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嬴政为什么非常讨厌吕氏春秋

华里士 2023-07-18 12:07:43

自从诛杀了嫪毐之后,秦王嬴政对丞相吕不韦也开始存有戒心了。虽然丞相吕不韦为了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大业日夜操劳,功绩显赫,但是他的势力和声望却膨胀得让秦王嬴政有些不安。他认为,要想让自己的政权稳固,就必须把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

秦王嬴政开始认真地翻阅研读吕不韦和门下宾客一同编著的《吕氏春秋》,分析吕不韦对治理天下的理论和主张。

《吕氏春秋》是一部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著作,有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二十多万字。书中对春秋时期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收录进来,并且加以修改。其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问题,也包含了不少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也为了扩大书的影响,吕不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宣传这部书。他让人把全书整齐地抄写在竹简上,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个字,就赏给千金。消息很快传开,人们蜂拥前来,包括各国的游士宾客,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说明《吕氏春秋》这部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也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

秦王嬴政虽然了解丞相吕不韦一直对自己是极力扶持、鼎力相助的,但是他也看到吕不韦的政治主张跟自己的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分歧。

秦国自从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就一直推崇法家的思想,主张依法治理国家,所以秦国始终保持着法治传统。但是吕不韦的治国主张以及《吕氏春秋》所宣扬的都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在地方政权的设置上,《吕氏春秋》这部书主张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仍要广泛采取分封制。当初嫪毐就是利用大片封地培植起自己的党羽和势力,秦王嬴政对此深恶痛绝,他再也不能容许分封制的存在。

《吕氏春秋》中对于治理人民,提出的是“德治”和“法治”并用的主张,还主张“无为而治”。

《吕氏春秋》还对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任贤”、“择相”、“知人”、“纳谏”,观点鲜明地反对君主专制和集权。

因此,秦王嬴政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更何况在嫪毐事件上,吕不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秦王嬴政又不忍心处死吕不韦,毕竟,在扶立子楚为太子这件事上,吕不韦功劳卓著,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王嬴政今天的地位。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经过再三思考,下令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并把他遣返回洛阳封地养老。

秦王嬴政虽然把吕不韦打发出咸阳,但是仍然不放心,又派人去打听他的动静。结果得到报告说,吕不韦回到洛阳后,各国派去看他的使者络绎不绝,有的还向他打探秦国的情况,有的国家甚至还出重金聘请他去担任丞相。秦王嬴政听到这些消息后,十分恼怒,同时也担心吕不韦将来要是真去了别的国家,必成后患。

于是,嬴政经过深思熟虑,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到底为秦国立了什么功劳,使我对您如此看重,让您身居高位,还给您一大块封地。您到底跟秦国是什么关系,要让我叫您仲父!这些您心里应该都明白。您还是离开洛阳去蜀地吧。”

吕不韦看到秦王的书信后,心里百感交集。他自认对秦国尽职尽责,对秦王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做过越矩的事。但是秦王嬴政现在却苦苦相逼,竟然要置他于死地!

吕不韦明白了自己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悲伤地饮下毒酒,轰然倒下了。

吕不韦死后,他门下的宾客数千人将吕不韦葬在洛阳的北芒山上,参加葬礼的人很多,场面很大。秦王嬴政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气愤,下令对参加送葬的人分别进行惩罚:从其他国家来到秦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的人,流放或迁走。

秦王嬴政在除掉了吕不韦的同时,也摈弃了吕不韦的治国主张,从此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治理国家了。

