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东吴偏安论:为何东吴始终未能离开长江北进一步,

历史典故 2023-07-18 12:49:00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加上东吴得荆州后势力范围始终未有突破,以致不少人都认为孙权偏安于江南一隅,实行限江自保。其实孙权绝非偏安之主,登位之初即思为桓、文之事,求教于鲁肃,遂引出著名的“帝王之说”。诸葛亮使吴时就发现孙权碧眼紫髯,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就连对手曹操亦敬然生畏,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再看东吴君臣,积极进取者非止一人。鲁肃献帝王之说,甘宁进取荆州以图蜀之策,周瑜更欲整军伐蜀,前据襄阳,谓北方可图。吕蒙谋取荆州,对孙权说:“令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蒋钦将游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又如全琮、徐盛、潘璋、宋谦等献擒羽灭蜀之计的诸将,均不甘心于鼎足,岂能满足于限江自保!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魏称臣即以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自喻,与魏使邢贞盟,张昭怒而徐盛涕泣横流,志欲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邢贞谓其旅说:“江东将相如此,终非久在人下者也。”孙权多次北伐,其后有诸葛恪的淮南之役,其用兵志向皆欲图取天下,怎可说是限江自保!

然终孙权一生,东吴始终未能离开长江北进一步,何者?非不为而力不及也。

一、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东吴还不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孙权政治凭藉不厚,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只能后发制人。东吴地利有长江之险,此为一长;但地处低下而仰攻蜀魏,又是一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原,人物众盛而又居高临下,所以历代南北对峙基本上是北方战胜南方。孙权虽得江东才俊但山越屡叛,人和也只得了一半。等孙权镇抚了山越欲挥兵西进之时曹操已经南下,使得他未能在北方多务之时竟长江所有,丧失了机运。

二、东吴名将过早凋零。东吴开国的文臣武将约四十人全部在孙权生前早早谢世,周瑜、鲁肃、吕蒙三大支柱及十二虎将中有十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吴、蜀地狭,贤才非唯本土所产,因汉末乱世分之于四方,因此大批凋零,人才难继。孙权的大批谋臣骁将的过早谢世,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势力大大衰弱。

三、争荆州之役东吴虽得实利,但也增强了曹魏,从逐鹿中原角度看是不值的,至少可以说是操之过急。三国鼎立,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又位处中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绝对优势。吴蜀合力相抗尚且不敌,而又自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

四、孙权短于临阵突敌,战攻不著,直接影响了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场所指挥的对曹战役,举其大者十一次,除攻克皖城一役外,其余十次均未能取得胜利:

1.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乘胜率十万之众围合肥,攻百余日不能下。

2.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孙权与曹操相拒于濡须坞,曹操破权江西营,获都督公孙阳。

3.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孙权征皖城,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4.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十万之师围攻合肥,被曹将张辽、李典、乐进以七千之众大破。

5.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度进军濡须口,孙权退走。

6.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围合肥,无功返。

7.公元226年(孙权黄武五年)孙权趁魏文帝曹丕之死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

8.公元229年(孙权黄龙元年)孙权乘陆逊夹石大败曹休的声威,扬声出江北而僭袭西阳,魏将满宠早为之备,权退还。

9.公元230年(黄龙二年)孙权围合肥新城,不克而还。

10.公元234年(嘉禾二年)孙权再围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11.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孙权联蜀大举伐魏,东西相应。吴兵三路北进,西路陆逊、诸葛瑾向襄阳;东路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阳;孙权自率大军出中路合肥。魏明帝曹睿亲征,未至寿春,权退还。

纵观中国历史,凡生于乱世的开国之主,无不善驭戎机。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夺天下无不取之于马背。诚然,只知打仗不懂政治的一介武夫成不了气候,但只有韬略而短于戎阵也难以济大功。

五、孙权称帝骄逸,晚年昏聩,忠奸不分,大搞特务统治,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与早期判若两人。

