武功,处置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抗金名将,包括诛杀岳飞,屏退韩世忠、刘锜等人,此后又专宠秦桧,在群情激愤下,纵容秦桧篡改历史,胡作非为结果现在,和议失败了,赵构的心情必然相当复杂。

金人入侵之前,完颜亮曾派使节到南宋,通知钦宗已死的消息,并当着南宋群臣的面大骂宋高宗无德无能。没想到,宋高宗当场情绪崩溃,丢下众人?号恸?而走。当大臣们找到他时,发现他正躲在屏风后面涕泗横流。

后来金兵南下,战局稍有不利,赵构就想跑路。他曾下御批说,?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不过这个御批马上被宰相烧了。宋高宗又把爱将杨存中召来,跟他商量?散百官,航海避敌?,毕竟海上逃亡他是有经验的,不过这次逃跑计划,在大臣们的阻止下,最终没有实施。

好在后来金军内部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杀,金朝短时间内对宋廷不再构成威胁,赵构也就不必急着跑路了。但是,经过这么一出,赵构面对皇位的为难情绪又进一步加深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烂摊子?金兵再打过来怎么办?思前想后,他决定禅位。

在禅位仪式上,赵构说了一句话朕在位久,失德甚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场面话,但不管有没有诚意,此时的他,已经难以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翻盘了。

宋孝宗即位后,立刻展开抗金活动,并为岳飞平反冤案,而一向强势干政的太上皇赵构并未阻止。又或许,这也是他的本意?

异乎寻常的政权交接

赵构盛年禅位,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这次政权交接,其实异乎寻常。因为赵昚的身份很独特。

前面我们讲过,赵构唯一的儿子因受到惊吓而早夭。在后来的逃亡岁月中,赵构本人也因受到惊吓而丧失生育能力。所以最终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的,是赵构的养子赵昚。

赵昚乃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裔,六岁时被赵构收养,此后一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众所周知,大宋江山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但从?烛影斧声?后,政权便落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代的手中,包括赵构本人也是太宗一系的。按照血缘亲疏,赵构应将皇位传给太宗的其他裔孙。然而,赵构经过反复比较和考量,最终选择了赵眘。

赵构选择传位赵眘,除了认可和赏识之外,后世认为可能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靖康之难?中,除宋高宗侥幸漏网外,徽、钦二帝的近支宗室悉数被金人掳掠,终生未能归国。但事实上,早在绍兴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但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终没有做出回应,也就不了了之。这一自私之举,无疑伤害了宋太宗其他裔孙的感情,所以赵构从心底里是害怕太宗后裔得势的。于是,传位于根基薄弱的赵眘,也算是赵构的自保之策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改弦更张,舍近求远的行为,必然招致各种非议和阻挠。在这种情况下,赵构也只有盛年禅位,然后以太上皇的身份镇压幕后,才有可能确保政权交接的稳定。

由此可见,宋高宗赵构的禅位,其实饱含各种难言之隐既有为私利,也有为大局。尽管后世对赵构的品行才干等颇多非议,但如果退回到绍兴三十二年这个时间节点,赵构的选择,未必是个坏的选择。

?创一代?们如何退场?

其实无论是皇权交接,还是企业传承,对于?创一代?来说,何时退位,如何退位,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家族企业圈中,流传着一套?4567传承方针?,即40岁想、50岁动、60岁撤、70岁退。

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因人而异。

经历坎坷的大午集团创始人孙大午在总结自己的传承经验时表示:?合适的退位时机,取决于第一代创制人的心智成熟度。一个成功的领导人或者成功的一代创始人,应该是很早就退位。?但他也强调,让创一代早退位,并不是让他们早退休。退位以后,还要看着新人犯错、成长,注重对制度、人的观察和培养。

作为成功?交棒?的企业家代表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的做法是?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他用了九年时间让儿子茅忠群实现完美接棒。谈到?创一代?的退休方式,茅理翔认为,?垂帘听政?是传承的大忌。交权就要彻底交出去,要允许孩子犯错。而退休放权后,创一代闲不住了,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可以再次创业。

?创一代?们从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到闯出一片天下,每个人都堪称一部传奇。但是传奇如何续写,天下如何传承,对于?创一代?而言,必将是一项更艰巨的挑战!

