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晋怀帝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永嘉之乱的起因)

历史典故 2023-07-18 13:20:51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呢?

政治背景

八王之乱

晋武帝灭亡东吴政权,成功统一三国,开天人之功,成霸王之业。

但是,他完成大一统之后就开始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及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即持这种观点。

同时,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持续十六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令晋朝实力严重下滑。

八王之乱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导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然经由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令晋室国力大减。

八王之乱后期,晋室分裂,匈奴刘渊占据平阳、氐人李雄占据成都。羯人石勒、王弥等率军队乘虚流窜,转战大河南北。房玄龄等编纂的《晋书》,将八王之乱视作永嘉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治腐朽

西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

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因此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

权臣擅权

在永嘉之乱已露端倪时,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着意于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晋惠帝中毒身亡后,司马越拥立司马炽、杀司马覃,借以打压羊皇后的势力。

不久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又矛盾激化,于是他在外安插党羽、在内威逼晋帝,结果既因所托非人使洛阳失去屏障,又因心怀不臣加剧晋廷内部矛盾,并且未能及时对刘渊和石勒进行有效打击,对永嘉之乱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

民族背景

五胡内迁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

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都是“容胡”的措施,即使曹操也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到晋武帝的时候,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惠帝时的江统也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西晋王朝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求徙胡族于塞外,并让汉人充实边境以对抗外族的祸患,然而晋武帝并没有采纳。

晋惠帝元康元年,江统作《徙戎论》,讲述胡人的隐患,主张徙胡。晋惠帝也没有采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也不可能,因此徙胡的论述到最后都成空谈。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最终只能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

胡族武装逐渐强盛

东汉末年,朝廷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于是招募胡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

魏晋也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又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任命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用胡”的策略在八王之乱时更为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用匈奴。然而用胡的同时,胡人也知道了晋王朝的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一呼百应,便能起兵作乱。

与此同时,胡族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晋武帝时发生的秦凉之变中,秃发树机能屡败晋军,动乱持续十年。晋惠帝时又有齐万年起事,晋廷主帅昏庸,折损大将周处。

军事背景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司马炎吸取前朝教训,罢除州郡的郡兵,削弱收回了州郡刺史太守的募兵统兵权力。同时又加强宗室的权力,《晋书·地理志》描述“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

地方势力间兵力差距巨大,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当战乱起,地方无兵可守,城池迅速沦陷。"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而地方却无力阻止这些异族的的迅速壮大入侵。

地缘背景

并州以其独特的地缘环境成为汉武帝“制天下命”的基地。至“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迄于魏晋,不立郡县”。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伏笔,至少在并州被东汉朝廷放弃,成为羌胡地时就已埋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中,有南匈奴、诸部鲜卑和羯等三个胡族是从并州入塞或发迹的,其余的氐、羌二族也曾进入并州,因而使并州很自然地成为民族大熔炉及中转站;另一方面并州的地缘环境和情势,决定了并州在地缘政治地位中的重要性。

并州兵骑虽然在东汉末年失去北假养马之地,但是魏武侯在东北方面北征乌恒与公孙康缔约;在西北方面稳定凉州。是时,三北中西汉断匈奴左右臂的东夷校尉、戊己校尉皆在魏武侯手中得以保全。

但司马懿联合慕容鲜卑、乌丸、高句丽在魏灭燕之战后,屠戮辽东士人,又内迁辽东民众,导致幽州东北诸郡人口大减。随后司马懿以其军威建立西晋,仅五十余年,时至华北并州、东北幽州同时震荡,西晋无险可依逐灭亡。

自然背景

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开始的十年间,每年都有干旱、饥荒发生,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此后又发生蝗灾瘟疫,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流徙。西晋王朝对天灾应对乏力,对天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对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包括李特起义在内的一系列反抗运动,进一步削弱了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大范围的饥馑也造成关中和晋都洛阳粮食紧张,削弱了其抵抗外部进攻的能力。

经济背景

晋武帝废除屯田制,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

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再加上西晋战乱灾害不断且频繁,对中国的小农经济打击极大,频繁的灾难摧毁了社会财富,均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存环境,削弱了政府和人民的承灾能力,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

