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有一个叫宋祁的官员到开封城外游赏景色,见到老农耕田,便上前作揖,打趣说道:“老丈辛苦了。看来今年您大丰收啊。您觉得应该感谢老天爷眷顾呢,还是感谢皇上洪福?”老农“俯而笑”。
然后将宋祁狠批一顿:“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我每日辛勤劳作,今日之获,全是我的汗水换来,为何要感谢老天爷?我按时纳税,官吏也不能强我所难,我为什么要感谢皇上?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没见过像你这么蠢的。”宋祁被老农骂得悻悻然,也不敢生气。
官员庄绰在《鸡肋编》中也记录了一件事:他路过赣州,叫吏卒到附近店铺买些日用品,但店家不肯卖东西给他们,因为吏卒带去的制钱是徽宗朝所铸造。赣州百姓看到徽宗朝制钱,便不客气地说:“这种无道昏君的制钱,我们这里不收。”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意气用事,而是整个赣州乃至江西的民风。用庄绰的话来说,是“山水风气致然也”。
南宋人周密在他的笔记中记述了一件事:严州有个知州,叫方回,为人贪鄙,喜欢给人的诗集作序,然后收点润笔。“有市井小人求诗序者,酬以五钱,必欲得钞入怀,然后漫为数语。市井之人见其语草草,不乐,遂以序还,索钱,几至挥拳,此贪也。”
我觉得方回这个人很有意思,毫无半点知州的架子,只要给点钱,就可请他写一篇序。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市井小人”对方大人的序不满意,居然敢掷回去,要方大人退钱,不退钱就揍他。
这个方大人,后来寓居杭州旅舍,不小心将邻居的壁土震落了。那邻居也不客气,马上就将方大人告上法庭。当时的临安市民,无论远近,不管强弱,受了官员的委屈就“操盈尺之纸,书平时之愤”,擂登闻鼓状告官长,“视帝阍万里若咫尺”。
北宋的汴梁人,也动辄控告官长。京城之民不畏官长,常抓着政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控告。
宋哲宗绍圣年间,向太后的娘家向氏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让给向氏建寺。被拆迁的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开封府法官范正平(范仲淹之孙)作出判决:“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被拆迁户还不满意,“又挝鼓上诉”,告到登闻鼓院,最后蔡京“坐罚金二十斤”。
市井人物这么硬气,士子就更不用说了。宋人笔记《国老谈苑》录有一则故事:“王旦在中书(宰相),祥符末大旱。一日,自中书还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经掷旦,正中于首。左右擒之,将送京尹,旦遽曰:‘言中吾过,彼何罪哉?’乃命释之。”
一个书生不但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而且向宰相扔书本表达抗议,而宰相还得承认他骂得有道理。这样的官民关系,之后很少见。
宋朝不是很弱,就综合国力而言,宋朝虽然算不上中国古代最强盛的国家,但却是中国古代史上文明最昌盛、最辉煌的时期。
1、从物质文明角度来看,宋朝较前代有了重大进步,农业单产量和土地利用率都有所提高,出现了“煤铁革命”,并且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商业上,出现了“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科技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或得以改进的;
2、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更加思辩化、哲理化,出现了大批哲学家和理学家,教育更加发达,而且教育的平民化进一步加强,产生于民间的词逐渐雅化,并产生了大批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山的地位;
3、从制度文明角度来看,宋朝是制度建设成熟的时期,政治运作更加文明化、理性化,更加重视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宰相权力资源分化,无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 北宋辽西夏
(960—1127)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
1.北宋的统一
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①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谏官不仅任谏职,而是常常与台官一道,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
在地方上,宋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太宗时,又改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还有增加。各路大体有四司:安抚使司,掌一路兵民之事,简称“帅司”;转运使司,掌一路财赋,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一路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一路常平仓、义仓、赈灾事,简称“仓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还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②;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设立州通判一职,用以监视知州,所发文书要知州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县的长官称知县或县令,还有管户口钱粮的主簿和管军事、治安的尉。
这样,宋朝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
另外,宋朝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节度使兼管其他州、军(称为支郡)的作法,一般节度使除管所在的大藩府外,不再兼领支郡。并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这就大大减少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可能。
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军事制度 靠军队起家的赵匡胤深知军权的重要,因此,他首先解决这一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去掉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不久,又在一次酒会上迫使原禁军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并顺势取消了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另外,遇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平时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①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
