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原因,这50万精锐还不够保家卫国的人手呢。南有赵佗,北有蒙恬,这南防北守着偌大疆域,这点人手本来就是不够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命题?原因无非是来自秦末农民起义时,秦将章邯带领的部队是来自骊山修陵墓的工人,说它不是正规军精兵罢了。为了彰显祖龙秦始皇的伟大胸怀,保家卫国抵御外部侵略大于内部兄弟纷争,自己人斗,最后还是自家人做主,外来势力决不允许渗透中华大地。这个解释很符合人心,但不符合历史。具体事实是,章邯确实是带了修阿房宫的工人应急,“巨鹿之战”虽然是秦朝末年重要的战争,但章邯却不是秦朝会作战的将领,那时候秦朝秦始皇时期会打仗的大将老的老了(武城侯王翦、上卿蒙敖),被杀的被杀(蒙恬),都凋零了。
秦末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叫王离的将军,才是将军世家之人,他是秦始皇统一六合的主将王翦之孙,当时已经35岁了,很可惜,被农民军活捉了,还有一个三川太守李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也是秦二世的姐夫,被刘邦的骁将曹参所杀。这说明什么,说明秦国真的是动用了国家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精锐,去参与了这场战争。失败在哪里呢?主要是输在多点开花了,所有的地方都反了,都在闹革命,顾头不顾脚,整个社会都烂了,都在起义造反,而且这些起义人员,有很多就是秦国的精锐部队,此消彼长,不亡国才怪呢。
举个例子:最初,刘邦一个二流子,带领几百个土匪,徜徉在芒砀山上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后来听说陈胜吴广起义了,和萧何、曹参里应外合杀了沛县县令,整合了沛县武装,立马有了三千的人马,这三千人马,有一半就是秦朝的士兵。
回到主题,秦始皇有旨意让精兵守边,没朝廷旨意不得回来肯定是有的,后来的朝代都是如此。但秦二世能调回来调不回来还是一回事,各地诸侯都在做壁上观,看热闹不嫌事大呢!所以说“咸阳之围是正所谓:“失道寡助”,民心所向,秦朝灭亡是必然的,如果采用“休养生息”、“轻徭薄税”、“与民休息”的政策来安抚民心,也许有不一样的结局。
祖龙伟大,但挡不住子孙“胡闹”。
秦始皇之所以会痴迷长生不老,主要是舍不得他的权利,希望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这样他就能一直站在最高的位置,支配并实行自己的权利。然而这世上并没有所谓的长生不老术,嬴政一死各地就开始掀起了反秦,主要是嬴政在位期间大搞工程,增加赋税,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这才导致在嬴政死后就出现推秦的情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是地区上的统一,在政治上他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这个政策直接代替了分封制,从此中国的政治就得到了统一,这可以说是秦始皇最大的功劳。只不过在秦始皇在位期间,太过于暴政,才出现了官逼民反的迹象,才导致在后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残暴的君王。
要说导致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还是秦始皇自己。如果不是他一味地追求长生不老术,也不会导致皇位会落在残暴的秦二世手里。面对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从容,要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好,这才是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秦始皇太过迷恋自己的权利了,才亲手毁了自己的大秦帝国。
为何在秦始皇死后短短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秦朝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秦王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在公元前361年以后,秦孝公继位了,就重用了商鞅,在经过了两次彻底的变法以后,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军队实力也慢慢地增强,后来在不断成长中,慢慢地成为在战国后期最强的诸侯国。
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先后灭掉了其他的六国,完成了国家大统一的局面,后来嬴政称帝,成为了秦始皇,然后在国家内部创建很多新的政权系统,奠定了中国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政治系统,秦王完成了有着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在秦朝,国家在经历了商鞅的变法以后,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队力量,都有了全面性的增强,后来国家的军队也慢慢的组建起来了,在经过了多次的对战以后,军队也有聚集了100万人,经过了长达一百次战斗以后,打败的敌人也有一百来万了,就是这样踩着敌人的鲜血越走越远,最后完成了大统一。
