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什么要迫使哥舒翰出战

华里士 2023-07-18 14:16:23

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军队镇守潼关,本来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可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就是,唐玄宗不知道是哪根弦搭错了,非要强迫哥舒翰出城和安史叛军野战。事实上,唐玄宗并没有搭错弦,他强令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主动出击,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哥舒翰消极避战,不过这也可以解释为军事需要。

但第二个原因就诛心了:哥舒翰的部下居然密谋兵谏,要求撤换宰相杨国忠。

唐玄宗觉得这支军队有点不知好歹,于是命自己的心腹率领一军前去“协助”哥舒翰,其实就是监视他。哥舒翰倒也干脆,立刻把唐玄宗的亲信给宰了,然后上书告状。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觉得:哥舒翰这事做得太过分了。从来都是政府指挥枪杆子,你现在想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要造反?未经中央政府授权,就用武力兼并中央政府的直属军队,根本不用上纲上线,它也是无可非议的造反行为啊。

不要说皇权时代,就是在民权时代,一个军事统帅敢架着高大上的理由干这种事,他肯定也是想造反的。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就下令让哥舒翰率潼关守军出战。虽然在这种背景下,让潼关守军出战多少有点吉凶难卜的意思,但到此为止,唐玄宗好像也只能用这一招了。

因为哥舒翰这支军队的政治可靠性与叛军就差一线之隔,再让他们驻扎在帝国都城附近,恐怕随时会惹出大乱子。后来到了唐德宗时代,关东地区发生叛乱,唐德宗调西北军区平叛,结果呢?西北军因为对政府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立刻聚众叛乱,这种危机,对大唐帝国那可是标准的心腹大患。

大家不要忘记,安禄山是从关东地区起兵,而关东地区出现叛乱,即使想要威胁大唐中央政府,也需要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但如果是在长安城附近发起叛乱,那分分钟都有可能威胁大唐中央政府。

所以,突然听到负责平叛的西北军叛乱,唐德宗当时就率众逃离了长安城。逃离长安城后,被西北叛军困在一座孤城(奉天城)内四十多天,如果不是有高级将领率军及时救援,唐德宗恐怕就要命丧于此。

上发泾原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水,诏京兆尹王翊犒师,惟粝食菜;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

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没过多久,此前救援唐德宗的高级将领,也因为对唐德宗不满意,又以唐德宗信任奸臣为理由开始对他舞刀动枪,于是唐德宗吓得再次向南逃窜到汉中。

不旬日,怀光果夺两节度兵,建徽单骑遁而获免,惠元中路被执,害之。报至行在,人情大恐。翌日,移幸山南。总地来说,西北军叛乱对大唐中央政府的威胁是非常惊人的,也是非常迅速的。皇帝面对这种威胁,除了跑路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唐玄宗不可能知道后世唐德宗的经历,但在西北军蠢蠢欲动的背景下,他自然知道,这种情形如果长久存在,大唐都城随时会遭受灭顶之灾。事实上,唐德宗时代的西北军之所以发动兵变,和哥舒翰部下的借口差不多:收拾奸臣。

哥舒翰的部下觉得杨国忠是奸臣,一定要收拾他;唐德宗时代的西部军区大佬觉得卢杞是奸臣,也一定要收拾他。上曰:"众人论杞奸邪,朕何不知?"勉曰:"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德宗默然良久。

可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德宗,他们的反应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绝不向西北军区妥协,更不会交出所谓的“奸臣”。翌日延英,上谓臣曰:"朕欲授杞一小州刺史,可乎?"李勉对曰:"陛下授杞大郡亦可,其如兆庶失望何?"

从唐德宗与卢杞的关系,我们大约可以窥见唐玄宗与杨国忠的关系。当然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肯定会简单发表议论:唐德宗与唐玄宗一样,都是脑袋被驴踢过的人,所以才会如此冥顽不灵地信任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奸臣。可问题是:如果军区大佬认为某人是奸臣,就直接通过逼迫皇帝的方式干掉奸臣,这真是皇权时代的臣子本分吗?

如果皇帝信任所谓的“奸臣”,就证明他脑袋被驴踢过,那和宣扬“刮风下雨是主神旨意”的神棍能有多大区别呢?唯物史观绝不会这么简单粗暴。为什么在说起唐玄宗信任杨国忠的时候,大家总会强调这是唐玄宗的问题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唐玄宗很快就退位了,受益者是接班人唐肃宗。如果唐肃宗为唐玄宗翻案,那么唐肃宗上位的合理合法性何在?基于这种原因,唐玄宗的相关历史自然只能用一种“刮风下雨是主神旨意”的方式被记载流传了。

或许有人会问:唐肃宗逼迫哥舒翰出战,他能拒绝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是不能拒绝,同时也不想拒绝。

先说不能拒绝的原因。在此之前,是潼关守军在大造舆论,强调唐玄宗如何不对,错信奸臣杨国忠,外界或许还会对这种舆论报以同情。但哥舒翰二话不说,直接把唐玄宗派来的另一支军队给兼并了,更把军队首领给杀了,这事怎么说都是潼关守军没理。当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全军出击时,如果哥舒翰胆敢直接造反,那么势必会站在舆论的对立面。到了那个时候,哥舒翰不就是安禄山第二了吗?

再说不想拒绝的原因。

当时,河北地区遍布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义军。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战场上已一再取得胜利,而且安禄山坐镇的河南地区也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不止是唐玄宗认为潼关一线没有多少叛军,就连哥舒翰恐怕也是这样想的。

安史叛军把战线拉得这样长,后方也已经被政府军打成了筛子,他在潼关脚下能有多少军队呢?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安禄山将大批精兵调回后方,潼关一线的叛军只剩下四千人,而且大都还是老弱病残,只是龟缩在函谷关一线虚张声势罢了。会有告崔干佑在陜,兵不满四千,皆羸若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陜、洛。在这种背景下,哥舒翰恐怕也觉得:收拾这支叛军,不会有多少困难。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5月3日问题答案分享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5月3日问题答案分享,无悔华夏游戏中有很多的玩法,其中很多人在游戏中不知道5月3日的渔樵问答答案是什么,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5月3日问题答案分享
1:762年5月3日,作为唐玄宗李隆基逝世之日,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操之过急,强迫某位名将仓促间出潼关迎战,却使得唐军大败,这位名将也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这个人是谁;
2:答案一共是四个,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郭子仪,答案其实就是哥舒翰;
3:解析
哥舒翰是唐朝名将,复姓哥舒,安西龟兹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派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征讨,二人相继败退,玄宗大怒,派使者监斩二人以示惩戒,并派哥舒翰接替二人前赴潼关拒敌,后因宰相杨国忠进谗,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导致他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最终,哥舒翰被囚于洛阳,并于安庆绪兵败撤退时被杀。

安史之乱的战争过程

叛军参与将领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哥舒瀚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唐玄宗想迅速平定乱事,唐朝不可能在经过了六七年而且又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安史之乱镇压下去,他最终的退位也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主词条:马嵬兵变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 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
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安、史两军虽已矛盾重重,但对唐军仍构成威胁。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今河南安阳北)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部退保洛阳。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 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