宋朝还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①
财政与司法制度 唐末五代时期,财政制度混乱,各地藩镇的财赋收入多自己留充军费,很少上交朝廷。宋太祖有鉴于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建立起了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薄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样,“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②,地方政府的财权大大削弱。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总之,宋朝初年,通过上述各种措施,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看,北宋过分集权,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政权过分集中,使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推诿,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军权过分集中,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
财权过分集中,造成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凡此种种,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与辽的对峙
1.辽的制度
辽国最强盛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境),幅员万里。”①自从兼并了渤海国、并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辽国吸收了大量封建的经济成份和封建的传统文化,开始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官制 辽国境内,民族众多,除契丹族外,还有汉、渤海②、女真、奚、室韦等族。就这些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根据这种不同的情况,辽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③
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所谓南、北面官,系因其官署分设于皇帝大帐南北而得名。“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④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如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北、南大王院相当于户部,夷离毕院相当于刑部,宣徽院相当于工部,敌烈麻都司相当于礼部。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的多。
辽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①将全国分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东京道、西京道。道之下实行部族制和州县制。
契丹人和其他游牧居民地区采用部族制,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根据各族地位高低和大小又分为大部族和小部族,统治机构为某族司徒府,下有某部族节度使司、某部族详稳司等。汉人和渤海人地区采用州县制。大体仿唐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令、丞、主簿、尉。部族、州县之外,还有“头下军州”,系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州县。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辽的各级官员中,契丹族官员多由地位显赫的家族世袭而来,即由某家族的子孙内量材选授。汉族知识分子则主要通过科举门径进入仕途。
法律 辽在阿保机时,始有成文法,“凡四姓(契丹、奚、渤海、汉)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①可见其法律也有蕃、汉之不同。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辽“贵贱异法”,而且“凡契丹及汉人打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①这些记载说明辽的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特点。
兵制 辽国凡民在十五岁以上五十八岁以下者,皆入军籍,有正军和家丁的区别。正军主要有禁军、部族军及乣(qiú求)②军等。禁军由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组成,是辽军精锐。部族军是亲王大臣的私人卫队或以部落为单位守边的部队。乣军则是由被征服族人组成的边防军。家丁由奴隶和部曲充当,主要从事杂役。
赋役制度 州县的赋税主要是两税,依户口和田亩征收;还有地钱、户丁税等杂税。徭役则有驿递、马牛等多种名目。部族的赋税主要是输牲畜和草,徭役则主要是兵役。不论州县还是部族,赋役剥削名义上按贫富不同而有所区别。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2.辽的经济
辽朝在逐步实现封建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也随之而发展。到辽圣宗耶律隆绪时(982—1031年),号称辽的盛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进步,并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城市。
农业 辽的生产原以畜牧业为主,但在取得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后,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历代统治者都实行了一些奖励垦荒的政策,并在沿边各地置屯田。这样,在圣宗、兴宗时期,已是“辽海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③粮食产量十分丰富,“虽累兵兴,未尝用乏。”④
手工业 辽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等。
纺织业不仅在汉人集中的南京(今北京)地区较为发达,而且在上京和中京地区也颇具规模。生产的纺织品种类繁多,有绫、罗绮、锦、纱、缎等。
矿冶业在辽具有重要地位。
室韦部(今辽宁鞍山一带)、曷术部(今辽宁南部)、铁利府(今沈阳西南)、东平县(今开原西南)都是著名的铁冶基地。室韦、阴山(今内蒙中部)及辽河之源盛产金、银。
辽的制瓷技术也很好,辽瓷名闻遐迩。瓷器有白、青、三彩、细胎白黑,缸胎杂色、翠绿釉瓷等多种。
