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历代皇帝对大明宫的修缮(唐朝大明宫如何被毁掉的)

华里士 2023-07-18 14:05:55

大明宫是唐朝的正宫,相当于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地位,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40余年,历代皇帝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对大明宫进行修缮改造,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唐朝历代皇帝对大明宫的修缮

唐玄宗即位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决定移杖兴庆宫听政,为方便皇帝游走于两宫之间,同年修建了夹城复道,北起大明宫东宫墙,南沿唐长安城东郭城墙,直抵兴庆宫,这使大明宫东宫墙五十米外另添一堵城墙,无疑对大明宫较大改动。翰林院和学士院在大明宫右银台门附近,唐置翰林,为文艺、技术之士待诏之所,但玄宗后,翰林地位显着提升,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等均为翰林待诏,史载“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

随着翰林的参掌机务,其原有办公驻地已不能满足需求,遂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在翰林院南另置学士院,二院共同组成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掌握草诏权,是唐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机构。大明宫政治决策机构由外朝向内廷迁移的变化,标志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大唐帝国逐步由律令政治体制向高度集中的皇权体制过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窘迫、国库空虚,无力承修浩大工程。忙于平乱的肃、代二帝也无暇顾及大明宫的修缮;德宗、宪宗朝,外平吐蕃、内缓强蕃,国家财力状况也有所好转。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含元殿迎来大修,这次大修历时一年多。德宗还曾修缮过后庭内廊、在麟德殿前增建会庆亭等。

唐宪宗时期,史称“元和中兴”,整修大明宫的规模较德宗时期大为增加。宪宗刚刚登基,便诏左神策军新筑夹城,在宫城北面置玄化门、晨辉楼;在宫城南门建福门外建设待漏院,以解上朝大臣们的风雨之苦;扩建含元殿前朝堂、开含元殿西廊内便门,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又修日华门、通乾门,以便朝臣出入内禁。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宪宗在后宫太液池西侧建回廊四百间;同年为满足皇家的宗教需求,又建西夹城,便于通往长安城西面修德坊内的兴福佛寺;此外,他还在东内苑“浚龙首池,起承辉殿,雕饰绮焕,徙植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在北部禁苑“浚鱼藻池”。以满足日常游乐。

唐宪宗死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宦官当权,党争不断,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起居听政于大明宫的八位皇帝都怀有恢复大明宫美好光华的愿望,但是捉襟见肘的国库已无法支出修缮的经费。唐穆宗修建“百尺楼”,引起朝臣不满,“内外多事,土木之工屡兴,物议喧然”。

唐敬宗即位后,在大明宫中拆旧立新,建清思殿,“用铜镜三千片,黄、白金薄十万番”,并在清思殿前院开辟马球场,终日击球,乐此不疲。

唐武宗崇道,刚登基便在麟德殿修道场,并搭起一座高高的“九天坛”,亲受法口;会昌元年(841年)、五年(845年),修建灵符应圣院于龙首池、望仙台。

唐朝大明宫如何被毁掉的

大明宫的毁灭并不是由于自然和地质环境而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故意损毁!? 从大明宫挖掘的遗迹来看,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要证明现场有没有经历过火烧,就要看砖瓦的颜色,如果是被火烧过,残留下的砖瓦就是红色或者黑色的焦痕。大明宫的火烧范围很广,说明这里曾经经历过一场大面积的烧杀。? 大明宫的消失是由于人为的损毁?!那么究竟是谁踏破了这座曾经固若金汤的城池宫殿呢?? 到了唐朝晚期,由于政治的腐败,宫廷的斗争,使得民不聊生,大唐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就在这时,一支由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军踏入了长安城,踏进了这个曾经只有君王将相才能进入的皇家禁地——大明宫。随着起义战争的打响,大明宫就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场起义一把大火点燃了大明宫,这就是我们发现遗址中为什么有火烧的痕迹。虽然这场战争带给大明宫的是一场巨大的劫难,但是我们发现,导致大明宫的消失毁灭并不只是这一场劫难,而是经过多次的浩劫。因为我们发现大明宫里到处有地砖被撬,石像被搬走的历史遗迹。? 黄巢为何要火烧大明宫后,还要进行抢劫式的掠夺呢?这些地板石块又有何用处呢?? 据文献记载,黄巢攻打进长安城后不久,多地爆发农民起义,长安城就再也没有消停的时候,今天这个被赶走,明天那个又攻入,大明宫此时也成为了一座废城。最终,后唐大将朱温在洛阳谋朝篡位,自成为帝,临走时,命令将领撬走大明宫里的一砖一瓦,移去了洛阳。? 要说这大明宫里最遗憾的事,当然就属大明宫的毁灭了。经历了多次浩劫,曾经富贵奢华的大明宫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废墟之城。经过了上千年的尘土掩埋,这座宫殿也就完全消失在了地平线上。但是站在今天的这片废墟上,我们似乎还能依稀看到盛唐时代那段辉煌绚烂的历史印记。

