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刘备取得了胜利,紧接着就称王了。看起来,曹操不仅丢掉了大片的土地,还成全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似乎这损失无法衡量的。不过,刘备接过的是一个空虚的汉中,既不能当做进攻中原的稳固基地,还因为养军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曹操把汉中当成“鸡肋”,似乎曹操所失并不是很大。那么,曹操在汉中之战中真正的损失是什么呢?
汉中之战可追溯于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张鲁,在偶然失去阳平关以后,张鲁南撤进入巴中。由于曹操的犹豫,失去了进攻蜀地的机会,曹操留下夏侯渊驻守汉中,行政事务则由驸马都尉杜袭掌管。杜袭开始做工作,将汉中的八万多人迁往洛阳、邺城等地。同年年底,关中护军赵俨又将三巴地区的二万多人迁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采纳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将武都五万户氐人迁徙到扶风、天水接界处定居。当年阎圃劝张鲁不要称王,说“汉川之民,户出十万”,经过这几年的战乱流失和这几次大规模的迁徙,不知道汉中还会有多少人口?
这样一看就会发现,刘备得到这个汉中已经是个空壳子,他已经不能作为北上中原的物资来源地。张松说曹操会借着得到张鲁的人口物资伐蜀以及阎圃说汉中的“财富土沃”,不知道还有多少实际内容?至少刘备已经不把这儿当做北伐基地。即便是到了诸葛亮时期,也是在这儿待了一年多才开始北伐。从汉中之战结束到诸葛亮北伐,中间九年时间(219年——228年),魏国人竟然没有在这儿做任何的大战准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在魏国人看来,这儿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用兵的条件。因此,刘备得到的汉中,只是得到了一个战略门户,因为有了这个较大的预警区域,刘备再也不担心曹魏来攻。后来的延熙七年(244年),魏国的曹爽率领大军来攻,蜀汉国整个汉中地区的驻军竟然不满三万。整个刘禅时期,蜀汉国和吴国一直处于“合约”状态,汉中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军队?只说明这儿仍然达不到张鲁时期的人口水平,平时养不起过多的军队。
刘备得到的不多,反过来也说明曹操失去的不多。那么,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最大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主将夏侯渊。
从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北平叛开始,夏侯渊就是西北主将,西北叛乱平定,夏侯渊就是西北诸军统帅。夏侯渊统兵西北,将马超、韩遂势力驱逐出关中、凉州,打败了自立为王三十年的宋建,为征讨张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曹操称之为“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然而,这个人却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被黄忠所杀。
夏侯渊生前为征西将军,有假节待遇,西北诸军通归其指挥,手下有名的大将有张郃、徐晃、朱灵等。随着地盘的扩大,军队的逐渐增多,除了特别大的战役,曹操已经不能每战必临前线。根据战事的需要,曹操把军队重点布置在三个地方,即东南的寿春、南部的荆州和西北关中。在这三个方向有大战,总指挥当然是曹操,平日在这儿掌军的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夏侯渊。这三个人,只有夏侯惇军职高,曹操为王时为前将军,其他两人都不是最高。以五子良将为例,曹仁为征南将军,左将军的于禁却归他指挥。另有后将军朱灵,曾经是夏侯渊的部下。夏侯渊能够独当一面,在西北战功赫赫,很得曹操倚重。因为夏侯家和曹家的关系,这种倚重是不容置疑的,同样的,受其节制指挥的将领,不管是官职多高,任何人都是不会也不敢有任何怨言的。夏侯渊之后的西北,司马懿曾经领导过西北诸军,作为下属的张郃曾经和他有过不一致的看法,这种情况在诸夏侯曹主将身上绝对不会发生。
夏侯渊意外阵亡,曹操的指挥体系被打乱了。在曹操一辈的老曹家将领中,有名望有地位的将领只有曹洪了。不过,曹洪这个人打仗勇敢没的说,指挥能力却是很一般。也是在汉中争夺战当中,曹操曾经派曹洪进攻下辨,让曹休以骑都尉的职务参与曹洪的军事指挥,说,你虽然是个参军,其实际却是个主帅。曹洪进攻的不是一个主方向,对阵的也不是主将刘备,就是这样曹操还不放心。那为什么不放心还要让他当一方主将呢?只因为曹洪资格够老。老曹家的将领后来有曹真和曹休,其军事才能也属上乘,难道这些人就不能代替夏侯渊吗?说起来在曹操时代,这些人的资格还真的就是不行。后来曹丕时代这两人都成为一方大帅,但这是一种朝代的更替,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强制性,不具有人为布局的主动性。就像曹操的儿子曹彰,如果再给曹操几年,难说他就不能成为一方大将!很可惜,曹家下一代成大器者少,不知道曹操是不是不愿意主动进行这样的梯队建设,而是有意识交给下一代去完成?在夏侯渊阵亡前,曹休是骑都尉参曹洪军事,曹真在下辨作战有功升任为中坚将军,曹彰为代理骁骑将军,可见曹操还没有有意识地要进行更新换代。