城市经济 辽的五京不仅是政治、军事重镇,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中尤以南京(今北京)最为繁荣,“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城北有一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①
3.北宋与辽的和战
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北宋初年,宋朝君臣尚有收复幽云诸州之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太宗在灭北汉后,亲率大军伐辽,一路势如破竹,进围幽州。后因准备不足,被辽朝援军在高梁河畔(约在今北京城东南)击溃,损失惨重。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出雄州(今河北雄县),直指幽州(今北京);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由定州(今定县)出飞狐口(今涞源、蔚县间),取蔚州(今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取云州(今大同),然后会师幽州。战争开始时,三路军队节节胜利。但因各军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歧沟关(今河北涿州)一战大败,杨业负伤被俘、绝食而死。雍熙北伐失败。
澶渊之盟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辽兵则不断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围攻定州。宋朝君臣大惊,有的大臣建议真宗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请真宗北上“亲征”,以鼓舞士气,打退辽兵。真宗勉强同意这个意见,于十一月率众亲征。这时,辽军已到黄河北岸,宋军迎至澶(chán蝉)州(今河南濮阳),与辽军对垒。前军用伏弩(床子弩)射死在阵前视察地形的辽军统帅萧挞览,大挫辽军锐气。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方恐惧,有意退兵,于是双方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仍以白沟河(今河北巨马河)为界。史称此议为“澶渊之盟”。
宋辽和平相处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景德二年(1005年)宋朝在雄州、霸州(今河北霸县)、安肃军(今徐水)、广信军(今徐水东),辽在新城、朔州(今山西朔县),分别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宋辽双方每逢有皇帝即位、生辰、丧事等,都互派使者来往。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时长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当时的人这样评论:“(辽)与朝廷(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①
三、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西夏建国 西夏国为党项族所建。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原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边境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唐初,党项族各部落中,以拓跋部最为强大。在其带领下,党项各部落先后归附唐朝。唐在其地设都督府和州,赐拓跋部酋长李姓,以其为都督。后来党项族为吐蕃所迫,渐迁至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复赐李姓,封夏国公、夏州节度使。五代时,党项乘中原混乱,扩充势力,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割据一方。宋初,党项委蛇(wēiyí威移)于宋、辽之间,接受双方封赐,但主要是联辽抗宋。宋真宗时,考虑到同时对辽和党项作战,人力、物力都难于应付,便对党项妥协,授党项首领李继迁以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辖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五州之地。此后,李氏以五州为基地,继续扩张,并攻陷宋的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改称西平府,作为其政治中心。李继迁子德明在位时,主动向宋求和。宋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给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并开展双边贸易。可是,李德明仍受辽封,为夏国王。宋乾兴元年(1022年),党项在灵州怀远县建新城,称兴州,迁都于此。宋天圣六年(1028年),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仁宗也加封德明为夏国王,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不久,德明死,元昊继位,继承向吐蕃、回鹘进攻,先后占据了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今敦煌)、肃州(今酒泉)。这时,李氏统治的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①包括夏、银、甘、凉等十几州,沃饶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均在控制之下,党项族的经济逐步转向以农业为主。
西夏的制度 西夏国的建立者李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通晓佛学和蕃、汉文字,熟悉中原王朝的法律、制度。注意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在西夏国所立制度,基本上仿照宋制。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还有农田司、群牧司、文思院等机构,分掌庶政。官员则由党项贵族和汉人分别担任,另有一些官职专授党项人。中央还设置“蕃学”和“汉学”,分别选蕃汉官吏子弟入学,以科举取士。地方上亦同宋制,设府、州。军事上实行征兵制,每二丁取正军一人,总兵力有几十万。西夏还仿汉字形体,创造西夏文字,通令全国使用。在夏国统治的二百年中,西夏文一直使用。夏亡后,仍长期流传。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元昊称帝后,要求宋廷承认,但遭拒绝。双边贸易亦中止,宋、夏关系急剧恶化。从宋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元昊连年发动对宋战争,北宋连遭失败。
