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佛教的发展的特色是什么?发展的怎么样?南北朝的差异非常大。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
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比较严格。管理机构为祠部(后梁),后设功德使(后唐)。度僧一向禁止私度,如后梁龙德元年(921)即再申明令,愿出家者须入京师比试经业。后唐、后晋也同此限制,并禁新建寺院。
不过后来功令渐弛,寺僧仍归浮滥,直接影响国家的赋税、兵役,所以到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便毅然对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经国家颁给寺额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废除,仅在原无敕额寺院的地方许留一、二所。又禁止私度,出家必须通过严格的读经试验。更禁止当时流行的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残害肢体的行为。
这一措施的结果,国境内寺院废除的过半。因废寺院还连带将民间保存的铜制佛像全数没收,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家的经济。这对佛教本身来说,澄清了一切紊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顿,并不算是很坏的事,其性质也和前代各次的破佛措施不同,只是北方佛教原来仅获维持的,经此波折就更见衰落了。
其在南方,各国割据的局面,如吴越、南汉、闽国等,历时都比较长久,又大体相安,互不侵犯,各在境内还实施些有利民生的改良政策,使经济有所发展而社会日趋安定。
各国帝王多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于佛教的建寺(如闽地在王氏统制时,凡增建寺院二百六十七所,后改属吴越,二十七年中又增二百二十一寺;到后周显德初大废佛寺,杭州寺院获存者仍达四百八十所)、造塔(如闽王王曦于永隆三年即941年在福州乌石山麓建崇妙保圣塔,南汉王刘鋹于大宝十年即967年在广州造千佛铁塔,今均存。
又吴越王钱弘俶于后周显德初效阿育王故事,铸造八万四千小铜塔,中纳《宝箧印陀罗尼经》印刷卷子,颁布境内,十年方竣)、造像(如闽王王审知在后唐同光三年即925年冶铜铁三万斤来铸释迦、弥勒诸像)、写经(如闽王室在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写金银字藏经五藏等),以至度僧(如闽地初于后唐天成三年即928年度僧二万,自后闽僧日见增多,降至南唐,度僧仍极浮滥,金陵一地即有数千人),所以当时南地佛教始终在发展。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欲认识中国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 和神不灭论。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一些倡导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学者,对佛学理论都有所发挥。并且和新的思潮结合在一起。以上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粗略轮廓和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东汉晚期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使许多人转而信奉佛教,以求精神的解脱。三国时,下层佛教信徒明显增多。此时翻译佛经,也获得可观的成绩,出现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两大译师。安息国僧人安世高系统译介小乘经典与禅法,月氏僧人支娄迦谶则译介大乘般若学经典与思想。这种大小乘经典兼传并译的局面,为中国佛教最终形成融大小乘于一体的体系奠定了基础。三国与西晋时期,由于玄学兴盛,佛教以研究《般若经》而形成的专门学问——般若学开始盛行,同时译经规模益大,涌现出支谦、康僧会、竺法护等著名的译经大师。他们译经的特点是惯于用道家的术语来表达佛教思想,表现了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的趋势。除般若学经典外,佛教戒律与僧人受羯磨法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僧人朱士行依此登坛受戒,是为中国和尚正式出家之始。他还于魏甘露五年(260)首次到于阗寻求佛典,这也成为汉地和尚西游的先导。
东晋十六国时期,大一统局面瓦解,民众陷人黑暗的深渊。社会上下出于共同的需要,都大力支持佛教的传播,推动佛教得到快速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帝王及门阀贵族奉佛,寺院、僧尼数量激增,广设译场,加强佛经翻译与佛典研究。此时,北方的佛图澄、道安和鸠摩罗什,南方的慧远,以其译经、传教和研习佛典而成为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仍然持续高涨。南朝诸帝皆敬信佛法,而梁武帝佞佛之甚,无以复加。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仍同十六国一样,大力支持佛教。由于地域的限隔,南北方在崇佛的方式上略有不同。南方承东晋的余绪,重视佛教义学的传统,在佛教理论上多所发明。北方缺乏讨论义学的深厚传统,偏重于建造石窟和禅行修习方面。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即为北魏开凿。此外,中国僧人向西求法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南北诸多的求法者中,法显最为著名。他曾撰《佛国记》详细记述了自己曲折的行程和丰富的见闻,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南亚史地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由于佛典的系统翻译及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的进一步融会,南北朝时期开始涌现出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各种学派。他们各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献疑送难,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为隋唐佛教宗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在南北朝诸学派的基础上发展成大型的佛教宗派。隋朝出现的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朝出现的宗派有: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藏传佛教。宗派的出现是佛教长期发展的结果,而统一的社会条件与日益繁荣兴旺的寺院经济则是有力的催化剂。各宗派常以某些大寺院为据点,都有严格的教义、不同的教规,并与财产继承权相联系而强调传法世系,具有强烈的宗法性与排他性。由于各宗派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代表了当时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因而深刻影响了广大士人的思想、精神,左右了整个时代的思潮。以后,由于佛教的进一步普及,各派的教义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容铸为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一部分。
五代以后,佛教虽然仍旧延续流传,但基本方向则是由盛转衰。以禅宗为代表的汉地佛教进一步儒家化,无论是外部功能还是内在精神,都同儒道渐趋一致,呈现出三教会同的面貌。宋代佛教的重大事件之一是雕印汉文《大藏经》。先后开雕了《开宝藏》、《崇宁藏》、《开元藏》、《思溪藏》、《祯砂藏》等,对保存佛教文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辽代采取护佛的政策,所以境内的刻经、建寺活动颇为兴盛。元朝与清朝皆重喇嘛教,主流佛教无大起色;明代朝廷对佛教多加限制,但一些士人对佛学产生了兴趣,出现了许多佛学深湛的居士。
我国佛教分为三个支系——北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所谓“一处体现佛家文化和历史”的景点其实没有。
不过北传佛教有几个代表性的景点,从传入线路看,有西域的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中原有陕西法门寺、洛阳白马寺(中华第一古寺)、北岳恒山、五台山(文殊道场)、中岳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华东有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西南有峨眉(普贤道场)…………等等;
藏传佛教主要集中在藏区和内蒙,由于元明清都比较重视与蒙藏关系,北京也有不少藏传佛教景点,大体上有——藏区的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四川色达县五明佛学院,德格印经院等,还有北京雍和宫、八大处。
南传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的傣族、德昂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去了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气息。
佛教(Buddhism):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佛教并非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佛教(Buddhism):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佛教并非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