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萧衍为什么要改国号

历史典故 2023-07-18 13:32:38

还不知道南北朝时期齐国和梁国为什么要改国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偏安一隅的东晋的灭亡以后,南方地区就进入宋齐梁陈四朝更替的阶段,这就是中国南北朝历史上的南朝时期。

公元479年齐太祖萧道成废了宋顺帝刘准,建立了南齐,然而南齐的国祚不长仅仅二十余年后,就被南齐宗室萧衍篡夺了社稷,萧衍立国号为梁,萧衍就是那位历史上出家做和尚让大臣拿钱来赎的赫赫有名的梁武帝,萧衍本就是南齐宗室,和齐太祖萧道成属于同宗同族,为何萧衍做了皇帝以后没有延续南齐国祚,反而要另立国号呢?

南齐和南梁皇室宗族都出自于兰陵萧氏,他们都宣称自己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后代,这个史料中记载的不是特别的充分,也有可能是南齐和南梁有故意拔高自己的成分,史料可考的梁武帝和南齐皇室最近的共同祖辈是晋朝的淮阴令萧整,齐太祖萧道成是淮阴令萧整玄孙,梁武帝萧衍是萧整来孙,所以萧衍和萧道成的血缘关系上已经很远了,所以萧衍在南齐皇室只是一个普通的宗族人员,最多也就勉强能算的上一个皇族旁支。

南北朝时期不是皇族成员或者世家大族很难做的了高官,所以在南齐的前期阶段萧衍由于和皇室血缘关系太远,也没有太大的军功可以傍身,所以官职都不是太大,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萧衍攀附上了当时掌权大臣萧鸾,这就是后来的齐明帝,由于萧衍帮助萧鸾谋划废掉萧昭业有功,萧鸾在登上帝位以后就将萧衍提升为中书侍郎,这时萧衍的仕途才逐渐的飞黄腾达起来。

齐明帝萧鸾仅仅做了五年的皇帝之后就驾崩了,他的儿子萧宝卷是南朝历史鼎鼎有名的大魔头,萧宝卷不仅荒淫无道,还滥杀无辜,在萧宝卷杀了他的兄长萧懿之后,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惟恐自己很快就会变为刀下鬼,此时已经掌握兵权的萧衍和部将密谋要废了萧宝卷,于是起兵攻打建康,最后的结局自然是萧宝卷先被废后被杀了。

这次事件之后萧衍完全掌握了南齐的政权,萧宝融这个被新立的皇帝只是萧衍的一个傀儡,萧衍被封为梁王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这个殊荣很熟悉吧,这个是魏晋南北朝权臣篡位的标配。萧衍于是在不久之后就篡位了做了皇帝,有意思的是本就是南齐宗室成员的萧衍,却把国号改为了“梁”,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古人讲究天命所归,萧衍为了证明南齐气数已尽,天命在梁而不再齐,所以国号非改不可,还有就是萧衍要为自己的皇位找一个合法性的借口,因为萧鸾当时皇位取得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在其即位以后天下纷乱,朝中大臣异议不断,谋乱之事时有发生,所以萧衍打着为萧道成子孙报仇的旗号,废黜了萧鸾的子孙,为了皇位的正统性此时再沿用南齐国号显然已经不合适,萧衍在当时已经被封为了梁王,所以就顺天应命以梁为国号了。

南朝齐与梁同宗同姓,为何国号却发生了改变

为了给自身正统寻求合适的法理依据,古代政权的创立者经常会“寻根问祖”。正如《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按语所云: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 意思是说,王朝更替、政权嬗代之际,总有人愿意抬出某位“莫须有”的祖先,以表示自身上位的名正言顺。

且不提曹操自诩为曹参之后、李唐王室追老子李耳为先祖,就连陈胜也知道:打着项燕名义行事,才更易得到楚人拥戴。但少年英明的梁武帝萧衍,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尽管南朝梁与齐同宗同姓,可萧衍在登基后,非但没有继承萧氏之“齐”,反而将国号改为了“梁”。

那么,萧衍为何不借助齐朝名义来巩固自身政权呢?

上图_ 《梁书》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

一、萧衍的称帝道路

梁武帝名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根据《梁书》与《南齐书》的记载,齐梁二朝皆为西汉名相萧何之后(实为攀附,可信度不高)。《梁书·武帝纪》云: “道赐生皇考讳顺之,齐高帝族弟也。” 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与齐高帝萧道成,都是萧整玄孙,二人是刚出五服的族兄弟。

由此可见,萧衍在覆灭齐朝后,可以用萧氏宗亲的名义延续齐朝国祚,并不需要更改国号。但萧衍的称帝道路,却沿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禅让制,于是他直接沿用了称帝前的封号——梁。