宋朝被迫让步,谋求与夏和好。西夏虽然连胜,但也多有伤亡,财力难以支持,国内人民普遍厌战;加上夏、辽关系破裂,为避免两面受敌,也愿与宋议和。于是,宋、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签定和约: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佑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①。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②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佑(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到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岁入已高达一亿几千万缗,但却入不敷出,差额常在三百万缗以上。这种现象产生后,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统治者们就用各种手段压榨劳动人民,致使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破产“冗费”问题是北宋中期造成民困国穷的“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
土地高度集中 北宋建国之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北宋农村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指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又有官户、民户之分,官户也叫形势户,即品官之家,有减免赋税等特权。民户为平民之家,依土地财产多少分为五等。在北宋总户数中,地主阶级,也就是官户和民户中的一、二、三等户合计,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然而他们在北宋中期已占有全国耕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农民阶级,也就是民户中的四、五等户和全部客户合计,约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另有约百分之五为城镇居民),却仅占有全国耕地的不足百分之三十。大量农民只好耕种地主的土地,每年要缴纳的地租约占收获物的一半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状况,大大加深了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赋役苛重 广大农民不仅遭受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而且受到北宋政府的残酷压榨。北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杂变之赋(杂税)、丁口之赋(丁口税,总称身丁钱米),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在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差役也叫职役,是主户轮流到政府部门服劳役,其名目繁多。因为官户有免役特权,一般地主也常常设法逃避当差,所以应役者主要是自耕农、半自耕农。徭役则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其项目亦很多,服役时间视需要临时决定。
王小波、李顺起义 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广大农民已无法忍受,只得揭竿而起。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太祖到仁宗朝,大小起义上百次,参加者有农民、士兵、少数民族。特别是到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更是“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同伙)强于一火。”①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是发生在今四川地区的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在淳化二年(992年),当时,正逢四川大旱,粮食欠收。官府的赋税征收苛刻,官僚又支持包庇商人,囤积居奇,乘机渔利。广大人民生活无着,阶级矛盾急剧激化。淳化四年初春,茶农王小波在故乡青城县(今四川灌县南)领导旁户农民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②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人以上,占据了青城、彭山等县。同年十二月,王小波率军北上,在江源县(今崇庆县东南)大败宋军。但王小波在作战中不幸牺牲,起义军推其妻弟李顺为首领,继续战斗。淳化五年(994年)初,李顺率军攻下成都,建立政权,起义军发展到数十万人。北起剑门,南至巫峡的广大地区,都处于大蜀政权的控制之下。五月,宋太宗派大军围困成都,最后城被攻破,义军死者三万余人,李顺生死不明,起义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意义不仅在于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的统治,他们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的影响尤为深远,是发展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均平”思想,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对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状况的要求。
发生在庆历年间较大的农民起义有山东的王伦起义,陕西的张海、郭邈山起义,湖南的瑶、汉人民起义,河北的王则起义等,都有广大农民响应,但亦都相继失败。
庆历新政 为了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在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但是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从一开始就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他们无中生有地攻击范仲淹专权,结党营私;甚至诬告范仲淹想废黜皇帝。结果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先后贬至外地,新政也宣布撤销。此事因发生于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42年,总共有23位宰相。
在这23位宰相中,有一个水平最差、文凭最低的官二代宰相,他就是陈执中。
陈执中洪州南昌人,是宋朝顶尖官二代,他爹陈恕是宋太宗朝的参知政事,因为他爹的关系,他荫封为官。
在宋朝宋朝文官入仕有“有出身”与“无出身”两种方式。
有出身,指的是通过获得进士或类似功名的途径入仕,以进士为主,这是凭真才实学考来的。
无出身,主要就是靠父辈荫封而来,老爹是官,儿子也是官,这是靠投胎技术来的。
在宋朝,靠投胎当个官很容易,只要你爹是个像样的官,你都能荫封为官;可要想当宰相,就得靠真才实学,大宋拒绝无才无能的官二代当宰相。
整个宋朝历史上,以无出身入仕能做到宰相的,除了像赵普、沈义伦这些开国宰相,就只有吕端、陈执中、韩侂胄三个人。
由此可见,陈执中这人有多传奇,那陈执中这个官二代是怎么成为宰相的呢?