永嘉之乱的起因

历史因素
汉魏以来胡人内徙(历史因素):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胡人盤据的危机:五胡盤据中国北部,产生不少危机。匈奴最早内徙,至汉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带;羯为匈奴别支,居於并州、污庭。曹魏更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汉时已叛服不常,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长制。惠帝末年,凉州、益州杨千万、齐万年之乱,便是由氐、羌人领导。诸族内徙中原,情况十分严重。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晋室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又以胡人为兵,这情况於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
胡汉矛盾
内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压逼,《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数为小吏、黠人所侵夺”、“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晋初仍对胡人大加赋役,於胡汉互市时,胡人常被侵渔;管治胡人的边吏,更对胡人大加杀戮,《晋书·阮种传》载:“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陷利,妄加杀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可知胡人久受汉人压逼,积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职,同於编户”,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赋税;有的被贩卖为佃客或奴隶,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甚至到处贩卖,以充军资。如石勒少年时,即曾被贩卖至山东。故胡人“与关中之人,屍皆为讎”。永嘉之乱的爆发,可说是胡人反抗的高峰。
晋室内部腐化:魏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晋书·王衍传》谓:“(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以戮力匡天下,犹不至今日。”一切政务尽交幕僚处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气。士人缺乏气节亦是败亡关键,此与清谈强调出世有关,故当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取者。”世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河内山涛等,皆无报国之心。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怀、愍二帝被俘,为偷生而愿为刘聪仆人。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故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全国上下皆无气节,加上两重君臣观念,将相大臣因势变节,西晋岂能不亡?
晋武帝施政失当
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其罢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备废弛,连盗贼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无阻碍。司马光《资治通鉴》谓:“(惠帝)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擒制,天下遂大乱。”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八王之乱,令晋室自弱实方,胡人有机入侵。
天灾频生
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几无岁不旱,关中大饥,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后又有蝗灾瘟疫,死者无数,流屍满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规模的灾民流徙;在氐人李特、李雄的策动下,起事作乱,令司马氏政权几乎瓦解。
八王之乱的后遗症
乱事持续十六年,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晋书》谓:“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中原地区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胡人遂有机可乘。

永嘉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后续产生了哪些影响?

永嘉之乱,在司马迁执政期间,对后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刘渊是一个反抗金的蒙古人。刘渊的儿子刘聪曾两度进攻洛阳,最终击败了洛阳的驻军,并突破了洛阳,烧杀抢掠,俘虏了晋怀帝和一众皇族。这又是一场与“靖康之耻”相似的惨剧。永嘉之乱,虽未使西晋王朝的覆灭,却因自身不能抵御外敌,在数年之内消亡。

但是,司马懿的外孙却是真正的西晋开国之君。西马扬最终实现了全国的团结,并终结了80年的分裂。司马炎去世后,其子司马忠接替了他的职务,他当然不能治理国家,所以他的权利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其执政时期,发生了八王叛乱,导致了皇室内部的大动荡。

在这期间,刘渊在西晋入侵后,乘机在西晋内战中成立了汉王朝。那时的西晋,形同虚设,四野皆兵。朝堂不能掌控局面。不过,司马岳和晋怀帝的关系却是越来越僵。洛阳很久以前就是个惊弓之鸟。甚至司马岳还借着“十面埋伏”之名,将洛阳的精锐士兵、皇子、大臣统统一网打尽,使得洛阳变得空荡荡的。但是,内战还没有到尽头。晋怀帝下旨给司马岳,两人因此而决裂。但是,司马岳很快离世,但是,在长期的内战中,西晋的国力也被削弱了。面对匈奴人的入侵,晋代没有进行任何反抗。晋怀在逃亡途中被捕,而他的儿子也死了。

与大宋时不太相同,西晋与明代是分封封地,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有不少人被册封,不然八位大王也不至于闹得这么大。由此,我知道了晋怀的死,长安有武靖的司马延之子司马耶。但在西晋彻底丧失反抗能力的时候,各大贵族由洛阳迁移到长江南部,于是司马耶反抗,很快就投靠了刘聪,导致了整个西晋的覆灭。

西晋帝国是如何在永嘉之乱中,走向了崩溃和灭亡的呢?

在经历了司马懿、司马昭两代苦心经营后,在司马炎这一代终于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公元266年,已经完全堕落成傀儡的魏帝曹奂不得不将皇位禅让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至此,曹魏宣告灭亡,接替曹魏屹立在北方的帝国变成了晋帝国。因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起了新的帝国,国号仍然为晋。所以为了区分,前者司马炎建立的晋国通常被称为西晋,而司马睿的晋国则被称为东晋。

公元291年,西晋王朝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争的本质是皇族成员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引发的。前后共持续了十六年的内战严重摧毁了西晋的国防力量和经济基础,使西晋帝国开始不断向后倒退,国力也因此一蹶不振。

八王之乱虽然严重打击了西晋王朝的国力,但百足大虫死而不僵,摇摇欲坠的西晋依然能够勉强维持。但直到公元307年永嘉之乱的发生(因发生在晋怀帝执政期间,而当时的年号为永嘉因此得名),才彻底宣告了这个帝国的瓦解和灭亡。

探析西晋为何会败亡于永嘉之乱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需要对八王之乱后的西晋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析。在西晋王朝刚刚建立之初,整个国家都还处于正常状态。虽然晋帝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但都未对国力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八王之乱爆发后,参与反叛的诸侯王全部将自己能够调动的军队投入了战场,并使出了浑身解数只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长达十六年的内战中,国内的经济生产基本上进入了停滞状态。百姓为了不被卷入战乱之中只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在帝国境内四处流浪,一时间国内流民的数量成倍增加。而流民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农民离开了土地,耕作种植更是无法进行,使西晋王朝的经济更加恶化,而百姓的食物来源也更加匮乏,整个西晋的百姓就这样从光明走进了黑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