夏侯渊阵亡,战场上的将军们推选张郃为主帅,张郃不负众望,“勒兵安阵”,安定军心,使刘备不敢妄动,终于等来了曹操亲赴汉中。这时候,曹操也开始了有意识的西北军事人员布局。以曹真为征蜀护军,曹休为中领军,曹彰为代理越骑将军,留长安。到了曹丕时代,这才完成了西北军事布局,曹真成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假如夏侯渊没有阵亡,这一切都有可能不会发生,或者不会这样匆忙发生。至少,曹操不会带着自己的老迈之躯亲赴汉中“拔出诸军”。
曹操告诫夏侯渊说:“为将应该有怯弱的时候,不可以仅凭着自身的勇猛。将帅应当以勇猛为本,再凭智慧计谋去施行,只知道一味逞勇斗狠,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对手罢了”。很多人往往会以这句话说夏侯渊勇敢有余,不具有一方主帅的才能,却忽视了曹操还有另一句话和夏侯渊在西北无人能及的功勋。曹操在说夏侯渊虎步关右时还说:“这就像仲尼曾说的,‘我和你都比上他啊!’”。
夏侯渊阵亡于建安二十四年正月,三月曹操进入汉中,五月兵回长安。当曹操进入汉中时,刘备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假如夏侯渊不死,刘备这个汉中王,能坐得这般顺利吗?
先更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汉中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不过算不上惨败吧,毕竟刘备损失也挺大的。而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三国演义》里不同,历史上的刘备久经沙场,也是一个出色的统帅。
曹操和袁绍即将开战之际,刘备在徐州击败了曹操派来的刘岱、王忠,逼得曹操不得不亲自带兵先打徐州。手下众将都担心袁绍来袭,而曹操却认为刘备才是劲敌: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刘备刚刚夺取徐州,手下部队并不多,就能让曹操忌惮成这个样子,可见刘备不简单。
刘备被曹操击败以后,投奔了袁绍,多次南下袭扰许昌。第一次他败给了曹仁,但是第二次刘备斩杀了曹操的部将蔡阳,逼得刚刚在官渡打赢的曹操再次南下亲征刘备,刘备被击败去投奔了刘表。刘备在刘表手下是也没让曹操安生,博望一战又打败了夏侯惇和于禁两员名将。
这么算下来,刘备和曹军六次交手,两次败给曹操,一次败给曹仁,另外三次获得胜利,如果考虑此时刘备实力有限,这个战绩已经非常惊人了。也正因为刘备能打,所以孙权、刘璋等人才会拉拢刘备希望借助他的能力。汉中之战时,蜀汉集团力量达到了历史巅峰期,足以和曹魏一战。
在汉中之战时,刘备的兵力已经远不是当初能比,可以动员数万大军出战,在军事上还有法正帮忙参谋,武将有张飞、黄忠、赵云、马超、魏延等名将,后方还有三国时最顶尖的政治家诸葛亮坐镇,这些谋臣武将对于击败魏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张飞在巴西击败魏军名将张郃,法正在汉中时多次提出的正确的建议,让蜀军掌握了主动,黄忠斩杀夏侯渊,使得蜀军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而诸葛亮则保证了蜀军后勤无忧。以刘备自身的能力,配合这么华丽的阵容,自然有了和曹操正面作战的实力。
汉中的地理环境也限制了魏军发挥其战斗力。魏军最强大的是其骑兵部队,但是汉中多山,这限制了骑兵发挥。而刘备部下的荆州兵多是步兵,益州兵则擅长山地作战,此消彼长,汉中的地理环境对于刘备是很有利的。
此外关中久经战事,农业生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魏军的粮草需要从许昌等地调运,路途遥远,路上又交通不便。而蜀军从四川到汉中明显补给线要短的多,因此魏军的后勤压力要重的多。
汉中对于益州太重要,刘备不得不投入所有力量来争夺。更重要的是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屏障,没有汉中则益州危险,因此蜀军是全力投入。杨洪就曾经对诸葛亮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所以刘备对汉中是势在必得。因此虽然在马鸣阁道等战斗中蜀军失利,损失惨重,但是依然苦战不退。而曹操则不同,相比汉中,他还需要兼顾荆州和扬州的局势,防止东吴和关羽北上,也不敢让主力部队被长期牵制在汉中。
在意识到难以取胜以后,汉中就给了他鸡肋之感。毕竟即使失去汉中,在关中他依然可以阻击蜀军,而且此时魏军更可以发挥骑兵优势,后勤压力也没这么大。一个势在必得,一个可有可无,曹操又没有绝对优势,最终决定放弃汉中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两年之久,这次战争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了扩张,进而称王。而曹操兵力那么强,他真的败给了刘备吗?曹操撤出汉中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汉中可谓四川门户,除了秦岭之外,汉中也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枢纽的交通要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对此,曹操自然也很清楚。在平定马超、韩遂之后,他就把关中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向这里迁入了大量人口,广辟屯田,实际上就是在为日后入川作提前准备。但是当有人提出攻打关中的时候,他却说?人贵知足?,并没有南下,曹操的态度真是令人捉摸不透。不仅如此,还开始将汉中的居民迁走,让这一地区成为了荒原。