事情得从宋真宗说起,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已经成为了一个疯子,当时大宋臣民都想立太子,安定人心,但谁都不敢首先提这事。请立太子这事,固然可以讨好太子,可也会得罪皇帝。
就在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的时候,陈执中玩了把大的,富贵险中求,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没什么好失去的,再说宋真宗就一个儿子,这颗独苗早晚会被为太子,早晚会成为皇帝。就算现在他因为劝立太子,得罪了宋真宗,可他也能讨好将来的皇帝。
于是,陈执中再三考虑下,决定豁出去了。不久,他就非常巧妙的劝宋真宗早立太子。这下陈执中赌对了,宋真宗被说服了,于是陈执中马上被提拔为右正言。然后一个月之后,宋真宗六子、也是独子赵受益被册封为太子,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宋仁宗。陈执中就此为宋仁宗立下拥立之功,成为宋仁宗从龙功臣,并跻身资善堂,加入宋仁宗的老师团队。
很多时候一个选择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陈执中的命运。
宋仁宗继位后,陈执中顶着帝师和拥立之功的光环,仕途进入快速通道,不断升官,积累了深厚的资历。
宝元元年(1038年),陈执中担任枢密副使,一个无出身的官二代,竟然成为了宰执,陈执中造就了大宋官场的一个神话。
但就在这时,党项人首领李元昊跳出来造反了。于是怎么抵抗李元昊,成为陈执中应尽之责。
结果宋夏战争爆发后,大宋输得那叫一个惨。陈执中身为西府宰执必须出来背锅,被罢相贬官。
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爆发,宋军又是一场惨败。战后宋军三大主官夏竦、范仲淹、韩琦都吃了挂落,陈执中临危受命担任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与夏竦同知永兴军,成为抗夏战场最高长官。但是他和夏竦极为不对付,两人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宋仁宗火了,将陕西四路一分为四,夏竦知鄜州,陈执中知泾州,范仲淹知庆州,韩琦知秦州。而后河东保卫战爆发,西夏前线,宋军输了个一塌糊涂。官家发现陈执中打仗是真不行,西夏战事你就别瞎掺和了。
庆历二年(1042年),陈执中改知陕州,而后改知青州。
但是陈执中这人非常走运,第二年就爆发了王伦起义爆发,王伦义军肆虐数州。
但王伦起义看似闹得很凶,可人数并不多,最先起事的时候就两百人,这可是天赐良机,陈执中打李元昊不行,打个王伦还不手到擒来?他马上出兵抢功劳,来了个千里大追杀,横跨今天山东江苏安徽三省,最终在采石矶(今安徽省当涂县)捕杀王伦。有了王伦千里送人头,陈执中立功了!王伦的脑袋成为他再次晋升宰执的最大资本!
庆历四年(1044年),在夏竦的阴谋设计下,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纷纷离京,于是陈执中被晋升为参知政事,摇摇晃晃间,陈执中又回来了。陈执中一上任,支持庆历新政的孙甫和蔡襄逮着他一顿喷,极力反对他担任参知政事。本来嘛,陈执中和庆历新政毫无关系,这下被逼成敌人。庆历新政这帮人的作死能力真TM是一绝!
很快陈执中联合宰相章得象、贾昌朝、王拱辰、夏竦等人的绞杀庆历新政,新政彻底失败,陈执中坐稳了位子。
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陈执中晋升宰相兼枢密使,成为仅次于首相贾昌朝之后的第二号人物,成为宋朝继吕端之后,又一个无出身的宰相!这是陈执中的荣耀,也是他的成就,他仕途达到顶峰。
回顾以往,陈执中又怎么能想到自己这个官二代居然有朝一日成为宰相,其实陈执中能力并不突出,绝非定国安邦之贤臣,他不要说比不上他爹陈恕,大宋有很多官员能力都远超于他,他是宋仁宗众多宰相中水平最差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宰相,主要是他资历深厚。这也是宋朝官场的一个弊端,重资历,轻才能。但不管怎样,陈执中登顶成功,荣升宰相。
到了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首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不和,闹得不可开交,结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贾昌朝和吴育两人一起被罢,而陈执中成为首相。陈执中真是喜从天降,笑得合不拢嘴,这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合该自己发达。可还没等陈执中庆祝,很快他就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老规矩,异论相搅又来了,宋朝皇帝最喜欢给宰相掺沙子,弄一些反对派和宰相搭班子。这次也不例外,在陈执中成为首相的同时,宋仁宗也有意让夏竦担任宰相。
夏竦什么人?陈执中的死对头!两人在西北的时候就闹得有你无我的地步,这会一起搭班子还能有好?陈执中强烈反对!最终宋仁宗和稀泥,夏竦不当宰相了,担任枢密使!
陈执中心中怒火万丈,但丝毫没有办法。
陈执中知道自己这位子难做了,夏竦能给他好脸色吗?果然,夏竦一当枢密使,继续和陈执中斗。也不知道是夏竦太厉害,还是陈执中太怂,陈执中以首相之位竟然被夏竦抢了风头!
庆历八年(1048年)宫中爆发一场离奇的刺杀案,宋仁宗有意立张贵妃为后,夏竦趁机给陈执中挖了好大一坑。在张方平提醒下,陈执中没敢往下跳,不敢给宋仁宗废曹皇后背锅,让宋仁宗大为不满。这下陈执中倒霉了,正好当时来了一场然后持续一年多的黄河泛滥。
陈执中一点办法没有,赈灾工作一塌糊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爆发400多次农民起义为何都没事
下一篇: 宋朝利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