丞相吕不韦很厉害,为何会被秦始皇所杀?原因和秦始皇身世无关

很多时候我们聊到秦国的丞相,就会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面,虽然秦国并不是最突出的一个,虽然似乎秦国从来不出什么厉害的政治人才,但是秦国的丞相一般都非常的厉害,从最早的张怡到最后的李斯,这里面每一个人都对于历史发展和战略决策都有着很深刻的认知,特别是,最早的商鞅和张仪,他们更是扭转乾坤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大秦帝国。 不过说来说去,最受大家关注的应该是,秦国后期最著名的丞相吕不韦,他可以说是秦始皇和统一帝国最重要的丞相,因为他当年留下了一系列传奇的事情,有关于他和秦始皇生父,还有他母亲的那些风流往事,也有他亲自执导秦始皇,走向一个君王,甚至是一个帝王的历史过程,所以大家每次聊到吕不韦的时候,关于这些事情可以滔滔不绝的讲出来。 不过平心而论,我们来看吕不伟这个丞相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2点,第一,就是没有吕不韦的政治投机,就没有秦始皇的父亲,也就不会有秦始皇后来的登场,第2点就是吕不韦当丞相期间,他所作出的政治贡献简直大出天际,甚至他比后来的李斯还要厉害,因为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当年吕不韦亲自帮助秦始皇打垮了6国联军,在他统治期间,更是帮助秦国建立起了东郡,甚至在吕不韦期间,那个让秦国感受到恐惧的最牛的人物信陵君魏无忌也在吕不韦的运作之下最终惨死。 所以说吕不韦当年所作出的贡献和它的利害程度,远远不是李斯能够比得了的,而且他的那些能力可不是简单的靠着一个商人发家所能做出来的,一般来说历史学家都认为吕不韦有着很强的能力,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政治顶梁柱,那么为何他又被秦始皇给杀了呢?一般人的看法就是因为吕不韦和秦始皇的母亲勾勾搭搭,而且秦始皇还有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所以因为这些事情秦始皇才亲手将他诛杀。 但根据最新的历史资料考据,其实秦始皇杀吕不韦根本没有和这些事情挂钩,因为无论是秦始皇本纪还是李斯和吕不韦的列传里面,根本就没有讲述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的私人关系,讲述的更多的是吕不韦和秦始皇之间的政治冲突,我们可以这么来看,其实秦始皇要杀吕不韦,不是因为他的身世之谜,而是因为吕不韦和秦始皇在关于未来秦国走向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这个冲突可以归为三件事情,第1件事情就是,如何面对君王要君主集权,而大臣想要分成的这个冲突,吕不韦是当时的文献和掌握了秦国整个行政和军事大权,而嬴政是一个独霸天下的君王,这个矛盾已经注定了他们俩之间不可能善终,而吕不韦又不想造反,所以在层层紧逼之下,吕不韦最终沦为了一个破落户。 原本吕不韦的退让,还能够换来秦始皇的饶命,但是他们在另一个政治问题上进一步加深了矛盾,那就是秦始皇想要把法家思想一直延续到千代甚至到万代,但是吕不韦认为秦国应该实行儒家思想和诸子百家共容的政治方略,所以他搞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想要让秦国人接受诸子百家,这件事情让秦始皇与吕不韦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两者之间又开始不可调和。 但真正导致吕布委屈死的事件就是,六国臣民对于吕不韦的恐惧感居然还要大于秦始皇,这让秦始皇感觉到的屈辱,根据史记的记载,吕不韦在位期间,赵国居然送了整整一块领土给吕不韦当做他的寿礼,而吕不韦退休的时候,六国的国君纷纷派遣使者,用最隆重的礼节来邀请他,要知道秦始皇这么光荣的一个人,他一辈子还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很明显吕不韦已经威压到了秦始皇的声望了,所以两者之间最终酿成了悲剧,所以秦始皇要杀吕不韦是因为这两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的亲生父亲之谜而动手。

权力之争是秦始皇逼杀吕不韦的表层原因,深层次原因会是什么?

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没有吕不韦看中子楚,想投资,自然就没有子楚看中吕不韦之爱姬赵姬这一段姻缘。子楚死后,如果不是吕不韦拼死护卫赢政,相信赢政继位包括能够坐稳大局也是一个未知数。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吕不韦给子楚机会,子楚给吕不韦相位,这两者是等价交易,但是吕不韦与赢政之间,则是吕不韦付出比较多,对赢政有大恩。

为什么秦始皇最终还是要逼杀吕不韦呢?这样是不是有些过河拆桥呢?他们走向对立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是今天知常容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

秦始皇从赵国回来到继位为止,这一段时间他和吕不韦的关系是最亲密的。这一种亲密是纯粹感情上的亲密吗?

或许赢政是纯粹感情上的亲密,但是吕不韦不是。

赢政是吕不韦投资子楚的衍生品,或者说是利息。 正常的逻辑是吕不韦投资子楚,子楚死了就代表着这场投资已经结束。

投资的对象已经消失,因为赢政没有承诺作出像子楚一样的承诺。

这是子楚给吕不韦的承诺,吕不韦给子楚机会,被立为太子,最后被立为秦国国君,所以子楚给吕不韦的回报是壮大吕不韦之门。

赢政有没有给吕不韦承诺?

并没有。

所以吕不韦和赢政之间的关系不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而像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吕不韦为什么要保护赢政,是因为他是赵姬的儿子吗?

当然不是。

吕不韦还想继续收利息,赢政倒了,吕不韦就没有办法收利息了。他保护赢政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坐在相邦的位置。

不过他忘记一件大事,秦国一直有对付前任国君重臣的习惯。

秦孝公对商鞅百听百从,秦惠文王嬴驷上来之后就收拾商鞅。秦惠文王信任张仪,他的儿子秦武王一上位就对付张仪。

吕不韦是秦庄襄王时期信任的人物,他的结局自然和商鞅、张仪一样会被秦始皇对付。

所以吕不韦最终自杀是注定的。就算不是秦始皇,换成其他人,吕不韦也是必死。

吕不韦聪明吗?