唐朝大明宫如何被毁掉的?

在历史上,大明宫被毁过很多次的,第一次还是唐玄宗那个年代,也就是名噪一时的安史之乱。在一千多年前,大唐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急急忙忙的跑四川去了皇帝跑了之后,长安一片混乱,安禄山很快攻下了潼关,潼关是守长安最后一道门槛。之后,安禄山便派孙孝哲带兵杀进了长安城,在城内留守的士兵毫无还手之力,安禄山的军队本来对长安城就没有啥好感,烧杀抢掠几乎整个长安城都成为了废墟,大明宫自然也逃不过被毁的命运。

第二次黄巢起义,这次起义不单单是农民起义,别的势力也混在其中。黄巢军不就攻破了潼关,也直接杀入了长安城,此时已经更换了皇帝,新皇帝唐僖宗和以前的皇帝一样,跑去了四川避免战争。黄巢占领了长安城几年的时间,自立为大齐皇帝,攻破长安城的时候战火必然会殃及到大明宫,只不过这次的破坏没有前面和后面那么严重。

第三次是最关键的一次,朱温把整个长安城都给烧了,大明宫包含其中,并且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城里。后来昭宗不愿意听他的话,就被朱温杀了,换了个傀儡皇帝,再后来,朱温觉得还是自己当皇帝比较省事,于是逼迫皇帝让位,他在开封称帝了,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历史上称为后梁太祖。

整个长安城最后就这么被毁了,包括那座无比辉煌的大明宫。现在大明宫国家遗址也已对大众开放了,后期的挽救不错的,所以想去旅旅游散散心看一看那个伟大王朝的背影就来大明宫吧。

求唐朝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内部布局,要详细一点,最好有图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大明宫
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宫成为朝政活动的中心。