六、曹魏重点防吴,孙权无隙可乘,不能建奇功。魏文帝曾问贾诩,统一天下吴蜀何者为先?贾诩答以休身养生息,壮大国力以后再言战。曹丕不纳,于公元222年、224年、225年三次亲临大江,虽无功而返,其战略计划先吴后蜀十分明显。曹魏在国防前线设三大军事重镇以防吴、蜀。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防蜀重镇为一,防吴重镇为二。公元234年,吴、蜀联兵大举图魏,魏明帝敕令西线司马懿坚壁不战取守势,而在东线亲征取攻势,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严密设防下,无论孙权,陆逊出师皆无功,更不用说其它诸将。孙权不能攻其不备,只好用诈降计诱魏兵深入,周鲂诱曹休、孙布诱王凌均是如此。

至于鲁肃、甘宁、周瑜等所规划的战略,则是第一步立足江东,第二步竞长江所极,第三步问鼎中原。正由于三国鼎立,孙权只走完了第一步,恰如曹操之不能越江,蜀汉之不逾秦岭,非不为而力不能。因此不能说孙权满足于偏安王业。

偏安江南的东吴为何是三国里最后灭亡的?

在我国,受《三国演义》影响,一般都认为东吴其实是三国里打酱油的角色,但是历史却并非如此。东吴恰恰是最后被灭亡的。实际上,曹魏真正的对手是东吴,蜀汉才是尴尬的那个。

公元262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很快灭掉了占据益州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可是伐蜀大军并没有趁着胜利去征伐东吴,而是到了十余年后的太康元年,晋武帝派兵攻打东吴,这才实现了统一。

那么东吴为何最后才灭亡呢?这里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司马氏政权方面;

本来司马昭准备伐蜀成功之后几年,就准备进攻孙吴的,但是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去世则搁置了这个计划,同年司马炎结束了曹魏的统治建立晋朝,刚刚即位的司马炎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协调分配好功臣们的既得利益与矛盾冲突,面对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司马炎是不可能贸然伐吴的;另一方面,由于军事经济实力有限,客观上伐吴需要时间,对于司马氏政权来说,军事经济上的短板,需要时间来弥补,于是伐吴计划一再被搁置。

其次,蜀中局势的复杂多变,也间接的影响了伐吴计划的展开;

虽然公元263年,蜀汉政权灭亡。但是蜀中局势并不是一番平静,相反一系列的动乱影响了伐吴计划的展开。先是钟会的叛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导致了蜀中大量平民和官吏被乱兵所害,局势过于动荡使得司马氏依靠强大武力,这样必然造成动乱不止。蜀中局势的纷乱,使得司马氏政权不得不稳定形势,调整策略,这样牵制了司马氏伐吴计划的实施。

最后,孙吴实力尚存,贸然攻打必然两败俱伤;

拥有江东数十年的孙氏政权绝不是软柿子,孙吴到了后期依旧有很强的实力,最关键的是孙吴政权地形复杂,而且最主要的是拥有长江天险,千里防线一旦有事,可以迅速组织抵抗,短时期内司马氏政权是不可能一举灭吴的。加之孙吴政权在兵力,装备上也不容小觑,直到数年后,吴主孙皓暴虐统治,国力大衰,才使得伐吴时机到来,晋军渡过长江,一举灭吴。

西晋灭吴之战役过程十分简单,看起来也极为顺利,晋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从出师到灭吴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之前却面临着诸多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才有了最终的一鼓作气,混一宇内之举。而孙吴政权最后灭亡也是有其原因的。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