新王朝建立后,是不可能把旧朝代的人赶尽杀绝的。在武力统一后,团结各式各样的利益集体,让他们变成新朝的合格公民,这才是当务之急。然后,秦始皇这里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利用高压政策打压六国权贵,不但没有化解他们的亡国之恨,反而让矛盾更加激烈。
秦始皇没能有效的联合起六国旧贵族,反而一味的高压打压,终于把这些人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本来王朝覆灭,往往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己身而罔顾国家,要么反叛朝廷,要么激发民变。
自从秦始皇鲸吞天下之后,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大秦王朝没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的陷入各国复国战争的烽火之中。当时这一切都被赵高蒙了,被蒙在鼓里的秦二世无计可施,实际说秦王朝的掌权者赵高指鹿为马,倒行逆施,设计陷害死李斯之后又发动望夷宫之变,弑杀二世胡亥。
胡亥死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宣告完蛋。赵高接着拥立子婴为秦王,已经不称三世或者皇帝了。原因是赵高说的,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秦朝失去了这一些土地,称皇帝有名无实,所以名义直接宣布秦王朝覆灭。
当然,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的时候肯定没有人想到秦人会失败的这么快,从开始灭国战争到覆灭才短短25年的时间。如果从齐国覆灭算仅仅十五年。这成为大一统王朝最短的朝代之一,和武周、新莽都一样的。
武周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最后李唐复辟。新莽则是因为,大刀阔斧地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复古行动加上人口大爆炸最终被吞噬。
那么秦王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短命?
歪史认为有着三个。
第一,扩张太快,导致消化不良。
这个就和人吃饭一样,本来一顿能吃一碗,这样是最健康的饮食规则,结果你一下子吃了六碗不撑出病才怪。秦国的兼并战争也一样,如果徐徐图之,一个个的消化掉再来谋划下一个,这样肯定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结果嬴政用力过猛,一口气吞掉全部的诸侯国。权位越大,责任越大,承担的后果也越大,六国被灭,原来吃香喝辣的贵族一下子失去依靠,肯定将怨气撒在秦国,原来的矛盾一下子消失。
而秦国吞并天下之后,其他国家的人口都需要秦王朝来养活,稍有不如意,最后怨气也出在秦国官吏君王身上。后来事实也是这样。
第二个,没有因地制宜,结果水土不服。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每个国家虽然最后都在华夏圈内,但是因为交通国别的因素,文化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的,而秦国呢一开始被视为蛮夷之地,不开化的地方。山东国家打心里鄙视这个野蛮政权。
秦国自秦孝公变法以来实施严苛的法令,动辄一组论罪,法家理论成了秦国的指导力量,他们的思想成了指导思想。但是这一切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之下被迫节是并逐渐习惯了的。
山东其他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因素,相反,法家思想在山东国家影响力都比较薄弱,反而墨家以及儒家、兵家的力量比较强一点但是没一个形成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秦国强大武力之下灭国的山东国家并没有因为亡国而接受法家,秦始皇也没有罢黜百家,仅仅统一度量衡,没有注重文化的统一。那么,百家的影响力也没有消失,他们都伺机的反扑。
占据社会主流力量的老百姓虽然没有什么墨儒法之分,只求温饱的他们只是希望舒适地活下去。问题也处在这里,秦国严苛的法令随着帝国军队踏遍每一个地方,这些人根本不习惯秦朝的法令,秦人也没有即时的做出调整,不知道自己这一些新的子民需要什么。
于是乎,在陈胜吴广,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口号之下,六国复国,诸子百家的势力一下子抬头直接将秦王朝迅速的推进坟墓。
第三个,迷信不死,政变不断,不断的自我削弱实力。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以为海内偃然,接着秦始皇带着庞大的队伍就开始东巡、泰山封禅,出海寻仙。没有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给政敌一个巨大把柄。
秦始皇求仙没有着落接着就暴亡,为此继承人争夺开始,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变,逼死扶苏蒙恬。拥立胡亥。
随后赵高又陷害李斯,夷其三族。指鹿为马,发动望夷宫之变,弑杀二世,尤其这一些都是在山东烽火遍地的时候开始的。
大秦的咸阳城没有一年是太平的,秦王朝的力量就这样自我损失怡尽。不灭亡都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