南宋有很多赵光义后裔,赵构却为何要把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此终于可以安心得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那么,赵构为何选择传位给与自己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赵构无子嗣及其他近亲

这个情况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宋高宗赵构虽然很长寿,但是他一生中仅仅生育过一个儿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赵旉。赵旉在著名的“苗刘兵变”中曾经被叛将拥立,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当时年仅两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赵构挑选养子肯定是首选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后,宋朝绝大部分的皇室宗亲都被金国俘虏北上,宋徽宗所有儿子中只有赵构一人侥幸逃脱,宋钦宗的子嗣则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难的则基本上都与赵构的关系很疏远(比如嗣濮王赵允让一支)。

第二、濮议事件的影响

北宋曾经出现过皇帝本人无子而传位给养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传位给了养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构在宣布将要收养义子的诏书中曾经提到:“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但是他说自己要“法仁宗”的话却是违心的,因为宋英宗即位之后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濮议事件”——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并不是宋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但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由先皇处得来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允许追封赵允让为“皇考”。

赵构当然不想让濮议事件再次上演——外患还无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忧?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便是从民间选择一个缺乏根基的宗室当养子。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从没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经会让这位养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需求。

2、没落皇族不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南宋皇室不会产生威胁。

第三、大臣及赵构本人的意愿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处不展开讨论),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枢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最打动赵构的则是上虞丞娄寅亮,他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大臣们的上书表达了三层意思:

1、太祖当年以天下为公传位给太宗,现在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时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其功德堪与太祖乃至尧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太祖后裔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随即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

赵伯琮因其性格恭顺,博学多才而在绍兴三十二年被册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不久之后,在位三十六年的赵构宣布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赵构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呢?

南宋初年,有禅位的传统:高宗在年仅五十六岁就禅位给孝宗,禅位后还活到八十一岁;孝宗在高宗活着的时候当皇帝,高宗死后不久他就急又禅位给光宗。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中原历史上不多见,但是在别的地区并不少见。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写的是日本天皇的一个儿子光源氏的故事。故事跨越了几代天皇,而这些天皇大多不恋皇位。不是他们集体?不爱江山爱美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本国家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天皇不过是个象征、是个傀儡。


无独有偶。《天龙八部》中写到大理段氏。历史上的段氏皇帝,大多在晚年?避位为僧?。小说中写到段正明晚年退位出家,事实上主人公之一的段誉,历史原型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皇帝出家会成为风气?崇信佛教是一个原因,大权旁落也是一个原因。


南宋初年,政局并不平稳。尤其是在主战、主和的问题上,统治者与大多数国民意见相反。宋高宗赵构怕战、避战一辈子,为了和谈还杀死了主战的大将岳飞;宋孝宗曾经短暂雄起过,主持了隆兴北伐,但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不久兵败,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


半壁江山被敌人铁蹄践踏,列祖列宗的陵寝不能祭扫,?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对南宋的皇帝,尤其是初期的几位皇帝,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但是,从皇帝自身来说,又绝对不愿、也绝对不敢对金用兵,偶然雄起一回,还以惨败告终。这样的皇位,坐着其实没有什么意思。


事实上不止南宋,在北宋末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宋徽宗不就是急急传位给儿子钦宗,自己以?亳州进香?为由,匆匆离开东京,逃到南方去了吗?不是他不爱权力,而是他怕极了与权力相伴的责任。


皇位是个好东西。但前提是,你得坐得稳才行。如果坐不稳,倒不如早早地让出皇位,还能落个清闲富贵。日本天皇,大理皇帝,两宋之交的几位君王,他们都不是傻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