三国时期的东吴为何不能够统一中国

个人感觉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位置问题 东吴借长江天险成功的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敌国入侵 但是 这也证明了如果对手把持住长江以北的领土 东吴照样也不好攻打...东吴跨江打赢的的好像只有黄祖 和偷袭关羽....
2 经济问题 三国时期 南方经济虽然有了发展但是比起中原地区 还要差很多 如果不是蜀吴结盟 通商方便 这一点很可能早就暴露出来 但经济基础差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3 成型太晚最早的领导人 孙坚死于黄祖之手 死的太早 而且直接导致了东吴前期雏形形成的延后 后来孙策建立江东政权后 本来也打算东征西讨 但是却死于刺客之手 直接导致了 新生的东吴集团错过了偷袭曹操 染指中原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孙权可以独当一面时 中原早已大局已定 无法染指
4 后期政局不稳 东吴在三国演义中后来的镜头不多 不仅仅是因为其配角的身份 三国后期 东吴的政局不稳也确确实实是真的。 孙权上了年纪后 逐渐昏庸( 陆逊就是被他气死的....) 政局也逐渐混乱孙权之后又有大臣专权 (如果不是丁奉 估计东吴就改姓了) 最后又传到暴君孙皓手中....
5 军队问题东吴的几次决定性对外进攻战役上面也分析过了 基本没赢 陆逊 诸葛瑾和孙权亲征的几次战役 都没赢 合肥还被打得张辽打得一塌糊涂.... 这说明 将领可能善守不善攻 机会把握和大局掌控不足还有就是 军队善水战 陆战很是问题...
6 江南民风不喜战争 也是一个原因

为什么孙权偏安江东,不想得天下?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进入中原的念头。自从孙权的父亲孙健以来,孙氏家族就一心想统治世界。索菲亚内?费古利死后,何晋将军和十常施氏食狮史石死后,董卓趁机罢黜了邵刘辩,陈留王刘勰为皇帝,掌握了朝廷权力,成为汉朝的祸患。董卓叛乱后,诸侯起兵反对董卓,这些诸侯不再忠于国家。就是他们想要追捕东卓,然后得到回报。孙坚就是其中之一。但孙坚比其他诸侯更像是东卓的十字军。

但无论如何,孙健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动物。后来,孙坚不小心拿到了皇家的印章,但没有交出来,孙坚不想看到心里是清楚的。在古代,皇家玉玺是世界的象征。孙坚把玉玺藏起来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据裴松之《三国史记》注《武书》记载,当时孙简驻守洛阳城南。在镇官井附近,五彩的云彩在清晨飘荡。孙健命人下井,抢救皇家玉玺,一枚四寸方玺,新手上有五条龙,少了一角,文字是?奉王命,二首永昌?这就是证据。但是孙坚最终也嫁给了别人,给了原书一张通行证。

孙坚的长子孙策继承孙坚的遗产,在江东创业。孙策的野心不亚于他的父亲孙坚。历史上孙简吞并长江东岸后,曹操认为孙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他不得不与更加危险的袁绍作战,所以只能靠亲和力来争取孙策。但 sun ce 不在乎这个。在他占领江东区之后,他对自己很满意。建安五年间,他利用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的对峙。孙策策划突袭曹许昌,迎接汉献帝南下,以实现自己要挟皇帝的野心。但是孙策的大计划并没有被暗杀实施,最终不幸夭折。但也表明孙策不是一个保守派,他对中原仍有很大的野心。

但他在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就死了。孙策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孙权。孙权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但孙权在江东的地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事实上,如果没有周瑜的支持,孙权几乎不可能继承他的王位。孙权的晋升受到家族关系的阻碍,否则孙权就不会急于提拔年轻将领,孙权提拔年轻将领,是因为他想要一个可以完全操纵的大臣干部。虽然孙权想去北方,但一方面力量不允许,因为孙权巩固了势力,北方只有曹操这样的霸主。孙权怎么敢容忍曹操?

另一方面,他手下许多大臣将领都不支持孙权北上。但在赤壁战役中,由于周瑜和鲁肃的支持,孙子无法抵挡投降的浪潮。因为吴国的大臣大多是江东大家族,他们不在乎谁坐在世界上,因为无论谁坐在世界上都不能离开他们去管理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想拼命打仗。孙权也不能强迫他们。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后,孙权终于主动与周瑜商议将目标转向宜州的刘璋。

但是周瑜还没来得及实现他的计划就死了。接替周瑜的卢肃和鲁蒙,代表性过高,代表性不足。再加上东吴的大臣们自己,你就有了随遇而安的心态。不管孙权怎么想,虽然他是东方的主人,但他不敢得罪吴家太多。就这样,孙权的江东彻头彻尾地变成了看门狗。终于被金朝摧毁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