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刘肇在诛灭窦氏戚族后励精图治,改变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贪腐之风,促使东汉国力趋于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刘肇开始亲理政事,他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和帝在政治上的举措。
刘肇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2.宽缓为政
刘肇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后汉书·郭陈列传第三十六》: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著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又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曰:“臣闻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于《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赎罪。《春秋保乾图》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以易万人视听,以致刑措之美,传之无穷。”
刘肇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死,由于宫廷紧守秘密,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刘肇却念及窦太后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上》: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贵人姊嫕上书陈贵人枉殁之状。太尉张酺、司徒刘方、司空张奋上奏,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诏曰:“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于是合葬敬陵。在位十八年。帝以贵人酷殁,敛葬礼阙,乃改殡于承光宫,上尊谥曰恭怀皇后,追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姊大贵人俱葬西陵,仪比敬园。
3.重用宦官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在刘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于是,郑众被升迁为大长秋。“长秋”是汉代皇后的宫名,用以名官,称其官署为“长秋寺”。这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而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因此,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所以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策勋班赏,每辞多受少,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但刘肇重用宦官,还有一些客观因素。这就是这时期他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有不少少年有为的帝王,秦皇嬴政13岁登基而周旋于吕相之间;康熙玄烨十四岁时则擒鳌拜,二十岁平定三藩之乱:北魏拓跋珪十六岁建国称王;李世民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东汉历史上也有一位少年皇帝,在他治下国力达到极盛,却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是汉章帝的第四子,其生母是梁贵人。汉章帝当时宠幸皇后窦氏,但是窦氏一直无嗣,反倒是宋贵人先生了皇长子刘庆,之后梁贵人也生了刘肇,于是刘庆自然的被立为了皇太子。这可急坏了窦氏,都是“子凭母贵,母凭子贵”,现在被立为皇太子的不是自己的儿子,窦氏怎么想都觉的位置不牢固。思前想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己不能生育那就过继一个也行。汉明帝的马皇后也不能生育,汉章帝就是过继给马皇后的。
于是她就去找梁贵人,让她把刘肇过继给自己当儿子。梁贵人想着,儿子跟着皇后肯定比跟着自己有前途,说不准还有当皇帝的机会。于是痛快的答应了。窦氏有了儿子之后就用尽心机的要让刘肇当上皇太子。她先是不断地给章帝吹耳边风,进谗言,说宋贵人的坏话。刚开始章帝并不信,但日久天长,章帝对宋贵人慢慢的也有了意见了。窦氏还不失时机的诬陷宋贵人进行巫蛊。终于章帝大怒,废掉太子刘庆改立刘肇为太子,宋贵人最后也被窦氏迫害致死。由于担心刘肇长大之后知道梁贵人是他的生母,而疏远自己,于是对梁贵人也开始诬陷迫害,终致梁贵人忧郁而终。
光武帝时期,为了避免外戚集团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就让几个外戚集团相互监督制衡。到了汉章帝时期,这种权力的均衡被打破,窦氏外戚集团开始变得一家独大。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去世,不到十岁的皇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于皇帝年幼,窦氏就以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
窦氏一掌管国家大权就开始大肆封赏窦氏家族子弟。她的几个兄弟都别安排在显要的位置,掌握住了国家政治的中枢。窦太后独断专横,任意恣为,为了让自己的兄弟窦宪戴罪立功,不顾朝廷众臣反对,不惜“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让窦宪率兵攻打北匈奴。并且窦氏兄弟还放纵家奴为非作歹,欺压良善霸占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氏集团权力大了,觉得留着皇帝也是碍手碍脚的,于是设计准备除掉刘肇。刘肇暗地里知他们的阴谋后,也开始准备自救。当时,刘肇附近都是窦氏集团的人,无法随便和众大臣接触,只有宦者钩盾令郑众不谄事窦氏集团,于是便和他密谋。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刘肇先下手反击,他先逮捕了窦氏集团的爪牙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送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去收回大将军窦宪的印绶,窦宪被打得个措手不及,于是窦宪兄弟等都被送回封国,并都被迫自杀。这一年,刘肇才十四岁,可见其胆识和才智。
剪除了窦氏外戚势力后,刘肇开始亲政。刘肇为政勤恳不怠,常常批阅奏章到深夜,故有“劳谦有终”之称。他也非常能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在他治下垦田面积达到东汉之最732万多倾,并设了西域都护府,开疆拓土,四夷宾服,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不过也是在汉和帝时期,宦官势力开始抬头。宦者郑众在刘肇夺回大权中,功劳甚大,因此被升迁为大长秋,专门负责传达旨意和管理宫中事务。由于郑众在平时的办事中又能得到和帝的赏识与器重,因此和帝也让郑众参与了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由此也就拉开了东汉宦官专权的序幕,之后的东汉政权也因此在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轮番交替中走向了终结。
人物生平
为政举措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四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渔阳太守张显接到报告后大怒,叫上几百个弟兄,出塞追击撤退的鲜卑人。鲜卑人渐渐把汉军引入危险地带,严授劝张显不要再急于追击,以免中鲜卑人的埋伏。严授建议先安下营寨,派出轻骑兵去打探一下再追也不迟。严授的主意很稳妥,但张显不听,反而认为严授胆小,气得几乎当场就要斩杀严授。最后张显虽然没有阵前斩将,但终究不听严授的建议,下令急速追击,结果真的中了鲜卑人的伏击,张显中箭阵亡,手下士卒四散逃跑。只有那被张显称为“胆小鬼”的严授,不仅没有逃跑,反而杀死多名敌人,自己身负十余处伤,最后战死。
邓绥接到渔阳战役的消息后非常感慨,亲自为烈士写文章予以褒奖,又赏赐烈士家属很多钱财,还提拔他们的子弟做官。
从此以后,鲜卑人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次数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人物评价 范晔《后汉书》:“殇世何早,平原弗克。”
家族成员
养母:和熹皇后邓绥(邓太后)
平原王刘胜
姐妹
武长公主刘保
共邑公主刘成
临颍公主刘利,嫁即墨侯、侍中贾建。
闻喜公主刘兴
相关史籍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东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下一篇: 东汉盛世永元之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