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介绍

华里士 2023-07-18 11:49:35

莒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 。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齐桓公继位钱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莒国这个国家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莒国。

莒国是什么国家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战国策·西周策》则记载“莒亡于齐”。后齐人以莒为“五都”之一。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

莒国是东夷古国。据出土的甲骨文看商代已有莒国。莒地当时属青州姑幕国,清雍正《莒县志》说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姑幕应是莒国的别名。

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无道,周起兵伐纣,莒人全力以赴助周灭商,并臣服于周。周朝建立后,没有封王室之人前来就国,仍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都于计(也称计亓,后人亦写作计斤,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至春秋初迁都莒(今山东莒县),传23世,其中都计近300年。莒国的公族子孙以国都地名为姓,取一个计字,世代承继。鲁隐公二年(前720)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莒的疆域较封国之初有所扩张。春秋时期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

莒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鲁庆父避难莒国时,鲁人贿赂莒人交出庆父。庆父交给鲁人后,鲁自食其言,未送贿赂,引起莒国不满。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齐自恃其强,屡欺莒,莒国式微。周考王十年(前431),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后,进而灭莒,但莒离其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齐国兼并。

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载“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

莒国,子爵,《通志·氏族略》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墙伸到刘家菜园、韩家菜园前至南关村的消气岭以东。东南角湮没已久,无从查考。东墙所经至傅家洼以西,地名为“城子”。北墙至县化肥厂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东西各有一段长200米,高3米的残墙。东南至潍徐公路一喧有明显的高地,特别是“消气岭”一带,墙基仍高2米多。

故城的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续残墙700米,高约8米。在故城范围内,时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齐法化、齐明刀刀币也时有发现。1995年12月、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曾两度对宫城南垣外莒明刀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坩埚、刀范、窑炉、铜碴等文化遗址,是证此处为莒明刀铸造作坊区。属于西汉时期的有陶器、金缕玉衣片,以及铸五铢半两钱的遗址和大批钱范等。故城墙基夯土内,有商周灰、黑陶豆盘、豆柄、鬲足等。

勿忘在莒的介绍

勿忘在莒,该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山东莒县,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中国现代史中提到的“勿忘在莒”,败退台湾的蒋中正经常用这个历史典故,以此鼓励国民党军队实现反攻大陆。《毋忘在莒》作者:郭儒仕出版社: 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14页数: 225页定价: 28元装帧: 平装ISBN:

春秋战国时山东有多少个国家

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祝国 姬 山东省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 -前768年 齐国聂国 姜 山东省荏平县西 纪国 姜 山东省寿光县南 侯 -前690年 齐国鄅国 妘 山东省临沂县、苍山县、沂南县一带 鲁国邾国(邹国) 曹 山东省邹县 子 -前281年 楚国莒国 己 山东省莒县 子 -前481年 楚国向国 姜 山东省莒县西南 子 -前721年 莒国极国 -前721年 鲁国邿国 妊 山东省济宁县东南 鲁国滕国 姬 山东省滕县 侯 -前297年 宋国薛国 任 山东省滕州市 侯 -前322年 田氏齐国小邾国(郳国) 颜 山东省滕县东 子 楚国滥国 齐国郯国 嬴 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子 楚国(一说是越国)炎国 越国鄟国 山东省郯城县东北 郕国 姬 山东省汶上县北 伯 -前408年 齐国(一说是楚国)宿国 风 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男 项国 -前643年 鲁国谭国 姒 山东省章丘县西 子 -前684年 齐国遂国 伊祁 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前681年 齐国须句国 山东省东平县西须句城 鄫国 姒 山东省枣庄市旧峄县东 子 -前567年 莒国鄣国 姜 山东省平阴县 公 -前664年 齐国州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 公 杞国淳于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东北部 公 杞国郜国 姬 山东省成武县东南 侯 宋国茅国 山东省金乡县 邾国焦国 姬 任国 山东省济宁市 齐国邳国 楚国牟国 山东省莱芜市 于余邱国 山东省临沭县 根牟国 姜 山东省莒县 -前600年 鲁国逼阳国 妘 山东省枣庄市 子 -前563年 晋国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和莒国是今天的哪些城市?

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陈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鲁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馀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战国时代最後三十多年,东方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後来至秦王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连横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后来这个联盟破裂,齐国、秦国兴盛。

战国中期,魏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请齐国帮助退兵。魏国内部空虚,大军事家孙膑带领齐国的军队直接去打魏国的首都。魏国军队本已攻破赵国首都,听见自己的国家情况危急,便急忙从赵国撤军去救魏国,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埋伏的齐国军队,齐国军队堵住魏国军队,打了个大胜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

两年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的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围魏救韩。齐军假装后退。第一天撤出后营地留下的炉灶足够做10万人的饭;第二天留下的炉灶只够做5万人的饭;第三天留下的炉灶减少到只够做3万人的饭。魏军从炉灶的数量推测,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挑选了精锐的士兵,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结果被埋伏在这里的齐军彻底打败。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两次战役后齐国取代了魏国称霸中原。

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其他6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于是就想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秦国为了打败其余的六国,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都和秦国亲近。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到关键时刻常常不能齐心合力,结果给了秦国机会。秦国先后征服了其他国家,并灭了周王室,统一了中国。

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历史阶段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对抗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魏国独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齐秦争强
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苏秦使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张仪破坏联盟并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变弱。

合纵连横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等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秦赵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邦联制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六国其实被楚国灭了(强大的楚国消灭了哪几个诸侯国)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彼时,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

对于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时期被消灭了。比如秦国除了在最后消灭山东六国,还在公元前316年消灭了巴国和蜀国,赵国消灭了中山国,即便是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的韩国,也吞并了郑国这一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消灭了哪几个诸侯国?

越国

首先,在战国时期,楚国消灭的最大诸侯国,应该就是越国了。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其疆域也逐渐被楚国所占据。

杞国

杞国(约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由此,对于杞国来说,和越国一样,都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所建立的诸侯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杞国被重新分封,疆域主要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公元前445年,也即在战国初期,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蔡国

蔡国(公元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诸侯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一般称为蔡叔度)。因此,和鲁国、郑国、晋国等诸侯国一样,蔡国是姬姓诸侯国。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自然无法阻挡楚国兼并这些诸侯国。春秋末期,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也即战国初期,蔡国被楚国所灭。因此,对于蔡国和杞国来说,都是战国初期被楚国消灭的。

许国

许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国君为姜姓,爵位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公元前504年,郑国消灭许国,不过,在第二年,许国在楚国的帮助下复国。到了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许国彻底灭亡,其疆域自然也被楚国所占据。

莒国

莒国(?——前431年),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在春秋时期,莒国是今齐鲁大地的较大诸侯国,一度和鲁国、齐国相抗衡。但是,自春秋末期开始,莒国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431年,也即在战国初期,莒国为楚国所灭,但由于该地离楚国本土太远,反又被齐国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

鲁国

在春秋时期,鲁国一度和齐国相抗衡,也即抵挡了齐国的多次进攻。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和战国七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都城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由此,通过消灭鲁国,楚国将其疆域扩张到今山东省一带,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意味着齐国在战国后期非常衰弱,从而坐视楚国进入到其势力范围内。

宋国

宋国(公元前1114年 —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齐国、楚国、魏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因此,在战国中期,宋国是被齐国、魏国、楚国三国共同消灭的。不过,在宋国灭亡后,因为齐国的实力太过强大,所以遭到了五国伐齐,也即被秦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这五国联合进攻,从而走向了衰落。而在五国伐齐时,楚国还趁机夺取了齐国的淮北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1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