大明宫含元殿

唐长安大明宫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是唐代主要朝会宫殿之一。含元殿是大明宫前殿,遗址现已发掘并经复原研究。殿在台地南缘,高出平地15.6米,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开阔。殿身面阔十一间,67.33米,进深四间,29.2米,面积1966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正殿太和殿相近。殿单层,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南折,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围成凹字,好似雄鹰展翅,既是宫阙,也是主要大殿。含元殿是中国最伟大的殿堂,气魄宏大,性格辉煌而欢乐,体现了一种高昂洒脱、豪健爽朗的文化格调,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艺术水平。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
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实测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
大明宫在唐末遭到破坏。遗址内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鸾和栖凤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现尚可清楚地看见。
唐代太极宫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
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来看,构筑得更为坚固高大。
太极宫东、西、南、北四面共开有十个城门。其中南面开有三个城门,中为承天门,左永安门,右长乐门;西面和北面各开有二个城门,西为嘉猷门、通明门,也是掖庭宫的东门;北为玄武门、安礼门;东面通向东宫只开有一个城门,名通训门,也就是东宫的西门。东宫南北尚开有四个城门,南面二门,为广运门、重明门、永春门;北面一门名玄德门。掖庭宫因为宫女所居,故只开东西门,不开南北门,西面门只称西门,无他名。
在所有的这些城门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承天门了。承天门位于太极宫南墙的正中,门址在今西安城内莲湖公园南侧。据考古探测其东西残存部分尚长41.7米,已发现三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门道宽6.4米,东侧门道宽6·4米,门道的进深为19米。门址底下皆铺有石条和石板,建筑极其坚固。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南面直对朱雀门、明德门,宽约150米一
155米的南北直线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门为太极宫的正门,是封建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承天门楼还是皇帝欢宴群臣之处。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向
楼下抛撒金钱,让百官争拾。
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亦以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称雄当时。其地居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俯视宫城,如在掌握:是宫城北面的重要门户。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之飞骑,后经不断扩充,从百骑、千骑到万骑,武则天垂拱元年改为左右羽林
军,因此,这里成了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历次宫廷政变的策源地。神龙元年,张柬之翦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翦除韦后等三次宫廷政变均发生在这里,这与左右羽林军的布设以及争夺禁军主力的较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平静之时这里仍然是皇帝举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场所。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门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奏倡优百戏之乐”;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已丑,中宗登玄武门楼观宫女分朋拔河为戏,并“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猬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
太极宫宫内布局也非常讲究,严格按照古代宫室建筑原则执行。宫内主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原则,以朱明门、肃章门、虔化门等宫院墙门为界,把宫内划分为“前朝”和“内廷”前后两个部分。朱明门、虔化门以外属于“前朝”部分,以内则为“内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礼》“三朝制度”进行布局。以宫门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大典,询众庶之处”;以太极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大礼,如德宗、顺宗、宪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仪仍移于此殿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为行事方便,在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以备皇帝随时顾问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最后,以内廷地区的两仪殿为内朝,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二仪殿因在禁内,只有少数大臣可以人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这里也经常是太宗欢宴大臣与贡使之处,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它是太极宫内第二大殿。“内廷”部分也就是“后寝”,在唐代即所谓“北人虔化门,则宫内也”其中两仪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为唐代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区。全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南北排列,处于全宫的中部,其他殿院与阁门分布于两侧,左右对称;这就从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这些象征封建皇权统治的殿门的重要地位。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尚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整个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极殿、两仪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较有名,它与东宫邻接,隋文帝废太子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来。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可见地位也不一般。 ’ 凌烟阁因功臣图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画像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曾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图形,表彰其政绩以及辅弼之功。这就是所谓的“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唐代图形功臣于此阁共有三次,除贞观年间的一次外,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又为功臣郭子仪、李晟等画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九月,总汇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图像,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遴选。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绘唐初以来“堪上凌烟阁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岘、马周、马遂等三十七人图形,“立阁图形,荣号凌烟”。图形凌烟阁成为唐朝褒奖功臣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还藏有宋人游师雄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残石,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大唐帝国的许多荣登此阁的名臣。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两宫面积均小于太极宫,为纵长方形结构,建于隋初。
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q),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内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墙240米处发现了唐“光化二年(899年)岁次已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已丑建”的《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宫的西南,从而证明这里确曾是内侍省无疑。
东宫为太子居住之处,亦称春宫、储宫。从隋太子杨勇、杨广到唐高祖时原太子李建成、后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时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这里,从玄宗以后,皇太子“但居于乘舆所幸别院”,才往往随其父皇住在皇宫内别院
东宫中的最主要宫殿为明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它为东宫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渊逊位后在此殿举行登基仪式。当时太宗即在此殿听政,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渊由太极宫迁居大安宫后,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极宫中太极殿听政。另外,东宫中的崇文馆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在此设“崇贤馆学士”,以侍讲宫中。崇文馆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贞观之治”政令皆由此地发出,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高宗龙朔以后,政事活动中心东移大明宫,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与昭宗仍有部分时间在西内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请告诉我唐朝皇宫的所有宫殿,每个宫殿的用途!!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兴庆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宫殿为非对称布局,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唐天佑元年(904)毁。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遗址南北1250米,东西1080米。1958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其中有一座门址,面阔五间,长26.5米,进深三间,宽19米,进深的中间一间除明间处开门道外,西侧为夯土台,土台外侧接南面宫墙。这遗址曾被认为是勤政务本楼遗址。但也有人认为,与文献所载的位置、规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