当然很聪明,他召集门客修订《吕氏春秋》,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并且放出话来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在修订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人将前面的 历史 告诉他,他自己也清楚。

为什么他不愿意退?

因为他有倚仗,他有赵姬在宫中作内应,控制着宫中。他有在诸侯国之间建立的威望,哪怕他被免除相权,诸侯依旧买他的帐。

在秦国境内他有食客三千,他受难之时,有无数人给他求情。种种迹象表明他可以继续收这一份利息。

商人是精明的,但是商人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在利益面前就会拔不动腿。

这段话被引用到《资本论》中,被大家熟悉。

吕不韦知道风险,但是这个利润太高了,怎么可能只有300%呢,比这个更高,作为商人吕不韦他怎么愿意放弃到嘴的利润呢。

秦始皇对吕不韦什么态度呢?

秦始皇视吕不韦是自己的保护者,是一个保自己夺得王位,坐上王位的护卫。

这是秦始皇对吕不韦的定位。

这样两人之间的认知的差距就出来了。

秦始皇认为吕不韦是护卫,自己既然长大了,能自立了,护卫就应该退到二线,而不是继续挡在前面。

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对过度保护感到满意的,正如孩子必须经历青春期才能长大成人一样。

秦始皇必须要挑战吕不韦,正如孩子挑战父亲一样,一定要通过叛逆来实现人格独立以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这是秦始皇成长的必经之路,从秦始皇成长的角度来说,吕不韦必须是一块踏脚石

秦始皇感恩吕不韦吗?一开始肯定是感谢的,但是当他想要权力之时,吕不韦抓的不放那就开始反感了。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秦始皇这个人刻薄寡恩,心如虎狼,没有得志的时候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我是平民他礼贤我,等他统一天下,天下皆是他的臣民,我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还是跑为上。

不过尉缭没有跑掉,最终成了秦始皇之国尉。

这就是秦始皇的个性,既然秦始皇不需要吕不韦,自然就想除掉他。

当然秦始皇最终想致吕不韦于死地,还与赵姬与嫪毐私通这件事情有关系。秦始皇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在赵国过的如过街老鼠的生活,幸好有赵姬保护。

童年的他早视自己的母亲为天一般,但自己的母亲却联手情人嫪毐想废掉自己,这给秦始皇刺激很大。嫪毐、赵姬和吕不韦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虽然在平定嫪毐之乱时吕不韦很尽力,这并不能平息秦始皇的怒火。

他连自己的同母弟都可以下手,何况这个与自己争权的吕不韦呢?他当然能下手了。

秦始皇逼死吕不韦,但他一生信任李斯,李斯最终为了富贵出卖秦始皇,与赵高一起改立胡亥为帝。

胡亥称帝几年后杀掉李斯,他完全信任赵高。

赵高杀了胡亥立子婴,子婴杀了赵高。不过此时秦已经灭亡,因为子婴投降了刘邦,不然的话故事依旧会重复。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子楚死的那一天,吕不韦的死就已经注定了。这才是秦始皇与吕不韦走向对立的深层原因。

秦始皇是怎样除掉吕不韦集团的?他又为何杀死吕不韦

秦国本是西北边陲一小国,能够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很显然赢氏王族功不可没,这一点在大秦系列前几部剧中都有体现,每当秦国陷入困境,总有赢氏王族挺身而出,最后秦始皇一统大业。

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不是吕不韦?这也是个千古难题,因为赵姬本来是吕不韦的歌姬,但是被作为一个礼物献给了异人,这是吕布为权谋天下的第1步,他认为异人是将来一统天下的关键因素,而且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强大的实力,所以他把赵姬献给了异人,作为自己的第一步棋子,但是吕不韦到底是不是嬴政的亲生父亲,还是一个谜题?

可能赵姬左右两边哄,到底是谁得她自己也说不清,为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为什么嬴政非要残忍地杀害吕不韦,最主要的原因是吕不韦触怒了皇权,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他有权利处理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吕不韦处处阻挠自己,没有实际的权利,心高气傲的他咽不下这口气。

? ?而吕不韦作为仲父,自己功高盖主,帮助嬴政统一的六国,自己才是最有实力的那个人,这样让嬴政越来越害怕他,怕他把自己的权利,嗯都倾斜到吕不韦的身上,自己是一个架空的皇帝,所以越权是他的第1步。

? ?第2步是把自己的母亲的声誉毁了,吕不韦为了摆脱赵姬,把善于骑马之术的嫪毐献给了太后,处处声称是嬴政的假父,这让嬴政很没有面子,千古一帝怎么可能容忍嫪毐给自己的父亲戴了有颜色的帽子,所以这也是他生气的第2二大原因,而且嬴政最主要是儆猴,形成了两个党派,必须迅速的整治王权,归还自己的权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