上图_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梁纪一》说: “齐宣德太后诏萧衍自建安郡公进爵梁公,衍志也。寻进爵为王,寻受齐禅,国因号曰梁。” 萧衍进梁公、加九锡之礼,又封梁王。因此,他接受齐和帝萧宝融禅位后,可以“名正言顺”登基称帝,沿袭“梁”之国号。

不过,萧衍继承自己的“封号”建立梁朝,看似无从更改,实则却是他本人的选择。胡三省所云“衍志也”,即指宣德太后所诏之“梁”,乃遵循萧衍之意。参见于《南史·梁武帝纪》: “宣德皇后令追废涪陵王为东昏侯,授帝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黄钺、侍中、征讨诸军事并如故。”

萧衍借宣德太后之诏进封梁公,与司马氏假借郭太后诏令擅废曹芳、弑杀曹髦二事如出一辙。“吉祥物”太后所诏,确系萧衍所愿。看来,萧衍早有再造乾坤之意,而他之所以如此,盖因南齐萧氏早已声名狼藉。

上图_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字斗将,南朝齐开国皇帝

二、南齐的自取灭亡

齐高帝、齐武帝在位期间,政局较为稳定、清明,一度出现过“永明之治”。然萧鸾夺取帝位后,因猜忌之心日益严重,遂对高帝、武帝子孙及宗室、功勋进行残酷杀戮。萧鸾临终前,又云“做事不可在人后”,以致于其子萧宝卷(东昏侯)继位后,仍是滥杀朝臣,引起民愤。

于是乎,在萧鸾、萧宝卷父子在位期间,南齐王室的风评与日俱下。再加上萧诞、萧湛、萧毅等人的接连遇害,让不少功勋、宗室人人自危,“多不自安”。在此情形之下,始安王萧遥光、江州刺史陈显达、平西将军崔慧景等人相继起兵作乱,南齐王朝的稳定政局,也因此陷入了四处平叛的泥沼中。

上图_ 南齐(479年 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永元二年(500年),萧衍之兄萧懿为萧宝卷赐死,其弟萧融亦同时遇害。萧衍悲痛之余,也借此机会起兵,在雍州军事集团与荆州士民的支持下,萧衍终究取得王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从龙功臣中,除了萧衍旧部与流民首领外,来自荆、雍一带的次等士族反而占据主要力量;反观王谢等高门士族,却鲜少参与此事。

这便意味着,以武勇起家的萧衍,并不受高门士族看重。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昔年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欲与女婿谢眺勾连,结果谢眺回头便向齐明帝告发了此事。王敬则兵败后,谢眺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此事,足见王谢高门以利为先的处事原则。

须知,兰陵萧氏后来虽与王、谢、袁三姓齐名,但它主要是靠齐梁两朝的帝胄之身;在萧衍起兵之初,南齐王室名声欠佳,而他自己也是以勇武发家,故而高门士族不对他进行“投资”,倒也理所当然。这正是萧衍直接从雍州出兵,并未策反京都朝臣的主要原因。

上图_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达

综上,不难总结出萧衍更改国号的主要原因:

一来,萧鸾与萧宝卷这对“奇葩”父子滥杀无辜、倒行逆施,此举不仅引起诸多朝臣的不满,也严重影响到了南齐萧氏的名声。

二来,高门士族的冷眼旁观,让萧衍生出了另起炉灶的打算。他得雍、荆次等士族帮助,方才通过武力建立新朝;彼时,萧衍若要与前朝萧氏区分开来,自然要培养自己的班底。

话说回来,梁武帝这个开国皇帝,也比齐x帝更加威风。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萧”字来,但萧衍之父萧顺之既然与齐高帝萧道成是同辈关系,那萧衍若延续齐国国祚,他又该排在谁的世系之后呢?

上图_ 梁朝(南朝梁)版图

三、为什么选“梁”这个国号?

言至于此,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萧衍为何要选择“梁”字作为国号?

据《南史·陶弘景列传》记载: “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这里解释了“梁”字的来源。萧衍受封之际,“未知建国之号”,道教大师陶弘景借流传“谶语”为其献上“梁”字。萧衍虽以“菩萨皇帝”而闻名后世,但其家世也向来信仰道教,是以他对“梁”字欣然采纳。这也符合了国号选取的一个原则:应谶。值得一提的是,齐朝国号的选择,也是应了“金刀利刃齐刈之”的谶语。

上图_ 萧衍舍身同泰寺图

此外,胡阿祥教授还有另一种解释:“梁”为“用木跨水”的桥,可引申为“延伸”之意。萧衍虽覆齐建梁,但兰陵萧氏仍为一家,说明梁朝还有“延续齐朝”的意思,此之谓 “今日虽是革代,情同一家”。

参考资料:

〔1〕姚察、姚思廉撰《梁书》;萧子显撰《南齐书》;李延寿撰《南史》;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

〔2〕胡阿祥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3〕李天石 《萧衍覆齐建梁考论》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