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齐桓公是怎么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人生百味 2023-07-18 11:47:49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不久,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开始改革,使得齐国开始逐渐强大。

齐桓公九合诸侯,最后在葵丘会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并得到周王的承认。然而在他晚年时期,齐国国力突然下滑,以至于几代齐国国君都无法复兴齐国。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齐国开始衰弱了呢?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1、齐桓公晚年的昏聩

齐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管仲去世了。管仲在病重期间,建议齐桓公要用贤臣,不要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可是齐桓公还是用了这三个人。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顾,一味讨好齐桓公,拍齐桓公的马屁。

例如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齐桓公;开方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却去侍奉齐桓公;竖刁伤害自己来迎合齐桓公。

大家都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为什么齐桓公却不警觉呢?

齐桓公在做了霸主后也志得意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开始贪图享乐。他把国家的事务都交给这三个人处理,而他们根本没有管理齐国事务的能力,把齐国搞得乱七八糟。

他们还趁齐桓公病重时,把他软禁起来。由于他们专权乱政,齐国的实力从此开始下滑。

2、五子争位

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的乱政,使得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不服气,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其实,齐桓公早把昭(齐孝公)托付给了宋襄公,并立为了太子。

然而齐桓公的长卫姬宠幸易牙,让易牙通过竖刁贿赂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就又立了长卫姬的儿子无诡(guǐ)为太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先立了昭为太子,现在又立无诡为太子,那么谁来继位呢?这也让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到了希望,于是都要求立自己为太子。

宋襄公宋齐孝公回齐国

齐桓公去世后,五个公子就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甚至齐桓公去世两个多月,全国无一人出来安排后事。

后来,易牙和竖刁进宫杀了许多大夫,并拥立了无诡为君,太子昭逃到宋国,无诡即位后才安葬了齐桓公。这场五子争位使得齐国大伤元气。

因为,大家都在争夺权力,没有考虑如何发展壮大齐国,使得齐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停滞了下来。后来齐桓公的五个儿子相继成为齐国国君,共达四十年。

但他的儿子们并不像他年轻时那样有才能,所以他们也无力复兴齐国。

3、卿大夫们开始夺权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能成为国君,主要是靠卿大夫们的拥立。所以齐桓公之后,齐国国君的权力,开始旁落。

而掌权的卿大夫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接连不断。最后,还导致了齐国易主。

田乞打败高氏和国氏二相,迎回公子阳生,立为国君。所以田氏取得了齐国大权,田和也代替了齐国国君,成为了齐国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姜齐变成了田齐。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齐桓公使齐国强盛,然而齐国的衰败也是从他开始的。他执政的前期英明睿智,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臣治理国家,使齐国强大。

而后期他却安于享乐,任用奸佞小人,使得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田氏取代。

齐国的由盛转衰也说明了:个人想取得成就很难,然而取得成就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一辈子都能处于不败之地,那是难上加难。

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是一个意思。难就难在坚持。

齐桓公的失败也提醒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谨慎,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避免失败;否则,功亏一篑不说,还可能殃及子孙。

历史上齐桓公怎么死的

饿死的。
齐桓公,晚年宠爱易牙,竖刁,开方三人,这三人为了表忠心一个比一个狠。
易牙,杀子做成菜肴献于齐桓公;竖刁,自宫以示自己绝对不会跟后宫有染;开方,侍奉齐桓公十五年不回家,父亡也不回家。齐桓公,称赞他们三人为千古忠臣。而管仲却不认同,管仲告诫齐桓公,万万不可重用此三人。齐桓公问为何?管仲说:“世人谁不爱自己的儿子?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谁不爱惜自己的父母?可这三人为了讨好您,烹子,自宫,父死不奔丧。违背了人情伦理,此行为必定有其目的。所以,臣认为他们为奸佞小人,而非忠臣。最后也证明了此三人为奸佞小人,他们把齐桓公困在宫里活活饿死

齐桓公的惨死之起因和影响

据《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有“大邪三”,这就是“好田”、“好酒”、“好色”。《韩非子?难三》云:“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战国策?东周策》云:“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鲍彪注:“闾,里中门也。为门为市于宫中,使女子居之。”齐桓公有着这样的秉性和嗜好,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不宠任奸佞。易牙杀死自己的儿子让桓公品尝婴儿之肉,竖刁自受宫刑为做桓公的内侍,堂巫以知生死祛疾病蛊惑桓公,卫公子开方为讨好桓公居然十五年不回家看望父母,结果这四个家伙都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与重用,以至于使他们“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齐桓公在重病之中,“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乃援素帷以裹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管子?小称》)对于这一史实,《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述则更到位:“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皆有子;桓公生前立郑姬子昭为太子,其余“五公子皆求立”;“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齐桓公的“好内,多内宠”,也是导致自身悲剧的直接原因。
))))))))))))))))))