从相关记载来看,汉中之战是十分激烈的。而对于这段战役的记载却非常隐晦。这场战争打了两年之久,曹操并不是一直战败的,他经历了先胜后败。其实从兵力上来说,刘备显然是占下风的,虽然曹操最初占了上风,而最后却选择撤出关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此同时的汉水之战,让曹操损失了大量的兵力,而王平等将领也相继被杀害,让士兵们的士气不断下降。不仅如此,曹操运来的粮草也已经不够坚持到战争结束,无奈之下,曹操只能选择放弃,撤出汉中。
汉水之战,也是三国时期发生在汉中地的另一场战斗。汉水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汉中之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赵云、黄忠等将领在战争中也是功不可没的。曹操撤出汉中是为了避免更多兵力的损失,我认为这是他做出十分正确的选择。
曹操一生最失败的两次决策,一次错失天下,一次几乎丧命
说道汉末三国的军事家,谋略家,肯定首推曹操。曹操不仅从小钻研兵法,有着高深的军事理论,而且在实战上也灵活多变,根据不同局势选择不同战法。因此曹操统兵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然而人无完人,即使在厉害的战略家,也有失误的时候。例如曹操一生中就有过两次重大失误,每次都让他损失巨大,那么到底是那两次呢?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对内消灭了冀州袁绍,淮南袁术,徐州吕布等军阀,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等异族部落,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一统北方后,下一步就着手南下,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曹操南下的第一战便是收复荆州八郡,进而在夺取益州,扫平东吴。但是令曹操没想到的是,曹操南下大军来到荆州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荆州八郡,这使得曹操内心开始飘飘然,决定趁势出击,一举平定东吴!
然而曹操此时比较骄傲自满,但其手下肯定有清醒之人,比如当时的谋士贾诩就看的比较明白。据《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攻破荆州,想要顺江东下,诩劝谏曰:明公早年破二袁,今又收汉南,威名远播天下,若乘旧楚之饶,抚安百姓,则可不劳而江东服矣。太祖不从。”意思就是说:明公你过去打败袁绍,如今又收服了汉南,威名远扬,如果此时能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就可以不发兵让东吴臣服。曹操不听从他的建议,最后大败!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战略上最大的一次失误,当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操,骄傲自满,求胜心切,以至于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更没有详细规划整个战局,以至于在赤壁大败,最后狼狈路经华容道时,差点被刘备活捉杀害!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见刘备已经取得了益州,而张鲁据守的汉中,则是益州的门户,曹操料想刘备必取汉中。于是曹操就抢先一步,亲率十万大军讨伐张鲁,经过半年多的争斗,张鲁投降了曹操,被曹操封为镇南将军。至此汉中全境落入曹操之手。然而曹操取得汉中后,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当时曹操刚拿下汉中时,司马懿就劝谏曹操说:刘备刚刚取得益州,军心不稳,如果此时大军攻伐蜀中,必能一举攻破刘备。然而曹操却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只留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大将驻守汉中,自己班师回朝了!但是就在曹操刚刚离开汉中没多久,刘备就率领大军攻陷了汉中,并斩杀了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
汉中之战可以说也是曹操最失误的一次决策,如果曹操能够听取司马懿的建议,率军平定益州,那么刘备此生再也没有合适的立身之地了,天下也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曹操在有生之年,就有可能完成自己平定天下的梦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葵丘会盟简介(葵丘会盟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