齐桓公是被活活饿死的!
---------------------------------------------------
谁能料到春秋五霸中最先成为霸主的齐桓公最后竟是被活活饿死的!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取得胜利,做了齐国 的国君,是为 齐桓公。即位后的齐桓公在管仲和辅佐下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使 得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 齐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以团结 中原各诸侯,受到中原各诸侯的依赖。他曾九次召集诸侯会盟,担任盟主达40 年之久,成为春秋时期最有实力的盟主。 公元前95年,管仲病逝,临终前曾告诫齐桓公要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 但齐桓公没有这么做,仍然重用这此人。公元前64年,齐桓公患重病,易 牙、竖刁等认为机会到了,便假借齐桓公的命令,堵塞齐宫大门,并在大门前竖 起一道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入宫内。齐桓公病在床上,没有一个人过问,最后, 这位称雄一世的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在宫内。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互 相残杀,谁也不管父亲的死活。结果,齐桓公的尸体在寿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 尸体生了蛆也无从收葬,其下场实在可怜。

)))))))))))))))))))))))))
胡评杂谈论历史: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能够任用有杀已之仇的管仲为相,世人皆谓齐桓公宽容,不然不会任用管子。不仅用,还委以重任,倾国托之。足见其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方能得管子之大展拳脚,从而成就了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可谓不风光,不可谓不显赫。然管仲、鲍叔牙才一升天,可怜的齐桓公就被自己所宠信的三个奸佞小人之臣饿死于宫中。一代霸主,竟得如此之下声,实在是凄惨。这与他的几个致命弱点有关。

齐桓公第一个弱点:虽明大理,但无甚智慧。为公子之时,齐襄公淫其妹文姜。鲍叔让其劝谏襄公,其果然谏之。虽明大体之举,却不识审时度势,是其不智。以至于开罪襄公,只得潜逃莒国。值襄公被弑,得鲍叔全力相助,才得以继位,是为桓公。其一举一动,均鲍叔所指,足见其依赖性之强。亏得那鲍叔乃圣贤之人,不然以齐桓这般懒惰依赖的个性,早就失权失势,为鲍叔所控矣!因其不智,故不识易牙竖貂之奸。

齐桓公第二个弱点:虽有理想,但心志脆弱。能用管仲实在需要容人雅量,救燕国而不居其功,割地留燕君是其豁达明事理。然其用管仲,纯粹因为其向来依赖鲍叔,鲍叔又能言善诱,勾起其心中无限的霸权理想。再以舍管仲再无人能助桓公成就霸业为饵,诱得桓公非用管仲不可。足见其意志薄弱,禁不起言语的鼓动。只要对桓公好话说得动听,杀亲杀已大约都能给忘却掉。因为心志脆弱,故易牙竖貂有机可趁。

齐桓公第三个弱点:用人不疑,过于依赖他人。齐桓遇上一个圣贤一样的鲍叔,真是三生有幸。再遇上有经天纬地之贤才的管仲,更是万幸。其用人不疑,事事依赖于管仲,连猎色之事,都由管仲打理。管子真是天才,发明了妓院供其享乐。管鲍二人若有一人为奸,齐桓公便早早就国破家亡,不可能成其霸业。然桓公看问题太习惯于看表面现象了,根本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易牙烹子竖貂自宫便把意志薄弱的桓公给欺骗了。。用人不疑,是其优点。 竖貂易牙离开,便“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依赖性之强,也是罕有。因其识人无术,过于依赖他人,故埋下惨死之祸根。

除了三个弱点和好酒色而外,齐桓公本人,不失为一宽容,仁爱的霸主。义救燕国,收留亡国残民,仁义可见。可惜识人无术,可叹实是可叹

))))))))))))))))))

从齐桓公之死的教训看领导者选才之道

齐桓公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管仲以天纵之才,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后来,管仲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之际,对混乱的朝政非常担忧。齐桓公来看管仲时,管仲希望齐桓公以后要远离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启方三人。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说:“为什么?此三人均是忠臣啊。易牙为了让我吃上鲜美的食物,居然把他的儿子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侍奉我,竟然自宫其身;卫公子启方在我身边已经15年了,他父亲去世时,他都不肯回家吊孝。对这样的人,你还会怀疑吗?”
管仲说:“爱护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而易牙却残忍地杀掉儿子来取悦于您,这样的人能亲近和信任吗?爱护自己的身体是人之常情,而竖刁竟然毁掉自己的身体求官取媚,还能指望他对您忠心吗?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而卫公子启方对他父亲竟然如此薄情,其心之狠毒,可想而知。”

对管仲的话,齐桓公不以为然。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依然宠信此三人。后来,这三奸作乱,竟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齐桓公之所以被饿死,正是因为他识人不准、用人失当,其教训深刻,值得当今的领导者吸取。

首先,领导者要随时保持头脑清醒。领导者手中一般都握有用人大权,所以,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人,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迎合领导,投领导所好。在这种人面前,领导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为谣言所惑,被媚行所迷,否则,就容易良莠不分、忠奸不辨,结果就会像齐桓公一样,不仅江山社稷不保,最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进去。

其次,领导者要对违背常情、常理的事保持警惕。对于工作和生活中超出了常情常理的人和事,领导者要保持警惕。不然,就很可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落入其设计的圈套,从而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也给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带来损害。

第三,领导者在选人用人上要重视民意。常言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领导者在选人用人时,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用人失察。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领导者并非发自内心地想听取群众的意见,而仅仅将其视为选人用人工作中的程序,因而不得不勉强为之,走走过场。这也正是导致一些领导者在选人用人上失察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领导者只有真心实意听取群众意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意见,才能够有效地避免选人失察、用人失当。

)))))))))))))))))))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